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那些事儿:文景之治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47章 皇子也来添乱:皇太子棋杀吴王太子案

吴王刘濞派世子前往长安,朝拜皇帝。皇帝刘恒十分高兴,举行酒宴接待这位皇侄儿刘贤。史料没有记载,刘贤的年龄有多大。

汉初,吕太后颁布的法令,男子十五岁不娶有罪,女子十五岁不嫁有罪。

刘濞年龄比刘恒大十二岁。此时,刘恒在世的皇子刘启已经过了十岁。按照这个计算,刘贤的年龄应该有二十出头。刘贤与刘恒相差几岁,这是有可能。但,有个现实因素要考虑。刘濞是打江山的人,要花巨大的精力、时间,巩固自己的劳动成果。所以,他忙于事业,没有时间生孩子。

如果刘贤和刘启,相差十几岁,是玩不到一起。

立冠的皇家成员,要学一门重要课程:礼仪。

刘贤过了立冠之年,他的兴趣爱好,就该是骑马狩猎,而不是陪刘启玩。据估计,刘贤和刘启的年龄大不了几岁。所以,刘恒才安排皇儿和皇侄儿玩。

刘启是皇太子,刘贤是王太子。两个人,身份尊贵,都是未来继承父业的人。两个人在一块玩,可以培养感情。碰巧,这两个人都喜欢一种竞技游戏:下棋。

在汉初,盛行一种博戏,它的名字叫六博棋。六博棋诞生于殷商,延续西周,盛行于春秋战国,秦汉时期,更加流行,成为贵族娱乐必备活动项目。既然是棋,就会有盘,还会有旗子。

贵族为了体现身份高贵,棋子是用象牙,棋盘以玉。至于,六博棋是如何玩法,在东汉时期已经失传。

博戏,就会有一种结果:输赢。

有的人输不起,心态不好,就会乱发脾气。用现在的话来说,这类人属于棋品不行,赢时得意,输时暴怒。

谁能想到,皇太子刘启和王太子下棋,会酿成一桩惨案。

现在来分析一下,汉文帝时,皇太子刘启杀吴王太子刘贤案。

主要当事人:刘启、刘贤。

当然,还有其他皇族成员的小朋友,以及侍奉的宫人。

行凶者:刘启。

作案工具:棋盘。

被杀者:刘贤。

刘启为什么要杀刘贤,这是一个谜底。如果只是下棋发生争执,也不至于闹得出人命,大不了两人不一块玩。

这背后,除了争执,应该还有言论过激。刘贤定是说了什么言语,刺激了刘启敏感的神经。这些话触碰到刘启的底线,才导致刘贤丧命。

太史公司马迁给出了一个答案:吴王太子刘贤的老师,是楚地人,性格浮躁强悍。再加上,刘贤养尊处优,平素骄纵。与皇太子刘启下棋时,为下棋发生争执,态度不恭敬。刘启一怒之下,拿起棋盘掷击刘贤,打死了他。

这个答案,告诉我们刘启杀刘贤的原因:不恭、骄纵。

这个答案,也告诉我们两个信息。

1.刘贤的性格不好:以自我为中心,我行我素,形事太过张扬跋扈。

2.刘贤的老师没有教好他,养成了一个坏习惯:不恭、骄纵。

因为这些原因,导致刘贤间接丧命。

刘启杀了刘贤,绝对是震惊大汉王朝的一件事,会上热搜。刘恒身为皇帝,又是作案者的父亲,会如何处理这件命案。

行凶者,不仅是他的儿子,也是大汉王朝的储君。处理不公正,就会留下不好的印象,也会被天下人议论。他们会说,皇帝包庇儿子行凶,不是一个依法治国的好皇帝。进而大做文章,抨击帝位的合法性。

这样的皇帝,这样的储君,他们如何能够成为天下人表率,治理好国家?有些阴谋家会以此为借口,用舆论的压力,挑动中央和地方之间的矛盾。

唉!头疼。

真头疼。

刘恒刚处理完,淮南王刘长锥杀辟阳侯审食其案。现在,刘恒又要处理儿子留下的命案。按照司法程序,发生命案,当事人的家属,要回避。审判流程,应该由最高司法机构廷尉进行。

这件命案,也是廷尉最棘手且头疼的案子。处理不好,轻者罢官,重者送命。

他审判的结果,要让诸多势力满意。

这些势力,包括以下人。

皇帝、薄太后、窦皇后、太子党等。

还要天下人对这次审判结果,不存在任何疑虑。稍有不慎,就会导致地方诸侯王反叛中央,引发战火。

按照大汉律令,尤其是汉高祖刘邦制定的约法三章,其中有一条:杀人则死。

刘启杀了刘贤,就要偿命。

如果廷尉,按照大汉律令办事,他得罪了当权者。廷尉也明白,这不是一件普通的杀人案。如果有机会选择,他是不会担任这个廷尉。

他已经是廷尉,躲不掉。拖吧!让这件命案,成为永久的悬案。可,皇帝、朝臣、地方诸侯王和天下人都看着。

廷尉没有选择,他要发挥个人才智,妥善解决这个问题。

当廷尉接到这个任务,就要到案发现场,了解情况。比如看一下案发现场的作案工具,询问当事人一些情况,还要做好当事人和旁观者的笔录。

为了让案件充满公正性,廷尉不能独自前往,还要邀请德高望重的大臣。其中,右丞相灌婴,也要参与进来。哪怕,处理结果,不能令刘恒满意,廷尉也会有说辞。

很快,最终审判结果出来了。

皇太子刘启杀吴太子刘贤,没罪。

这个答案一公布,薄太后、窦皇后、太子党等人松了一口气。

廷尉不仅要有最终总结,还要证明皇太子刘启无罪。

这些证据如下:

刘贤不知君臣礼仪,对太子不恭,当杀。

刘贤平素骄纵,对上出言不逊,当杀。

皇太子刘启,用棋盘砸人,不是故意杀人,是愤怒之下,做出的下意识行为。棋盘,也不足以让人送命。导致刘贤死亡的原因,是救治不及时。

在场的目击者,言辞一致,是吴王太子先动的手,以下犯上,该杀。

当然,还列举了刘贤的很多罪状。还收集到很多证据,以及当事人、旁观者的口供。

廷尉这些证据,有一个核心思想:皇太子刘启无罪,吴王世子刘贤罪当诛灭九族。

这个核心思想,有个附加条件:刘启是君,刘贤是臣。

还有一个前提要求:皇帝刘恒、窦皇后不会让儿子偿命。薄太后也不会。

刘恒的做法也让人寻味。按道理说他的儿子刘启杀人,无论是有意为之,还是过失杀人。他的儿子要承担责任,对此事负责。

刘启杀人,这种行为,轻者被训斥,闭宫检讨。重者,其罪应当罢黜储君之位。

如果有人选择弃车保帅,保住刘启,就要对这件事负责。太子惹出这件事,他的属官也要分摊罪责,遭受牵连,轻者被罢免,重者被杀。

然,我们却看到一个现象。

刘启,没事。

太子属官,也没事。

汉廷对太子杀害诸侯王之子表示支持,皆认为无罪。

刘恒拿着廷尉审判结果,又得到朝臣支持,他赦免了儿子杀人的罪过。刘恒大张旗鼓的告诉天下人:这次审判结果,很公正。

不仅有最高的司法机构廷尉给出的审判结果,朝臣没有任何意义。

我,是秉公处理,没有违法偏私

刘启被赦免无罪,刘恒还要做很多善后的工作。比如,这份审判结果,吴王刘濞会有什么意见。

刘濞接受,刘恒要做什么。

刘濞不接受,刘恒又要做什么。

所以,刘恒要准备两个方案:

刘濞接受,刘恒就要给出优厚的待遇,补偿他丧子之痛。

刘濞不接受,就会起兵反抗中央。刘恒要准备好,镇压叛乱。

刘恒是这样做的:为死去的皇侄儿选了一个上好的棺材,并派人将他的尸体送回吴国。

长安到江陵,一个在西,另一个再东,两地相隔千里。刘濞在江陵,等到了远赴长安归来的儿子。令他没想到,等来了一个噩耗:儿子的尸首。

刘濞看着儿子的尸首,很生气。他怒气质问是谁杀了他的儿子。

有人答:是皇太子。

刘濞咬牙切齿,再问:皇太子为什么要杀他的儿子。

有人拿出长安给出的审判结果。

刘濞知道了儿子被杀的经过,还被扣上了不恭、犯上的罪名。

他很生气,相当愤怒。

然后,刘濞又问了三个问题。

皇帝是什么态度。

朝臣是什么态度。

太子得到了什么处罚。

刘濞得到回答,完全压不住内心的怒火。

皇帝无视他,朝臣没拿他当回事。刘濞是有能力的人,他经营吴国二十多年,很清楚一件事。他愤怒,也没用。皇帝不会让他儿子,为自己的儿子偿命。

刘濞对着使者,愤怒地说了这样一句话:天下同姓一家,死在长安,就应该葬在长安。何必送来吴国下葬!

这句话,有个潜在的意思。

我派儿子前往长安朝拜你,你却让我儿子死在长安。

你将我儿尸首,送回来完事了。

这事,没完!

刘恒,你要给我一个说法。

你不给我说法,我就不收儿子的尸首。

吴王太子的尸首,又从江陵送到长安。

最可怜的人,莫过于下面办事的人。他们奉皇帝的命令,将刘贤的尸首从长安运到江陵,费劲周折。

现在,刘濞不收。

他们又要把刘贤的尸首,从江陵运到长安。

刘恒见刘濞不收儿子的尸首,就看懂了他的态度。但,刘恒并不打算给他想要的态度。

你不收,好,我替你收。

你不葬,好,我替你葬。

你不是说,天下同姓一家。好,我满足你,风光葬在长安。

刘濞对刘恒做的那些事,感到不满,又明确给出新的态度:称病不朝。

你不给我说法,我就不来长安见你。

刘濞这种做法,看上去是为儿子讨要公道。其实,他也是在为自己考虑。他身在吴国,还有跟皇帝叫板的资本。一旦,离开吴国,他就是鱼肉,任人宰割。

韩信离开封地,被擒拿。

皇子刘友离开封地,被活活饿死。

这是刘濞亲身经历,是不会让这样的事,发生在自己身上。然,刘濞不朝,忽略了一个后果。这种行为,是违反了藩王应该尽到臣子的义务。

他不来长安朝天子,就是藐视君威,是死罪。

你说生病了,来不了长安。

皇帝不信,就派人去调查刘濞,是真病,还是装病。

很快,调查结果显示:刘濞是装病。

其实,刘恒心里明白。刘濞不来长安真正的原因,不是生病了,而是记恨自己不给他死去的儿子一个公道。

朝臣见刘濞装病不来,意见很大。吴国使者一来,就拘禁诘问而治罪。刘濞见皇帝不仅没有给死去的儿子一个公道,反而扣押他的使者,还想治理他的罪。是可忍,孰不可忍。忍不了,那就只有一条路:反叛。

就在刘濞积极策划反汉的时候,一个人的出现,让这场叛乱戛然而止。这个人是谁,史料没有留下名字,只知道他是吴国使者。

这位使者前往长安,跟前几位使者遭受一样的待遇:被拘禁诘问而治罪。

然,他运气比较好。这一次,他等来大汉皇帝。

刘恒亲自召见这位使者问:吴王是否病了。

使者见瞒不住,直接回答:装病。

不等刘恒问话,使者就说刘濞装病的原因:吴国使者多次被扣押,问罪。吴王感到害怕,只能称病。

这位使者很有学问,说了这样一句话:看清深水中的鱼,不是一件好事。

同时,这句话也是告诉刘恒。吴王装病,你我都知道。一旦说破,不是一件好事。你问责吴王,就会有什么样的后果,将吴王逼反。

有些事,你知,我知,心知肚明。看破,不说破,这才是最高境界。

这位使者一番话,点醒了刘恒。

刘恒知道,吴王历经丧子之痛,才不愿意来长安。

他不来,就要有一个理由,为什么不来。如果刘濞直接说,我儿子惨死长安,你没给我公道。只会激发地方诸侯王和长安之间的矛盾。

话语说破,只有一个结果:战争。

刘恒以仁义、孝道治国,他不需要战争,也不想发生战争,尤其是这个时候。

只要刘恒退让,就可以避免战争。

有时候,装傻比精明更重要。

刘恒做了一个决定:退让。

这也算是弥补刘濞丧子之痛,对他进行安抚。

吴王刘濞说病了,刘恒就当他病了。为了照顾他,刘恒还赏赐他轮椅和拐杖。

关押的吴国使者,刘恒也放了。

刘濞不来,刘恒也答应了。

刘恒和刘濞,因为吴国太子刘贤的死,差点引发了一场地方诸侯王与中央之间的战争。而,刘恒用自己的智慧,避免了这场战争的到来。

然,这波危机刚走,新的危机来临:匈奴入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