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冰与甘肃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4章 呕心沥血,为教育事业拨乱反正(下)

同年4月,校党委又召开了体育工作会议,作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体育工作的决定》。核心是:认真贯彻执行教育部《高等学校体育工作暂行规定》,按照部颁体育教学大纲组织体育教学,提高体育课质量;积极推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恢复和加强校体育运动委员会,广泛开展全校群众性体育活动;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建立校、系运动队,开展体育竞赛活动;加强领导,创造条件,提供保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几个月时间内,在刘冰和校党委的组织领导下,兰州大学制定了《关于加强基础课、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措施》《关于修订教学计划的意见》《关于各个教学环节的基本要求》《关于学生成绩考核的暂行规定》《关于教师工作量的暂行办法》等一系列的规章制度,保证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1979年7月20日,刘冰主持召开了部分教授、讲师座谈会,就如何贯彻中央“调整、改革、整顿、提高”八字方针,以及学校今后的发展规模、如何提高教学质量等进行了讨论。与会人员围绕制订完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加强师资培养,加强和改善基础课教学,以及教材建设、实验室建设等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和建议。

1979年10月,刘冰主持召开各系主要负责同志会议,决定在全校进行一次全面的教学检查,着重检查、落实、研究和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排查有经验的老师上第一线的情况,讲课、实验、辅导各个教学环节的任课教师安排情况,每个教师完成工作量及教学情况,研究和加强薄弱课程的教学工作;二是检查各门基础课教学大纲的制订和执行情况;三是检查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的情况。全校各系进行了检查之后,于12月1日分文科、理科两个会场召开了全校教学经验交流会,22位教师在会上交流了教学经验。刘冰等校领导认真倾听了经验介绍。

(二)他尽心竭力抓科研

作为重点大学,兰州大学必须坚持教学与科研并重。“十年动乱”期间,学校的科学研究工作遭到十分严重的破坏,许多重要的研究都被迫中断。刘冰来校后,根据科学发展的要求、“四化”建设的需要以及学校的科研力量、设备条件和学校所处地区的特点,积极组织科研工作,很快收到了明显的效果。

1979年5月4日,刘冰主持召开了“五四科学报告讨论会”。他在讲话中指出:“这次科学报告讨论会,是在五四运动六十周年的时候召开的,所以定名为五四科学报告讨论会,为了纪念这个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节日,就要继承五四运动的光荣传统,发扬无产阶级的民主精神和科学精神,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努力奋斗。”“这次科学报告讨论会的主要内容和任务,一是检阅我校在全国科学大会之后一年多的科研成果,全校提交283篇论文,分12个分会场进行报告和讨论;二是在总结过去科研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讨论和修订我校八年科研规划,并动员全校教学、科研人员为实现这个规划而努力。”他强调:“我们应当进一步贯彻‘双百’方针,解放思想,开动机器,充分发扬学术民主,广泛开展学术活动,树立向科学技术现代化进军的雄心壮志,培养‘三老’‘四严’的科学作风,使我校的科研工作既有远大目标,又能扎扎实实地开展起来。”

经过几年的努力,兰州大学原子核物理及核技术、细胞生物学、植物生理学、理论物理、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有机化学、偏微方程、非线性泛函分析、土地制度史等学科的研究工作在国内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敦煌学、大气物理、冰川冻土、中亚史、中俄关系史、伊斯兰教史等学科的研究工作,形成了地区特色;其中,基础数学、固体力学、有机化学、理论物理、原子核物理及核技术、植物生理学、细胞生物学、磁学等,形成了重点学科。

到1988年,兰州大学共有科研机构24个,其中研究所8个(下设21个二级研究室),研究室16个。其中:应用有机化学实验室为国家级实验室;有机化学研究所、核物理研究所、磁性材料研究所、西北人口研究所、植物生理研究室、细胞生物学研究室6个研究所(室)为国家教委审批建立的研究所(室)。科研辅助机构有兰州大学计算中心、分析测试中心、电化教育中心。有专职科研人员510人。

(三)他奋力推动大学的对外开放

作为一所现代化的大学,开展国际学习交流是必不可少的重要方面。刘冰来到甘肃的十年间,兰州大学向美国、加拿大、日本等17个国家派遣留学生294名,先后有200多人次应邀出国讲学和出席国际学术会议,有1100多名国外知名专家来校讲学和进行学术交流,其中有美国哈佛大学诺贝尔奖获得者、著名化学家利浦斯科姆,美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数学家陈省身,美国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博士、李政道博士,美国著名理论化学家潘毓刚博士,世界著名作家韩素音女士等。聘请了19名外籍著名学者、专家为名誉教授,部分专家长期在校授课。举办了“自由基化学”“非线性力学”“霍普金斯粒子理论现代问题”等国际学术会议。与美国西北大学、田纳西州大学、密苏里大学、圣奥拉佛学院,加拿大皇后大学、麦吉尔大学、蒙特利尔工学院,联邦德国柏林自由大学等30多所高校建立了校际关系,互派研究生、访问学者,进行科学研究项目合作,开展学术协作和交流。兰州大学在对外交流方面逐步走向世界,扩大了影响,提高了知名度,获得了良好声誉,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了解和认可。《美国大百科全书》把兰州大学列为中国15所著名大学之一,美国《政治家年鉴》把兰州大学列为世界重要大学予以介绍。

1980年9月18日至10月7日,根据中德教育交流项目,教育部派遣兰州大学刘冰、内蒙古大学于北辰、南开大学孙君坦、上海化工学院蒋凌域组成高等学校研究和规划代表团赴联邦德国考察,刘冰任团长。代表团访问了德国学术交流中心、联邦德国各州文化部长联席会议常务机构、德国研究协会、联邦德国大学校长会议、联邦教育和科学部高教司亚琛工业大学、波鸿鲁尔大学、慕尼黑大学、斯图加特大学等联邦德国教育机构,进行了深入的考察和坦率的交流。在考察报告中,刘冰等同志建议:

1.加速中等教育结构改革,大力发展专科教育,避免出现像西德那样博士、教授就业难,中等和高等技术人才供不应求的问题。

2.从认识上和组织上解决高等学校管理队伍问题,专家、教授、学者队伍和行政管理队伍的培养统筹考虑。

3.重申有经验的老教师上第一线,大力提倡教学和科研相结合。

4.保证高等学校科研经费。

5.改革师资培养办法,提高师资水平。

这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兰州大学在全国高校化学、物理学专业赴美留学生考试中取得的骄人成绩。

从1981年起,几位华人化学、物理学诺贝尔奖获得者及知名教授发起了资助中国学生赴美留学活动,从恢复高考后第一届大学毕业生开始,每年分别招收40名化学、物理学研究生赴美国留学深造。当时主要在教育部直属的重点大学中招生,考试全部用英文答卷,按照美国评分标准评分。

得知这一消息后,刘冰非常重视。他专门找来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化学系主任刘有成教授,物理系主任段一士教授,研究备考事宜。他问两位教授,兰州大学是否有报考人选?把握性如何?两位教授感到,在全国重点大学中招生,每个专业仅招40名,兰州大学如果能考上一两名就很不错了。

刘冰鼓励两位教授,要树立信心,务实准备,发挥兰州大学基础学科优势,争取多考上几名。他认为,兰州大学虽然地处边远,但学校校风朴实,学风端正,注重本科基础教育,教师苦教,学生苦读,基本功扎实,很有实力。关键是要组织高水平的教师加强对考生的辅导,特别是下大功夫提高外语水平,希望很大。根据刘冰的要求,学校组织力量进行辅导,报考学生刻苦努力学习。经过赴美留学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结果出乎许多专家教授的意料:化学、物理学两大学科的第一名都出自兰州大学,化学第一名是兰州大学化学系七七级学生倪锋,物理学第一名是兰州大学物理系七七级学生胡青。而且,兰州大学化学系有4名同学被录取,他们是:倪锋、杨秉微、吴云东、王召印,竟占了招生总数的十分之一!在后来几年的留学生同类改试中,兰州大学的考生在录取数量和成绩排名中都名列前茅。兰州大学从此名声大震。新华社记者屈维英为此写了专题报道《兰大为何“状元”多》(《瞭望周刊》1986年第8期),在全国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借他山之石攻中国教育之玉,显示出刘冰开阔的眼界和博大的胸怀。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办学条件

恢复高考之后,大批的学生进入大学校园,各个大学都出现了教学、科研、实验等条件不能满足需要的状况,兰州大学更是如此,教学科研用房严重不足。刘冰看到这种情况,提出把设在兰州大学主教学楼文科楼南侧的校机关办公用房全部腾出来做教学用,校机关搬到校园东北角原来的校办工厂平房内办公。这些平房是一些破旧的厂房和仓库,破旧简陋,经过一番清理、打扫、补修,校机关就集中搬过去办公了。可以说,那是全国高等院校中机关办公最差的条件,刘冰和兰州大学校机关的工作人员在那里坚持了好几年。

1981年4月15日,教育部部长蒋南翔视察兰州大学。

获得平反后的蒋南翔和刘冰是第一次以上下级的身份见面,在一起工作了二十多年的老战友相见,分外激动,彻夜长谈。

为了彻底解决兰州大学教学、科研、学生宿舍、教职工宿舍严重短缺的问题,刘冰向教育部多次反映学校的困难状况,争取得到帮助。教育部部长蒋南翔亲自来兰州大学视察,这是极好的机会,刘冰陪他详细考察校园全貌,积极反映兰州大学的困难。这些努力引起了蒋南翔和教育部的高度重视,对兰州大学加大了基础设施投资。兰州大学终于推倒了校园东面与省会城市极不协调的土墙,建起了砖墙;新教学楼、科研楼、学生宿舍、教工宿舍普遍开工建设,校园内开展绿化,美化环境,几年时间里,兰州大学校园面貌焕然一新。

刘冰常对校领导班子成员说:“努力改善教学科研条件,解决教职员工的后顾之忧,实际上就是对教学科研工作的巨大支持。小平同志说,他要当好科研人员的后勤部长,小平同志给我们做出了榜样,我们要当好教职员工的后勤部长。”

做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

1979年5月上旬,《光明日报》《文汇报》《人民日报》《甘肃日报》相继刊登了新华社记者屈维英采写的《刘冰同志带头做过细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报道,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深入细致地做思想政治工作,是他作为重点大学的党委书记的一贯工作作风,也是他化解矛盾、推动工作的有效方式。

刘冰做思想政治工作不喊空洞的口号,而是从工作和生活的细微之处入手,打动人的心灵。他召集各系、部、处、室、馆,工会,共青团等负责人参加校党委常委扩大会议,专门讲教职工生活、教学秩序等问题。他严肃地要求,要狠抓教职工和学生的生活条件改善和建立正常的教学秩序,这在当前已成为最值得重视的事;要关心群众生活,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必须把这事抓好。他深感这方面有缺陷,有的是受条件限制,有的是能办到的没办。如洗澡堂几年没开,主要是锅炉水压不够,需要检修。食堂现在有进步、有改善,但大家反映饭菜贵、质量差。能不能搞得既便宜,又保证质量?这样可以减少教师的一些家务劳动,减轻家务负担,把更多的精力投入教学、科研第一线。学生食堂的饭菜质量要进一步提高,让学生吃饱吃好,这样学生才能有充沛的精力完成艰巨的学习任务。还有喝开水的问题,学生宿舍照明的问题。有的用蜡烛照明,这关系重大,晚上灯开的早些,教室上课灯光暗,要把灯光搞亮一些。学生宿舍卫生太差,校、系领导要经常去查看,号召大家搞好清洁卫生,坚持上一段时间就形成习惯了。校风纪律,要按照党委布置的经常去抓,大家都来抓,形成好的风气。

1981年11月20日,兰州市城关区开始人民代表的选举工作。在兰州大学酝酿候选人时,有几个学生出来搞竞选,发表竞选演说。演说中有些错误言论涉及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等根本问题,比如什么“多党制更民主”“要把共产党从各级政府中分离出来”等等。面对这种情况,刘冰没有采用“一棍子打死”的简单方式,而是耐心地做思想政治工作。他与这些学生对话,用讨论问题的办法沟通思想,明辨是非。他说:“民主这个词,作为政治概念,从来都不是独立存在的抽象的东西。我国实行人民民主专政,如果不正确解决民主与法制、民主与集中、自由与纪律、权利与义务等关系,就不能同无政府主义和极‘左’思潮进行有力的斗争,就不能建设社会主义的民主,巩固和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要建立社会主义的民主,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实现。中国的革命斗争史,证明了中国共产党是中流砥柱,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保证。如果摆脱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建设社会主义民主制是不可能的。自由与纪律也是对立的统一。自由,不是自己想怎么样就怎么样。自由必须受纪律的束缚和客观条件的制约。在原始社会里,人们看起来很自由,但为了生活,为了不被野兽伤害,必须集体居住,集体采果、打猎,这就要有一定的约束。如果离开集体单独行动,就会被冻死、饿死,或被野兽伤害,失去当时历史条件下的一切自由。我们今天要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中国,如果没有纪律,不辛勤劳动,也就很难实现我们的理想,无法获得更大的自由。因此,要正确处理民主与集中、自由与纪律的关系,这就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集中指导下的民主,应自觉遵守的纪律,纪律约束下的自由。一定要把民主与集中、自由与纪律、权利与义务等关系处理好,把个体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处理好,真正树立识大体、顾大局、向前看的思想。”

这样的情况,刘冰经历了多次。他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耐心细致,和风细雨,化解了各种矛盾。他一直把握着做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原则:“第一,对这些人反映出的思想问题要予以重视,既严肃又稳妥地处理。第二,容许青年人说错话,也容许他们改正错误。第三,和风细雨地做工作,耐心细致地进行教育。第四,就是对犯严重错误的,也要坚持教育挽救的方法,坚持依法办事。”他多次在会议上强调:“政治思想工作要注意正确的方法,要摒弃过去那种简单粗暴的‘左’的错误方法,采取疏导的方法。疏导的方法主要是正面教育、讨论的方法,说服的方法,表扬的方法,调动积极因素的方法,典型示范的方法。引导学生必须和错误的东西划清界限,对错误的思想和观点必须批评,但批评是说理的、实事求是的、亲切的、诚恳的、和风细雨的、与人为善的。”

有一件事特别令人难忘。20世纪80年代初,不少高校兴起了“大民主”的高潮,在兰州大学反映也很突出,一度形成一部分学生罢课、游行、演讲,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在学校有一定的市场。当时,部分学生提出的口号是要民主,要自由,甚至喊出了“偌大的校园摆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的话。兰州大学经济系的一位江苏籍的学生是活动骨干之一,与刘冰直接对过话。刘冰心平气静地和同学们交流,谈民主与法制、自由与纪律的关系,耐心细致地做思想工作,对这位同学“偌大的校园摆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的话,进行了严肃的批评。刘冰说,那句话是1936年“一二·九”运动时清华大学学生喊出的一句话,当时中华民族面临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中国面临亡国的危险。把这句话用在今天,就大错特错了。同学们都心服口服。

1982年,这位江苏籍的学生毕业了。因为他在上学期间的表现,学校迟迟没有给他分配工作(当时大学毕业生都由国家统一分配工作),过了一段时间,学校决定把他分配到新疆大学去工作。这位同学家在江苏苏北农村,家庭生活困难,父母年纪大,身体不好,需要照顾,后来他就到省委找到已担任省委常务副书记的刘冰,诉说了他请求回江苏工作的愿望。听了他的陈述后,刘冰让省委办公厅的工作人员给兰州大学打电话,转达了他的意见:青年学生犯错误,要以教育挽救为主,不要采取惩罚的办法,这样对一个人的成长有好处。最后,兰州大学照顾他的困难,把这位同学分配到江苏去工作。这位同学深受感动。

刘冰就是这样,用远大的目光、宽阔的胸怀,对待犯过错误的同志,表现出共产党人的气魄和胸襟。

刘冰认为,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更要体现在对青年学生的关心、体贴、支持上。在他们取得成绩的时候给予鼓励、褒奖。凡是在全国、省里组织的各种青年学术、文体等比赛中获得荣誉的团体、个人,刘冰都抽出时间与他们座谈,勉励他们再接再厉,永攀高峰。在他们遇到困难时,给予关怀支持。有一件事令人难以忘怀。七九级历史系学生吴景山在大二署假时申请只身骑自行车考察古丝绸之路(甘肃、新疆段)。他的想法提出后,不少人表示反对,认为他还是学生,关键是学习好知识,另外这段路要经过很多荒漠、戈壁、大山,有的地方人烟稀少也不安全,如果出了事不好向家长交待。刘冰听了他的想法后表示支持。不过,只身骑行需要有必要的保障条件。多方筹资给他买了一辆新的自行车,配备了必要的旅行考察用品,刘冰拿出部分工资资助他途中的生活费用。

吴景山出发时,学校给他举行了小型送行仪式,他的考察也受到了新闻媒体的关注。就这样,吴景山克服了种种困难终于完成了这次考察,这在当时是很少见的。

作为历史系的一位学生,能有这样的经历是十分难得的,这对他的学习以致于后来的教学科研工作都有很大的帮助。吴景山就这次考察写了一本书,正式出版,作为纪念。他非常庆幸有那样一次考察经历。他后来获得兰大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仍在兰大历史文化学院担任教授,成为一名有成就的学科带头人。

他至今经常回味那次考察的重要收获和遇到的艰险,他认为那是他人生中的巨大财富。他也时常感谢老校长刘冰给予他的精神鼓舞和物质上的支持帮助。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刘冰到兰州大学工作之后,及时整顿恢复教学科研秩序,兰大的工作逐步走向正规。在较短的时间内,兰大的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曾饱受“文革”摧残、风雨飘摇中的兰州大学焕发了新的生机和活力。时任甘肃省委书记的宋平同志多次到兰大调研,与教师学生座谈,对刘冰来兰大后的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考虑到甘肃地处西北,教育工作的现状远远不能适应人才培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要加强省委、省政府对教育工作的领导,经宋平同志提议,中央组织部派出考察组进行了认真考察,经省委研究,提请中央批准,1979年12月6日,甘肃省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选举刘冰为甘肃省副省长。

虽然刘冰的主要工作在兰州大学,但作为熟悉教育工作的省政府领导成员,不能不对全省的教育工作给予关注和指导。后来刘冰担任省委副书记兼秘书长、省委常务副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无论在哪个岗位上,他都对教育工作给予高度重视。他经常强调,教育是一个国家、一个地方至关重要的工作,关系到人才培养和人的素质的提高,是一个地方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关键。教育发展又有其内在的规律,既要从实际出发,又要超前谋划,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教育问题要善于抓主要矛盾,突破重点,重点问题解决好了,其他问题就迎刃而解。教育要注意实际问题的解决,不能坐而论道,要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去解决,注重办实事,解难题。刘冰关于教育工作的思想,对甘肃的教育事业,无论是高等教育、基础教育,还是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都发挥了重要指导作用。

刘冰在主要抓兰州大学工作的同时,对甘肃的教育状况作了全面的了解,客观分析了甘肃教育工作的现状、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对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他认为,甘肃教育有利的方面,一是各级领导干部对教育工作重要的战略地位有明确认识,能够站在“四化”建设的全局看教育、抓教育;二是教育部门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思想进一步端正,注意从经济发展的全局来看教育、办教育、研究教育;三是教育体制改革开始探索和试点,取得了初步经验;四是全社会尊师重教的风气正在形成,社会办学也蓬勃兴起;五是初等教育普及程度和教育质量有所提高,普及率接近70%,普及小学教育的县达四分之一。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一是基础教育薄弱,全省有63个县(市、区)尚未普及初等教育,文盲、半文盲占全省人口的34.9%,教育质量差,直接影响着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经济建设的发展;二是职业技术教育落后,职业中学、中专、技校在校生占高中阶段学生总数的1/4,大大滞后于经济发展的需求;三是高等教育规模小、门类缺,本省经济建设急需的有色金属、地质、石油化工等专业以及新兴学科、边缘学科、交叉学科几乎是空白,本科、专科学生比例为1:0.26,比例严重失调;四是教育质量较差,师资力量严重不足,据1984年的统计,不能胜任教学工作的高中教师占14.4%、初中教师占23.8%、小学教师占23.2%;五是教育经费困难,办学条件差。

刘冰认为,必须正确估计和分析全省教育工作的状况,充分肯定教育工作的大好形势,充分肯定广大教育工作者辛勤劳动所取得的巨大成绩,以鼓舞教育战线的全体同志,鼓舞全省人民,这是我们前进的基础和动力。但也必须看到存在的问题和困难,看到教育与经济法制不相适应的矛盾,看不到这一点,将会是盲人骑瞎马,找不到奋斗的目标,就不能继续前进。

在1985年9月10日全省教育工作会议上,刘冰明确提出了正确估计教育工作的形势、加快教育体制改革的步伐、加强各级各类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加强对教育工作的领导的整体思路。他强调指出: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突出了有步骤地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改革高等教育三个重点,对甘肃来说,最重要的是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因为这是基础教育,其质量的好坏、发展的快慢,不仅影响职业技术教育和高等教育,而且制约整个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他强调:

第一,要改变统得过死的教育管理体制,对全省基础教育(包括中、小学和师范学校)逐步实行省、地、县、乡和厂矿企事业单位分级管理、层层负责,调动各级、各方面办学的积极性。

第二,根据不同情况,提出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不同要求,确定不同的奋斗目标。全省86个县(市、区),大体分三种类型,分两步走(先普及小学教育,再普及初级中等教育)。第一类是经济比较发达的兰州、嘉峪关、金昌、白银、天水五个市的城区,占全省总人口的5%左右,在1990年前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第二类是经济条件比较好、已经普及小学教育的县、镇和农村,占全省总人口的35%左右,争取在1995年前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第三类是经济条件较差、教育基础薄弱的县、镇和农村,占全省总人口的60%左右,在1990年要普及小学教育,力争在2000年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

第三,要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采取多种形式办学。按照统一的教学计划、课程内容,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厂矿企业、联户、个体都可以来办学。

第四,尽快建设好师资队伍。采取多种形式,加紧培训现有教师;同时加强中等师范和高等师范教育,解决师资队伍后继接班的问题。

第五,改善办学条件,逐步解决必需的教学器材。

第六,进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生活的能力和创造精神,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观念和动手的能力,打好劳动技术的基础,把他们真正培养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

刘冰高度重视职业技术教育。针对甘肃省职业技术教育规模小、层次低、严重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状况,在20世纪80年代他就提出,要大力发展中等专业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并且提出,在高中阶段就要向职业技术教育、专业技能教育分流,这样既可以缓解千军万马过高考“独木桥”的状况,又可以解决应用技术人才短缺的问题。当时有个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在各省设立分校,主要采取远程教学的方法,进行农业、农村实用技术人才的培养,很受地方的欢迎。刘冰专门对农业广播学校的发展问题进行了调研,考察了实习基地,了解了学生学习和掌握应用技术的情况。他对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各分校的教学管理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这的确是一种花钱少、见效快的培养农村应用技术人才的办法,而且由于远程教学教师的水平较高,教学质量也有保证。当听到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各分校的校长汇报办学还有一定困难时,刘冰当即协调有关部门帮助解决教学点、教学设备、实习基地等实际问题,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各分校在农村人才培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注:

本章参照:陆润林主编:《兰州大学校史1909—1989》,兰州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本章照片由兰州大学陆生源、中国人民大学刘夏阳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