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们熟睡的时候
亲爱的读者,你知道吗?当你们熟睡的时候,全国有多少人为了你们幸福的生活和明天的工作,在通宵紧张地劳动着。看吧!下面就是在18日夜里北京很多夜间工作着的人们。
守候在孩子床边
柔弱的灯光笼罩着南魏胡同托儿所孩子们的卧室。保育员们穿着白色的工作服挨着每个小床轻轻地来回走动。两岁半的女孩子曾珊珊在睡梦里把白色的小被揉作一团,像抱洋娃娃似地把它抱在怀里。保育员房黎轻轻松开了她的小手,又把被子替她盖好。甜睡着的孩子们有的把小腿跷在床栏干上,有的把小手垂在床沿下,有的爬在小床上睡觉。保育员们都把这些不大好的姿势纠正了,使孩子们睡得更舒适。
深夜两点多钟,保育员宋作芳发觉一岁半的男孩康宏陆大便在衣服上,她立刻细心而又熟练地给他换去了脏衣服,而这个孩子并没有醒。宋作芳在记录孩子生活情况的本子上作了记录:“康宏陆夜间大便一次,发现消化不好,请白班的阿姨注意他的饮食,其他的孩子睡得很好。”
为了明天的乘客
夜里把最后一批乘客送回家休息以后,北京市电车公司、汽车公司的检修工人、调度员、司机、售票员……,还在紧张地劳动着。他们中有的在检修回厂的车辆,有的在收集车上的抹布、水壶等清洁用具,准备清洗。电车公司第一保养厂调度员万世俊在登记售票员从车上收集的乘客遗失物:扇子、雨伞、手帕……,准备天明招领。
深夜两点以前,公共汽车的调度员,已经把市内和通往郊区的二十五路的几百辆汽车调配好了。汽车司机和售票员们已经等候在各个街头,在三点钟他们就乘着接班汽车来到保养场,准备在四点三十分出车把人们送往工作、学习的地点。在夜间工作已经四年的保养场车间主任张锡恩说,夜间工作是辛苦,可是当我们知道一天没出任何机件事故的时候,快乐就代替了一切。
急救病人
十一时四十五分,北京市急救站值班护士拿起响着急促铃声的电话听筒,重复了对方一句话:“休克”。语音未落,在隔壁房间和衣而睡的汽车司机张鑫铎已站在桌前,接过听话筒,详细询问病人的住址。刚从清河镇进行急救工作归来的女大夫殷瑰琦提着急救包,立刻和司机一块跑步奔向汽车房。
在急救车上,殷瑰琦大夫迅速作好了临床急救的一切准备。
四十五分钟以后,这个急病患者已经在北京市第一医院苏醒过来了。
北京市急救站设在首都的市中心,有九位大夫、三位护士日夜轮流值班,到城郊各区急救病人。二十七个医院每天向他们汇报空床位的情况,以便急救中可以迅速地把病人送到最近的医院。
这个急救站从1954年11月成立到现在,已经使两千多个病人脱离了危险的境地。
黎明时的电报
四点二十七分,北京市电报局报务室收到了一份山东滋阳发报人徐燮四点钟交发来的一份电报,这份电报在十一分钟以后缮译完毕,交给送报员,四点五十分就送到了北京市第二十六中学。收报人徐焌拆开电报喜形于色地说:“这下可好了!”原来他一连三天到车站去接他的八岁的妹妹,都没有接着。这份电报上写着:“今天下午四时接妹。”
这是这一个夜里很多电报中的一份。如果不是经过了静悄悄的东长安街才走进灯火通明、大门敞开的北京市电报局的话,你真会忘记这时已经是午夜以后了。营业员们依然在柜台里随时等待着交发电报的人。报务室里电传打字机嗒嗒地响着,报务员们精神贯注地收发着电报。传送带一份接一份地把收来的电报送到来报室缮译,送报员们随时都在准备出发。
通宵运蔬菜
当天快亮的时候,菜市场和副食店的营业员们已经结束通宵的劳动,把供给首都人民的二百多万斤蔬菜准备好了。
在全市最大的广安门菜站,郊区农业生产合作社社员赶着满载蔬菜的马车来了,他们把刚从田地上摘割下的新鲜蔬菜连夜送进城来。著名的四季青、东方红等农业生产合作社今年蔬菜丰收了,白天黑夜在这里都能看到他们送菜的马车。菜站的收购人员经常从深夜忙到白天,一收就是一百多车菜。早晨五、六点钟,交易员就同时向九百个左右的零销点和机关团体批发调运。全市二十一个菜站每个夜晚也都是这样的紧张地劳动着。
拍“祝福”
在北京电影制片厂如同白昼的摄影棚里,导演、演员、摄影师及其他工作人员们正在拍摄由鲁迅的小说改编的彩色影片“祝福”。演员白杨扮演的祥林嫂走出化妆室,被人引导第一次进入了鲁四老爷家的厢房。这时,十多个照明灯的巨光马上集中过来,站在厢房旁边的导演桑弧说了声“好,拍”,摄影师钱江紧张地拍下了这个镜头。
该拍鲁四老爷知道祥林嫂是寡妇的那种厌恶表情的镜头了,摄影师拿着测光表一次又一次的测量着,导演不断地纠正曾饰“虎穴追踪”影片中特务头子崔希正的演员李景波的姿势,叫他把拿着水烟袋的手抬高些,眉头要皱起来。在照明灯下面对着镜头的李景波,满脸出汗。年轻的女化装工作者胡宏华不断地用棉絮沾去他脸上的汗水。这个一刹那的表情,连续拍了四次。
将近黎明了,制片车间的工人还在用从绍兴运来的古老花瓦赶制鲁家大门楼的布景,他们要争取这部影片在今年10月19日鲁迅逝世二十周年的时候上映。
洒扫全城
深夜,清洁工人们驾驶的一百多辆汽车,穿行在全城的大街小巷,把八千多个垃圾集中站里的两千多公方垃圾,运到城外七个垃圾处理场。
在这个时候,五辆大型的洒水车在宽阔的东、西长安街上,冲刷灰尘。四百个扫街工人,在打扫着王府井、南河沿等二百多条街道。
东方发亮,各条街道上又出现了二十多辆洒水汽车。人们通过这些干净、湿润的柏油马路,走向他们工作、学习的岗位。
为了千百万读者
午夜,在沉寂的王府井大街上,人民日报社大楼的许多房间里依然灯光通明。三楼上夜班编辑组的电话铃不断地响,经常打断了编辑们赶编最后几条重要消息的思考。忽然,驻在云南、安徽等地记者用电报发来了急稿,总编辑室主任看看表已过截稿时间——十二时,只好把这些消息割爱。一点多钟,编辑们带着苦心设计出来的版面样跑到排字车间,和工人们商量拼版。工作的高潮由办公室卷向印刷车间。这里,在紧张拼版的老排字工人都有十多年的工龄,他们正在和时间战斗。他们用十分熟练的技术,根据改稿三番五次地改换排字,争取尽早把版送去打纸型。同时,在检查室和校对科里,一批头脑清醒的人们正在拿着红笔细心核对每篇稿件和每一个字,他们为消灭报纸上的每一个错误而努力。
两点五十九分,四部高速度轮转机转动了。一分多钟后,工人们争先拿起了今天的报纸,检验自己和编辑们彻夜劳动的成果。邮政局的汽车从这里装满了新出的报纸,立即送到火车站和全市去。和这同时,报纸的纸型又赶送到西郊飞机场,由专机和班机送往上海、昆明、重庆、兰州、乌鲁木齐和沈阳等八大城市,让这些地方的千百万读者也能当天看到北京的人民日报。
夜宵
首都人民都非常喜爱在他们夜间工作之余来到夜宵摊上吃些东西。
西四牌楼的夜宵在北京是很有名的。它已经有三十多年的历史了。19日一点多钟,占有半条街的夜宵摊还是灯光通明,人们正忙得热火。这里有美味馄饨,有北方特有的肉汤煮烧饼,有油煎肉馅饼、炒饼,还有各色酒类和下酒菜。在阵阵凉风的夏夜里,在一阵紧张的工作之后,在这里吃到这些可口的夜宵,谁都会感到非常愉快和轻松。
在政府的支持下,北京市的夜宵正在有计划地发展。前门外华北楼饭店现在就通宵营业,据这个饭店的工人说,他们在今年五一劳动节开始实行通宵工作以来,在日夜二十四小时内,常常要接待两千个左右的客人。
零点二十八分接婴儿
北京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产院的住院处六十四岁的服务员王志,已经上了二十二年夜班了。18日夜里他在给产妇张美德办完住院手续的时候,像一个有经验的大夫一样地判断说:“今晚你一定会生的!”
在产房里,五、六个值班大夫和助产士轮流在张美德旁边守护着,不时地听听胎心的跳动。她们对产妇说:“你放心,孩子顶好!”
零点二十八分,婴儿“哇”的一声诞生了。助产士小心地扎好了脐带,擦好微红的小身体。当年轻的妈妈看到自己胖胖的儿子后,脸上露出了幸福的微笑。
当产妇张美德正在喝红糖茶的时候,大夫亲切地对她说:“好好的睡觉吧,天明我们就给孩子的爸爸打电话,告诉他大人、婴儿都很好!”
(新华社北京1956年7月20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