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稚气小孩到科学巨人:法拉第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阁楼实验室

法拉第真是一个奇特的少年,他不仅嗜书不倦,爱动脑筋,还喜欢动手做实验。凡是在书上读到的有兴趣的实验,他都想亲手试一试,验证一下那些神奇的现象是不是真的。

好在那时的电学实验还处在摇篮时期,用不到高级精密的设备,化学实验也比较简单。正像里波先生说的,有一些瓶瓶罐罐、玻璃器皿就能对付了。不过对一个十三四岁的穷学徒来说,要筹措这些实验用品,也是很不容易的事。法拉第口袋里没有钱,制作仪器需要的零件,他尽可能去捡现成的,比如药房里扔掉的玻璃瓶,工厂废弃堆里的细铜丝和旧锌片等。其他的小装置,他尽量自己动手做。确实需要花钱买的,他就把零用钱一点一点攒起来去买。他在自己住的小阁楼里,建立了一个小小实验室。房间本来就小,摆上那一堆宝贝玩意儿,就显得更挤了。不过法拉第置身在自己的小王国里,却如鱼得水般快活。实验成了他生活中最大的乐趣。

每晚一收工,法拉第就钻进他的小阁楼里,点上蜡烛,做他的实验。他有一个笔记本,上面用工整的小字抄录了许多《化学对话》和《大英百科全书》里的实验内容,有化学方面的,也有电学的。现在,他可以照着进行演示了。《化学对话》上说,把锌片丢进盐酸里,会放出一种会燃烧的气体。法拉第照着试了,果然噗的一下燃起来,冒出蓝色的火苗。这种会燃的气体就是英国大科学家卡文迪许1766年发现的氢气。《大英百科全书》上说,在玻璃瓶内外敷上一层锡箔,充电以后,可产生猛烈的放电现象。这就是著名的“莱顿瓶”和电震现象,是荷兰学者克莱斯特在莱顿城这个地方发现的。如果在瓶子里装上水,电震程度更厉害。法拉第为准备这个实验花了许多功夫,那个大玻璃瓶是花了6便士买来的,锡箔又花了4便士。从瓶口伸出来的金属棍是找一个朋友要的,这根金属棍通过瓶里的水,同里层的锡箔相接,形成一个电极。此刻,他睁大两眼,期待着神奇的放电出现。他先用简易的伏打电堆,给自制的莱顿瓶充足电,然后小心地用细铜线把外层锡箔和金属棍连起来,就在细铜线接近金属棍那一瞬间,果真有火花闪烁,还伴着“啪、啪”的巨响。啊,这不就是惊心动魄的雷电吗!法拉第欣喜若狂。他从实验中得到了极大的乐趣。实验证明了书中的内容是千真万确的;而且实验的成功,使他产生莫大的成就感。少年人的心中萌生了对科学的热烈向往。阁楼实验室成了他一生事业的雏形和起点。

法拉第醉心实验的事,渐渐引起了里波夫妇的注意。里波先生察觉,法拉第这孩子行动近来有些古怪。小伙子一有零钱就往街上跑,脸上常常露着沉思,眼睛里闪着奇异的光彩。里波夫人发现餐桌上的食盐越来越少,一小罐食盐,两天就见底了。她很纳闷。人吃不了这么咸,老鼠也不会偷盐。那罐里的盐到哪儿去了呢?后来夫人才发现,是法拉第把盐拿走了。原来是小伙子用盐去做他的“伏打电池”实验去了。

“这孩子做实验准是入了迷!”里波夫人摇着头嘟哝道。

“任他去吧,盐又值不了几便士!”里波先生非常大度,“这‘野马驹’将来说不定会有出息呢!”

每天夜里,从阁楼里传出“乒乓”“噼啪”的声响,有时还伴有奇怪的闪光。还有一次,阁楼的天窗里喷出了几股浓烟,把邻居们吓了一大跳。

“里波老板,你那个小学徒每晚在楼上搞什么鬼啊!别把房子点燃了!”

“我看那小子准是犯了神经,深更半夜不睡觉!”

“还是带他去瞧瞧大夫吧,也许是梦游症……”

左邻右舍告上门来。里波先生决定亲自上小阁楼看看。这天晚上,他同夫人一道登上楼梯,轻轻敲响了小阁楼的木板门。

法拉第闻声打开门来,看见是东家亲临视察,窘得脸都红了。里波先生从他的身后望去,桌上地下全是些杯杯钵钵、瓶瓶罐罐,像19世纪的博物馆,又像一个废品收购站,满屋子散发着刺鼻的酸气。

“这就是你的实验室啊,大师!”里波先生开玩笑道。

法拉第很快恢复了常态,热情地邀请里波夫妇进屋参观。他特地为他们表演了他的电学实验。望见电瓶金属杆上“噼噼啪啪”地冒着火花,里波先生的胖脸上露出了惊奇的笑容,里波太太也看出神了。法拉第得意地向他们解释放电的原理,遗憾的是,里波夫妇俩如坠五里雾中,只是摇头,一脸的困惑。在他们的眼里,放电的火花不过像魔术和杂耍一样有趣而已。法拉第开始感到:要是能有机会碰到对科学有兴趣的人,同他们一起讨论,该有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