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柱产业培育和发展研究:以江西省为例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我国部分省(市)支柱产业发展概况

支柱产业理论在我国的应用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当时全国各地的经济发展都呈现优势产业带动其他产业发展的态势,选择和培育支柱产业,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战略问题,这使地方政府开始重视区域支柱产业理论的研究成果与应用。我国各级地方政府对此进行了多层次的战略研讨、规划,并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自从1996年国家“九五”计划提出要着力振兴石化、汽车、机电、建筑四大支柱产业之后,各级地方政府开始自觉地进行区域支柱产业的选择,在制定地方的“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中,纷纷提出要选择和培育各自的支柱产业,并配套出台了一系列优先发展支柱产业的政策措施。

一 东北地区工业支柱产业发展

按照各行业的区位商和产值比重等指标,辽宁省的工业支柱产业主要为: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七大行业;吉林省的工业支柱产业为: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农副食品加工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医药制造业七大行业;黑龙江省的工业支柱产业为: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农副食品加工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七大行业。

其中,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以及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这三个行业是东北三省共同的支柱产业。此外,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是辽宁省和吉林省共同的支柱产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是辽宁省和黑龙江省共同的支柱产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以及农副食品加工业是吉林省和黑龙江省共同的支柱产业,这说明东北三省的工业支柱产业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未来围绕资源、项目和市场等方面的竞争可能会非常激烈。因此,东北三省从市场优化配置资源的角度,加强区域经济合作,按照“合理分工、优势互补、错位发展、重点突出”的原则,整合各地发展规划,实施发展支柱产业集群战略。

具体措施如下。第一,重视科技创新,进行科学规划。东北三省牢牢抓住发展与振兴工业支柱产业的立足点——科技创新,组织并鼓励开展工业支柱产业的课题研究,明确工业支柱产业的发展方向,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机遇,探讨振兴工业支柱产业的方式和途径,解决工业支柱产业发展过程中的重大问题,为工业支柱产业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持。坚持规划先行的指导思想,把制定科学可行的产业发展规划作为引导工业支柱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来抓,避免盲目性,制定切实可行的、科学的发展规划,把资源优势、技术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第二,牢固树立依靠技术进步赢得竞争优势的观念。虽然东北三省都各自具有比较优势的支柱产业,但无论哪种优势产业,不论有无自然资源优势,都离不开技术进步,它们都是以一定程度的先进技术为支撑的。东北三省重视提高R&D经费投入强度,重视技术改造,通过政府和市场两条渠道进行筹资,帮助企业拓宽融资渠道,通过企业上市、吸纳外资、激活民间资本等方式,缓解资金压力。第三,创新人才引进机制,加快人才培养的步伐。东北三省充分利用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大好时机,从国内各地区引进经济科技发展中急需的各类科技人才,实施“以人为本”的人才战略。根据东北三省建设的需要,把人才引进和项目建设有机联系起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努力为支柱产业人才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加快本地区人才培养的步伐,加大人才培养、培训力度。同时,加快人才队伍的培养,重点加快支柱产业发展急需的高级人才的培养,大幅度提高支柱产业人才队伍的数量和质量。第四,加快装备工业的发展,推动技术改造。东北三省加大装备工业的投资力度和增长水平,改进装备工业的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其中,辽宁省加大通用设备制造业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的投资比重和产出比重,吉林省和黑龙江省加大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的投资比重和产出比重,且在这个基础上,通过宏观产业政策和技术政策,推动工业企业的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促进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较快发展及其比重的较快上升。第五,推进国有经济的产业布局调整。“十一五”期间,东北各省加快国有工业产业布局的存量调整和流量重组,同时,通过加快国有工业企业改革,发展国有控股或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使国有产权体制适应市场竞争和优胜劣汰的环境,增强市场机制对国有工业技术进步和结构升级的调节作用。第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保护环境,合理开发资源,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要条件。东北三省既是一个生态环境较好的地区,同时又是生态环境破坏相对较为严重的地区,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对于提高东北三省工业支柱产业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以上这些具体措施,东北三省工业支柱产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从东北三省工业支柱产业增加值及占各省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来看,1999年辽宁省、黑龙江省和吉林省的工业支柱产业增加值分别为464.22亿元、739.79亿元和285.79亿元。2005年,辽宁省和黑龙江省工业支柱产业增加值分别为1731.74亿元和1769.9亿元,2003年吉林省工业支柱产业增加值已经达到了629.54亿元,分别为1999年的3.73倍、2.39倍和2.2倍。而且东北三省工业支柱产业增加值占各省工业增加值的比重都很高,2005年辽宁省工业支柱产业增加值占其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55.71%,黑龙江省为82.28%,2003年吉林省已达到77.26%,这说明,在东北三省工业增加值中工业支柱产业的作用非常大,是不容忽视的。从东北三省工业支柱产业吸纳就业能力来看,1999~2005年,东北三省工业支柱产业的就业人数占各省工业总就业人数的比重都超过了50%。其中,1999~2005年辽宁省吸纳就业最多的前三个工业支柱产业是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通用设备制造业和交通运输备制造业。7年期间,这三个支柱产业每年共吸纳就业的比率分别为32%、30.76%、31.18%、31.06%、31.56%、30.15%和29.91%。这说明,在辽宁省工业主要行业中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通用设备制造业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是容纳就业的主力军;1999~2005年吉林省吸纳就业最多的前两个支柱产业无一例外是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7年期间,这两个产业每年共吸纳就业的比率分别为29.55%、29.47%、30.95%、31%、30.7%、28.17%和33.97%,都在30%左右,这说明在吉林省工业主要行业中,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是容纳就业的主力军;黑龙江省吸纳就业最多的前三个支柱产业是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以及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7年期间,这三个产业每年共吸纳就业的比率分别为35.48%、38.61%、37.81%、40.18%、40.23%、40.18%和46.52%。由此可见,在黑龙江省工业主要行业中,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以及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是容纳就业的主力军。

二 深圳市支柱产业发展

2000年,深圳市确定了高新技术产业、现代物流业和金融服务业作为深圳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2005年1月,深圳市再次做出重大决定,把文化产业作为第四大“支柱产业”来发展,与高新技术、现代物流、金融三大支柱产业共同打造“和谐深圳、效益深圳”。

高新技术产业是深圳市第一支柱产业,多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高新技术产业保持了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20世纪90年代以来,深圳市抓住国际上IT产业崛起、发达国家制造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历史机遇,制定了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战略决策,着手推动产业转型和优化升级,实现从加工贸易到“深圳制造”乃至“深圳创造”的飞跃,创造了高新技术产业年均增长速度超过50%的神话。截至2010年年底,深圳市已成为中国高新技术产品开发、生产和出口的重要基地,初步建立起电子信息、生物技术、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四大领域的高新技术产业群;高新技术产业的支柱产业——电子信息产业从2001年起一直保持高速增长的势头,占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的比重超过90%;电子信息产业强势品牌众多,如华为、中兴、华强集团、康佳、创维、长城科技、桑达、比亚迪、新天下、航盛等都是中国电子百强企业,其中华为、中兴等企业已成为国内高新技术产业的领军企业,开始走向国际,成为世界级的知名品牌;新能源及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生物医药也呈现较好的发展趋势。

深圳作为中国重要的港口城市,现代物流业已成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深圳地处快速发展的珠江三角洲重心,依托香港,具备发展现代物流业的基础条件,有利于规模化、低成本、高效率地发展物流业;深圳毗邻香港、背靠华南,地理位置特殊,兼具国际性港口城市和海、陆、空三位一体的港口城市特点,具有良好的物流产业发展的区位优势。1996年,深圳市开始组织研究现代物流业发展战略,提出构建物流运输平台和信息平台的设想;1998年,将现代物流业发展列为经济支柱产业,并完成了《深圳市“十五”及2015年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经过30年的建设和发展,深圳城市功能日臻完备,物流基础设施和电子、通信领域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在交通运输、仓储设施、信息通信、货物包装与搬运等物流基础设施和装备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先后建成蛇口、赤湾、妈湾、东角头、福永、盐田、下洞、沙鱼涌、内河9个港区,建成各类泊位128个,其中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39个、集装箱专用泊位10个、货运码头10个。

改革开放以来,深圳金融业成为深圳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成为全国金融改革开放的缩影。经过多年的发展,深圳已基本建成以银行、证券、保险为主体,其他多种类型金融机构并存,结构比较合理的现代金融体系,初步成为具有全国影响的区域性金融中心。2007年,深圳市国内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余额双双突破万亿元,证券交易、基金、创业投资、黄金、债券和外汇市场都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金融业是占地少、消耗低,但人均产值最高的产业,是最能体现科学发展观和效益深圳的要求、体现国际化城市特征的战略产业之一。深圳市委、市政府把全力支持金融业的发展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举全市之力,竭尽所能,在政策、资源、服务上进行重点倾斜,实现深圳金融业发展条件的“三个最优”(最优惠的政策、最优质的服务、最优良的环境),为把深圳打造成最适宜金融业发展的城市创造条件。

深圳发展文化产业的优势定位于市场经济体制和运作机制较完善,市场环境较好;高新技术领先有利于提升文化产业的层次;金融业发达可以为文化产业提供多样化的融资渠道;毗邻香港,对外经济合作紧密,有助于文化产品生产和服务与国际接轨。经过多年的发展,深圳文化产业已形成以相关层为主体、核心层和外围层为新兴增长点的产业结构体系。其中,新闻服务、出版发行、广播、电影、电视服务、文化艺术服务等核心层文化产业占深圳文化产业增加值的比重约为20%;文化产品制造和销售、出版和版权服务和文化娱乐服务三大传统优势行业已经成为文化产业的主要支撑力量。深圳市确立和强化文化产业作为支柱产业的地位,扶持传统的优势产业,包括文化旅游业、传媒业、印刷业、广告会展业、发行业,将其做强做大;培育潜在的文化优势产业,包括设计业、动漫与网络游戏业、娱乐业,将其转化成现实的优势产业;建立文化产业发展平台,打造文化产业展示、交易、信息平台,使深圳成为全国文化产业的集散基地、展示中国文化产业和产品的窗口。

2011年,深圳市在高新技术、金融、物流和文化产业四大支柱产业中,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为3550亿元、占整体经济总量30.9%;金融服务业增加值为1562.43亿元,占13.6%;物流业增加值为1090亿元,占9.5%;文化产业增加值为875亿元,占6.7%。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增速高于工业增速7个百分点,金融服务业高5个百分点,物流业高4个百分点,文化产业高2个百分点。可见,支柱产业的支撑作用非常明显。

三 天津市支柱产业发展

“十一五”期间,天津市围绕加快构筑高端产业高地战略部署,以构建高端高质高新化产业结构为目标,以产业结构调整和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以自主创新为动力,以大项目为抓手,加快壮大产业规模,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创新能力,八大优势支柱产业保持快速发展态势,支柱产业地位与作用日益突出。2010年,航空航天、石油化工、装备制造业等八大优势支柱产业工业总产值达到15268亿元,比2005年净增了9000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由75%提高到92%,对全市工业增长的贡献率由80%提高到90%以上。

天津市在大力推进支柱产业发展中坚持:一是全面发展与重点突破并举。在全面推动八大优势支柱产业加快发展的同时,重点加大对航空航天、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和国防科技等战略新兴性产业的支持力度,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二是规模发展与高端发展并举。以培育大企业、大产业、大集群为重点,加快壮大产业规模,积极引导和支持企业实施品牌战略、专利战略和标准战略,推进产业链向高附加值环节跃迁;三是龙头带动与产业配套并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引进国际国内行业龙头企业和配套企业,并围绕其核心产品和主导业务,鼓励本土企业加快产品和服务对接,提升产业配套能力,延长产业链条;四是集约发展与绿色发展并举。以项目集中园区,产业集群发展,资源集约利用,功能集成建设为准则,引导产业资源定向聚集,加速产业集群的形成。严格执行国家相关政策和环保标准,推动产业绿色化、生态化、低碳化发展。

天津市着力将航空航天产业围绕“三机一箭一星一站”,打造新一代大型运载火箭产业化基地和超大型航天器制造及应用产业基地,成为国家重要的航空航天产业基地,形成年产48架大飞机、70架直升机、40架无人机、12枚新一代火箭的能力;石油化工产业按照集约、节约、低碳、循环、绿色的发展模式,全力打造国家级石化产业基地,重点发展原油开采、储油、炼油、乙烯及乙烯下游产品链,形成年产原油5000万吨的生产能力,成为我国北方重要的原油生产基地、华北地区重要的石油及成品油储备基地,形成3500万吨原油炼制、年产250万吨乙烯生产能力;装备制造业则重点发展交通设备、造修船、大型工程机械、风力发电、石油石化装备、港口机械、核电装备、水电装备、超高压输变电装备、国防关键设备十大成套装备,加快发展四大部件(动力、传动、控制、基础部件)和配套产品(大型铸锻件、特种原材料),全面推进临港装备制造基地建设;电子信息产业巩固移动通信、电子材料和关键元器件、数字视听等优势产业,壮大高性能计算机服务器、集成电路、嵌入式电子、软件等潜力产业,培育物联网、信息安全、人工智能、光电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生物医药产业进一步做优化学制药,做精现代中药,做强生物制品,做高医疗器械,做大保健品,重点推进现代中药、化学药品、医疗器械、保健品领域的发展;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重点发展绿色电池、风力发电、光伏发电、核电、生物质能等新能源产业和先进复合材料、新型功能材料、电子信息材料、化工新材料、金属新材料、生物医学材料、纳米材料等新材料产业,加快现有国家级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基地建设;轻纺工业重点发展食品领域、手表及精密机械领域、家电领域、纺织服装领域、造纸及包装领域、塑料领域、自行车领域、精细化工及日用化学领域、工艺美术领域,着力打造国家级粮油产业基地、国家级自行车生产及出口基地、国家级高档手表产业基地和国家级石化原料深加工产业基地四个国家级产业基地和一批区县特色轻纺产业集群。

作为天津市经济发展支柱的八大产业势头迅猛,集聚效应进一步增强。航空航天产业形成了“三机一箭一星”的产业格局和制造、研发、设计等整体发展产业体系。电子信息产业聚集了中芯国际、曙光等知名企业,成为亚洲最大的高性能计算机生产基地,物联网重点示范行业和示范区域建设启动。汽车产业生产形势良好,已形成以一汽丰田、长城汽车、星马汽车为核心的汽车整车生产基地,集群配套能力不断增强,行业链条更加完善。石化工业发展态势良好。现代冶金业保持稳定增长。生物制药产业已聚集 100 多家企业。新能源新材料产业正在形成一定规模的产业集群。高新纺织产业链日益完善。争取到“十二五”末,天津市航空航天产业产值突破9000亿元,电子信息产业规模达到7000亿元,生物医药产业总产值达到1000亿元,新能源新材料产业突破2500亿元,轻纺工业总产值达到3200亿元。天津市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将达到50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将达到500家,八大优势支柱产业中国名牌产品将达到80个,中国驰名商标达到65件以上;销售收入超百亿的企业达到60家,超千亿的企业达到5~7家,培育出15个百亿品牌、10个千亿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