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是一个理论困惑,也是实践性难题。习近平同志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面向未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最重要的就是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步伐。”[1]我国自主创新道路的特色之一,在于自主创新的主体是中小企业。中小企业通过创新实现创业。
我国中小企业数量已经超过6000万家,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7%,提供了80%以上的城镇就业岗位,对全国GDP的经济贡献率超过60%[2]。东南沿海地区是我国中小企业最活跃的区域,以福建省和浙江省为例,截至2014年7月,福建各类企业数增长到57万家,中小企业数量占比达97%以上。以中小工业企业为例,2013年全省中小工业企业数为7.41万家,占全部工业企业的99.5%,完成工业总产值26175.2亿元,同比增长12.2%,增速比大型工业企业高3.4个百分点,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73.4%[3]。2013年浙江省中小微企业92.42万家,完成工业总产值67376.30亿元,其中,中小企业3.896万家,完成工业总产值46246.3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8.5%和7.0%;微型企业(工业生产单位)88.52万家,完成工业总产值2112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2%和9.3%[4]。中小企业的发展状况,直接影响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水平。如果中小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不能提升,中国的经济发展方式也将难以实现从资源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型,因此,中小企业走上自主创新道路是我国经济转型的关键。
目前,中国经济已进入一个与过去30多年高速增长期不同的新阶段,进入以中高速、优结构、新动力、多挑战为主要特征的新常态[5]。过去依靠低要素成本驱动的经济发展方式已难以为继,必须把发展动力转换到科技创新上来,坚持企业在创新驱动中的主体作用,提升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快促进企业从要素驱动发展向创新驱动发展转变,努力实现更有质量、更有效益、更可持续的发展目标。从企业自身的发展来看,面临着同类、同质企业数量急剧攀升,有限市场空间不断被挤占,产品可替代性高,低水平恶性竞争加剧,资源环境约束强化,要素成本上升的局面[6],自主创新成为中小企业形成并巩固自身核心竞争力、求生存、谋发展、积极适应经济新常态的重要举措。
然而,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老问题是创新资源匮乏、资源创新参与度低、创新驱动力薄弱、技术创新能力不足,体制与机制改革任重道远;在向“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转型中,我国中小企业又面临自身机会有限与创新竞争加速的矛盾,新兴技术追赶与技术追赶陷阱的矛盾,寻求高端突破与遭遇技术壁垒的矛盾,市场高度开放与创新保护乏力的矛盾;在新旧问题与多种矛盾的交织下,我国中小企业的自主创新呈现两难:“不创新等死,创新找死”[7];与此同时,我国中小企业的自主创新又呈现“低端切入”“逆向推进”“山寨制造”等特点;在新的矛盾与新的发展趋势面前,原有的研究已不能解决出现的新问题。解决这些矛盾的关键在于:探索出符合中小企业特色的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模式与机制。这是实现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客观需要。
当前,我国“十三五”规划的制订已进入关键性阶段,“十三五”规划的重点之一,是实现创新驱动。在“十三五”期间,如何依托产业园区、加速器、孵化器与众创空间等平台,加速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真正形成“创意(研发)+孵化+加速+产业化”的梯级推进创新驱动模式,成为当前亟待突破的关键。为此,本书根据“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要求,重点研究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模式与机制,在理论探索上,立足中小企业的独特创新视角,丰富、拓展自主创新理论的研究内容;从实践上看,对于加强中小企业的内生创新努力、优化自主创新的有效模式与机制、探究有特色的自主创新路径,具有现实的应用价值与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