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碳达峰、碳中和是人类发展过程中的一大进步,面对这一目标,每个国家和企业都不应落在后面,这也是我国跟上时代潮流的关键。
所谓碳中和,就是人类活动排放的温室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与大自然吸收的温室气体相平衡,或称“净零排放”,目的是维持大气层中温室气体的浓度相对平衡,温升不再发生变化。碳中和并不是指零排放,可以排放一部分,只不过排放量与大自然能够吸收的温室气体相当。
碳中和时代的到来,意味着能源、工业、交通和建筑等体系都要进行一场深刻彻底的绿色变革,化石能源将逐步退出历史舞台,由化石能源支撑的工业体系将逐渐被以非化石能源支撑的工业体系所取代,交通、建筑、农业、生活等领域也将发生类似的变化,这些变化都将给全球经济增长、工业发展、城市进步甚至每一个人的生活带来深刻改变。
相较于多数将碳中和目标设定在本世纪中叶的发达国家,我国从碳达峰到碳中和的缓冲时间更短,发展转型的任务要更为紧迫。欧美等发达国家一般需要40~70年,而我国承诺的碳中和时间与达峰时间相差仅30年,这意味着我国实现碳达峰之后的缓冲期很短。在短期内就要实现碳排放量稳中有降以至快速下降,无疑是一个非常严峻的挑战和考验。
我国推进碳中和的现实问题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要统一思想、深化认识。碳达峰、碳中和关乎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即使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也是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转型的阵痛,十分值得。二是要做好落实、协同推进。以能源领域为例,我国是化石能源消耗大国,目前,化石能源占比还在85%左右,煤炭占比接近60%。在推进全社会绿色转型过程中,非化石能源领域要充分考虑和体会到化石能源退出所面临的困境。同时,化石能源产业在支持非化石能源发展时也要有一种博大的胸怀,要有扶上马再送一程的心态,共同解决面临的问题,而不能各说各话。在碳中和进程中,非化石能源面临着蓬勃发展的机遇,化石能源也承担着支撑能源安全的使命。无论是顶层设计、政策规划和技术支持都需要各方各面的共同努力。
尽管实现碳中和对我们是个挑战,但是我们还是要正视困难,并且相信有能力做得更好。从碳达峰的角度来看,我国从“十一五”开始加强能源“双控”,“十二五”加强对于二氧化碳强度的控制,我们成功遏制了不可持续发展的势头,能源消费和二氧化碳消费增量都出现了大幅下降,“十三五”期间年均增速已经降至1%~2%,预计在“十四五”期间,最迟在“十五五”期间实现碳达峰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求我们不能落后于时代,更要迎接挑战和考验去引领全球的绿色发展。因此,在这场未来四十年的“马拉松”里我们要持之以恒,在战略上,要藐视未来的困难,以充分的决心和信心来达到预期目标;在战术上,要重视碳中和行动,千方百计地克服困难来实现目标。同时,我们要克服对于碳达峰的“焦虑症”和“恐惧症”。很多地区已经实现碳达峰,但在国家提出了碳达峰、碳中和的要求之后,这些地区会担心在过早提出达峰目标的情况下,未来再上马新项目是否会突破原来达峰的上限。这表面上看是坏事,实际上是好事,它证明我国在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经济增长过程中,二氧化碳和能源消费的增量基本上趋于零。
碳中和是势不可挡的时代大潮,代表着人类转型发展的大方向,能否跟上时代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假如主要经济体和地区都实现了碳中和,将深刻地影响经济发展的产业链和生态环境,这就会迫使其余所有的经济、企业必须去改变。不论是地区还是企业,如果不及时跟进的话,就会成为全球碳中和进程中的孤岛。
《迈向碳中和:中国未来转型路径与产业机遇》是一本受众范围广、可读性强、内容深入浅出的读物,通俗易懂地表达了我们为什么要迈向碳中和、怎样迈入碳中和。在碳中和的时代背景下,各地区、各企业和个人正在陆陆续续加入这场绿色发展大潮,本书或可为我们提供一些启发。
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首任主任
第九届扎耶德未来能源终身成就奖获得者 李俊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