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MOS芯片结构与制造技术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2.2.3 工艺制程

由工艺规范确定的各个基本工序、相互关联及将其按一定顺序组合,构成了图2-3所示的P-Well CMOS(B)芯片结构的制程。为实现此制程,在P-Well CMOS(A)制程基础上,消去与引入部分基本工艺,不仅增加了制造工艺,技术难度增大,使芯片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而且改变了其制程,从而实现P-Well CMOS(B)制程。

由多次氧化、光刻、杂质扩散、离子注入、薄膜淀积及溅射金属等各个基本工序构成芯片制程,形成了以下元器件及其杂质层、介质层和互连金属层。

(1)电路芯片中的各个元器件:NMOS、PMOS、耗尽型NMOS、P-Well电阻及Cs衬底电容等。

(2)这些电路元器件所需要的精确控制的硅中的杂质层:P-Well、PF、CN+、沟道掺杂、SN-、N+、P+、N+Poly等。

(3)集成电路所需要的介质层:F-Ox、G-Ox、Poly-Ox、TEOS、BPSG、LTO等。

(4)将这些电路元器件连接起来形成集成电路的金属层:AlSiCu。

应用计算机,依据P-Well CMOS(B)芯片制造工艺中各个工序的先后次序,把各个工序互相连接起来,可以得到制程。它由各个工序组成,而工序则由各个工步来实现。根据设计电路的电气特性要求,选择工艺序号和工艺规范号,就可以得到所需要的工艺参数和电学参数。

根据图2-3芯片剖面结构和制造工艺的各个工序,使用芯片结构技术,利用计算机和相应的软件,可以描绘出芯片制程中各个工序的剖面结构,依据各个工序的先后次序将其连接起来,可以得到制程剖面结构,图2-4为其示意图。该图直观地显示出P-Well CMOS(B)制程中芯片表面、内部元器件及互连的形成过程和结构的变化。

P-Well CMOS(B)制程的主要特点:它除了具有P-Well CMOS(A)工艺制程主要特点外,还在栅和源漏的重掺杂区之间引入一个轻掺杂区。制程中Poly刻蚀后,首先以低剂量31P+注入,形成轻掺杂浅N-区(SN-区),淀积并刻蚀TEOS,形成硅栅侧墙,然后利用侧墙作为掩模,75As+注入形成重掺杂N+区,和轻掺杂SN-区相连。可见,N+区注入杂质不会在栅下面发生横向扩散,但会在侧墙下面扩散。因此,LDD结构器件较常规器件不仅缩小了器件尺寸,而且具有小得多的衬底电流和栅电流,以及器件衰退。另外,覆盖电容也减小,导致栅电容降低和速度提高。这表明,LDD结构器件具有高的可靠性和优越的器件性能。

制程中使用13次掩模,各次光刻确定了P-Well CMOS(B)芯片各层平面结构与横向尺寸。工艺完成后确定了:

(1)芯片各层平面结构与横向尺寸;

(2)剖面结构与纵向尺寸;

(3)硅中的杂质浓度、分布及结深;

(4)电路功能和电气性能等。

芯片结构及尺寸和硅中的杂质浓度及结深是制程的关键(参见附录 B-[20])。它们与下列工艺参数有关:

(1)衬底硅电阻率;

(2)阱深度、掺杂浓度及其分布;

(3)场氧化层和栅氧化层厚度;

(4)有效沟道长度;

(5)源漏结深度及薄层电阻;

(6)器件的阈值电压、源漏击穿电压、跨导及漏电流等。

此外,CMOS两种阈值电压必须进行调节,以达到互相匹配的目的。

制程完成后,先测试晶圆PCM数据,达到规范值后才能测试芯片电气特性。如果是工程研制,则制造者分析PCM数据,而设计者分析芯片功能和性能;两者分析讨论,确定下一次的研制方案。如果是批量生产,则分析PCM数据和芯片合格率的高低等。

这里要指出,为了提高电路抗闩锁能力,除采用良好的输入保护、电源滤波及信号屏蔽等措施以防外来干扰触发外,还要在设计和工艺中采取以下有效措施:

(1)降低寄生双极性管的电流增益。βnpn大小取决于制造工艺,它与阱深有关,阱越深,βnpn越小,因此阱深不能太浅。βpnp大小决定于版图设计,它与PMOS管的P+区离阱间距有关,间距越大,βpnp越小,因此间距不能取得太小。在容易产生闩锁的输入/输出部分,其间距视版图布局尽可能取得大一些。这样,使得βnpn×βpnp<<1。

(2)减小阱的体电阻Rw和硅衬底电阻Rs。为了防止阱表面反型形成寄生沟道,采用P+保护环包围阱,P+环和阱均接地电位。这样,一方面可减小阱的体电阻,另一方面可防止N+区和N型硅衬底连通。在必要位置,采用N+保护环包围PMOS管区,N+环和N硅衬底均接UDD。这样,N+保护环对减小N型硅衬底的体电阻Rs有利。在容易发生闩锁的输入/输出部分都加P+或N+保护环。

此外,电源总线、地总线采用粗铝条,并连成一线,中间不使用扩散区相连,确保畅通。为了达到电路芯片各部分电源电位均匀,使电源线环绕芯片。

注意:全书各种制造工艺流程都要考虑提高电路抗闩锁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