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得多和想得远,哪个更重要
01
有一个辩题是“做得多重要,还是想得远更重要?”同事们纷纷站队,都认为做得多更重要——你不做,怎么知道自己的不足?想得远的人,都是做白日梦的空想家。
我却有不一样的看法。年轻的时候,人一定要留出来足够多的空白时间供自己思考。之前对于这个问题,我特意采访复旦大学文学系的梁永安老师,问他:年轻人大学毕业后要做什么事情才是最正确的选择?
他回答:如果有条件,建议拿出来一两年甚至更久的时间,四处走走,多去经历,多去体验。梁永安老师在西藏旅行的时候,遇见了三个刚毕业的女孩,正在进行毕业旅行。结果没有路费了,她们开始在西藏寻找商机,发现了一种特别好看的餐具,然后就进了一批货,发给上海的商店来售卖。然后拿着赚到的钱,继续旅行。
她们对他说,同样是旅行,内心的满足感早已不同。
梁老师问她们,什么时候结束旅行,回去考研或工作。
她们回答,等有一天自己想明白了自己是要考研,还是要工作,再去做。但在没想清楚之前做任何事,都有可能会后悔。
其实,就在这个用双眼看世界、想清楚地知道自己是谁的过程中,我们会认识到真正的自我。毕竟每个人都有两个自我,一个是真正的自我,一个是想象中的自我,但人们更容易沉迷于后者。而找到真正的自我,才是重要的课题。
02
在特别年轻,欲望很足的时候,人更容易着急赶路,设定了一个个的目标,努力将之一个个实现。在这个过程中,人会更迷茫。因此,市面上出现了许多管理类书籍或课程,教人管理时间、管理欲望、管理注意力、管理自我,成为更好的自己,把控更好的人生,等等。读了这些书,听了这些课,人们多半还是会迷茫。因为你不知道自己明天会遇见什么,而且时间、欲望、注意力、成功,包括自己,都无法通过管理获得平衡。
所以,人最重要的功课,其实是和自己做朋友。只有了解自己,认识自己,眼前和未来才会一片明朗。
当然也有没有那么明朗的时刻。每当这个时候,我会把人生想象成一趟遥远的旅程,磨难很多,挑战很多,琐事很多,折磨很多,但期待更多,希望也更多。
所有的一切不是仅靠脚踏实地地往前走,就可以活得通透的,反而是需要一边走一边停下来,停停再走,才可以走得更从容、自洽。每个人的智慧,就藏在这个走走停停的决定中。
韩国的一位女演员,演了一部电影,让“野蛮女友”的形象特别深入人心,她也因此声名大噪。之后,很多人来找她演戏,但一一拒绝了,跑到美国去读书,这一读便读了五年。再回来拍戏,她的功底更好了,戏路更宽,角色演绎得也更自如。她总结,如果当时没有去读书,拼命接戏,自己肯定不如现在这般镇定。人可以走多远,不是由运气决定的,而是取决于扎实的基本功。
她赢在哪里?我认为是中止欲望的那个决定。是她敢于放弃的冲动,留给自己一段时间去学习,思考,成长。
03
之前,我总是习惯让自己处于紧绷的状态——争分夺秒地工作、赶路、写作、思考。不敢放松,也无法放松。尤其是第一本书上市后,非常畅销,找我合作的编辑特别多。
我匆忙地写,不敢、不想也不舍得停下。一直匆匆忙忙地写到2019年,看到一个圈内作者在朋友圈炫耀自己五年出版了十几本书,下面的朋友都在评论他好了不起。但私下里,编辑对他颇有微词。
我顿时感到了不安,继而恍然大悟,人真的要沉淀,要有一种深入的决心,把自己真正地沉入阅读和写作的海底,沉入得有多深,浮上来的力量就有多大。
后来的时光,每晚我除了读书写作外,也开始静坐冥想。就在这个停顿的过程中,我发现自己的状态,包括工作和生活都在改变。表面看上去没有从前那么积极,其实找到了令生活和内心都舒服的节奏感。
我能理解一些把所有的时间都用来工作的人,他们要同时去做很多事,但这样的状态无法一直持续。会很累,会疲惫,会否定自己。总会有那么一个时刻,人会突然充满勇气,把自己推倒,重新再来。
可能有人会说这是新的成长,我的理解却是,自己在紧绷的状态里崩塌了,只得缓和下来,慢慢前行。在这舒缓的状态中,终于辨识哪种生活态度才是最适合自己的。
我坚信,人只有不停地靠智慧在合适的时机推倒自己,再爬起来,才能把自己置入更好的状态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