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尔生平简历1885—1962
1885
10月7日生于丹麦首都哥本哈根。
1903
从旧港学校毕业后进入哥本哈根大学,主修物理学。
1907
第一篇科学论文《为了测定水的表面张力而对液体的振动进行的研究》获丹麦皇家科学院金质奖章。
1911
以长篇论文《金属电子论的研究》获哥本哈根大学哲学博士学位。9月赴剑桥大学卡文迪许实验室留学。
1912
离开剑桥大学赴曼彻斯特大学,师从卢瑟福。7月,撰写论文提纲并交给卢瑟福,后人称之为《卢瑟福备忘录》。
1913
以“论原子构造和分子构造”为题,在英国的《哲学会报》上分3次发表长篇论文,提出“玻尔原子模型”,奠定了他的原子结构理论基础。
1917
当选为丹麦皇家科学院院士。
1921
哥本哈根大学理论物理研究所正式落成。玻尔领导该所先后达40年,使该所成为了量子物理学的“圣地”。
1922
到德国哥廷根讲学,后人称这次讲学为“玻尔节”。在此见到了年轻的海森伯和泡利,并邀请两人去哥本哈根工作。12月10日,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1927
9月,在意大利科莫会议上提出了关于量子力学诠释的“互补性原理”。10月,在布鲁塞尔的第五届索尔维会议上和爱因斯坦进行了第一次公开的学术辩论。
1930
10月在第六届索尔维会议上成功反驳了 “爱因斯坦光盒”的假想实验。
1931
被授予住宅“嘉士伯荣誉府”。
1935
爱因斯坦及两位合作者提出量子力学描述的“完备性”问题(EPR悖论)。6月,玻尔用相同的标题在相同的刊物上撰文答辩。
1937
1月~6月,偕夫人及次子汉斯进行环球之旅,访问法国、美国、日本和中国等国家。
1939
当选为丹麦皇家科学院院长。
1941
在纳粹德国控制丹麦后坚决不与侵略势力妥协。秋季,与海森伯因对时局和纳粹德国的看法严重分歧产生了一直未能消释的隔阂。
1943
德军在丹麦进行大逮捕。玻尔一家逃往美国。与儿子奥格参加了研制原子弹的“曼哈顿计划”。意识到战后核军备竞赛的危险,多次呼吁英美首脑控制原子武器,但未成功。
1945
回到光复的丹麦,仍不遗余力地呼吁和平。
1947
丹麦国王授予玻尔“宝象勋章”。
1950
发表《致联合国的公开信》,提倡国际合作,呼吁世界和平。
1957
获美国福特基金会第一届“原子为了和平”奖。
1962
11月18日逝世,享年77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