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敌后抗战形势
名记者范长江先生于本年一月十日寇军占领香港两周后,始撤离港区,历尽艰险,方于七月初抵达苏北根据地。原由华中某地发出电讯,报道华中敌后抗战形势及根据地观感,将其原电文登载如下:
华中敌后抗战形势向因敌伪封锁,致真相难明,而事实上敌伪在华中之统治基础,因我抗战势力之发展日见动摇。记者乘得偶然机会,由桂林至上海,更溯江而上,调查武汉一带情形,现已安抵某地。敌人被牵制于长江流域之兵力约二十七万,比华北约多三万,约当华南敌军之七倍。此次浙赣会战,敌军皆自华中各县抽调而来,原驻徐州、南京之两个师团,现已次第返防。照六七两月情形,敌颇有进攻粤汉、湘桂两路之势,今则似更加紧对苏备战与准备侵印,以待欧洲战局的演变。汪逆伪军号称数十万,而实际上仅伪一二两方面军。李长江、杨仲华等两部共有之二三万人较有力量,李、杨皆是叛变之战军,并非汪逆之嫡系,汪逆现大发伪币,在大城市与伪化地区禁用法币,在小村镇与乡村中则故意压低法币价格。此事对广大人民生活影响至大,政府对沦陷区法币应采有效政策与伪币斗争。沿江各大城市面目全非,上海每日平均枪毙五百人以上,南京下关各码头除上下轮船者外,几无中国行人,武汉三镇,饥民沿街抢食已司空见惯,敌伪军警亦无可如何。
陈毅将军所部,现广布苏、皖、鄂诸省,与正面国军配合,成夹击武汉、南京、上海数伪大城市之势。完全在陈部保护下,不受敌伪蹂躏之同胞有千余万人,地区有百余县。其在游击状态下之地区尚倍于此。在陈部所控制之广大根据地内,随地可见青天白日满地红国旗及蒋委员长肖像,蒋委员长“七七”五周年告全国军民书与中共中央宣言,由该部广为印发,使敌后军民胜利信心益加坚定。该部地区内遵照国府各级参政会组织规定,并进一步使之成为真正的民意机关,选举各级政府,实行民主,以团结全民,坚持敌后艰苦斗争。各阶级关系在民主的原则下日益融洽,各党派人士及地方士绅现皆积极参加政治,共同支持抗战。至于一般人民与士兵生活,因实行合理的财政经济政策的结果,远较记者在其他地区所见者为好。经济建设事业亦已部分实行。如苏北阜宁以东之海滨,海啸每发,辄淹数县,过去修海堡者数十年未尝完成。盐阜区行政公署于数月之内筑成二百余里长堡后,数日海啸大发,但数百万居民已可高枕无忧矣。民众感激,乃以该公署主任宋乃德之姓名称该堡为“宋公堡”,与宋代范仲淹在苏北所筑之“范公堡”先后辉映。
现自各方来此抗日民主根据地之男女青年络绎于途。梁启超之六女公子亦在苏北作地方民运工作。上海圣约翰、沪江等贵族大学学生,现在敌后根据地任区乡级干部,与苏北人民共同生活者比比皆是。人心所趋,使敌伪中亦有不少发出难于“清剿”之叹者。惟抗战赖有和谐之协作,一致之步调,如何能使敌后抗战力量更有效的贡献于国家民族,此实应为及早加以解决之问题也。
(新华社延安1942年9月6日电 原载1942年9月10日《晋察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