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易员的自我修养7:中国一线交易员访谈实录.黄怡中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部分
我的交易之路

其实只要进入这个市场,到现在我的认知就觉得,没有一件是坏事,赔钱也是好事,不做自营也是好事,只做销售也是好事。因为到最后我们每个人都会去做自己的资产管理,不管你是做私募,做公募,帮别人操盘也好,或是只为自己,像我现在只为自己的钱操作也好,前面的所有经验都是好事。这些经验对你现在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什么事情,是一个过程非常充足的训练。

整个经济模型里面,最接近事实且最有效的是简单的模型,而不是复杂的模型,你把东西复杂化未必正确。复杂的东西你也可以说它是精确,但它反而是一个“精确的不正确”,而简单的东西是“不精确的正确”。我们所谓的大道至简,其实“至简”这个东西某种程度来讲是不精确,但正是因为它的不精确,所以它是正确的。

你读书时学的是什么专业?

本科读经济学,后来EMBA读风险管理,也算是在交易这一块。我的论文就是写编程,自己也设计了几个指标,然后做一些回测,用编程测试市场的走势跟逻辑,有点价格发现或是市场逻辑操作的模式。

读书期间有开始进入市场投资吗?

没有,因为那时候是学生,没有钱去做,但是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一直在看,交易相关的东西也都在学。那时候就是研究所谓的技术指标,一目均衡表在那个时候也已经开始接触了。

学生的时候,原作者的《一目均衡表》是四册,差不多要11万多日币,基本相当于我那时候打工半个月的薪水,所以买不下来。等我后来自己工作,稍微有点积蓄可以买的时候,它已经绝版了。

你现在有收藏吗?

没有,买不到了。但是原作者的孙子有在推广一目均衡表,在日本一目均衡表相关的书也很多,他孙子的书我都收藏了。

读书时就已经开始研究一目均衡表了?

对,但是只能到书店里面去站着看,虽然研究得很深入,但是没钱买。那时候跟现在最大的差别就是,你没有拿实际的钱去交易,永远都是纸上谈兵,但是那个梦想就一直在积累,我在计划未来要做什么。

大学毕业之后,正式进入交易这行之前,从事过别的职业吗?

做过两个月的贸易。因为从日本留学回国以后,就想先做跟日文相关的工作,其中最简单的就是贸易,当时中国跟日本的贸易往来很频繁,像现在也是一样,所以懂日文的贸易人才很缺。可是做了一两个月之后就觉得没感觉,只是每天去工厂报价而已。后来看到有日本的期货公司在招人,我就去应聘期货公司的职位,因为在日本读大学懂日文,所以很快入职了。从那时候开始我才正式地进入金融市场,但是在那之前我已经准备了好几年。

在日本读书时没有想过在那边工作?

有啊,我还没考上经济学的时候,最早想的是在日本读哲学,甚至读到博士,然后在日本教哲学,当时就是想要过这样的日子。

最终没有选择哲学而选择经济学是因为什么?

因为先考上了经济学。那时候考试要备案,虽说我最想考哲学,但别的也能报名,能考的先考,结果先考上了独协大学的经济学。独协大学以前是一个德国学校,“二战”之后就变成日本的,它包括经济、医学等专业,我考上经济学就把学费交了,然后读哲学的想法就没有了。

当时作为一个高中生,是因为什么开始对哲学感兴趣?

纯粹是爱想东想西。我当过四年半的兵,当时我的位置是行政工作,所以在部队里面时间相对多,然后我就看书,从看散文到看小说,像金庸、三毛的书都看了很多,后来没得看了,就开始看哲学的书。因为觉得哲学书看得比较舒服,然后就开始看东方哲学的书跟西方哲学的书,就这样踏进了哲学圈的门。

部队期间的生活对你的性格塑造和以后做交易有一些潜移默化的影响吗?

自律。因为在部队你也知道,说一就是一,长官讲什么你就一定要照做,想干嘛不想干嘛都没得选,你想找理由找借口去溜班或干嘛,几乎没有那个机会。

这四年多下来的训练,以及跟本身个性也有关系,像我是白羊座,有自律性,喜欢按照一定步骤有计划地做事情,这样我是比较舒服的。我比较少去做那种没计划的事情,虽然偶尔也会脱离一下轨道,或者在这个轨道上会想要去做一些别的事情,但是最终还是会回到正常轨道上面去。刚好在部队里面又是这种训练,所以其实我在部队还蛮如鱼得水。我觉得自律以及按照计划行事在交易上非常重要,从20岁出头我就开始训练这种按照计划行事的个性或生活模式,直接进入到交易的时候就完全匹配。

比较少经历阵痛期?

说实在的,我的阵痛期都是在我可以忍受的范围内。虽然有时候我去跟人家讲,我可能有这个失败那个失败,可是整体来讲,这些失败都是我可以承受的。

我最大的失败是多年前做期货,中午出去吃个饭回来,就把我差不多半个月还是一个月的薪水赔掉了。那时候还刚刚毕业没多久,输那么多钱,反正那时候对我来讲是很痛的一件事情。

从那个时候我就开始知道风险管理的重要性,这就是为什么我在读EMBA的时候要去读风险管理。

真正开始实盘交易是在你进入期货公司之后?

对。最先开始的前三四年都还是做销售跟研究,不是一开始就做交易,这之后才做自营。做研究的时候就分析市场,写研究报告,类似分析师的工作。

那时候做交易是自己的钱,到自营的时候才不再用自己的钱。

销售跟研究这两类工作,对你后来做交易,更多的是好的方面的作用还是不好的方面?

好的方面。其实只要进入这个市场,到现在我的认知就觉得,没有一件是坏事,赔钱也是好事,不做自营也是好事,只做销售也是好事。为什么这样说?

因为到最后我们每个人都会去做自己的资产管理,不管你是帮别人,做私募,做公募,帮别人操盘也好,或是只为自己,像我现在只为自己的钱操作也好,前面的所有经验都是好事。这些经验对你现在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什么事情,是一个过程非常充足的训练,比如说你以前只做后台,没做过中台,甚至没有做过前台,甚至没做过交易,其实这都是好事。现在金融行业里面有证券、银行、投行、保险、基金公司、期货公司、公募私募这些,我现在的经历除了保险公司没有待过,其他所有公司都待过,前中后台的工作我也都做过,虽说后台的东西只是碰一下而已,没什么太大的了解,但是因为你做中台,对后台也是了解的,你做前台,你对中后台那就更了解。所以这些经验对一个交易者,或对一个资产管理者,甚至投资经理,其实非常重要。像现在有很多人一开始就进入操盘的工作,有人说好,但从长远的角度来看,我倒觉得不是很好,原因在于你对这个市场前中后台所有的流程,没有一定的训练或没有一定的经历,你对你这一笔交易,为什么形成这一笔交易,为什么做这笔交易的深刻程度是不一样的。

像我现在下一笔单,我就能联想到后台会做什么,前台会做什么,我这边会做什么,我这边持有的仓位未来会发生什么事情,比如我亏损过大,人家会来跟我追缴保证金,到时候后台会做什么动作,中台会做什么动作,我自己应该做什么动作,或者说当我出现亏损的时候,我要怎么样赶快止损,不会去触发后台跟中台的动作,这些想象和连贯性,都在我脑子里面。而没经历过这些过程你是没有这种思虑的,既然没有这个思虑,你可能只是想我不想赔钱,所以就一直拿着,一直扛着,扛到最后。

所以一个没有前中后台经验的交易者或投资经理,其实倒不是他技术好不好的风险,最根本的风险是他对这个市场没有很好的经验跟资历而产生所谓的内在的风险。一个交易员或投资经理有内在风险跟外在风险,内在风险就是你的经验不够。很多人喜欢把交易当成武功来描述,你的内功都不行,你的外功再厉害,那也只是一种形象和技巧而已,必须要你的外功跟内功结合起来,但那也只能让你具备生存能力而已,并不是从此就天下无敌了。但你至少要懂得自保,有了自保能力之后你才会去谈怎么样去建功立业,我觉得这个过程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觉得要训练一个交易员,要训练一个投资经理,就是要让他去经历这些东西。我不期望一个交易员或投资者一开始就做交易,我希望他到各部门去历练一段时间,可能一年或两年,历练完之后知道整个流程,再来做交易。

你个人开始做交易之前,有没有认真做过哪些准备?

看书。因为那时候国内写的书也没什么有帮助的,我看的几乎都是国外翻译的。我也很建议朋友或者同事,先看国外的这些交易者或者投资经理写的书,因为他们是积累了前人一两百年的经验,然后才开始写的这些书,或者是他认为这样的一个交易方式、交易思维或交易策略是有效的,然后把书写出来。你去看他的东西,可能是在看欧美国家过去一两百年的资本市场历史所传承积累的经验。国内作者写的东西太本地化,太本地化就变成你只会在本地的范围内去思考去操作,那就不是一个最优的选择了,我个人觉得不是最优的选择。所以有国外经验的前提下,再去看国内作者的书,其实这是最理想的。

还是要有一种全球化的思维?

一定要有。一个交易员或投资经理如果没有全球化的思维就很容易做短线,也就是说他没有投资组合的概念,他无法想象什么是投资组合,既然他没有办法想象投资组合是什么概念,说极端一点他就永远只能做小资金。比如说大家经常听,某个私募的冠军或公募的冠军,他管理的规模可能就是几千万或几个亿,做得非常好,但一下子给他10倍的资金,甚至100倍的资金,他可能就垮了。所以我经常跟交易员和同事讲,想操作1000万的资金,你必须具备操作3000万资金的能力,你都已经有操作3000万资金的能力了,现在给你1000万,你的成功率应该很高,赚钱的这种条件应该很高,至少比别人更高。

交易员管的资金规模一定要小于他的能力,这是培养交易员跟投资经理很重要的一个过程,也是一种保护机制。但是现在很多人不一样,他的实力只有100万,但是做了1000万的资金,所以他就容易失败。这就是我们经常看到的,去年的冠军不是今年的冠军。我们希望交易员和投资经理能够长长久久地活下去,持续地赚钱,这是一个永续经营的概念。所以懂交易跟不懂交易的老板对交易员有很大的影响力。

你当时刚入行的时候,公司有没有过一些系统培训?

那时候市场刚开放而已,我都是自己训练,我在很多场合都在强调要自我训练。你期待别人帮你训练,有那个机会是最理想的,但是最终还是得靠自己。

如果我当老板,我弄了一家私募公司,我下面有好几个交易员,有投资经理,我知道怎么让他们有效地去做培养的动作和训练的动作,但是我觉得不一定现在所有有钱的老板他们都知道,甚至他们自己都喜欢做短线,他哪受得了做长线的人。但是对我来讲,我是短线的策略跟长线的策略都有,用哪个要看当下资金的属性,比如你的资金属性是最终不能赔钱,那么你的策略一定是保守的策略,你不会用积极的策略去做。

简单跟我们谈一下,你入行后交易职业生涯的轮廓。

轮廓的话,刚才提到了先做销售跟研究,其实我最早做的是自营部的交易员,也就是下单员,我那时候在日企上班,销售也是在日企,做研究的时候才到本土的期货公司。再后来到另外一家公司做研究,因为那时候自营部缺人,我又过去做了交易员。所以其实这中间还有四五年的转折,说实在的,刚开始做自营交易做得并不好。

一开始接触交易的时候资金量多大?

太久了,具体数字记不太清,之前资金很少,应该比百万或千万级别的还要少。

后来又到了私募,这中间经历了几年的时间?

我是2008年才到私募——中国台湾地区第一档期货私募基金,我就是那时候的基金经理人。

期货私募真的很少。

对。其实台湾地区的立法过程是这样的,它当时就已经有证券跟期货公司,然后有证券的自营部,期货的自营部,后来开放CTA,当时各个公司大显身手都要成立,那时候宝来期货——我想可能很多人都知道——成立了一家私募公司,叫宝富,我就是投资经理。刚开始管理规模很小,后来资金其实也都不大,但是因为期货是有杠杆的,算的时候我们都是算杠杆的可用资金,最后我离开之前的可用资金大概是20亿人民币。

你一开始做交易的时候,当时的交易风格是什么?

都是从短线走过来的,但后来我发现短线不大适合我的个性,因为我觉得太累了,这也跟每个人的个性有关。赚钱那么辛苦,我觉得有点不对头,也不是说轻松赚钱,我在想什么样的方式下才能够提高赚钱的性价比,做短线赚钱的性价比太低了。比如说你的时间被绑着,行情开盘之后的涨跌,你整个精神的那种压力,方方面面,就是说你付出的跟你得到的有时候并不匹配。因为刚开始做的时候,技巧技术都是不好的,所以很容易赔钱,但赔钱又不符合自己个性,然后就开始寻找其他的方法和策略。

那时候我才开始进入到写程序,用量化的手段去做交易。也因为我那时候在搞量化,在1997年学的量化编程,然后在2004年写了一本量化的书,就是我的第一本书《交易,简单最好》。当然从我现在的角度来看,那是很简单的量化,但是在当时可以说是第一次有本土作者写量化,所以大家算是有点知道这个书,后来也是因为这样,宝来期货找我去当投资经理,因为那时候要搞量化,跟英国合作。

在CTA那边大概做了多久?

三年半左右。从入职宝来到结束大概将近五年,因为公司成立的时候还没有开始做交易,还是有一个筹备的阶段,我2008年进入,到2013年结束才离开,然后中间掐头去尾,大概总共看了三年半英国合作方CTA实盘操作的仓位,所以有将近一年的时间在筹备,我刚进去的时候也算是在筹备的状态,参与了整个公司的运作,但是现在这家公司已经结束了,被合并了。

看了三年半实盘仓位的过程,应该是入行以来对你来说一个很重要的转变?

对,印象很深。因为我们那时候在交易,有交易经验,然后又在做量化,也测了非常多的策略,所以我经常跟朋友讲,弄上千个策略是很简单的事情,因为量化的东西机器会帮你做,只要脑袋想的东西够多,思维过程够缜密,其实你可以设计很多东西出来。有自己的东西,在执行,觉得不错,也在赚钱,但开始做量化的时候,还是给客户用,因为在自营部的时候不能用自己的钱,我们不能做交易,法律上是禁止的。那时候是给客户服务,就把量化这个东西给客户用,然后这个过程里面也发现它是不错的,这个策略可以赚钱,就看你怎么用。

当时看英国一家叫Aspect Capital公司的仓位,等于说是我们投资它,在投资它的过程里面会建立自己的仓位,而建立仓位过程的策略完全是复制他们的东西。所以我看到的策略和仓位的变化,跟看他们策略的变化差不多。在跟他们接触之前,我是有自己的完整东西的。可是看了三年半他们的策略和仓位之后,我发现我的东西跟他们的其实殊途同归,逻辑、概念是非常一致的,中间当然有一些差别,但是我也吸取了他们的东西,然后才慢慢地演变到我现在的东西。

我写的《一目均衡表》一书也是,其实一目均衡表的架构仍然是一目山人设计的东西,从开始到现在都没有变,但是各位读者看到书里面的例子、经验、操作手法都是我的,我有介绍一目山人的操作手法,但是书里面的例子和所讲的东西,都是我自己的操作经验所积累下来或展现出来的一些手法跟技巧,我觉得那个才是更重要的,这也是我写那本书的原因。某种程度上我们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在一目均衡表这套将近100年的交易系统的基础上,我又把我的经验给融入进去,然后变成现在大家看到的《一目均衡表》这本书。

从你一入行基本上就开始使用它?

对,从纸上谈兵到挣了钱去用,这个钱有时候是别人的钱,有时候是自己的钱,到现在是完全用自己的钱在做。

在三年半看别人仓位的过程中,你觉得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当时人家有65亿美金的保证金,不算杠杆。如果算60亿美金,汇率用6折合成人民币,相当于360亿人民币,当时人家是360亿人民币操盘的策略,我看了三年半,你能不相信他吗?

在这个行业一开始学的就是最职业的功夫。

对,而且2008年之前我就已经自己做策略,自己做交易,自己这样学习。可以说从我学生开始就在研究交易和经济学,以及股票市场和期货市场。虽说我一开始入行是期货市场,可是因为做期货都是以金融期货为主,所以我们还是要看股票,即使没有去买股票,但是一直都在研究。

其实看人家的仓位之前我已经做了十几年的学习,有了自己的东西,再去对照别人的东西得到的灵感,觉得可以建立自己的信心,然后就开始有比较明显的自己的风格,自己的操作系统,自己的交易闭环。

在看别人交易的过程中逐渐完善了自己的风格?

确认了自己的方向或自己策略的对错。因为自己本来就有点信心,对照之后发现人家也是用这种方式在赚钱,然后就确认了自己的东西是没问题的,是可以赚钱的,因为职业投资机构也是用这种。

在那之前个人开始稳定盈利了吗?

那时候都在做公司的钱,做投资人的钱,在宝富做CTA的时候,在我的资料中也可以看到,其中有一年我记得可能是2011年,在全台湾地区大概604只基金里面,我是前三,那一年我的绩效是最好的。

CTA那段时间是你成长极快的时间?

极快,就像我经常说的斜率,那段时间就是斜率高陡峭度的成长阶段,我的信心、手法都已经确立下来。

2013年离开CTA之后,我到基金公司去做了一年多,直到2015年才结束。那时候结束工作就是想自己开投资公司,想开始做自己的钱,然后因缘际会来到成都。我们夫妻也非常感谢我现在期货公司的董事长与公司高管们,让我有机会来成都做一些事情,一待就是六年。

看来这期间积攒了不少的本金?

因为2008年我就已经知道自己的东西要怎么做,那时候“台湾高铁”这只股票不管基本面和市场面都处在非常差的状态,我觉得它应该是非常标准的巴菲特概念股——所谓巴菲特概念股就是现金收入、市场垄断、刚需——因为全台湾地区当时就只有这一条高铁,又都是现金收入,它还是民生必需品。那时候又是高铁这个项目闹得最凶的时候,价格非常低,所以我就开始布局。那时候我们做股票要报备,所以我每次要下单的时候,一定要先得到同意,才可以去买。那时候好处就是我只买不卖,有钱就投进去,最后高铁由基本面很差的情况转好了,涨上去了。我人生的“第一桶金”就是那个时候来的。

我记得你的雪球账号上好像一直在关注京沪高铁?

对。我觉得现在“京沪高铁”跟当年“台湾高铁”的情况一模一样。

大陆的高铁这么多,为什么单单关注京沪高铁?

因为它在东部,经济命脉就是在东部嘛,它的活跃度是最高的,不管是旅游还是商务。还有一点,京沪高铁将来要连到中国台湾去,那就是京台高铁。当然这也是有点假想的,但我是那种可以用时间来换空间的人,我很有耐心,像“台湾高铁”我等了七年它才起来,我布局了七年。

那时候我没有多想,第一个买卖不方便,第二个当时我把“台湾高铁”当作有点类似定存,或是我一辈子就要投资这个。像现在“台湾高铁”是我持仓最重的台股,虽然最近因为疫情的关系表现不是很好,但是我还是慢慢地持续地在投钱进去。

高铁在中国台湾还是挺稀缺的?

非常稀缺,就像我刚才说的,它所具有的巴菲特概念股的三个特质到现在都没有变。除了现金收入,它还有土地重估的价值,周边一些土地的价值都还没有算进来,土地的使用权全都属于他们。现在京沪高铁也是这种现象,周边的商业一旦起来,情况又会不一样。

你是2015~2016年开始,在期货公司担任交易顾问,同时自己用个人资金来交易?

对。交易员都有自己的套路,要让交易员听你的几乎不大可能,我们主要还是技术上的交流,交易思维的交流,交易哲学的交流,我觉得还是偏交流,我不喜欢指导人家,说实在的,你指导之后赚不赚钱跟你也没关系。但是我觉得思想交流、技术交流这个倒是挺好的,你能发挥的无形作用才是最重要的。

在交流的过程中,个人对自己的东西也会更清晰一些。

对,他在质变,你也在质变。其实到我现在这个阶段,我根本不需要在朋友圈、雪球或者微博里面放东西,因为我做我自己的钱,我也不需要去拿人家的钱,我也不需要去执行做市操作,但是我觉得分享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通过分享,你把自己的东西丢出去,同时它会再反馈回来,不是别人的反馈,而是在你把这个东西丢出去的时候,它就已经在反馈给你,这个过程是很重要的。

当然如果有一天我真的完全退休,比如说在这边的顾问也不做了,真的完全做自己的钱,时间也都是自己的,当然这个时候我就不会也没有太多的必要再去追求各种意义上的反馈,因为那时候可能就想要出去玩了,既然想要出去玩,那就没有时间去顾到这些东西。

大概是什么时候开始接触期权的?

2000年,因为我有本书《交易选择权》——台湾地区叫选择权,大陆叫期权,那本书蛮厚的,当时还有一个大学教授用来当教科书,第一篇第二篇是有点教科书的味道,但是第三篇是一个操盘技巧,那本书算是学术跟实务结合。所以台湾地区第一本量化的书和第一本讲期权的书都是我写的,如果自己臭屁一点的话可以这么说,但重要的是自己的体悟与实践结果。

你一开始接触的期货,以及后来的期权,都是属于高杠杆的衍生品,然后又从这种风险相对较高的领域进入到股票,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一个转变?一般人做惯了高杠杆的产品,可能就受不了股票这种低杠杆的。

第一个,做衍生品撬杠杆所要用的技巧跟你要花的时间是非常多的,你花在上面的精力是非常多的。所以为什么后来在期货市场很多人做短线,就是我今天做完就不用管了,明天开盘再来做就好了,所以做短线的人最大的压力就在开盘时间。

但是它有一个限制,也就是第二个问题,你永远只能做小资金。给你一个亿的资金做期货几乎不可能,尤其如果你只做短线,据我了解现在国内几乎是不可能的。给你5000万你都一定要变中长线去,你一定得做中长线。

所以第一个是你的时间投入,你的精力投入,做期货跟做股票差异是很大的,我做股票今天不看盘都无所谓,就像我们今天在聊天,我可以不用去看行情,或者我可能只需要看一下这个行情大概怎么样就可以,不用太操心。

第二个是资金量,像以前我们撬杠杆,习惯都是十几二十倍的杠杆,我现在做自己的钱,跟以前比根本是小巫见大巫,所以为什么我现在会做得很轻松,就是因为我以前是20亿人民币的资金在操作、在运作、在配置,而我现在的资金跟20亿完全不能比。其实我现在做股票是非常轻松愉快又能赚钱,但赚的钱的绝对金额没有以前大,这肯定的,但是比例不输给以前,甚至会比以前多,这就是小资金必然的现象。

市场上待久了会发现,交易中没有真正的秘密。

对,没有秘密,而且你认为的秘密可能只是你自认为而已,对别人来讲可能并不算秘密。

在交流分享的过程中,可能有时候你会发现自己之前没注意到的东西。

对,或者说发现这个应该可以怎么做,因为你的内在会自我优化,一个有价值的交易员会自我优化。我觉得在各行各业都是一样的,如果你真的很专注在这个行业,用现在流行的话说,你在这个行业有工匠精神的话,你的内在会持续自我质变,内在优化之后就会展现在外在,然后就会展现在你的作品上面。所以这种交易员也好,投资经理人也好,这种内在自我优化的过程,这种认知或者行为模式是很容易展现出来的。比如说我们在面试一个交易员的时候,其实讲太多都没有用,我只要看他眼神就好了,别的都是聊天而已,但最重要是看眼神。讲交易的时候他有没有炯炯有神,有没有兴奋的那种感觉,如果有,基本上门槛就过了。

其实看的是他对交易这件事有多上心,多痴迷,如果你真的痴迷,你会自我学习。

对,你会展现出对这件事情的那种热情,虽然没有讲出来,但是你讲话的态度,你讲话的内容和内涵,一定会让别人感受到这个人对这件事情的坚定。很多人说十年磨一剑,但我强调的是“一生磨一剑”,就是我这辈子就要做这件事情。其实我们所谓的工匠精神,就是你在这件事情上面去磨,可能有人磨了十年功成名就,然后就不再磨这一剑,但这还是不够,十年磨一剑还是不够,你要用你一辈子的时间去磨,那个才值得我们去多看一眼。

你在《一目均衡表》里面也提到过“最佳投资人体质”,需要对财富追求有强烈的欲望,就像刚才说的要看眼里是不是有光,这样才容易跨越失败。

要承受得起失败。

这对交易员来讲是一个很核心的条件?

只有打不死,你才能成为强者。如果稍微打一下你就死了,那直接就没了,心没了就什么都没了。

除此之外还有没有其他你认为是“最佳投资人体质”的特点?

刚刚提到就是自我学习,自我学习其实就是自我训练,看你有没有折腾的心。从工作上面来讲,一个越爱折腾的人,他在自己的工作上面应该会一直不断有惊喜出来。像我对生活是不爱折腾,但对工作是很爱折腾的,也可能因为在工作上面太折腾了,所以就不想在生活上面有太多的折腾,可能有点这种互补的关系。

在培养交易员的过程中,你会重点培养他什么?

他对这件事情的心,他的生活,他的思维,他的行为,方方面面的情况,是不是真的把这件事情放在心上,至少对我来讲,他是不是一生磨一剑的态度,如果他有这样的态度,就算绩效不理想,我可以容忍他三五年,但是如果不是一生磨一剑的态度,我连三五天都忍受不了。

可以悟性慢一点,可以笨一点。

因为我会教你,我会告诉你,我会让你少走弯路。重点看他对交易这件事情的态度,而不是赚钱的态度。如果我认为他对交易这件事情的态度是正确的,我相信他肯定是一个能赚钱的人,所以不管他现在有没有赚到钱,我根本不担心。

我记得上学时的期末点评老师经常会说,“该生态度端正”,当时觉得“态度端正”是很无趣的一个词,后来随着年龄的逐渐增长才发现,态度太重要了,一个人的态度背后,隐藏着你对一件事情的痴迷和欲望,当一件事情你真的想要做到特别优秀,剩下的一切都顺理成章了。

其实举一个不是很恰当,但是我觉得很明显的例子,一些交易员,尤其是男交易员,赚了钱,就开始想东想西了,去拉斯维加斯,找女人,甚至养小三,像电影《华尔街之狼》中那样的,所以很多人觉得在金融市场里面赚到钱的男人就会纸醉金迷,沉迷酒色,但是真正的交易员,真正对市场、对交易、对资产管理有想法的,他不会去做这种事情,甚至他根本没有时间去做这种事情,他的心全放在资产管理。其实我现在已经很少讲交易这件事,我现在讲的都是资产管理,不管你是个人资金的资产管理,还是帮别人做的资产管理,都是资金管理的问题,而不是单纯的交易买进卖出这样一个思维。

所以你说怎么去看一个交易员,怎么去培养一个交易员,最简单的第一个标准,看他的心态,看他的态度端不端正。第二个,他真的赚到钱的时候,他开始有东西的时候,他会去做什么事情。

其实这是各个领域共通的判断标准。

对,他自然而然就会展现出那一种样子,所以有时候平常聊天里面就可以感受到,有些人说他要学交易,其实我觉得他是想赚钱,而不是真的学交易,他嘴上说要学交易,背后的潜台词是什么?我想赚钱。而且是赚快钱不是赚慢钱。

我们要的交易员是一辈子都能赚钱的交易员,而不是赚快钱的交易员。一个是一辈子都在赚钱的交易员,一个是赚一把就走了的交易员,你说我要哪一个?公司要哪一个?投资人想要哪一个?从投资人的角度,从公司的角度,从个人的角度来看,永远都是前者。如果一个老板希望你赚快钱,那一定是用完即丢。如果你是一个交易员,被老板、被投资人用完即丢,你情何以堪。

继续回到刚才的话题,从期货、期权再到后来主要以股票和ETF为主,这样的转变,除了你刚才提到的因为精力和时间的性价比,以及资金量变化的原因,你觉得在转型的过程当中,个人优势是不是更能凸显出来?

是,因为你的经验跟技巧都已经具备了,你已经形成了自己所谓的交易闭环,而且这个闭环是有效的交易闭环。接下来问题是,你要用多少资金,产生什么样的结果,承担什么样的风险,在这些总体的考量之后,你会有自己的一个目标,然后为了这个目标前进,为了这个目标来设计你的交易策略,你的交易组合,或你的交易模型。所以我经常讲闭环交易系统,这个东西是完全可以客制化的,可以依照个人资金持有者的需求去做设计。所以朋友在聊天的时候说投资人要求怎么样,我说都没关系,只要他资金量够,他想要赚什么样的钱,我都可以帮他设计出相应的策略,这是可以做得到的。

设计出来后,下一个动作是你能不能实现。设计是一个问题,我可以根据你的资金量帮你设计出一个相应的策略,但你不要跟我说,你现在只有1万块,要我帮你设计策略,没什么好设计的,你就用最单纯的模型去做就好。但是如果说你有10个亿、20个亿的资金量,想要承受什么风险,想要什么样的报酬,这都是可以设计的,之后就是设计出来怎么去实现的问题。

其实交易员或投资经理,甚至公募也好,私募也好,这些公司的价值就在于实现客户的需要,以客户的需要来设计策略,来执行策略,来完成目标,那公司的价值就体现出来了,这是非常有趣的一个过程。

从涉足交易到开始稳定盈利,这中间大概经历了几年的时间?

2008年买台湾高铁算潜伏期,不算有操作。其实我现在也不敢说自己稳定获利了,因为你永远都在承受风险,但我现在的投资老板就一个,我太太,只要我太太一直满意,大概就算是OK了。昨天晚上她还在跟我说,她现在要省吃俭用,要多拿一点钱给我去做操盘,从这儿你就知道她的态度。

我觉得稳定获利这件事情就是开始知道自己可以获利,知道自己在赚什么钱,可以赚到多少钱。做到这点大概就是从2015年开始。为什么2015年我要离开公司,其实是自己的模型和交易方式,方方面面的条件我觉得都具备了,所以我想就不需要再去靠这个平台做什么事情,我靠自己就可以。其实每个交易员都是这样的,你在这个公司里面待着,基本上就是要这个舞台,要经验。

你是各个领域都先参与,什么都了解,从博到专,慢慢开始专注自己最擅长的细分。

这个中间有一个很重要的节点,就是量化手段。因为1997年做量化策略的时候,我测试了非常多的策略,对各种策略在各种品种里面的变化,我花了很长时间去了解,我研究生的论文也是写这个东西。所以不管是我的论文也好,我实务上面的交易也好,或是做研究也好,通过量化手段来认识市场这件事情,我花了蛮多的时间。

这个量化的过程其实就是在不断界定一些核心关键要素?

对,一直在筛选策略,筛选有效因子。为什么我第一本书写的《交易,简单最好》,那时候我就已经意识到,我可以有100种因子、100种参数,甚至我可以设计出来1000种策略,可是到最后最有效最有用的是最简单的东西。

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也说过,整个经济模型里面,从简单到复杂,最接近现实,最接近事实,最有效的是简单的模型,而不是复杂的模型。

人类也只能依靠这些关键要素去观察市场。

就够用了,其实那个才是最有效的,你把东西复杂化未必正确。复杂的东西你也可以说它是精确,但它反而是一个“精确的不正确”,而简单的东西是“不精确的正确”。我们所谓的大道至简,其实“至简”这个东西某种程度来讲是不精确,但正是因为它的不精确,所以它是正确的。

我们这样讲好了,我有一个策略,胜率96%,也就是做100笔,有96笔是赚钱的,但是平均半年才出现一次信号,这半年的价格变化,尤其是带杠杆的期货,你怎么可能受得了?那么高的胜率,半年才出现一次讯号,表示什么?它不实用,它不可用。

那个时候我就意识到一件事情,越精确的东西,把错误的信息一直筛选掉,筛到最后胜率已经可以达到96%了,结果半年之后才出现一次信号,第一个我资金没办法做,第二个这半年时间不要说我受不了,客人也受不了,表示什么?越细化的东西越无效,效果越低,应该说越细化的东西,越精细的模型,效率是越低的。

在交易这件事上,能走到目前这个阶段,你觉得自己主要做对了哪些事情?

自我训练。我觉得如果说一定要提,只提一个的话,是自我训练。自我训练就包括下模拟单,我在央视的采访[1]里面也提到,我模拟单交易的频率比实盘交易的频率还要高很多,这也是自我训练的一种。而且现在还在做,当然不像以前那样一笔一笔下,现在是直接用屏幕看K线图,这个地方我应该怎么做,那个地方我应该怎么做,这件事情一直在持续,而且必须结合基本面变化与市场面变化,进而得到决策的过程。

依照这个行情我应该怎么做才是正确的,我一直在寻求正确的行为模式,一直在强化我自己正确的行为模式。其实一只股票可能有时候好有时候不好,但是只要做好仓位管理,好的时候你就能吃得到它的鱼身,不好的时候你受到的损伤是最小的。赚钱的时候赚最大鱼身,受伤的时候受伤最轻,长此以往,稳定获利模式就出来了,而当下年化绩效还是要看个人当年的交易质量好坏,它会决定你的业绩。仓位管理能力是决定绩效长相的极重要因子。

除了自我训练,还有没有别的?

第一个是自我训练的内涵,就是你要做模拟单。第二个就是看书,一定要看书。像以前我时间比较多,精力也比较好一点的时候,我一年努力看100本书,但不一定每一年都做得到,只是说努力。我现在的话每年至少也有看四五十本书,包括纸质书和电子书,我手上同时有10~20本要看的,而且还持续在买书。

阅读很重要,虽然很多国人不喜欢看书。

各个领域最顶级的这些投资者和企业家,其实阅读量都很大。

而且我的阅读范围,除了跟交易、金融有关系的,还包括社会学、心理学、历史、哲学、数学、统计、编程等,虽然我现在不做编程,但是类似编程的事情我还是会去看一下,去看人家现在怎么弄这个东西,这个领域相关的东西都会去看。也就是说一个成熟的、能够进入到稳定获利阶段的交易员,他所看的书不是只有专业的交易和技术指标,尤其像很多人在说技术指标,其实我个人认为一个不懂统计、数学、哲学这三种东西的人是无法驾驭好技术指标的。因为一个技术指标是一条公式,为什么作者设计这一条公式,它背后的逻辑是什么,它通过一个什么样的统计和数学过程来设计,它有什么样的交易哲学过程,所以你要搞懂这个技术指标的这一条公式,就必须要懂统计、懂数学、懂哲学,这样你才能够驾驭得了这个技术指标,才能够正确地使用这个技术指标,然后它才能够帮你赚钱,我觉得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所以看书是一定要有的。

第三个也是重要的一点,就是对这件事情你花多少时间,还是我刚刚说的“一生磨一剑”的概念,就是说这些事情不持续的话是没有用的,你的模拟单可能是打酱油的,看书也是偶尔看一下,你说他有没有在做模拟,我有,他们有没有在看书,我有,可是你的量不够,时间不够,既然你的量跟时间不够,你就没有办法从量变到质变,只有足够的量才会让你变质变,我们要的就是这个结果。通过这样的一个自我训练实现质变,可以让我们原来的交易能力提升上来。

当你的交易能力实现质变之后,什么样的行情,什么样的资金,不敢说你一定可以驾驭得很好,但是你的生存能力绝对是有了,当你能活下来,后面的世界就是你的。

我经常讲,基本面跟市场面的匹配,共振与否。就是说现在的行情价格结果是这样子,那么它的背景是什么,有什么基本面的变化,不管是期货大宗商品或者期权或者股票都一样,外汇或利率、债券都是一样的,它背后的基本面的故事是什么,然后来匹配现在的价格走势。这中间到底共振是怎么共振的,不共振是怎么不共振的,共振的时候我该怎么办,不共振的时候我该怎么办,这个模拟的过程时间久了,量有了,产生质变了,很多东西你看一眼就知道了。

形成一种肌肉反应了。

其实到最后就是要培养你,把那些有效的东西,有用的东西,变成自己身上的DNA。所以为什么我不担心交易员被训练好了之后走了,很多老板会担心把交易员训练好了,他走了之后不为你所用,我说不会啊,如果我认为他是一个好的交易员,他是一个会赚钱的投资经理,他自己去开公司,他去到别的公司,那我再投资他就好了,我一样可以享受那个成果,只是他不在我身边,就这样而已。但是他不在我身边,没有了他,我还有别人,我不会只培养一个交易员,我会培养几十个甚至百个交易员,走了一个对我来讲没差别,更何况不止,我还可以再投资他(她)。

第二个好的效果就是,只要是我训练出去的交易员,都是人家抢着要的人才,这不是很好吗?或者说只要是公司训练出去的人,大家都抢着要,那对公司的商誉不是很大的提高吗?所以反而我要鼓励他走出去。

你刚才提到的交易员自我训练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在学习、观察、实操领域进行持续的时间投入的过程?

对,所以理论上他没有时间做别的坏事。

在一个人交易的成长路上,基本上都会经历一个不管是外部教育还是自我教育的过程,刚才你主要谈到了自我教育,也就是自我训练的过程。

比外部教育更重要。

《一目均衡表》这本书的前言里面提到,“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然后把巨人的东西变成自己的”[2],你这里所指的“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应该就算是一个外部教育的过程。

可以这么说,看书也是一个外部教育的部分。

在你心中,可以让交易员站在他的肩膀上前行的这些“巨人”,能不能给我们举一些例子?

所有有几十年交易经验的人,他们都可以是巨人,有几十年交易经验的交易者也好,投资经理也好,类似什么巴菲特、索罗斯他们,我们先不管个人好坏,单说他几十年的交易经验,这些人包括国内的国外的,都一样,只要是交易一二十年后还可以生存下来,一定有他的道理,这些人都是巨人,站在这些人的肩膀上面,去了解他们的思维。

我经常说看一本书不是在看书,你应该是在跟作者对话,有看我朋友圈的人都知道,我看书一定会有笔记,其实写笔记就是在跟作者对话,我可能认同你,我可能不认同你,我可能还有什么想法,我就把它写出来。跟作者对话的行为或习惯才是真正把这本书的价值提高的一个重要手段,重点不在这本书值多少钱,而在它价值的提高,这也不是作者给你的,是你自己赋予它的。这本书到底有多高的价值,是你赋予它的。

经验极为重要,科斯托兰尼说过一句话,“我不愿意用我过去几十年的交易经验,来换取跟我体重相等的黄金”。

对,很经典。

除了经验,还有没有别的你觉得重要的?

心志,你的心志可大可小。我举一个例子,比如一个在餐饮行业里面待了二三十年的人,他很有经验,可是他永远只想在餐厅刷碗,他觉得这样的生活就够了,表示什么?我们没有评价刷碗的好坏,只是说如果在刷碗这件事情上面他就满意了,那么他的经验就只限于刷碗。可是他也可以从刷碗,到去当主厨的助手,从助手再变成主厨,再变成餐厅老板,走这样一条路径,那么这个心志就不一样了。交易也是一样,你可能刚开始就满足了,但是你也可以有一个心志,我要越做越好,我管理的资金要越来越多,甚至我自己的财产也要越来越多,这个目标不能太低。然而经常有人说,我只要有钱就好了。

学习了具体的经验的同时,你要有心志。

对,你对财富要有很强烈的想法。

同时结合你刚才说的持续不断的自我训练,最终才能成功。

对。只要这些条件或过程你一直在执行,有一天你会感受到在这件事情上面做好了,自己的感受一定是最深刻的。而且你也知道自己现在是走在什么阶段,会知道自己哪里不足,当一个人知道自己哪里不足的时候,其实他的生存能力就出来了。

就具备了基本的进化能力。

像我们刚提到的内在的自我优化,就是你已经具备了内在的自我优化的能力,那么相对来讲,你的生存能力就已经出来了。

在你这么多年的交易之路上,有没有经历过一些印象深刻的特别难熬的时候?

还真的不多,我是一个照计划行事按部就班的人。虽然说我喜欢在工作上面折腾,但是我不会无厘头地去折腾一些事情,我的折腾一定是有道理的。我有时候跟人家讲,我是一个不喜欢浪费时间的人,听起来可能有点太过目的性,或者太过功利,实际倒不是,而是我认为,当我不浪费自己的时间,我就不会浪费别人的时间,所以不浪费时间是我蛮注重的一件事情。也因为我不喜欢浪费时间,所以我在自我训练,在看书,最近又开始练毛笔字,就是你会知道,自己一点一点地在做你想做的事情。

如果一定要让我说印象深刻或让我觉得不舒服的事情,大概就是我刚才说的,刚开始做交易的时候,就只是中午出去吃个饭,回来就赔了将近半个月的薪水,这可能是让我最难受的,但是也就那么一件难受的事情,也教育我养成这种风险管理的意识。

所以我经常在跟交易员强调一件事情,我们可以失败,我们可以做错单,我们可以赔钱,但是你在这一次做错单赔了钱,比如赔了100块之后,你因为赔这100块进行经验修正或是错误修正之后,你又赚了300块回来,那么赔这100块就值得了,赔这100块是必要的,当你赔这个钱是必要的,那就没有什么后悔不后悔,担心不担心,或懊恼不懊恼的问题。

能不能跟我们谈谈对你来讲意义重大的一次投资经历?

就是台湾高铁这只股票,还有现在的京沪高铁。虽然说我在关注比亚迪、中国平安和招商银行的过程里面,从2018年到现在都算是赚到了钱,但是我认为最有意义的除了台湾高铁,就是现在的京沪高铁,也不是期望,就是我觉得它会是最有价值的投资。京沪高铁将来会怎么样,我并不晓得。

这两个经历对你来讲意义重大的原因是在哪?

乐趣,证明了你的眼光是对的,而且时间跨度够长。

比如说比亚迪,比亚迪我也搞了好几年了,从四五十块钱开始折腾,到今年它爆发出来,因为之前有折腾过,仓位都一直在,所以这是理所当然赚到钱,反而乐趣没那么高,因为它的难度就没那么强。

有没有最遗憾的一次投资机会?

也是比亚迪,仓位不够重,我仓位最多在20%左右。

当时仓位不够重的原因是没有严格执行自己的系统?

不是,我给它的配置就是最多20%。什么叫遗憾?遗憾就是事后看才会遗憾,如果从当下来看,其实我是不遗憾的。

在当时做的决定是正确的。

是正确的。因为我是注重投资组合的,投资组合的资金配置都一定有比例,就像现在京沪高铁我再看好,最多就是30%,如果哪一天京沪高铁配置到50%,那表示京沪高铁已经开始飚了,那时我才有可能配置到50%,可是到现在为止配比最多到30%,我现在只有20%而已。

你认为什么是交易中最重要的事?

就像很多人讲的,按计划行事,交易你的计划,计划你的交易,这是现在大家的共识。

但是在“交易你的计划”这件事情上面,中间会有很多的变数,所以如何去执行你所计划的交易,这个过程里面你需要对你的计划有信心。很多人可以设计很多策略,可以做很多计划去做你的资金,但是这个计划的有效性,或者你对这个计划、对策略的信心是不是足够,我觉得这个更重要。

不是说你执行了多伟大或是人家做过的多有效的计划就可以,而是看你的信心足不足够,如果你认为它一定会赚钱,那么你在执行你的交易计划的时候就会非常的坚定。所以你坚定的态度的前提是,你认为这个交易策略肯定能赚钱。就好像我现在对一目均衡表,我认为它一定可以赚钱,所以我对它没有任何的怀疑,该怎么着就怎么着,该怎么做就怎么做,这种信心是必须的,也是很重要的。

也是最艰难的。

所以对自己的东西你要具备一定的信心,如果你对它都没信心,那干嘛拿钱去做?如果是测试的钱那另当别论,比如这个计划我没有信心,我就拿一点点的钱来做测试,那另当别论。

但是你的主部队在攻击的时候,你的大资金在做交易的时候,你的结论一定是赚钱的,你没有一定赚钱的信心或能力,你干嘛要把钱投进去?这里有点“因为我知道自己已经能胜,所以我会去打这场仗”(先胜而后求战)的意思了。

在个人的成长经历中,你认为在交易这件事上最困难的部分是什么?

形成自己的交易系统。那是最花时间、最折腾、最痛苦的,因为你可能有一个想法,然后形成一个交易系统,或只是一个策略也好,然后你去执行,结果错了,你是不是要修改?我们不断地试错,不断地修改,这个过程很耗时间。有些人可能要工作,有些人可能受不了这种长期的自我试错的损伤,他认为失败就退出了,那就结束了。所以这种试错的过程和漫长的时间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最难的是形成交易系统所需要的时间,你有没有足够的信心和耐心去面对这件事情。

在最难的这部分上,你有没有一些经验能够传递给其他交易者?

我刚刚讲过,用量化手段,比如说我已经测试过几百个交易策略,这几百个策略我都已经了然于心了,我知道哪个策略有效,哪个策略无效,什么样的场景下有效,什么样的行情下无效,什么样的行情该用什么策略,什么样的行情不该用什么策略,我都已经了然于心,或是我已经非常的理解,那么我就会在什么样的行情用什么样正确的策略。趋势性行情我用趋势性策略,震荡性行情我用震荡性策略。也就是说我已经对行情有一个判断,然后我又用对的策略,那么我的结论应该就不会太离谱,接下来的问题只是赚多赚少,或赔多赔少而已。因为你最终的目的是赚多赔少,就像我说的尽量把鱼身的肉吃到最大,把亏损压到最小。

赚大赔小这个模式不是轻易能做到的,连巴菲特、索罗斯,以及科斯托兰尼、达里奥、张磊,他们同样每天在犯错误,每天在研究怎么样赚大赔小。像最近巴菲特很后悔把苹果减码了,结果他就被芒格说了,说你这个减码是错的。芒格当时不认为该减码,事后诸葛,证明不减码才是赚最多的。我相信当时巴菲特在做决策的时候,他一定是认为自己是对的,只是结论不如他意。但是你说不如他意,也只是少赚而已,减码代表什么?我还是有底仓,我还是有一定的仓位在盈利当中。只是在涨上去的时候,因为我有减码过,比如我本来有100手,我减码了20手,是不是我还有80手在继续赚钱?我只是少赚,我并不是赔钱的。

用量化的方式来自我训练,就是说你对市场行情变化的理解能力越高,那么你犯错的概率就越小。所以这种理解能力从哪里来?自我训练。

你是怎么面对市场中这么多诱惑的?

刚刚也提到,我不会去跟人家比我管多少钱,我的资金量是多少钱,我现在银行账户里面有多少钱。我觉得在行业里面,比如说你是一个投资经理,你一定要比管理规模,一定要比绩效,投资人都会这样,不管是国内的投资人,欧美的投资人,大家都会去比较,因为你钱投出去了,你总是要投到最好的效益嘛,在职的时候会有这种比较,这是无可厚非的。

但是最终如果你自己的目标是确认的,你应该是没有攀比的心理的,你只是一直把自己的东西做到最好,更简单一句话,就是你永远比自己的昨天更好。

交易员的绩效,你方方面面的条件,只要你今天的能力跟绩效比昨天更好,我相信肯定会有欣赏你的投资人,而且会不少。等有一天你在做自己的交易的时候,更是如此。所以你只要做得比昨天的自己更好就好,你的绩效比昨天更好就好。你的净值曲线不用说一路向北,稳定地向北就够了,生活也够了,到时你财富自由有了,财务自由有了,时间自由有了,最后你的精神自由也有了,夫复何求?

根据个人的经验以及观察到的、接触到的人,你觉得成功的交易者有哪些共性?

第一个是我刚刚提到的自我训练,自我训练的内涵就是刚刚说到的那三个,模拟、看书、实践,我觉得各行各业都是这样。自我训练,也就是人家说的终身学习,这个肯定是共性。

第二个就是他们对财富有一种特别的、跟人家不一样的想法。有些人可能赚1个亿才够,有些人赚10个亿才够,有些人可能赚100个亿都不够,大家对财富的想法是非常不一样的。成功的交易员到最后对财富的想法,我觉得都不是为自己的财富做最多的追求,而是为别人的财富做最多的追求,就我们所谓的“利他”。成功的交易员和投资者到最后一定是“利他”,而不是“利己”,“利己”肯定是有的,但是一定是先“利他”,自然而然就“利己”。

第三个共性我刚刚也提到了,他们对时间的态度,不管是对自己的,还是对别人的,都会很不一样。

如果真的要把这种共性连接起来,或者把它整理成一套出来,其实不容易,但是如果说一定要把它归结成一个的话,可能就是刚刚说的第三个,对时间的态度,人要活得有价值。

其实我们读哲学到最后有一个终极的问题,就是我到底是因为现在鼻子在呼吸而存在,还是我为了什么样的事情而存在,如果哪一天我鼻子不呼吸了,是不是我就不存在了?我觉得不管是成功的投资人、交易员,或其他行业的交易者,他们的共性问题,就是自我价值的实现。

你觉得业余投资者经常会出现哪些错误行为?

想赚快钱。

我现在碰到的,不管在哪个城市的投资者都一样,他们最大的问题就是想赚快钱,想尽所有的办法去赚快钱,这个我可以理解,但是我觉得是不好的事情,会导致你犯各种错误,变成你一直在损失而没有收获,你一直在收获赔钱的经验。但是一旦你自己稍微有一点自我价值出来的时候,你会去反思,怎么样让这些赔钱的经验变成有价值的,就像我刚才说的,你可能在这次的错误里面赔了100块钱,然后你通过这个失败赚300块钱进来,那么这100块钱的损失就很值得。更简化一点,我们经常讲怎么样把一手烂牌打成好牌,一般的投资人常常经历被“割韭菜”,或者是不好的经验,但这都没关系,关键在你怎样把这个烂牌打成好牌,那就因人而异了。

职业投资者会经常犯哪些错误?

我看过的一些职业投资人,因为已经知道怎么样去赚钱,他们才会从业余转为职业,某种程度上就我们所谓的已经有一定的赚钱能力,但是他们还是没有脱离赚快钱的思维,或还没有脱离赚快钱的“框框”,我觉得这是他们最大的问题。

他们为什么没有脱离赚快钱的“框框”?是因为他们认为自己已经具备了赚钱的能力,所以为了提高效率,我当然要赚快钱,就变成要追龙头追热点,简单讲是还没有脱离那种赌徒心态。

但这不是全部,我相信有些人到了这个职业阶段,他已经没有了那种赌徒心态,那么他可能就进入了资产管理的模式,这样子的话,我觉得他可能就是从财富自由进化到财务自由那个状态的职业投资者,就已经是不赚快钱的职业投资人,或者他已经进入了时间自由的状态,如果再加上有一点自己的信仰,他就已经精神自由了,人生某种程度就完美了。他已经知道怎么赚钱,已经每天都有饭吃,所以他已经不需要为五斗米折腰,他就可以进入到对自我内在、自我价值的追寻,然后就进入了精神自由,人生价值就不一样了。

你个人在投资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原则是什么?

不赔钱。我不喜欢赔钱,所以我也想尽办法不赔钱,我做了这么多努力就是不要赔钱。虽说我觉得赔钱是值得的,但我不喜欢赔钱,然而我的交易里面还是经常在赔钱,像做错单,有一个错误的判断,这种赔钱还是经常发生,我现在的胜率本来就不到50%,有时候低一点到30%都有。当时可能觉得自己的决策是对的,可是事后诸葛来看是错的,这种情况还是经常发生,但是我会用一年的时间来看,从1月1号到12月31号,我可能犯了很多错误,可是12月31号来看,我的资产是增加的,这是我所谓的不赔钱原则,努力做到这样的一个情况。

你会基于这一个原则去设计一系列的策略?

不管是资金的属性、操作的标的对象,还有我要赚什么样的钱,都是非常清楚的。

你在《一目均衡表》这本书的序言中提到,“交易者不要违反自己和价值之间的关系”,能不能再详细给我们谈谈这个事情?

我们自己会有一套交易方法,是基于我们对自己的认知,对市场的认知,对系统的认知,方方面面的条件整合起来。那么如何匹配交易员跟市场价格之间的关系?其实讲价格就会讲到价值,也就是说交易员本身会有一个价值跟价格的状态,市场会有一个价值跟价格的状态,这两者之间怎么去匹配才能让它产生最好的效果,就是我们投资人要拿捏的东西。

你的系统要适应市场的实际情况?

对。就像趋势性行情,你要用趋势性的策略,但基础还是一样,基础还是一目均衡表这套系统,但是当走趋势行情的时候,你要基于一目均衡表用趋势行情的策略,震荡行情的时候,你要基于一目均衡表用震荡行情的策略,这种匹配不能乱。

从事交易和资金管理这么多年,你个人感触最深的是什么?

躬逢其时,因为现在是一个和平时代,在和平时代我们能够做这些事情,其实也是蛮幸运的。

如果现在是一个战争年代,像现在的叙利亚和阿富汗,就算你天纵英才,还是没有用。所以感受最深刻的就是我们现在是一个和平年代,然后在这样的一个年代里面,我们可以做这些事情,不然我们是做不到的,连机会都没有,所以我很强调国强才能民安,我这种思维很强烈。

在这么多年的交易路上,你个人经历过的什么教训是最想传达给年轻人的?

尝试失败。虽然说我不喜欢失败,我避免失败,但是我觉得真的要尝试失败,要有试错的能力。

我觉得一般的年轻人也好,刚进入这个行业的投资人也好,尤其是后者,因为他们可能还年轻,某种程度他们有犯错的成本,有犯错的优势,可能本来本金就不多,但是你要提高本金试错这件事情的价值,比如说我可能这次赔了1万块钱,但未来我可能赚了100万回来,那么这个错误的价值就会很高。一样是犯错,但它的价值是不一样的,那它的价格就会不一样,而这个能力不断地积累,会形成一个比别人少犯错的能力或行为模式,就造就了你做对事情,能够在这个市场赚钱,有能力在这个市场生存的一个高门槛,你的“护城河”就出来了。因为你已经有犯错的能力,你也知道怎么不犯错,你也有能力让犯错产生更高的价值。所以年轻人在去培养这个东西的时候,不要一开始就想要赚钱,先把自己的“护城河”拉起来,以后你要赚多少钱就赚多少钱,不怕没钱,而且市场的赚钱机会那么多,市场不缺机会,缺的是你赚钱的能力。

如果是刚刚涉足交易的新手,请你给他们一些建议。

要花时间,要上心。你可能白天有工作,但是你的第二个工作,第二份薪水,就是交易,或我说的资产管理,从你年轻的时候就应该一直在培养这些事情。就像巴菲特也讲了,理财要越年轻越好,越早越好,同样是这个道理。

开始就花时间,去学习,去试错,把这些能力都培养起来。

如果是做交易很多年,但是依然持续亏损的交易者,你有什么建议?

我相信做了那么多年都还没赚钱,心里面肯定很着急,很着急就想要到处去学习,到处付费或者怎么样,这都可以理解,也应该这样子。

但是我觉得某种程度来讲你已经有那么多的赔钱经验了,那么怎样让这些赔钱的经验浓缩到一个正确的路上面,这件事情要先做好,要先想好。

既然你已经犯了那么多的错,你就应该知道什么是正确的,那么就可以把所有的精神聚焦在正确的事情上面,不管是几条都没关系,你把这些所谓的正确的整理出来,然后把你的时间精力专注在正确的事情上面,去执行这些正确的事情,我相信你会慢慢变好,因为你已经避开了错误的行为,聚焦在正确的行为,那么你应该会得到好的结果。或许这个结果很慢,可能是一步一步来的,但是至少你已经不再像以前那样赔钱了,就像行情从下跌开始变成止跌了,止跌之后就开始反转向上。

类似像这种规律,先让自己止跌,让自己先走在正确的路上面,知道什么是正确的,然后去把注意力和精神聚焦在这些正确的事情上面,等待下一波行情来了,说不定这一波行情就把你以前赔的钱全部赚回来。原因在哪里?因为你做了正确的事情。

你认为股市上涨的原因是什么?

很多因素。好像分析师不管怎么解释都永远是对的,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的解释,今天的涨今天的跌是为什么,每个人都可以一套一套地说出来,但是我觉得市场就是市场,market is market,我们要从市场去看市场。那什么叫做市场?

如果抛开背后的因素,就是价格,连成交量都不需要太考虑。你看为什么一目均衡表我不讲成交量,因为斜率就已经把成交量表达出来了,一个参数可以解决的事情,为什么要搞两个参数?价格斜率的陡峭度就已经把成交量所代表的多方意图表达出来了,我干嘛还要去看成交量?我只要看价格的上涨跟价格斜率的陡峭程度就可以了。比如一个是20度的斜率,一个是60度的斜率,那肯定是60度的斜率是最强势的,我只要去追踪60度的斜率就好了。这个时候连成交量都不用去看,我就知道它是最强的,它能让我赚最多的钱。所以 market is market,股市上涨的原因就是市场本身。

可不可以这样理解,股市上涨的原因有成千上万,但是我们只需要把注意力放在它的行为当中?

价格行为。

回到价格,结合基本面跟市场面的共振,注意力只放在市场中的价格上,考虑基本面的一些核心因素跟它之间的关系?

应该说市场价格的变化造就了我们赚差价的最终结果。

可是这个最终结果,如果说我们只看价格这件事情或价格趋势,你小资金可以,我就一手单,我还看什么基本面,我有差价赚就好了。但是你手上是1000手单、1万手单,你说我看这个价格我一下子就1万手进去,一下子就1万手出来,那跟赌徒有什么不一样?当你的资金量越来越不一样的时候,你总是要做到资金配置、资产配置、仓位管理,而且仓位管理就又牵扯到报酬跟风险之间的关系,那么这个时候你就不能只看价格的走势,必须有别的东西来帮你控制资金报酬的追求,风险的控管,要有一套说法。

所以我跟很多投资人聊天,经常讲交易系统,说到最后我都只有一句话,只要你能自圆其说就可以,但是我后面会再加一句,你的自圆其说能够让你赚钱,那就更没有问题了。

你认为普通散户怎么才能大概率从股市中赚到钱?

不要想赚快钱,其实不要想赚快钱的背后就是不要当赌徒,不当赌徒的背后或对立面是什么?做一个投资者。那什么叫投资者?你把自己当做这家公司的老板,从公司老板的角度来看,你投资的这家公司,老板在做什么,他的商业模式,他行业的竞争能力,方方面面条件是不是够好,或对你有足够的说服力。我觉得一般的投资人要把自己当公司老板,做一个真正的股东而不是赌徒,用做股东做老板的思维去看。

比如说我现在在台股的仓位,因为台湾地区的高科技市场已经开始走低,慢慢在被大陆替代,国外也有竞争,科技业基本上在往弱的方向发展,所以我现在在台股的仓位就几乎没有科技股,全部都是民生消费,像台湾高铁,具备刚说的巴菲特概念股的三个条件,目前它是我的重仓股,我的资金只要在这三四只股票里面折腾就够了,这一辈子就都不愁吃穿了,我也不想过什么豪华的生活,就是我已经不怕没饭吃了,几乎可以这么说。如果说你想要出去旅行或干嘛的,比如说我说的一季一城市或一年一城市,这个条件是绝对没问题的,钱也有了,时间也有了。

[1] 黄怡中:一辈子磨一剑为交易数十年自我训练,央视网[交易时间]投资者说,http://tv.cctv.com/v/v3/VIDEIGaFwX249aSC9VTJoae0171025.xhtml

[2] “与其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如能把巨人的东西变成自己的,那么我相信,你的本事会不断地自我强化。”——摘自《一目均衡表》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