生命的故事:BBC动物世界的传奇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1章 生命伊始

诞生,即某一动物破壳而出或离开孕育它们的子宫、开启生命旅程的重要时刻。动物生命的终极目标就是足够长寿以便能繁衍下一代,遗传它们的基因。但是,一个新生命最终能够实现这一目标的概率其实非常低。

冰上安乐窝

016-01

小帝企鹅正在探索新世界。当它们的父母到海里去时,它们被留在冰上的集中“育儿所”里,远离冰盖边缘,也远离掠食者的威胁。

血缘羁绊

016-01

这对小狮子正边看边学,它们之间的羁绊会随着成长变得越来越紧密。它们能否平安长大取决于狮群的凝聚力,以及它们的父亲是否有能力击败其他雄狮以保卫狮群。

生命伊始

对寿命短暂的动物来说,在成长第一阶段的首要任务就是长大——迅速长大。对于更高级、更长寿的动物来说,童年时期成长速度稍慢,它们可以在此期间学习对未来生活极有帮助的技能。

生命伊始,动物们正处于最幼小、最脆弱、最容易受伤害的阶段,所以它们生命旅程第一阶段的主题就只有求生。很大程度上,运气决定了谁能生存,每一个新的一天都是它们战胜困难的奖赏,而要战胜困难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尽快地长大成熟。所以幼年时期摄取的食物通常直接决定了它们今后长期的胜算。

许多昆虫的幼虫几乎就是进食机器,它们竭尽所能摄入植物,供自己转变成蛹,羽化成虫。灰海豹幼崽必须在海中生存,所以在跳入海中之前,它必须积累尽可能多的脂肪。它每天要喝5次脂肪含量60%的母乳,在3周内长到出生时的3倍大。

高级且拥有较长寿命的动物通常会有兄弟姐妹,并可能由其父母抚养长大。母亲和幼崽之间的纽带至关重要,幼崽一旦失去母亲就很难存活。在群居的灵长类动物中,即便部落中有其他个体愿意照顾孤儿,也只有在收养孤儿的是一位刚刚失去孩子的母亲,且这位母亲还能继续产奶的情况下,幼崽才能存活。如果动物幼崽必须依靠它的母亲提供食物和庇护,那么它必须要学会辨认它的母亲。最基本的方法,也就是许多水禽幼鸟使用的方法,即记住它们孵化出壳后看见的第一个会动的东西——通常就是它的母亲——然后无论到哪儿都跟着它。

为了鼓励双亲的抚养行为,幼崽们通常具有一些特征,例如大大的眼睛,它们的毛色可能不太一样,以此提示双亲它们是幼崽而非竞争对手。但这无法消除同胞之间的竞争,例如鲨鱼、土狼和昆虫手足之间的竞争有可能是致命的,但我们记录得最详细的还是幼鸟之间的竞争。幼鸟在巢中斗个你死我活是很正常的事情,通常它们的父母也鼓励这种行为,这样它们就能够集中精力抚养最有可能存活的幼鸟,尤其是在食物短缺的情况下。

来自家庭内部的威胁还包括母亲们会在非常艰难的情况下杀死并吃掉它们的幼崽,这样才能保证它们自身可以活到生存环境缓和的时候再次生育后代。在一些群居动物中,统治族群的雄性也可能会杀死非自己后代的幼崽。

物种越高级,幼崽在独立生活前就有越多的技能要学习。动物们通过观察和练习学习技能,它们的双亲或族群中的其他成员可以成为它们的导师。猫科动物,比如猎豹,会故意将抓到的猎物弄伤,并在幼崽面前释放猎物,让幼崽练习捕猎技巧。虎鲸妈妈会花数年时间教导它们的孩子学习捕猎技巧——例如,如何在沙滩上捕猎海豹。我们可以看到,就连家养的母鸡也会教导它们的小鸡如何选择最有营养的食物。

也许在很多哺乳类动物的幼崽身上,最招人喜爱的一点就是它们的嬉戏玩闹。玩闹对于增强它们的力量、培养合作能力、掌握捕猎时机和社交技巧是必不可少的。但随着生命越来越成熟,当幼崽不能继续依靠它们的父母获取食物和庇护时,玩闹就渐渐淡出了它们的生活。走完了生命旅程的最初阶段,熬过了一些最危险的威胁,幼崽们现在必须要学习成年世界的守则了。

016-01

一只好奇的小叶猴正在研究自己在相机镜片上的倒影。这一因好奇而引发的调皮举动被它的妈妈制止了。

奇异的蜕变

少数古怪而奇异的幼崽

神奇的景象

016-01

哥斯达黎加仿蛇天蛾幼虫,鼓起了身体,将尾部直立,以此模仿蛇的头部。

016-01

哥斯达黎加刺蛾幼虫,将自己伪装成了一个种荚。

016-01

银月豹凤蝶幼虫,它鼓起假“头”来掩饰被自己藏起来的真正的头。假眼是为了吓走潜在的捕食者。在真正受到惊吓时,它还能吐出分叉的假舌头。

016-01

花饰波纹翠蛾幼虫。在蜕皮之后,它需要将自己食用的花朵嚼碎后装饰在身上。

对于绝大多数动物而言,幼年时期的死亡率比生命中其他任何时期都要高。发育不全、心思单纯的动物幼崽并没有做好抵御疾病和危险的准备。要想应对这种情况,有两个策略。寿命较长的动物,如鸟类和哺乳动物,它们倾向于少生优育。寿命较短的动物,如昆虫,它们会生育大量的幼虫,尽管它们不怎么照料下一代,但是由于它们产下的幼虫数目庞大,总有几个能撑到生命中的下一阶段。

尽管大部分幼虫都是这场数量比拼中的牺牲者,但是幼年阶段依然十分重要。的确,许多物种的幼年时期远比成年时期要长。昆虫拥有外骨骼(坚硬的外壳),却没有骨头。这使得它们一生都可以通过蜕皮和蛹化轻易地改变自己的身体形态,导致了昆虫形态具有极大的多样性。它们会以两种不同的形态存活于世,有时这两种形态之间的差异是无比巨大的:在快速成长的小时候是幼虫,长大后是更为复杂的、性成熟的成虫。成虫拥有能够支持它们完成出行、打架、交配等任务的身体结构。

蝴蝶和飞蛾的幼虫阶段是毛虫——它们是高效的进食机器,这样做的目的在于将食物转化为体重。与花费精力去进化出复杂的身体构件相比,这个相对简单的形式使它们可以将尽可能多的能量用在长块头上,然后在蛹内进行重组,化为成虫。但是由于自身行动缓慢且富含蛋白质,毛虫需要一些防御策略来避免自己成为其他生物的美餐。

毛虫威慑掠食者的常用伎俩包括摄取植物毒素保存在体内并辅以警戒色。毛虫长有带毒毛刺的例子数不胜数。还有一些毛虫利用身上的图案吓走掠食者。身上长有卡通眼睛图案的银月豹凤蝶幼虫能够模仿蛇类,当它受到威胁时,能吐出分叉的假舌头模仿蛇信。仿蛇天蛾幼虫鼓起并摇摆背部尾端,给人一种恐怖的印象,仿佛那是一条愤怒的毒蛇的头部。彻底改头换面是它们的另一种选择——和自己居住的植物融为一体。尺蛾幼虫是最美的例子之一,它们会用花瓣装饰自己,伪装成自己所食用的花朵。

相反,像蚱蜢、蟑螂之类的昆虫,它们会将自身的发育集中在尚在虫卵里的幼虫时期完成。然后若虫会被孵化出来,它们和成虫有着相同的身体结构。甚至连生活在水中的蜻蜓的若虫,也和它们将要变成的会飞的成虫有着相似的外形和捕食行为。这些将成熟阶段作为成长阶段的若虫,需要通过数次蜕皮改变它们的外壳,逐步发育出翅膀、生殖器等性状。

几分钟之内,它们相继被孵化出来,蠕动着破鞘而出,再通过所吐的丝下落一小段距离。在下落的过程中,它们会舒展身体,呈现出标准的螳螂的模样。

螳螂的变态发育

016-01

完全成型的兰花螳螂若虫从储存着虫卵的保护性卵鞘中孵化出来。

016-01

刚刚被孵化出来的螳螂若虫吊着丝线,在此期间,它们的外骨骼(外壳)会变硬。

016-01

一只仍然有着红黑相间的警戒色、试图吓走掠食者的年轻螳螂。这种红黑色是一些真正有毒的昆虫的颜色。

016-01

一只即将长大的兰花螳螂,正在通过蜕皮发育出花朵状的伪装。这种伪装用于前臂以引诱昆虫,守株待兔。

螳螂的若虫和它们的成虫一样是掠食者。从卵鞘出来的那刻起,它们就开始捕食了。所谓卵鞘,就是保护着20~300个虫卵的外壳。虫卵的数量取决于螳螂的种类。这些虫卵相继被孵化出来,然后蠕动着破鞘而出,再通过所吐的丝下落一小段距离。在下落的过程中,它们会舒展身体,呈现出标准的螳螂的模样。一旦它们的外骨骼变得坚硬,这些小若虫们就会向四处散开,寻找食物和藏身之处。

只有成虫一小部分大的若虫,在成年前要经历五六次蜕皮。为了实现这一雄心勃勃的成长目标,若虫要吞噬一切它们那快如闪电、强如猛禽的爪子所能捕获的东西。捕食一部分是靠本能,但它们也必须提高自身出击的精准度,从果蝇和蚜虫开始,了解自己的体形能够对付多大的猎物。许多年轻的螳螂学得不够快或者不够幸运,便只能饿死了。

受到惊吓时,大部分年轻的螳螂会挥动前臂,像练功夫那样,让自己看上去更大更吓人,以示威胁。许多幼虫还会像成虫那样伪装自己,但这种技能并不是所有若虫都能掌握的。第一龄的兰花螳螂若虫不像成虫那样是白色或粉色的花朵状,而是红黑相间的,可能是为了模仿一种长着有力的喙的有毒猎蝽。

但是,这种防御用的虚张声势的把戏在对付自己同类时就没有那么有效了。螳螂一般会攻击一切它们认为自己可以战胜的东西,其中包括它们的后代和同胞。所以年轻的螳螂散开得越快,撞上自己手足的可能性就越小。除此之外,它们成长得越快,就越有可能成为猎食者而不是猎物。

假如它们成功撑过了第一个10天,就需要找一个结实的地方将自己固定住,蜕皮后进入拥有更大体形的下一个虫龄。一些运气不好的若虫没走好蜕皮这一步,在此期间就死了。实际上,对于刚出生的昆虫而言,它们算是精明的了,但是仍然只有一小部分年轻的螳螂能侥幸活到下一个虫龄。假如它们真的撑过了第一次蜕皮时期,那真是历经艰险的一次重大胜利,也是它们迈向最终胜利的重要一步。

迈出生命中最重大的第一步

白颊黑雁的幼雁先跳崖,才能长大

准备跃下

016-01

两只幼鸟跟随母亲到了崖边,它们的母亲在为它们寻找最佳起跳点。幼鸟如此依赖母亲,以至于追随母亲的强烈意愿压倒了它们自我保护的本能。不然,出于本能,它们绝不会选择跳崖的。

峭壁风光

016-01

一个白颊黑雁家庭将巢筑在了最高的崖顶之一。它们的下一个目的地——河流和湖泊——在画面的背景中清晰可见。刚出生两天的幼鸟要落到脚下深处的崖底,爬过尖锐的岩石和卵石滩,然后再行走3千米到达河边。

不懂世间险恶,体格发育不完全,不能保护自己——大部分动物在出生后的一段时间里是最为脆弱的。而在地面筑巢的鸟类,如许多水鸟,它们刚出生的幼鸟又是其中最容易受伤的。当幼鸟的父母外出觅食时,它们便只能任凭当地掠食者摆布了。

你也许认为,像白颊黑雁那样,在夏季向北迁徙到位于北极的鸟巢就能避免这些麻烦。但即使在那里,也有不少鸟蛋和幼鸟的掠食者。即便那些体格相对较小的成年大雁能保护自己的幼鸟不受海鸥、渡鸦、贼鸥的伤害,它们也不是北极狐的对手。北极狐擅长潜入雁巢,将鸟蛋和幼鸟一起偷走。为了摆脱北极狐,白颊黑雁会选择在北极狐到达不了的峭壁上产卵。但北极狐身手敏捷,这迫使大雁要选择尽可能高的地点筑巢,有时甚至高于地面200米。

假如父母选择了一个足够好的筑巢地点,并且能够保护好它们的2~6枚蛋,使大部分蛋能够免受严寒的侵袭,一些蛋就会被孵化,幼鸟们就能在安全的环境下认识这个世界。和其他许多鸟类不同,水鸟和猎禽不会在鸟巢中给幼鸟喂食。它们的幼鸟在出生后不久就能够短时地行走了,因此幼鸟会跟随成鸟一同进食。

在逍遥的一两天中,幼鸟大部分时间都在睡觉,依靠卵黄囊保温并为生长提供能量。此后它们愈发迫切地需要到达崖下的湖泊或河流中。但是,才两天大的幼鸟根本不能飞行,所以要从悬崖上下去只有一个办法——跳崖。那是父母们必须鼓励的信仰之跃,而它们会呼叫着鼓励幼鸟,告诉它们——出发的时候到了。

天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告诉幼鸟们不要轻举妄动,但与此同时,本能催生出一种更加强烈的渴望:它们如此依赖母亲,以至于无法拒绝紧紧跟随母亲的步伐。父亲觉得时机到了,就会飞到悬崖下面的落脚处继续呼喊。当母亲加入后,幼鸟们会情不自禁地想要追上母亲。它们踉踉跄跄走到崖边,跳入空中,沿着崖壁垂直跌落。

大雁筑巢的悬崖

016-01

图中为位于东格陵兰岛奥斯特谷的冰川谷和大雁筑巢的悬崖。白颊黑雁是群居动物,它们倾向于聚集在一起筑巢。世世代代的白颊黑雁都会回到这些悬崖上与从前的筑巢地相同的岩架上。

它们不会飞,但它们可以通过展平身体、张开蹼足、扇动翅膀来减缓下降的速度。是否能够存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们能否控制身体、保持直立。它们较轻的体重和体下的绒毛使它们拥有了惊人的弹性,只要肚子先着地,就能缓冲冲击力。但假如幼鸟没有选好起跳的位置,其间遇上一阵大风或者撞上一块凸起的岩石,它就可能会翻跟斗,从而失去控制。也许有幼鸟能从这场灾难中生还,但是许多幼鸟会摔断脖子,或造成其他的致命伤,或是被卡在岩缝里。繁殖集群中只有大约三分之二的幼鸟能在坠落中存活下来,但它们残酷的命运远远没有结束。现在,这些晕头转向的幼鸟必须努力赶上它们的父母。父母们会呼叫幼鸟并在崖底搜寻,直到它们心满意足地认为自己召集齐了所有幸存的幼鸟。然后它们便开始了到水边的艰难跋涉,这可能会是一段漫长的旅程。即使小小的幼鸟体内的能量已经所剩无几了,它们仍然能够快速地在崎岖地带长途跋涉。但如今,它们不得不面对它们的头号天敌了。

幼鸟们跳崖引起的骚动引起了北极狐的注意。它们能远远地听见父母和幼鸟之间的召唤声。一旦北极狐在崖底发现了鸟妈妈和鸟爸爸的踪影,它们便知道幼鸟就在不远处了。狐狸们会跳到成鸟身上,无情地咬住它们。成鸟会试图反击,但实际上它们必须逃跑以免受伤。假如成鸟被吓跑了,狐狸会将幼鸟一只只叼走,填饱肚子。假如还有剩余,它们就会将剩下的食物埋起来,为此后的食物匮乏期做好准备。

北极狐能否找到幼鸟,取决于它们离幼鸟的距离,即是否能听到它们之间的召唤声。但随着越来越多的大雁离开鸟巢,北极狐们也愈发熟悉这一过程,幼鸟越来越难从它们手中逃脱了。

在崖上筑巢看起来像是一生中极不可行的、高风险的第一步。但是白颊黑雁很长寿,并且一对白颊黑雁夫妇一生都会忠于彼此,它们的繁殖行为也许会持续多年。所以只要每对白颊黑雁夫妇最终能将两只幼鸟养育到成年,它们的数量就能维持稳定。那些足够幸运的能在坠落过程中和北极狐口中存活下来的幼鸟,仍然要在前往水边的途中努力逃脱捕食它们的鸟类的魔爪。在能飞翔之前,它们都不能免受掠食者的威胁。但到目前为止,它们一生中最危险的阶段已经过去了。

幼鸟的命运

016-01

一只下坠的幼鸟从父母身边掠过。成鸟发出叫声鼓励自己的孩子往下跳,但它们无力帮助幼鸟着陆。

016-01

一只幼鸟头朝下垂直坠落。它必须努力纠正自己的姿势,以便减缓下降速度,并确保圆鼓鼓的肚子先着地。

016-01

一只正在挖洞埋藏幼鸟的北极狐。常居在此的狐狸会将大部分吃剩的幼鸟埋起来,作为食物匮乏期的存粮。

016-01

一窝到达了水边的白颊黑雁。尽管幼鸟们仍然无力对抗海鸥、贼鸥之类的掠食者,但它们至少能够逃进水里了。

火烈鸟的火之洗礼

假如你生长于地狱之中,掠食者对你而言就不再是问题

纳特龙湖(碱湖)育儿所

016-01

这是一张航拍图片,展示了纳特龙湖内成年火烈鸟及其幼鸟的一个大繁殖群。在湖中央筑巢可以保护它们不受那些无法穿越碱水的陆地掠食者的侵害。红色部分是在碱性环境下茁壮生长的螺旋藻。

对于刚出生的动物而言,从安全的鸟蛋或者卵巢里,到外部严峻的现实生活中,这一过程可能令它们感到颇为震撼,其中受到震撼最大的非小火烈鸟莫属。位于坦桑尼亚的纳特龙湖是东非200万只小火烈鸟唯一的成功的繁殖地,这里小火烈鸟的数量大约是全世界的四分之三。纳特龙湖不像是一个育儿室——这是一个巨大的湖,水很浅,很多时候其碱性与氨水一般高,基本上不适宜任何生命生存。因此,尽管这个让生命难以维系的环境给予了小火烈鸟最大的生存机会,但它们仍然面对着巨大的挑战。

在鸟蛋里生长了一个月后,小火烈鸟幼鸟开始出壳。在此期间,它的父母会用嘴巴温柔地为它梳理羽毛,鼓励它继续努力。鸟爸爸和鸟妈妈在幼鸟出生后的头几天都会陪伴在它身边。在此期间,幼鸟基本上什么都不用做,只需时不时抬头接受喂食,扇动它未发育完全的翅膀,不然就是在父母建造的锥形鸟巢里休息。它的父母建筑了这个鸟巢,让它处于碱水之上,位于微风之中。

纳特龙湖位于赤道附近,因此这里降水量极少,温度常常高达45摄氏度。所以成鸟的任务之一就是为幼鸟遮挡炙热的阳光。父母会轮班工作,交替履行遮阳和低头喂食的义务。

小火烈鸟是极度挑食的滤食性动物,它们只吃螺旋藻。螺旋藻是少数能在碱水中茁壮生长的生命形式之一。也正是因为它们,湖面才会形成红色和棕色的旋涡状图案。成鸟可消化螺旋藻,并将其转化为用于喂养幼鸟的嗉囊乳。尽管嗉囊乳被螺旋藻染成了血红色,它们和哺乳动物乳汁的蛋白质和脂肪含量却是相似的。同时,嗉囊乳也是幼鸟唯一的水源。

在破壳而出后的4天左右,幼鸟会一直待在锥形巢里,直到它们足够强壮,有能力从巢中爬出来探索周围的环境。含有苏打的泥巴堆积在它长长的鳞片状的腿上,形成坚硬的外壳。起初这并不怎么碍事,但是对某些幼鸟而言,却马上就会变成一个麻烦。一些幼鸟腿上集聚的泥巴会比其他幼鸟多,原因尚不清楚。这些泥巴会给它们的行动带来不便,成为它们的负担,使幼鸟变弱,甚至害死它们。

除此之外,这里还有难以预测的降雨。洪水退去后的“岛屿”上显露出了新鲜、柔软的泥巴。成鸟们用这些泥巴建造锥形鸟巢。但有时降雨不止,就会破坏一整个群体的繁殖活动。如果水位太高,许多未孵化的鸟蛋就会被毁掉,刚刚出生的幼鸟也会被淹死。

微型育儿所

016-01

一群只有几天大的幼鸟正在啄食落在锥形巢上的昆虫。尽管它们仍然是以父母的嗉囊乳为食,但它们会通过吃昆虫来补充营养。此时,它们已经可以和其他幼鸟一起玩耍了。

前往大育儿所

016-01

一群已经长出弯弯鸟喙的幼鸟出发前往开阔水域上的大育儿所。如今它们已经拥有了成熟的鸟喙,能够像它们的父母一样滤食同样的水藻了。

但是总的来说,还是会有大量的幼鸟出生并存活下来,毕竟一个筑巢地里可能会有超过50万只成鸟。它们涌向纳特龙湖繁衍后代并非只是为了在那里捕食,在东非还有许多更加温和的碱湖可供它们捕食。火烈鸟之所以选择在纳特龙湖繁衍后代,是因为这个巨大的湖泊十分空旷,变幻莫测,并且具有腐蚀性,湖中央更是鬣狗、胡狼、狒狒等掠食者无法到达的地方。

但是它们没有办法避免来自空中的袭击。定期从湖面掠过的非洲秃鹳通常最先发现正在繁殖的火烈鸟,然后它们就会成为持续的威胁。它们飞跃鸟群,尽可能地掠夺幼鸟。成鸟竭尽全力扰乱秃鹳的进攻,进行防守。但即便火烈鸟站起来有1米高,它们仍然是非常脆弱的鸟类,很容易就会被打败。秃鹳只有在吃得非常饱的情况下才会让步,但是那时它们大概已经抓走许多幼鸟了。

幸存的幼鸟要继续煎熬3~5周,在此期间,它们开始建造微型育儿所,减少了和父母在一起的时间。然后有一天,几只成鸟开始呼唤幼鸟,带领它们离开泥泞的筑巢地,前往深水区。从一个特定的筑巢地来的所有幼鸟依照破壳顺序,从大到小排列,一起加入出走大军。留在后面的就是那些太孱弱以至于无力跟随的幼鸟:它们可能营养不良,可能惨遭抛弃,也可能是腿上泥巴过多导致行走不便。这类幼鸟独自待在荒废的筑巢地,很快就会死去。

大部分幼鸟确实坚持到达了鸟群的其中一个育儿所,然后开始过上移动更加频繁的生活:成鸟轮流承担照顾幼鸟的责任,带领幼鸟们在湖中四处游逛,有时甚至把它们带离鸟巢20千米远,去喝散布在湖边的淡水泉水。成鸟每天都要返回育儿所去喂养它们的孩子。神奇的是,它们能从鸟群中认出自己的孩子,同时幼鸟也能分辨出父母的声音。

定期从湖面掠过的非洲秃鹳通常最先发现正在繁殖的火烈鸟,然后它们就会成为持续的威胁。它们飞跃鸟群,尽可能地掠夺幼鸟。

碱性育儿所

016-01

一大群正在发育的幼鸟在纳特龙湖开阔的水域上捕食,只有几只成鸟在一旁看护。但是父母们每天都会来探望它们的孩子,为它们补充食物,带领它们去饮用淡水。

如今幼鸟已经足够大,不会再受到非洲秃鹳的伤害了。但是它们对淡水的需求又将它们带到了鬣狗和胡狼的攻击范围内。鬣狗和胡狼会在湖边觅食,还会冲入水中攻击育儿所。老鹰也开始攻击年幼的和年老的火烈鸟了。尽管会有许多火烈鸟在幼年时期死亡,但它们的育儿策略确保了足够多的幼鸟存活下来。仅一群火烈鸟的数量就高达10万只,在这种情况下,掠食者造成的损害微乎其微。

幼鸟们会在一起生活大概11周,直到它们发育中的鸟喙开始弯曲,它们就可以像成鸟一样捕食了。不久之后,等它们长出了主翼羽,它们就做好飞行的准备了。最终,它们可以飞离纳特龙湖,开始和鸟群一起飞往散布在东非大裂谷边的碱湖中寻找捕食的机会。

它们也许几年之内都不会返回纳特龙湖,直到准备开始生育自己的下一代。那时,火烈鸟们便会加入鸟群,飞回灼热的湖心,开始这个星球上最壮观的繁殖表演:同时起舞,直到找到伴侣,产下后代。

速效增肥食谱

为何座头鲸宝宝要将自己母亲的乳汁喝干

与母同游

016-01

一头座头鲸宝宝在接近海面处玩耍,而它的母亲在一旁休息。小鲸鱼必须非常活跃,以便增强肌肉力量和潜水能力。反之,它的母亲则要尽量多休息,保存体力,因为母鲸无法在温暖却贫瘠的育儿水域里进食。

动物幼年时期的生长速度十分重要。它们块头越大,身体越壮,就越有能力保护自己,未来就越有能力争夺食物和社会地位。就拿出生在夏威夷的座头鲸来说,小鲸鱼们要从温暖的出生水域迁徙到北边位于阿拉斯加的寒冷的索饵场。要想在这场漫长的迁徙中存活下来,它们就必须尽快增加体重。作为这个星球上最大的动物之一,它们需要一套高强度的健身计划。

小鲸鱼最先要学习的便是如何在水下喝奶。它需要潜到母亲身下,轻轻地撞击母亲以刺激它露出一个乳头,然后小鲸鱼会将舌头卷成吸管状,使其在乳头周围形成一个密闭空间。香浓的乳汁内含40%~50%的脂肪,而一头新生的小鲸鱼一天可以喝掉惊人的45千克乳汁。但是作为要呼吸空气的哺乳动物,小鲸鱼在能够将所有这些热量用于生长之前,必须先适应水下生活。

年轻的小鲸鱼生活十分轻松,85%的时间它都待在水面上或接近水面的地方。它会频繁地跃起换气,间或扇动鳍状肢和尾巴在水面旋转。这些剧烈的运动有助于增加它体内的肌红蛋白含量——这是一种对有效的屏息以及下潜至关重要的储氧蛋白。尽管在水面游动所需的能量多达水下所需的6倍,但有长期效益作为回报,因为剧烈运动能培养毅力,增强体力。

几周之后,小座头鲸便会进入较为安静的阶段,这让它和母亲都有了休息的时间。安全温暖的育儿水域无法为鲸鱼妈妈提供食物,所以它的能量储备十分有限。小鲸鱼体内的脂肪不断增加,鲸鱼妈妈体内的脂肪含量却在减少,因此鲸鱼妈妈需要尽可能多休息、多睡觉以便保存体力。小鲸鱼时而下潜6~8米,游到母亲身边休息;时而返回水面,待上两分钟左右,呼吸空气,绕着圈游泳。

如今小鲸鱼可以游得更深,潜得更久了。它经常和母亲一起行动,游到母亲的胸鳍上方。同时它还开始尝试用不同的方法游动和跃出水面。跃出水面不但是一项很好的运动,而且是小鲸鱼学习如何用视觉信号和声音信号沟通交流的方式。

在越来越放松的情况下,小鲸鱼可以将它饮用的大部分乳汁用于增重和长身体,为前往北边索饵场的4830千米大迁徙做准备。它们要使自己尽可能变胖,以便顺利度过这段旅程,并且要有能力游得足够快,来摆脱途中杀人鲸的威胁。只有当小鲸鱼的体重最终翻了一番后,鲸鱼妈妈和小鲸鱼才能出发前往索饵场。

对于一位在出生地附近出没的母亲而言,食物短缺并不是唯一的麻烦。小鲸鱼成长阶段的高峰期正好是殷勤的雄鲸到达的时候。尽管还在产奶的雌性怀孕的可能性非常低,雄性依然会时常护送鲸鱼妈妈和小鲸鱼。而在敦促它们继续前进的过程中,雄鲸要耗费大量的体力。假如不止一个求爱者加入了护送队伍,那么情况就可能升级成一场火力全开的“热辣之旅”,在此期间,追求某头雌性的雄性数量可能多达15头。它们相互推搡碰撞,争夺地位。整个局面可能会变得火药味十足,任何被卷入争斗之中的小鲸鱼都会心力交瘁,并且容易受伤。

在繁殖期早早出生是最好的应对之策。繁殖活动于3月开始,在此之前早出生的小鲸鱼将拥有更多的时间成长。同时它们也能较早逃往北边的水域。随后出生的小鲸鱼们则要在重要的成长阶段花上更多的时间来对付雄性护卫们的干扰,因此它们的能力远远不足以完成迁徙。

学习游泳

016-01

一头小座头鲸紧跟在母亲身边,沿着夏威夷毛伊岛的岸边游泳。每年有大约2000头座头鲸在夏威夷附近的水域成长。它们具体的出生地点仍然不为人知,但毛伊岛沿岸是地球上鲸鱼幼崽分布密度最高的地方。

但是,正如《生命的故事》摄制组所见,雄性座头鲸的到来并不总是有害的。

虎鲨在夏威夷十分常见。它们甚少以健康的小鲸鱼为目标,但它们会去追捕生病的、受伤的或是被抛弃的小鲸鱼。育儿水域里鲸鱼宝宝的死亡有超过半数都被认为是虎鲨造成的。在航拍座头鲸时,团队发现有一头受重伤的小鲸鱼正被虎鲨骚扰,而它的母亲正挣扎着想要牵制住虎鲨。最终小鲸鱼因雄鲸的到来而获救。雄鲸们喷出几串气泡环绕着小鲸鱼,赶跑了虎鲨,保护了小鲸鱼(但令人难过的是,可能这头小鲸鱼的伤势过于严重,它最终没能从这次攻击中幸存下来)。

雄性鲸鱼之间似乎存在紧密的合作关系,它们会通过拍击胸鳍和尾鳍召唤更多的鲸鱼来帮忙,或是用这种拍击声将鲨鱼吓跑。这一现象提醒了人们:座头鲸的社群性远比目前我们所了解的要复杂。

大约80%的小鲸鱼能成功到达北边的索饵场。一旦到了那里,由于母鲸产奶量上升,小鲸鱼的成长会更加迅速。当一头小鲸鱼长到11个月大时,它的体重已经是出生时体重的6倍了,身长也达到了8米左右。小鲸鱼做好了断奶的准备,如今它已经强壮到可以照顾自己并逐步进入“成人”世界了。

应付异性

016-01

一头雄性护卫在它追随的鲸鱼妈妈和小鲸鱼的身下喷出一串气泡。正在产奶的雌鲸生育的可能性极低,人们尚未充分了解为何雄鲸要追求它们。同时人们也尚未充分了解喷气泡的重要性,但雄鲸经常通过这种行为来展示力量、表明支配地位并发起进攻。

狮群的骄傲

在狮子的大家庭中,一头幼狮会受到母亲的照顾,得到叔叔阿姨们的包容,并被父亲保护着

狮群动向

016-01

一头雄狮正对着一头处于防御状态的母狮及其孩子们咆哮。一个狮群中,雄性成员和雌性成员的关系可能会十分复杂。雌性需要依靠雄性来帮忙保护自己和孩子不受外来雄狮的侵犯。但是雌性们一般只服从于雄性头领,而较难容忍那些可能攻击自己孩子的其他雄狮。对于幼狮而言,学习狮群中的社会关系是它们成长的一部分。

相比大批量出生然后自生自灭的动物,那些在家庭中成长的动物,家庭生活的质量对其未来影响最大。一头幼狮能否长期生存下来,关键在于它所在的狮群是否强大和稳定。因为在残酷的狮子社会中,狮群是幼狮唯一的安全保障。但即使是在狮群之中,生活也不容易。

母狮们一胎一般会产下1~4头幼狮。刚出生的小狮子眼睛还没有睁开,极度脆弱。它们的母亲会将它们带离狮群,在一个隐蔽的狮穴中养育它们,避开其他的掠食者,以及避开时常试图杀死小狮子的野牛。只有在一个半月以后,当幼狮能够行动时,它们才会被带回狮群。

一个狮群中的雌性一般会同时生育,因此所有幼狮往往会在同一时间出生并且接受启蒙。和许多同父异母的兄弟姐妹们一起成长是有好处的。幼狮们的年龄相仿,这确保了它们能公平地分享食物,而不会被占优势的年长的同胞压制。许多幼狮一起出生也意味着在它们离开出生的狮群,开始尝试在“成人”世界站稳脚跟时,同性同胞可能形影不离,互相帮助。

育儿所位于狮群的中心,母亲们会协作照看幼狮,但也仅仅是一定程度上的协作。幼狮无法做到不加区别地饮用乳汁,因此通常情况下母亲们只会为自己的子女储存乳汁。母亲们一起照顾幼狮主要是出于防御目的。彼此合作的母亲们能更加有效地保护它们的孩子,抵抗外来的雄狮。

尽管母亲们往往会迁就那些不是自己亲生的幼狮的捣蛋行为,那些没有繁殖后代的狮群成员是否能同样宽容却是因“狮”而异的。一些阿姨可能嫉妒心更强,更加具有攻击性,而一些处于从属地位的单身雄狮很可能脾气暴躁。所以幼狮越早领会狮群中的社会关系越好。

也许对于一头幼狮来说,最重要的关系是它和父亲的关系。狮群中的雄性会为拥有自己基因的后代的生存而斗争,它们是保证幼狮安全的基础。外来的雄狮总是在找机会打败一个狮群中领头的一头或多头雄狮,然后占领狮群。如果成功了,它们会试图杀死原先的雄狮留下的所有幼狮,并使雌性们重新开始发情。狮群中的新雄狮没有兴趣当继父,因此除非雌性带着自己的孩子逃跑,否则幼狮在劫难逃。

初次见面

016-01

一头年轻的小狮子正在研究它的父亲,这大概是它第一次这么做。幼狮们不会有很长时间和父亲待在一起,而雄狮也不能容忍它们顽皮的行为,但是它会让幼狮们和自己一起猎食,而后才允许雌狮进食。

假如一头幼狮的父亲能够持续掌权,那么这头幼狮的童年生活就能得到大大改善。雄狮在捕猎和照看孩子这两方面的贡献很小,但它会频繁地去探望它的孩子,查看它们是否还活着,是否受到威胁。同时,它能允许自己的孩子在自己身边进食,却不能容忍雌性这么做(即便食物可能是雌性们猎来的,通常情况下也的确如此,但它们仍然必须等雄性吃完了才能进食)。对于幼狮们而言,最好的父亲是那些刚刚开始统治狮群的领袖:它可能正处于自己体能的巅峰时期,并且能在幼狮成长的过程中保持这一状态。此外,它在掌权后会和所有的雌狮交配,这样幼狮们也能享受到和大量同时出生的兄弟姐妹们一起长大的好处。

假如狮群很稳定,年轻的小狮子也能茁壮成长,两性之间的行为差异就会开始出现。雌性幼狮们通常会更频繁地外出探险,也会更加忙于进行和捕猎有关的活动。雄性幼狮们则通常会与母亲跟得更紧,时间也更长,同时它们会将更多的时间花在打架上。同性玩伴之间形成的友谊和自然阶层是重要且持久的。雌性们会待在一起,在狮群中彼此合作;而雄性们时而合力出击,时而分头行动,尝试征服其他狮群。

在童年中幸存的幼狮们会把塑造了狮子世界“血腥与暴力”的文化继续传承下去。但是大部分幼狮并不能坚持到这一步。总共约有80%的小狮子会在两岁前死亡。其中一些仅仅因为运气不好,但是大部分的死亡都和它们的家庭缺陷有关。对于一头幼狮而言,狮群就是它的一切,学会在其中生存的速度越快,它就会生存得越好。

兄弟情谊

016-01

两头发育完全的幼狮正在玩耍。很快它们就必须离开出生的狮群外出闯荡了。拥有的同伴越多,它们生存下去的概率就越大。

嬉戏同游

016-01

幼狮们躺在一棵金合欢树上纳凉。和年龄相仿的同胞们一起长大,为幼狮们提供了生命中最好的开端。

猫鼬的最后一课

学习如何除去蝎子尾部的毒刺

边看边学

016-01

一只年轻的小猫鼬看着一只照顾它的成年猫鼬抓住并杀死了一只蝎子,小猫鼬始终在一旁学习整个过程。它们期待能够在不被蝎子尾部的毒刺叮上一口的情况下吃到蝎子肉。

软磨硬泡

016-01

一只小猫鼬正在练习游说艺术。它正在向一只不是自己母亲的母猫鼬乞讨,希望它能被说服,就算没有其他东西,哪怕给自己一点乳汁也好。小猫鼬获得的食物越多,长得越快,也就越可能获得成功。

猫鼬幼崽出生在极度复杂的社交环境里。在出生后的头几周里,它们会由一群保姆照看着在地下成长。大约2周之后,它们的耳朵和眼睛会张开,3周之后,它们便能出去和群内其他成年成员见面了。从这时起,幼崽们就要学习如何应对猫鼬的社交生活了。

在地面世界上的头几天是试验性的。小猫鼬们会待在地穴附近并时常返回地穴中。成年的群内成员会一直帮忙养育小猫鼬,而这些小猫鼬通常都是由领头的公猫鼬和母猫鼬生的。非繁殖期的母猫鼬同样也会为小猫鼬提供乳汁,并且还会分担照看小猫鼬的任务。其他成员会为小猫鼬们带回固体食物,帮助它们熟悉各种各样的沙漠食物。

猫鼬们住在非洲南部的干旱地带,那里食物短缺,且多为季节性的。它们主要以昆虫为食,也会吃蜘蛛、蝎子、蛇、青蛙、鸟蛋、植物、小型哺乳动物和鸟类等,但吃后两种的情况很罕见。弄清楚什么能吃以及能在哪里找到食物是小猫鼬成长过程中极为重要的一步。它们要学的东西很多,而小猫鼬从地穴里出来还没几天,导师们就会带领它们踏上第一次觅食之旅。

在旅途中,群内成员会分担喂养和保护小猫鼬的责任,不管它们之间有没有亲缘关系。体贴的成年猫鼬会用一连串嘶叫声来引导小猫鼬跟着自己,让它们观察自己如何捕食。起初,稚嫩的小猫鼬根本没有办法找到、辨认并加工自己的食物。它们采取的代替策略是苦苦哀求。它们不屈不挠的哀求声能够说服导师们拿出它们找到的食物。

精通游说艺术是获得一次成功的开始的关键。小猫鼬能够获取的食物数量决定了它的成长速度,继而会直接影响它的长期生存以及繁殖的成功率。因此,一段时间后,当小猫鼬们估计导师的耐心已经耗尽时,它们就得提升自己的技能,继续前进了。

随着小猫鼬们逐渐长大,导师们的喂食会越来越少。如今,对于一只小猫鼬而言,有能力辨别出哪些成年猫鼬最为仁慈,哪些成年猫鼬的乳汁最多是极为重要的。猫鼬导师有多擅长喂养小猫鼬要取决于许多因素,包括性别、年龄、性格、激素水平、捕食能力等。

宝宝的零食

016-01

一只年轻的小猫鼬正在嘎吱嘎吱地咬着杀好了给它吃的蝎子。

毕业大餐

016-01

这只小猫鼬通过了最终的测试——杀死一只被放出来供它练习的蝎子。这需要一位耐心的导师的谆谆教诲。

成年猫鼬为小猫鼬提供食物的意愿可能会发生剧烈变化,可一旦有成年猫鼬给少了,其他猫鼬就会做出补偿。假如一只小猫鼬能够辨别出这些变化,并且将目标放在乳汁最多的猫鼬身上,它就可以极大地增加自己的食物摄取量,大大提高自己的竞争力。

小猫鼬大约在8周的时候断奶,到了12周左右,导师们就不再喂养它们了。为了帮助它们为这一刻的到来做好准备,导师们试图教会它们如何照顾自己。起初,导师们完全通过做示范来进行指导,但随着小猫鼬能力的增强,导师们开始向它们展示要到哪里去搜寻不同种类的食物,并传授给它们处理食物的方式。获得每一种食物都需要不同的技巧。幼虫靠挖,蚂蚁可以直接从毛上舔下来,鸟蛋要砸碎了吃——所有这些都需要练习。耐心的导师们将新的食物种类展示给小猫鼬们看,然后帮助它们弄清楚该如何处理这些食物。

学习如何处理蝎子大概是其中最为独特的课程,同时这也是动物王国中最为聪明的主动式教学范例之一。

学习如何食用蝎子是一门多阶段的课程,因为蝎子们骁勇善战,非常危险。它们的一对螯足相当凶狠,钳起对手来毫不留情;还有它们尾部的毒刺,虽说对猫鼬而言不是致命的,但如果被叮上一口也会让它们痛不欲生。为了向小猫鼬们介绍这种脾气火暴的猎物,导师们必须循序渐进:先给它们不能动的蝎子,再逐步使用活蹦乱跳的蝎子。

最开始,毫无经验的小猫鼬们得到的是奄奄一息的蝎子,从而熟悉如何处理和食用它们。一旦接受训练的小猫鼬们通过了这个测试,它们就要开始接触螯足完整但没有毒刺的蝎子(蝎子的尾部被咬掉了)了。它们要练习用双爪击打蝎子、用牙齿咬住蝎子,同时还要躲避蝎子不停挥舞的一对螯足。在将此技能练得炉火纯青之前,它们免不了要尝试好几次,鼻子上也必定会被叮上几口。

最后,终极挑战的时刻到了。导师们会挖起并放出完好的蝎子,这样它们的学生就能尝试弄残并且杀死这些蝎子了。最初的几次尝试总是惊心动魄的。导师们一边要留心掠食者,一边还要做好干涉的准备,以防小猫鼬遇到麻烦。但大多数时候,小猫鼬最终都能把蝎子大卸八块,并且美餐一顿。

这是一场成年礼,每一只通过了这项仪式的小猫鼬都将踏上新的旅程。它们将成为种群内能够自给自足的、有价值的一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