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城镇化战略:理论与实践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四 简要评述

可见,围绕城镇化的环境问题,长期以来来自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及利益相关者从各个角度或层面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研究经验和成果。“城镇化的环境效应研究”似乎是“老生常谈”;实质上,运用经济学的方法,从环境演变的角度来研究城镇化的一般规律才刚刚起步,过去广泛视角的研究为此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见图2-2)。

图2-2 过去泛视角的研究与未来深化研究的关系

(一)现有研究的价值

综上,总体而言,对“城镇化效应”、“环境效应研究的主要路径”和“城镇化环境效应”的研究为进一步研究积累提供了较为丰富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成果(见表2-2)。

表2-2 城镇化环境效应研究焦点的现有文献基础

具体地,一是城镇(市)化综合效应研究的价值在于深化对城镇化过程的理论认识,为城镇化的环境效应机理研究提供了分析的路径,城镇化要素集聚效应、产业演变效应、经济增长效应、土地规模增长效应、知识积累和科技进步效应、人口效应等既与环境效应一起构成城镇化的综合效应,同时又作用于环境效应的演变。二是对环境效应主要研究路径的基本回顾,一方面了解了现行研究的技术路线和基本思想,为下一步研究提供了方法论指导;另一方面,对不同路径下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有一个较为充分的认识和总结,有利于在进一步研究中进行补充和完善。三是现阶段城镇化环境效应的研究为进一步的理论和实证深化研究提供了基本概念的认识基础,为相关研究做了较好的铺垫。

(二)现有研究的不足

虽然现有研究积累了许多成果,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首先,从总体研究的思路和方法上看,主要存在两个方面不足。一是重现象描述,轻理论归纳。过去研究大多停驻于概念解释和现象介绍的层面,且多集中在“城镇化与环境耦合关系”或“城镇化环境问题”的探讨上,缺乏完整和系统的理论分析,特别是城镇化对环境影响的机理和城镇化进程环境演变等一般规律的探究尚不足。二是研究层面较泛,缺乏深度演绎和全面整合。来自不同学科背景的学者对城镇化进程的环境问题展开了较为广泛的讨论,方法不一、观点多样,研究层面涉及环境系统的各个领域及其变化的各种影响因素,缺乏综合性的整体研究和总体把握。其次,从研究的地域范围上看,由于受到统计数据缺失和遥感等数据成本较高的限制,城镇化环境效应研究还多集中在全国、省域层面以及重要城市化地区如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上。另外,由于目前我国尚未全面开展小城镇有关统计工作,对小城镇的环境效应研究受到数据资料的限制,尤为滞后(李宇等,2006)。为此,总体上看,城镇化的环境效应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研究角度和方法有待深化,特别需要构建一个完整的理论框架,并进一步加强地级市、县城和城镇地域范围的城镇化环境效应实证研究。

(三)进一步研究的重点

过去城镇化环境效应的研究,基本上以“资源消耗、污染排放、生态退化、人居环境”为基本面、以城镇化的环境问题和环境约束下的城镇化模式探究为主线、以可持续发展为研究的最终落脚点。目前学术界的共识有两点:一是城镇化对环境会造成影响;二是城镇化与环境质量之间的简单数理描述研究已经不能满足地区战略发展的需要。

针对中国的城镇化环境问题,李双成等(2009)研究指出,城市化进程会使生态系统的结构、过程和功能受到影响甚至发生不可逆转的变化,包括耕地资源流失、水资源稀缺、能源压力、城市地区环境污染加剧和生态占用扩大化等环境问题;今后,需要通过机制模型、数理模型和实地监测模拟中国城镇化过程,研究资源与生态环境约束下中国未来城市化的可能情景及其风险评估。另外,Clement(2010)通过文献综述总结认为,城镇化的环境效应如何实现是城镇化与自然环境关系研究的焦点。

为此,本研究尝试以城镇(市)化的基础理论为支撑,紧紧围绕环境效应这一主题展开三个方面的系统研究:一是城镇化的环境效应机理(机理模型),从多驱动力因子角度全面、系统地梳理城镇化驱动环境效应的基本过程;二是根据机理模型框架,推导城镇化环境效应的变化趋势;三是基于城镇化环境效应的理论分析框架,对中国城镇化环境效应进行实证研究,包括城镇化环境效应现状和城镇化环境风险预警分析以及绿色城镇化战略思考。


[1] 注:鉴于本研究的集中论题是城镇化这一人类活动过程的环境效应,这里只对人类活动的环境效应研究予以综述归纳;对大量研究自然力量作用的环境效应不予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