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中原经济区城镇化发展的阶段性分析
中原经济区的主体河南省在提出实现中原崛起的目标后,城镇化战略和城镇化模式不断发展完善,逐渐探索和形成了一条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地区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促进了河南省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城镇化进程快速推进、现代城镇体系初步形成,城镇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推进城镇化的载体体系日趋完善等,但也存在城镇化水平低、城镇体系不甚合理、产业支撑能力不强、城镇承载能力较弱等问题。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河南省城镇化发展历程
新中国成立以来,受全国政治经济制度和本身固有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等诸多因素的综合影响,河南城镇化呈现出不平衡发展的特点,大致可以分为起步发展、震荡发展、复兴发展、转型发展和加速发展五个阶段。
1.起步发展阶段(1949~1957年)
新中国成立之初,河南工业十分落后,工业化程度十分低下。1949年全省城镇人口为265万人,城镇化率仅为6.3%。当时,河南省城市很少,仅有12个城市,其中,只有开封一个城市拥有人口在10万以上,5万~10万人的城市6个。新中国成立后,伴随着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全面展开,河南城镇化在一个起点极低的基础上逐步展开。“一五”计划期间,全国共有156项重点工程在各大中城市布点和实施,其中河南省是国家重点工程布点的主要省份,156个重点项目有10个安排在河南省,洛阳、郑州、新乡、平顶山、焦作等是当时重点建设的工业城市。工业化的发展带动了城镇化,工业建设和城市建设齐头并进,这一时期,河南新建了平顶山、三门峡、焦作和鹤壁四座新城,重点建设了洛阳市,扩建了郑州、新乡两个城市,其余城市也都有不同程度的扩建。到1957年底,全省城市由1949年的12个增加到16个;城市人口增加到270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比重达到5.6%,分别比1949年增长1.8倍和3.3个百分点;河南城镇化水平达到9.3%,比1949年提高了3个百分点,年均提高0.38个百分点。
2.震荡发展阶段(1958~1978年)
这一时期,河南省经济发展大起大落,经历了“大跃进”工业建设的遍地开花,三年困难时期的经济调整和十年“文化大革命”时期经济的全面下滑。城镇化建设也一波三折,先是“大跃进”时期的“过度城镇化”,接着是三年困难时期的“逆城镇化”,然后是“文化大革命”初期的第二次“逆城镇化”,“文化大革命”后期知青返城,城镇化水平又开始回升。1978年,河南的城镇化率仅为13.6%,与1957年相比,21年间城镇化率只提高了4.3个百分点。
(1)“大跃进”时期出现“过度城镇化”。在1958~1960年的“大跃进”时期,河南在贯彻中央工业与地方工业并举、土洋结合以及“以钢为纲”的方针中,出现了县县办工业、乡乡办工厂的前所未有的局面。随着工业生产的异常发展,大量农村劳动力流向城镇,城镇人口骤然膨胀,到1960年,城镇人口由1957年的270万人发展到407万人,增长了50.7%。
(2)三年困难时期首次出现“逆城镇化”。受1959~1961年自然灾害的影响,1961年我国国民经济开始进入调整时期。党中央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河南省也全面调整了经济发展政策,压缩基建投资规模,“关、停、并、转”了一批盲目发展起来的工业企业,城镇实行“精兵简政”,压缩城镇数量和城镇人口,精简职工,出现第一次“逆城镇化”现象。到1965年,河南省城镇化水平仅为11.2%。
(3)“文化大革命”初期出现第二次“逆城镇化”。从1966年到1977年,受“文化大革命”及其经济工作指导思想失误的影响,国民经济濒临崩溃,城镇化止步不前,大批城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不少干部被下放到农村,造成城市经济明显衰退,城市人口急剧下降乃至增长成为负值,出现第二次“逆城镇化”现象。10多年间,河南城市发展缓慢,城镇人口增长缓慢,全省城镇化水平增长不到2个百分点,基本处于停滞阶段。“文化大革命”后期,随着大批知青返城,城镇化水平才开始有所回升。
3.农村体制改革推动城镇化发展阶段(1979~1983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开始实施改革开放,经济社会进入持续稳步发展阶段。1980年,国务院制定了“严格控制大城市发展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镇”的城镇化发展方针,河南也确定了优先发展小城镇的改革政策。这一时期,人们对小城镇的积极作用与地位有了进一步的充分认识,观念上的错误基本得到纠正。但这一时期基本上沿袭了传统计划经济时代的做法,建设用地无偿划拨,进镇人口严格控制,建设资金直接来源于地方财政。农村工业的发展以乡镇工业“遍地开花”的分散布局为基本特征,这种布局不仅不利于中心城镇的建设,制约了城镇化水平的提高,而且还强化了农民兼业化现象。因此,这一期间小城镇数量增加并不多。到1983年底,全省城镇化水平只有14.6%,较1978年提高了1个百分点,年均增长0.2个百分点。
4.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推动城镇化阶段(1984~1992年)
1984年,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从农村转向城市,开始大力发展适合我国国情和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劳动密集型轻工业,带动了具有原料优势和劳动力优势的乡镇企业发展。同年,中央颁布了新的户籍管理政策,允许农民自带粮食进城务工经商,并且调整了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市镇建制标准,从而使城镇数量得以迅速增加。在这一时期迅猛发展的乡镇企业在资金上大力支持了小城镇的快速发展。但在制度上,由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不是为促进农村城镇化进程设计的,在80年代中期后的改革中,也没有及时从政策和体制上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河南大量的农村人口仍然被禁锢在土地上,城镇化向前发展速度缓慢。到1992年底,全省城镇化水平为16.2%,较1984年提高1.5个百分点。
5.快速发展阶段(1993~2001年)
党的十四大以来,我国进入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时期,相继对财税、金融、外贸、投资等体制进行了改革,构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从理论研讨进入实施阶段,国有企业从计划经济体制下解脱出来,以独立市场主体身份参与市场竞争,所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非公有制经济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时期,全省经济发展明显加快,城市随着市带县体制的逐步完善,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城镇化步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到2001年底,河南省城市数量增加到38个,在全国位居第四;城镇化率达到24.4%,较1992年提高8.2个百分点。
6.统筹城乡发展阶段(2002年至今)
党的十六大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明确提出要加快城镇化进程,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党的十七大提出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河南早在2001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就提出调整城乡结构,坚持大型中心城市、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三头并举的方针,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之后,河南先后提出了大中小城市“三头并举”的方针,构建中原城市群,规划建设郑东新区和洛南新区,统筹城乡一体化,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完善城镇体系,构建郑汴新区增长极等一系列战略措施,特别是省委、省政府立足省情,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力实现中原崛起的总体目标,先后制定了《加快城镇化进程的决定》《关于进一步促进城镇化快速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文件,明确了推进城镇化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和发展重点。2008年以来,河南省委、省政府提出进一步完善中原城市群规划,着力构建以郑州为中心的“一极两圈三层”现代城镇体系,促进全省城市功能互补、向心发展、共同繁荣。2011年,河南省九次党代会提出了强化新型城镇化引领,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并把新型农村社区纳入到现代城镇体系。这一时期,全省城镇化呈现加速发展态势,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断加大,城市发展环境逐步得到改善,各项改革积极推进,城镇化体制性障碍逐步消除,2011年,全省城镇化率达到40.6%,比2001年提高了16.2个百分点,年均提高1.6个百分点,这一时期成为河南省历史上城镇化进程最快的时期。
(二)河南省新型城镇化战略和城镇化模式的演变
21世纪以来,河南在提出实现中原崛起的目标后,城镇化战略不断发展完善,逐渐探索和形成一条实现中原崛起的新型城镇化之路。
2003年,河南省政府在《关于加快城镇化进程的决定》中提出,“坚持大型中心城市、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三头并举”的基本方针,以实现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并确定了26个试点县(市)和123个重点镇予以扶持,增强城镇可持续发展能力。
2005年12月,结合全省城镇化发展实际,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城镇化快速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把“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突出发展中原城市群,重点建设省辖市和县城”作为“十一五”及今后一个时期全省城镇化发展的战略重点。
2006年,《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出台,选择鹤壁、济源、巩义、义马、舞钢、偃师、新郑等7个市为试点,为全省推进城乡一体化积累经验,提供示范。该《指导意见》提出,以加快城镇化为核心,以构建城乡统一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体系为着力点,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农村生产、生活方式转变,使农村和城市共享现代文明。
2006年,河南省八次党代会报告首次明确提出“坚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努力在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上取得新突破”,要适应城镇化发展趋势,走城乡互动、区域协调、体系合理、发展集约、以人为本理念得到充分体现的新型城镇化路子。
2007年10月,河南省政府召开全省城市发展与管理工作会议,提出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即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不断创新城市发展理念和模式,加快推动城市由“重建设、轻管理”向“建管并重”转变,由城乡分割向城乡一体化转变,由外延、粗放式发展向内涵、集约式发展转变,由注重经济增长向统筹协调发展转变,全面提升城市综合素质和竞争力,走符合河南实际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2008年以来,省委、省政府提出进一步完善中原城市群规划,着力构建以郑州为中心的“一极两圈三层”现代城镇体系,促进全省城市功能互补、向心发展、共同繁荣。
2010年,为推进城乡建设,加快城镇化进程,带动“三化”(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科学发展,河南省人民政府出台了《关于推进城乡建设加快城镇化进程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把加快城镇化进程作为带动“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着力点,全面加强城镇建设,积极稳妥建设新农村,努力走出一条全面开放、城乡统筹、经济高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以中原城市群为主体形态,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2011年,河南省委九次党代会提出,强化新型城镇化引领,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要着力增强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增强县域城镇承载承接作用,增强新型农村社区战略基点作用,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由此可见,21世纪以来,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不断完善。在发展战略上,从“城镇化战略”到“中心城市带动战略”到“新型城镇化战略”;在发展布局上,从提出发展大城市、中小城市、小城镇“三头并举”,到明确“建设大郑州”,培育“中原城市群经济隆起带”,“形成若干个带动力强的省内区域性中心城市和新的经济增长极”,“统筹推进大中小城市、小城镇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加快构建符合河南实际、具有河南特色的现代城镇体系”等,河南省已初步探索出一条新型城镇化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