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历史回眸经典文库(一)(套装共12册)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2章 缓和阶级矛盾,维护王朝统治

——1043年范仲淹参与“庆历新政”

范仲淹,字希文,祖籍邻州(今陕西彬县),生于宋太宗端拱二年(公元989年)。他出生后的第二年,任徐州军事长官秘书的父亲范墉因病去世,母亲随后改嫁到山东淄州长山县一户姓朱的人家。范仲淹改名朱说,在长山县长大成人。

范仲淹是出身贫寒的一介儒生,考取进士后并未留在京城做官,而是被派往广德军(今安徽广德县一带)做司理参军,负责处理狱案;继而调任集庆军(今安徽亳县一带)为节度推官,尽管两任职位很低,他竭尽职守。天禧五年(公元1021年)调往泰州海陵西溪镇(今江苏东台县附近)做盐仓监官,负责监督淮盐的贮运转销。接着,任兴化县令,负责修治已经坍方的海堤,经数年努力,几经周折,终于治好数百里捍海堤堰,保护了沿海盐场和农田的生产。人们为了纪念他的功绩,把这捍海堤堰称为“范公堤”。

从青年时代起,范仲淹就忧国忧民,步入仕途后,一心革除弊政。仁宗天圣三年(公元1025年),他将多年思索之所得,写成洋洋万字的《上时务书》,请仁宗革除文弊,复举武科,赏直谏之臣,除滥赐之害。当时,他只是个大理寺丞,官小职卑,上书如石沉大海。但是,他并不灰心,于天圣五年(公元1027年)又写成《上执政书》,建议宰相们不要安守常规,要从“固邦本、厚民力、重名器、备戎狄、杜奸雄、明国听”六个方面进行改革。尽管范仲淹忠心进谏,“每感激论天下事,奋不顾身”,这次上书仍未被采纳,却带来了一个意外的结果。当时的宰相兼枢密使晏殊看了范仲淹的上书后,深感文章典雅,见识超群,颇为欣赏,便荐举他为秘阁校理,负责皇家图书典籍的校勘和整理。他入朝不久,即发现仁宗的母亲刘太后权势过重,不仅朝中军政大事全由这位60多岁的太后处置,冬至受朝,仁宗还得率领百官给她拜寿。在封建士大夫眼里,朝仪与家礼有别,皇帝给太后公开拜寿,有损一国之君的尊严,但敢怒不敢言。深受儒家思想熏陶而又忠厚耿直的范仲淹,便公然上疏加以反对,使举荐他的晏殊惊恐不已。他回到家中给晏殊写了申辩信,又上疏太后,干脆劝他还政给仁宗。朝廷对此默不作声,范仲淹却因此被贬到河中府任通判。

3年以后,刘太后去世,范仲淹被召回京师任评议朝政的右司谏,不久又因进谏得罪了宰相吕夷简而贬为睦州知州。后改任苏州知州,因治水有功,调回京师,获得天章阁待制的荣誉职衔,实任开封知府。后又因反对吕夷简进用私人而贬为饶州知州。宦海的升沉并未消磨掉范仲淹的浩然正气,他在由饶州调任润州知州给仁宗的奏章中声称:“进则持坚正之方,冒雷霆而不变;退则守恬虚之趣,沦草泽以忘忧。”

仁宗康定元年(公元1040年),西夏进攻北宋,将延州(今陕西延安附近)以北的数百里边寨洗劫一空。边陲的战火迫使仁宗接受韩琦的建议,重新起用范仲淹,以龙图阁直学士的职衔,领陕西路安抚使。他来到前线,从视察中发现宋军官兵、战阵、后勤及防御工事诸多弊端,于是,他根据北宋当时的国情和军情,制定了一个以防守为主的御敌方案,并为加强宋军的战斗力采取了一系列革新措施。一是整编军队,改变战术。他大阅州兵,从中挑选18000名精壮,选拔了一批将领,分6部开展严格的军事训练。在战术方面,改变原来按军阶从低到高先后出阵的临阵体制,采用根据敌情选择战将的应变战术。二是全力修固边城,建立军事据点,构筑防御工事。三是大兴营田,发展经济,解决军需困难。四是团结沿边的少数民族居民,严立赏罚公约,争取他们的支持,孤立敌人。由于韩琦、范仲淹的苦心经营,宋军战斗力大为加强。数年的防御对峙损耗了西夏的兵力和财力,加上对西夏进行经济封锁,终于迫使西夏国主元昊于庆历三年(公元1043年)春向仁宗上书请求议和。范仲淹因防御西夏有功,官升枢密副使,并得仁宗奖钱百万。

庆历三年秋天,仁宗下诏从西北前线调回范仲淹,授为参知政事(副宰相),与杜衍、韩琦、富弼等人同掌军政大权。欧阳修、余靖、王素、蔡襄等四谏官又奏免了吕夷简、王举正的正、副宰相职务,开始了一场以整顿吏治为中心的“庆历新政”。

明黜陟,就是要考察官吏任期内的政绩而决定升降。这是针对“磨勘”制的弊端提出来的。宋代对官吏的提拔,规定文官三年一迁,武职五年一升,称为“磨勘”。这种官吏升迁制,不问劳逸,不论贤愚,致使官吏不求有功,但求无过,饱食终日,等待三、五年一升迁。明黜陟,重政绩而轻资历,规定对“老疾愚昧”的可另行安置,有过错的按情节处分,对才德突出的可特加擢用,给官吏的选拔制增添了活力。抑侥幸,则是把当时越来越滥的“恩荫”范围缩小,对官家子弟的特权加以限制。宋代规定凡学士以上官员满20年,一家子弟可封官20人,致使贵族子弟不学无术,不求上进,靠“恩荫”实即老子的资格获得官职,得到提拔。对贵族子弟做官特权的限制,反映了渴求从科举道路跻身仕途的封建士人的强烈愿望。精贡举,是改革科举考试的内容和方法,规定进士先试策论,后试诗赋,不能只凭诗赋成绩取士,而要注重对实际能力的考察,还要兼察“行谊”。择长官,指对直接临民的地方官的选择要十分慎重,凡是品行、才能不足以任事者,一律予以罢斥。各级官吏有责举荐下级人才,根据举荐人数的多少决定是否录用,这有利于各级官吏素质的提高。

除上述整顿吏治、选拔人才的“新政”外,还有:厚农桑,由朝廷下令督促地方,搞好农业生产;修武备,实行府兵制,增强军队实力;推恩信,实行信赏必罚政策,务去滥赐之害;重命令,厉行法治,反对政令随意更改;减徭役,将不应负役的农民罢归乡里,使他们有较多时间从事生产。这些改革措施虽然没有触动封建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但有利于政局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是进步的。

庆历新政是王安石变法的前奏,也为王安石变法开辟了道路。新政失败后,范仲淹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抱负始终没有改变。他离开朝廷以后先到今陕西彬县为知州,后调至邓州(今河南南阳一带)做知州。庆历六年(公元1046年),他为贬至岳州任知州的好友滕子京写了著名的《岳阳楼记》,他说:“予尝求古仁人之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他将自己一生的抱负概括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表达了一个封建士大夫积极用世、为国忘身的高尚情操,成为封建士人一代楷模。范仲淹晚年曾竭力为地方办“义庄”,兴学校。公元1052年,病卒于赴颍州上任的途中,归葬于洛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