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一点点,就够了
正向循环包含两个条件。
第一,起点大于1,也就是超过平均水平。假设大多数人做一件事情普遍能做到100分,你要做到101分。100分以内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100分以上是“一分耕耘,十分收获”。
第二,让1.01滚动起来,也就是持之以恒地超过平均水平一点点。再举个例子。雷晓宇是一位记者出身的自媒体作家,她的写作功底比绝大多数媒体人更深厚,是别人的1.01倍。她写每一篇深度文章,都要做深度采访,然后闭门写作两周,投入的时间和精力都是别人的1.01倍。她每篇文章的质量都比一般自媒体高很多,阅读量和影响力比其他人高出几倍甚至几十倍。因为文章质量高、影响力大,后来的被访者更愿意花时间接受她的采访,她也就能够获得更多更高质量的写作素材。
多个1.01的叠加,形成了强大的正向循环。
再比如,拉勾早年做互联网人才招聘,当时市面上其他招聘网站只有公司简介,但拉勾会清楚注明公司的融资轮次、投资人、CEO背景等信息,突破了其他招聘网站十几年来默认的展示形式以提升用户体验,超越了行业默认的100分水准,于是有更多用户使用拉勾,带来更多的公司在拉勾上发布职位,进入了正向循环。
100分是分水岭,也是大多数人普遍认为可以的水平。借用物理学中宇宙速度的概念:当运行速度低于第一宇宙速度时,航天器会因为地球引力掉回地面;当运行速度高于第一宇宙速度时,航天器就可以沿地球表面做圆周运动;当运行速度高于第二宇宙速度时,航天器就能脱离地球引力,飞往太阳系。
假设我们日常阅读的绝大多数媒体文章质量都在80~100分的区间,这些作者也花了力气,但因为没有超过100分的门槛,没有达到“第一宇宙速度”,最后这些努力没有带来起飞之势,而且分数越低,转发率越低。但是,当文章的质量超过100分,超越了用户预期的阈值,用户的转发动力就被群体激发了。
1.01,大力出奇迹,这就是万事万物运行发展的根本规律。对个人而言,要做到业绩比周围平均数高1%,比上级的预期高1%,久而久之就会不断脱颖而出,形成质变。做事时,要确保把手头的每件事情做到比行业平均水平高1%,比普遍预期高1%,久而久之也会发生质变。如果只是做到1,和外界预期一致,1的无数次方还是1。
美团创始人王兴曾经说过:“真的‘极度渴望成功’的人其实并不多,符合后半句‘愿付非凡代价’的就更少了。”极度渴望成功和愿付非凡代价都是1之外的0.01。自然界存在约束物体脱离地球的地心引力,我们的成长同样存在一种看不见的“引力”,阻碍我们超过100分。这个引力就是集体的共识和个体趋同的潜意识。
当你回到老家与初高中同学聚会,发现大部分同学跟自己水平差不多的时候,你是不是下意识感觉良好,就没有那么强烈的向上的欲望了?当你每天被一群超级优秀的同事围绕,他们把代码写得超级漂亮、方案做得无比精致、业务能力令人赞叹,你是不是就会感到有巨大的无形压力,不自觉向他们看齐,内心也蠢蠢欲动,想要追赶甚至超过他们?正是这种集体意识让一个群体共同优秀。只有跨越100分,超越集体共识,才能逃脱地心引力,走入更广阔的卓越之地。
英特尔的传奇CEO安迪·格鲁夫最知名的著作就叫作《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苹果公司创始人乔布斯追求极致,让苹果手机常年占据智能手机行业2/3的利润;优衣库创始人柳井正将店铺平均销售额做到行业平均水平的10倍;日本经营之圣稻盛和夫将“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作为口头禅;华为在研发投入上超越平均水平,做到极致;阿里在文化价值观上超过普通公司……
想要脱离群体引力,就把自己推上1.01的轨道吧,通往出类拔萃的道路其实很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