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5 碳纳米管技术
1991年,日本NEC公司的饭岛澄男发现了碳纳米管。从2007年开始,清华大学范守善团队把碳纳米管陆续应用于触控屏。
1.碳纳米管材料特性
碳纳米管是由单层或多层石墨层,卷曲成直径1~50nm的中空柱状体,主要分成多层/多壁碳纳米管(Multi-wall Nanotubes, MWNT)及单层/单壁碳纳米管(Single-wall Nanotubes, SWNT)两种形式。碳纳米管可以分为半导体性碳纳米管和金属性碳纳米管,这与管结构形成时的六元环螺旋度有关。碳纳米管中六元环的边和卷的轴所形成的角度不一样,就可能是半导体,也可能是导体。SWNT可依直径与旋度之差异区分为金属性与半导体性,其电阻率分别约为5.1×10-6Ω·m(与金属铜相当)、1×10-4Ω·m(与锗相当)。在触控屏的应用上,以电阻率低且透光率高的金属性单层碳纳米管为主。
单壁管典型直径在0.6~2nm,多壁管最内层直径可达0.4nm,最粗可达数百纳米,但典型管径为2~100nm。单壁碳纳米管(SWCNT)具有良好的导电性、高结构稳定性、高柔韧性、低折射率和低雾度等优异的光、电、力学性能,被认为是新型透明导电材料的理想候选。
在电特性方面,单层CNT的载流子迁移率在室温环境下理论上为10万~20万cm2/V·s,实测值也达到3万cm2/V·s,是硅的20~100倍。对大电流的功率承受能力是铜的1000倍。碳纳米管的导热性高,特别是沿着轴向的导热性。碳纳米管的导热率是硅的20~30倍,约是铜和银的10倍。碳纳米管的抗拉强度很高,而且柔性也很好。在机械特性方面,破坏强度达到钢铁的20倍以上。比表面积为1300~2600m2/g,在相同表面的材料中最轻。碳纳米管与石墨烯的物理特性比较见表2-10。其中,迁移率是在300K条件下的载流子迁移率的理论值,单层碳纳米管的比表面积是外部值。
表2-10 碳纳米管与石墨烯的物理特性比较
范守善团队在超顺排的碳纳米管边上起一个头,把直立的碳纳米管拉躺下,使200μm高的纳米管一根一根接上抽成一条线。只要起的头够宽,就抽成一张膜。在“超顺排碳纳米管阵列”中,直接干法抽取可以得到如图2-23所示的碳纳米管透明导电膜。在8英寸硅衬底上,碳纳米管大约生长到200μm高,质量是400mg。把它拉成膜,可以拉300m。
碳纳米管拉成的膜,导电是各向异性的。两个方向的导电性,目前可以做到相差100倍。碳纳米管触控屏就是利用了其各向异性的特性。这个膜也是透明的,它的透明是占空比上的透明。虽然碳纳米管是均匀的,但是管与管之间有空档,这个空档大概占到90%,纳米管只占10%左右,如图2-24所示。另外,这个膜可以贴合到任何衬底上。用于触控屏,除了透光率,它的机械特性也非常好,弯曲几百万次都没有任何问题。
图2-23 超阵列提拉法制备碳纳米管透明导电薄膜示意图
图2-24 碳纳米管阵列SEM形貌及TEM微观结构图
2.碳纳米管薄膜在触控屏中的应用
在实际应用中,碳纳米管薄膜的方块电阻一般在1~3kΩ/□,远高于单根SWCNT的方阻理论预测值,传统ITO薄膜的方块电阻在几十到几百欧姆。这主要是因为SWCNT间的接触电阻较大及SWCNT的聚集成束效应。通常制备得到的SWCNT样品中含有1/3的金属性碳管和2/3的半导体碳管。金属性和半导体碳管间的肖特基势垒大大抑制了载流子的传输,并增加了接触电阻。另外,直径仅为1~2nm的SWCNTs通常聚集成直径几十纳米的管束以降低表面能,管束内部的SWCNT对导电性几乎没有贡献,但却吸收光使得薄膜的透光率降低。所以,碳纳米管很难直接用作触控屏的感测电极,急需研制可与ITO媲美的改性高性能SWCNT透明导电薄膜。碳纳米管薄膜本身由碳元素构成,其电阻率基本上与石墨相当,很难大幅降低。
碳纳米管的导电性与纳米管的金属性成正比,与散射中心和石墨化成反比。在大直径、高纯度、低石墨化和更多的金属性纳米管条件下有较好的导电性。
碳纳米管应用在触控屏上时,先把碳纳米管膜铺在基材上,然后在两边印好电极即可,完全不用做光刻等昂贵的工艺。利用碳纳米管膜的横向和纵向导电性的差异,一层薄膜就可以同时判断触摸点的XY坐标。碳纳米管薄膜具有导电各向异性,垂直于拉膜方向的电阻比沿着拉膜方向的电阻大100倍,将电极放在拉膜方向的两端,不同电极之间就被天然的高阻分开。触控屏的寻址方式采用新算法:纵向坐标用相邻电极对的信号强度来计算,横向坐标用一对电极内部的相对信号强度来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