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机简史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推荐序2 创新决胜未来,人才关乎成败

徐延豪

中国科协党组副书记

无须使用语言和文字,直接通过大脑的“心灵感应”来实现思维和机器交互,是人类长期以来的一个梦想。而随着脑科学的不断发展,特别是由神经工程学直接推动的脑机接口技术的进步,这一梦想逐渐变为现实。脑机接口在生物医学、神经康复和智能机器人等领域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与巨大的应用潜力,尤其在恢复人体机能、治疗神经疾病等方面被寄予厚望。

本书便是向读者介绍这一新兴技术的科普著作。从对大脑的重新认识,到神经科学颠覆传统的发现,再到脑机接口领域正在发生的前瞻探索和令人振奋的突破,作者对这项技术自诞生至今的演进历程以及它对未来的影响进行了全面而生动的展示,让人在感叹“脑机融合”创造的惊人变化的同时,更为脑科学的飞速发展以及人类大脑浩如烟海的未解之谜而神往。

人脑被称为“内在的宇宙”,但我们对这个约1.4千克重的器官却知之甚少,对它的探索也一直没有停止。近年来,全世界掀起了脑科学研究的热潮,欧美国家、日本都发起了国家脑科学计划,希望在这个自然科学研究的“最后疆域”获得突破。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脑科学研究,于2016年将中国“脑计划”,即“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作为“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列入国家“十三五”规划。中国“脑计划”以“一体两翼”为总体框架:“一体”指的是研究脑认知的神经原理,即理解脑认知功能的解析;“两翼”则侧重两个应用层面,其一是研发脑重大疾病诊治新手段,其二是推动脑机智能新技术的发展。在2021年“十四五”规划中,“脑科学与类脑研究”继续被列入重大科技项目。经过20多年的积累,中国脑科学研究人员在基础神经科学的若干领域已开展了非常深入的研究,一些创新技术和手段也趋于成熟,正处于系统整合以解决脑科学重大问题的关键阶段,同时相关科技布局和产业发展也在加速推进。

在这个科学前沿的必争之地,以及由“信息时代”向“智脑时代”迈进的革命性转变中,中国必须前瞻布局,奋力推进,创新突破,加快抢占世界脑科学研发的制高点,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掌握更多的主动权。

基础研究决定一个国家科技创新的深度和广度,“卡脖子”问题的核心在于基础研究薄弱。我们要面向未来,围绕脑科学重大前沿问题,集中优势力量、发挥中国优势进行统筹安排,分阶段系统地推动脑科学研究形成合力,加快对大脑的全面深入解析,推动脑科学及类脑智能的迭代发展。

坚持需求导向和前瞻引领,瞄准我国创新发展的关键制约,把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做扎实,使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站得稳、有根基。促进科研体制机制改革和创新,营造开放、合作、共享的科研生态,不断鼓励、深化跨领域、跨学科交叉研究,形成关键领域先发优势。

创新决胜未来,人才关乎成败,要加速交叉学科建设和跨学科人才的培养。以人工智能为例,作为引领中国未来的战略性技术,其发展程度取决于作为基础的脑科学研究,归根结底离不开人才的支撑。又如计算神经科学,融合了脑科学、数理科学、信息科学等多种学科,是解析大脑原理、机制的新兴领域,目前依然存在人才缺乏、发展缓慢的问题。因此,推动脑科学研究,需要系统、高效地培养学科融合的复合型人才,对领域内重大前沿问题进行联合攻关。

科技创新突破需要广大科研人员心无旁骛、脚踏实地地奋斗。要全力激发广大科研人员特别是青年人才的创新积极性和创造潜能,进一步破除对科研人员的束缚,为科技领军人才和多学科交叉团队创造先机,支持他们勇当排头兵,大力攻坚克难,加强国际科技合作。要充分发挥企业创新主体的力量,参与并充实对脑科学基础研究的投入,同时在科研成果产业化的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要不断增强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和带动作用,推动高质量发展。

科技创新没有捷径,需要久久为功。必须始终坚持党对科技事业的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加强统筹谋划,强化战略导向,力争在脑科学与类脑研究等重要科技领域跨越式发展,加快实现我国整体科技水平从跟跑向并行、领跑的战略性转变。

作为一部介绍前沿科技的科普作品,本书不仅介绍了一系列重大科学发现,展示了不断探索新知、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还揭示了这些重要发现中所运用的各种研究、实验方法,普及了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

写好这样的著作不易。本书作者多年从事新闻工作,勤学深思、笔耕不辍,长期坚守科学传播一线,为创新土壤的培养输出才智。这是一部基于志趣而为的“即兴之作”,也是作者作为一名科学传播者观察时代、记录生活的一种方式。

现在,科学普及作为创新发展的一翼,仍未达到与科技创新同等的位置,需要不断创造出高质量的科普作品。为此,首先要让更多的科技工作者意识到科普也是科技工作者的应尽之责,让科普成为科技工作者的一种自觉行为。其次要不断提升科技工作者的科普能力,不仅注重科学知识的普及,更要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和方法,面对新学科、新领域、新问题,努力降低知识“翻译”、传播的门槛,让科学知识真正为人民大众所掌握。最后是加强专业科普队伍建设。科普是一项专业,也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有一支专门的队伍按照学科特点和内容做好策划和安排,才能保证高质量科普产品的持续产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