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城镇化模式选择的逻辑框架
(一)国内外城镇化模式的理论研究综述
城镇化模式是指社会、经济结构转变过程中,由城镇化动态演进所表现出来的相对静止稳态和连续变动态的系统结构、动力机制、内容特征的总和。国外学者对城镇化模式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两方面:①静态城镇化模式,包括E.w.Burgess(1925)和Babcock(1932)的同心圆模式,H.Hoyt(1939)的 扇形模式,C.D.Harris、E.L.Ullman(1945)、R.E.Dikinson(1947)和G.E.Erickson(1954)的多核心模式,E.J.Taffe、B.J.Garner和M.H.Teatos(1963)的理想城市模式,L.H.Russwurm(1975)的区域城市模式和Muller(1981)的大都市结构模式(见表1-1)。②动态的城镇化模式,主要包括两个领域,一是单城市或多城市的变化规律,二是城镇化的动力机制研究。其主要理论有科曾(Cozen)的周期性模式、埃里科森(Erickson)的要素运动模式、盖伊尔(H.S.Geyer)和康图利(T.M.Kontuly)的差异化城市模式以及霍尔(P.Hall)的城市发展阶段模式(见表1-2)。
表1-1 静态城镇化模式对比分析
表1-2 动态城镇化模式对比分析
与国外学者对城镇化模式的研究相比,国内学者更加注重对中国不同时期城镇化模式的研究,主要从两个方面展开:①城市结构的模式。刘铮(1989)、徐更生(1987)、何耀华(1999)等认为发展小城镇是中国城镇化道路的“方向”和“捷径”;万萍(1986)、金本科(1986)、饶会林(1989)、李迫生(1988)、吴育华(2006)等认为大城市应优先发展;刘纯彬(1998)认为中国城镇化要以建设中等城市为重点;朱铁臻(2002)、牛凤瑞(2003)、杨益明(2007)等认为要采用多元的城镇化模式。②城镇化模式的静态研究。顾朝林、甄锋、张京详(2000)把我国城市的静态模式划分为集中块状结构类型、连片放射状结构类型、连片带状结构类型、双城或多城结构类型、分散类型、一城多镇结构类型和带卫星城的大城市结构类型;刘君德、王宇明(2000)认为中国城市空间扩展主要有圈层模式、飞地模式、轴向填充模式和带状扩展模式(见表1-3)。
表1-3 国内城镇化的主要模式
综上可见,国外学者对城镇化模式的研究,多注重从空间布局角度阐述城镇化的发展模式,而忽略了城镇化模式发展的动力机制和制度因素的研究。国内研究过于强调城市结构和城市规模对城镇化模式的影响,对于现代产业发展模式、城市经济发展模式、生态建设模式、人口转移模式、制度创新模式等缺乏研究。对城镇化模式选择的依据和影响条件研究不够深入,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框架。
(二)影响城镇化模式的因素
城镇化是社会生产力在发展过程中,由产业结构转换而引发的城镇化主体和客体在城市内部、城市之间、城市和乡村之间流动的一种现象或实践过程。在城镇化过程中,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转换与发展、城市集聚经济与规模经济等从不同层次为城镇化发展提供了动力。影响城镇化模式的因素主要包括实体因素和动力因素。
1.城镇化模式的实体因素
城镇化模式的实体因素包括城镇化主体、城镇化载体和城镇化客体三方面。城镇化主体是指在城镇化过程中,追求自我利益的个人和团体,具体包括农民、城市人和政府。城镇化载体是指能够承载主体利益追求的实体或能量,具体包括商品、技术、信息和资本等。城镇化客体是指通过城镇化过程而积淀下来的构成城镇化模式的元素。从空间结构来看,包括节点、梯度、通道、网络,以及由网络界面构成的环和面。从空间形态来看,包括单中心城市、多中心城市、城市群和大都市区等。
2.城镇化模式的动力因素
城镇化的发展存在着一定的动力因素,形成城镇化的动力机制。首先,经济增长是城镇化的主导动力。一方面,经济增长将会带动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引起需求、消费模式的变化,推动产业结构的演化,促进生产要素的流动和集中,从而推进城镇化发展。另一方面,经济增长的区域性差异带动了城镇化发展。城市的经济增长和辐射带动作用,会自上而下推动乡村的城镇化进程。其次,产业结构演进是城镇化的内在动力。农业发展是城镇化的初始动力,为城市提供商品粮,为城市工业提供资金原始积累、生产原料、销售市场和劳动力等。工业是城镇化的根本动力,工业所具有的比较利益、规模化和专业化、初始利益棘轮效应、产业链条及连锁效应等特征,使得资本和人口高度集中,由此引发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张和城市数量的急剧增加。服务业是城镇化发展的后续动力,主要表现为,服务业为城镇化和工业化发展提供生产配套性服务和生活消费性服务。再次,城市效应是城镇化模式的自然动力。城市所具有的“场”效应和社会资本效应,增强了城市的吸引力和集聚力,从而推动了城镇化发展。最后,政府或市场是城镇化模式的制度动力。市场机制在城镇化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主导作用,而政府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宏观调控作用。
(三)城镇化模式的逻辑框架
通过对城镇化模式影响因素的分析,可以给出城镇化模式的逻辑框架。如图1-1所示,城镇化模式是城镇化过程的一个逻辑性的结论,通过农民、城市人和政府等城镇化主体的行为,通过商品、技术、信息和资本等城镇化载体,通过经济增长、产业升级、城市效应、市场和政府等动力机制作用,完成城镇化过程,表现出城镇化结果,即城镇化模式可以分三个层面来描述。第一层面是城镇化的动力机制模式,包括政府和市场的调控力、产业发展模式、城市内生发展模式、生态建设模式等。第二层面是城镇化空间发展模式,即单城市模式、多城市模式、复杂多城市模式和城乡统筹模式、人口转移模式等。第三层面是城镇化的制度创新模式。
图1-1 城镇化模式的逻辑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