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功能区人口再分布实现机理与政策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六节 禁止开发区人口分布特征

禁止开发区是指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地、有特殊价值的自然遗迹所在地和文化遗迹等点状分布的生态地区。国家禁止开发区总面积约为120万平方公里,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12.5%,包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世界文化自然遗产、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和国家地质公园。其中,自然遗产主要是指在国际上有影响、在国内有典型代表意义的,自然演化形成的,有生态价值、科学价值、美学价值和经济价值的国家资源(见表3-3)。

表3-3 国家禁止开发区域基本情况

一 人口数量少、密度低

这些区域人口虽少,但该类地区生产活动破坏性极大,一旦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损失将不可挽回。因此,这些区域必须依据法律法规采取相关强制性措施加以保护,严格控制人为因素对自然生态的干扰,严禁不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开发活动,引导人口逐步有序转移,实现污染物“零排放”,提高环境质量。世界文化自然遗产、部分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等自生能力较强的禁止开发区,则会呈现人口数量较大、人口密度较高的特征。不过这些人口大多并非一般意义上的通勤人口,多是旅游人口。

二 人口分布不均、人口素质相对较低

部分地区几乎无人口居住,如蜂桶寨、美姑大风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些区域居住人口很少。有些地区或是由于旅游资源开发吸引了本地附近的人口,或是历史原因有零星的人口分布,如四川青城山和都江堰、峨眉山—乐山旅游区,由于天然的自然资源,承载当地人口从事第三产业的发展。

总体来看,这些区域人口素质相对较低,区域交通较为滞后,接受外部信息的机会较少,在思想观念、市场意识等各个方面与区位条件好的地区有较大差距;这些区域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在教育、医疗、生活保障等服务上相对较差,可以预测当地居住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应不高。此外,在一些民族地区,由于就业门槛较低,家长急功近利,中学生中途辍学现象也比较突出。

三 特殊区域人口密度高

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外,部分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和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世界文化自然遗产“核心区”,特别是后两种类型,完全是服务于旅游目的,流动人口居多,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仅能从事有限制的科考具有明显区别。但这些区域只能从事旅游服务业,严禁其他产业开发。此外,部分处于城区的文化自然遗产则有可能属于优化开发区或重点开发区的范围,如国家文化遗产北京天坛、颐和园,按照范围分类属于国家确定的禁止开发区,但位于优化开发区的核心地带,承载着优化开发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要职能,再如苏州古典园林,分布于杭州片区的核心地带。这些区域的流动人口为旅游人口,突出问题是旅游旺季人满为患,为了保护生态环境,促进该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限制旅游人口的出入规模和时间。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世界文化自然遗产区域的当地人口和流动人口均具有较高素质。由于服务业发展的需要,当地从事服务业的人口大多经过专业培训和来自各地游人的熏陶,素质不断提升。同时,旅游人口是较高消费群体,一般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

此外,省级禁止开发区为省级及以下各级各类自然文化资源保护区域、重点水源地以及其他省级人民政府根据需要确定的禁止开发区。在省级禁止开发区中,由于生态地区主要由省级相关部门确定,具有较大弹性,加之各地情况迥异,因此较难做出较为翔实的分析。这类地区的人口分布特点与国家级的人口分布较为类似。不同的是,这些区域由于硬性约束较弱,人口管理和服务如果不能及时到位,与国家级的生态地区相比较,更容易受到破坏,在人口数量、质量、结构方面与国家禁止开发区具有类似的特征。


[1] 人口集中指数是较为常用的指标,指某地域某时间上的人口百分比分布与所在的土地面积百分比分布之差。

[2] 张耀军、陈伟、张颖:《区域人口均衡: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关键》,《人口研究》2010年第4期,第10页。

[3] 邹湘江:《基于“六普”数据的我国人口流动与分布分析》,《人口与经济》2011年第6期,第26页。

[4] 张耀军、陈伟、张颖:《区域人口均衡: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关键》,《人口研究》2010年第4期,第14页。

[5] 数据来源:《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年鉴(2010)》,广东人民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