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学百科(套装共15册)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0章 俄国时期的诗歌 戏剧

俄苏现代著名作品

纨绔少年

《纨绔少年》是冯维辛创作的高峰,也是俄国较早的一部现实主义喜剧。从表面上看,它是一出生活讽刺喜剧,剧中情节没有超出一个地主家庭的范围,但是实际上,喜剧所提出的问题却广泛得多。

作品的中心人物是纨绔少年米特罗方的母亲普罗斯塔科娃,她是一个专横无知,在家内和田庄上都享有无限权力的泼妇:她凶残地掠夺农民,经常辱骂鞭打仆人,并认为这一切是按《贵族自由法令》行事,理所当然、天经地义。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女人,却对自己的儿子倾注了全部的“爱”。米特罗方长到16岁,还不会写、不会读、不会算,他对人声言,科学与教师是他的大敌。他的3个教师也都是不学无术的无赖汉和骗子。米特罗方深知母亲宠爱他,便利用这一点,为所欲为。他对母亲说:“我不要上学,我要结婚!”普罗斯塔科娃为了儿子的“幸福”,竟然会诱拐少女索菲亚,企图使她同米特罗方成亲。结果以失败告终,连自己的财产也不得不交给政府“代管”。当普罗斯塔科娃丢权失势,处于最困难的境地时候,她前去拥抱儿子,却被儿子推开,昏倒在地。

作者通过对米特罗方的无知、粗暴、冷酷的生动描写,暴露了农奴制条件下成长起来的地主阶级年轻一代,在精神发展上的畸形状态;用作者本人的话说,这是地主的“劣根性”,亦即不良教育的后果和农奴制腐朽性的一种表现。

由于喜剧的人物形象刻画得非常典型,非常真实,因此,他们的名字,长期以来成了人们通用的普通名词。

聪明误

《聪明误》,又译《智慧的痛苦》,是俄罗斯文学中最杰出的现实主义喜剧作品之一。它反映了俄国19世纪20年代贵族阶级内部新旧思想的激烈斗争。

主人公恰茨基是个具有十二月党人进步思想并酷爱自由、有见地的青年人。他少年时代与大官僚贵族法穆索夫的女儿索菲娅相爱。3年后,当他从国外游学回到莫斯科,一往情深地去会见意中人时,才知道法穆索夫已把女儿许配给斯卡洛茹布上校。索菲娅由于爱虚荣贪享受,不仅不拒绝这桩婚事,而且和她父亲的秘书——一个卑躬屈膝的无耻之徒勾勾搭搭。法穆索夫的亲友,也都是些无聊庸俗之辈和社会的寄生虫,他们保守落后,拼命维护农奴制度和专制统治,鄙视民族文化,盲目崇拜西方,反对一切进步思想。恰茨基对上流社会的种种卑鄙行径和醉生梦死的腐朽生活,表现了极大的愤恨。在法穆索夫家的一次舞会上,他挺身而起,舌战群丑,以激昂的独白抨击了贵族地主和官僚,揭露了专制制度和农奴制度的罪恶,最后忽然地“逃离莫斯科,去寻找一个可以安慰他深受创痛的灵魂的地方”。

恰茨基还是19世纪俄罗斯文学中第一个正面人物。

《聪明误》对当时进步青年的自由思想的发展影响很大。

作者运用自己敏锐的洞察力和讽刺才能,以富有个性的口语化语言,把人物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许多诗句后来都成了谚语和格言。这一切使这部作品成为迄今仍然受到推崇的“完美得惊人的喜剧”。

鲁斯兰与柳德米拉

《鲁斯兰与柳德米拉》是普希金的一部具有创新特色的杰作。故事取材于俄罗斯民间传说。

古代俄国的弗拉其米尔王把女儿柳德米拉许配给骑士鲁斯兰。新婚之夜,美丽的新娘突然失踪。4个骑士出发寻找失踪的公主。原来柳德米拉被魔术家拐走。鲁斯兰四处寻访,最后以他的勇敢和真诚克服了险阻,战胜了侵犯的敌人,取下基辅城。在那儿,鲁斯兰终于找到了柳德米拉。

普希金在这部作品中运用了生动的民间语言。全书充满乐观主义的情调,洋溢着青春的活力,它打破了固有的文学传统,摆脱了旧诗里充满宗教气息的神秘主义色彩。

因此,《鲁斯兰与柳德米拉》从内容到形式都与旧的古典主义的诗歌不同,它确立了“浪漫主义叙事诗”的更自由的文学形式和手法。别林斯基说,这部作品在俄国文学史上开辟了新的时代。

巴赫契萨拉依的喷泉

《巴赫契萨拉依的喷泉》是普希金在南方流放时写的一组浪漫主义的诗篇中浪漫主义色彩最浓厚的一篇长诗。

长诗的情节取自一段动人的民间传说。18世纪时,鞑靼的可汗侵入波兰,俘虏了波兰公主玛丽亚。公主在王宫中整天愁眉不展,怀念祖国,可汗想尽办法博取她的欢心。他对玛丽亚的爱情引起他的妃子莎丽玛的忌妒,莎丽玛乘可汗出征时杀死了玛丽亚。可汗出征归来见玛丽亚已死,十分伤心,为她修筑了一座喷泉。泉水不断地流着,一滴一滴就象人在最伤心时刻流出的无声的眼泪。

在这篇长诗中,为了使作品富有强烈的表现力,作者运用了对比的手法,使作品在两个女主人公的性格和行动的对比之下,获得更强烈的戏剧性的效果。

鲍利斯·戈都诺夫

《鲍利斯·戈都诺夫》是普希金根据卡拉姆辛的《俄国史》写成的一部历史悲剧。

这部历史悲剧描写沙皇鲍利斯·戈都诺夫和冒名为皇者的格利戈里之间争夺皇位的斗争。16世纪末,鲍利斯·戈都诺夫杀害皇太子德米特利篡夺皇位,但心中内疚甚深,灾难的阴影笼罩着他。

这时候,青年修道僧格利戈里因听到真皇太子德米特利跟他年龄相近,于是产生了冒名顶替的念头,自称是皇太子德米特利逃亡波兰,偕同波兰侵犯者进兵莫斯科。他在反对鲍利斯·戈都诺夫的大贵族的拥护之下,取得胜利,自立为皇。

在这部悲剧里,普希金显示了人民的向背对统治者争夺政权中的决定作用,描绘出人民在历史事件中的伟大力量。同时也揭示了人民本身悲惨的遭遇。他们的胜利的果实完全被贵族攫为己有。在悲剧的结尾,人民对新皇所表示的“沉默”,正表明了他们对新皇所怀的敌对情绪。

《鲍利斯·戈都诺夫》广阔地、现实主义地反映了16世纪末17世纪初的俄国历史事件。在结构上,普希金在这部历史悲剧中写了23个场面,悲剧和喜剧互相穿插。悲剧的情节也是从一个地方转向另一个地方,时间是7年多,它彻底打破了古典主义“三一律”的束缚。

高尔基认为,《鲍利斯·戈都诺夫》是俄罗斯最好的历史剧,是普希金创作中现实主义的胜利。

钦差大臣

《钦差大臣》是俄国作家果戈理的讽刺喜剧。写于1836年。作者曾经说过:“我决定在《钦差大臣》中将我……所知道的……俄罗斯的一切丑恶集成一堆,来嘲笑它一次。”

一个在彼得堡当过差、出入于上流社会的纨绔子弟赫列斯达柯夫,在回乡途中因盘缠用尽而困于旅店。正在这时,市内盛传钦差大臣将临。市长是个多年沉浮宦海、一贯贪赃枉法,“凡财物到手,均不欲其有所遗漏”的酷吏,听说有个钦差大臣就要驾临本市,他和他的僚属大为惊恐,深怕他们平日的劣迹被上面察知。受到这种恐惧心理的驱使,市长亲自跑到旅店,察看动静。

赫列斯达柯夫则以为由于自己付不起食宿费用,店家告到市里,市长前来兴师问罪,因而大为惶恐;同时在与市长相互试探之中,平时那种傲慢无礼、妄自尊大的举止风度,毕露无遗。这一切使得市长确信赫列斯达柯夫就是微服私访的钦差大臣,于是设法把这位“钦差大臣”迎至市长公馆,殷勤款待,并把自己的女儿许了他。赫列斯达柯夫见市长如此垂青,真是受宠若惊,得意忘形,在市长及其同僚面前,大吹牛皮,把彼得堡的达官贵人都说成是自己的近亲好友;使听者钦羡不止。赫列斯达柯夫用“借钱”的方式,向市长及其僚属“借”得巨款,又和市长妻女调情取乐,在其仆人的催促下,“快乐”地离开了这个城市。接着市邮政局长私拆赫列斯达柯夫信件,发现赫列斯达柯夫并非钦差大臣。正当把此消息告诉市长,发生争论时,宪兵来报,钦差大臣驾到。

在这出戏剧中,作者借着剧中人物的活动和谈话,揭露了俄国官僚权贵的横行霸道,鱼肉人民,盗用公款,贪污受贿的恶行丑态,以及反动统治阶级和人民之间的无法调和的矛盾。

《钦差大臣》是俄国戏剧史上的里程碑,它一反当时流行的小闹剧,使喜剧转向反映重大社会问题,为俄国现实主义的喜剧的发展打开了道路。

勇敢的商人卡拉希尼科夫之歌

该诗全名叫《沙皇伊凡·华西里耶维奇、年轻的近卫士和勇敢的商人卡拉希尼科夫之歌》。

这是莱蒙托夫在第一次高加索流放时期所作的民歌体叙事诗。

作品描写俄国16世纪伊凡雷帝统治年代,莫斯科商人卡拉希尼科夫为捍卫自己家庭的名誉,藐视暴君的权势,在拳斗会上打死侮辱过他妻子的沙皇宠臣——近卫士的故事。卡拉希尼科夫虽然被伊凡雷帝处死于断头台上,但他那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斗争精神得到人民的永世纪念。流放中的莱蒙托夫以此诗表达对专制暴君的反抗精神,抨击那些为升官发财而匍匐在王座底下的奴才。

在这篇叙事诗中,莱蒙托夫纯熟地运用俄国民间历史歌谣体裁,加以艺术提炼,以浓厚的历史色彩展现沙皇宫廷、近卫士习俗和宗法制商人家庭的生动图画,鲜明地刻画了伊凡雷帝多疑和残暴的性格。别林斯基在评论此诗时说,莱蒙托夫“渗透进人民性的精神实质中,同它融合在一起”。高尔基说:“这首诗使我们有权会设想:如果莱蒙托夫长命一些,是可能找到他的道路的。”

恶魔

长诗《恶魔》是莱蒙托夫用10年功夫呕心沥血写成的,曾先后三易其稿,直到诗人死后的1856年才在国外第一次出版。

在俄国诗歌中,作为怀疑和否定的象征的恶魔形象首先出现在普希金的抒情诗《恶魔》(1827)中。继普希金之后,莱蒙托夫利用这个形象,并结合高加索民间传说,写成叙事诗《恶魔》。莱蒙托夫的恶魔形象是天国的强有力的反叛者,蔑视和否定天庭的至高权力,“披上闪电和云雾”,在天地之间自由翱翔。这一主题倾注了诗人反对俄国沙皇专制统治的战斗激情,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同时,高傲的恶魔蔑视一切,飞翔在高加索崇山峻岭之间,不论美丽如画的大自然还是纯朴的山村风俗都加以怀疑和否定。结果为了自私的爱情,杀害了女主人公塔玛拉,将她的魂灵带走,并准备与天庭妥协。在这里,诗人批判了单纯的怀疑和否定,深刻指出那些缺乏崇高理想、脱离现实生活的个人主义反叛的危害性。

长诗经过诗人长时期的艺术提炼,诗句光彩夺目,既有深刻的思想性,又有惊人的艺术表达力,堪称莱蒙托夫诗歌的高峰作品,俄国诗歌的瑰宝。

贫非罪

《贫非罪》是俄国剧作家奥斯特罗夫斯基的作品,写于1854年。

作品主要写在一个圣诞节晚上,富商托尔佐夫不在家里同妻子、女儿一起过节,而到一个从莫斯科来的工厂主那里喝酒去了。他的妻子别拉盖雅感到,丈夫自从去年出门归来以后,凡是俄国的东西他都看不上眼。他总是说:“我要按摩登方式生活,要学时髦。”而那个工厂主的经理是个英国人,所以他们老是在一起喝酒。他的眼光越来越高,看不起周围所有的人,讨厌一切俄国的东西。他说:这里的人全是庄稼汉,“不配跟我往来”。他要求妻子、女儿要按最时髦的式样打扮起来,以显示他家的高贵和与众不同。妻子劝他说:已经快60的人了,何必去赶那一天一变的摩登时髦呢,再说俄国人有俄国人的风俗习惯,老辈人也不比现在的人傻呀!可是托尔佐夫是一家之长,绝对权威,哪能容许家人有半点异议;他无须说什么道理,只用他那暴躁的脾气和严厉的脸色就把妻子、女儿给压服了。

他的女儿柳波芙和一个穷店员米佳热烈相爱。圣诞节晚上,他们两人互诉衷肠,情意绵绵。可是柳波芙知道父亲是不会同意她和米佳结婚的。她问米佳怎么办?米佳顿时耷拉着脑袋,一筹莫展,最后只是说:听天由命吧!

按照俄罗斯的老规矩,圣诞节之夜别拉盖雅请来了一帮演杂耍的、唱歌的和跳舞的,男女老少正兴高采烈地共同欢度佳节。不料托尔佐夫突然带着客人回家来了。他一见这些戏子张口便骂,说他们不务正业,是一群流氓,命他们立刻“滚蛋”!他还要妻子把她请来的其他客人——“这些骚娘儿们”轰出去。可是他带来的客人、尊敬的工厂主柯尔舒诺夫表示不同意,他说,他们唱歌跳舞,咱们可以听,可以看,不必赶他们走。托尔佐夫还一再申明,不要据此就断定他家是没有教养的人,他完全可以安排得很高尚很风雅的,都是他老婆弄得他在客人面前很惭愧。说话间,柯尔舒诺夫的注意力早被年轻漂亮的姑娘们吸引住了,一双眼睛滴溜溜地直盯住柳波芙。不一会儿,他说,今天是圣诞佳节,大家可以互相接吻。托尔佐夫马上说:请不必客气。柳波芙在父亲威严的目光下不得不同这个老商人接吻。这时,托尔佐夫突然发现米佳也在,便厉声斥责道:你来干什么?难道这是你来的地方吗?癞蛤蟆想吃天鹅肉!米佳被赶了出去。柯尔舒诺夫拿出一对钻石耳环送给柳波芙作为节日的礼物,并且对她说:我是个大好人,我很有钱,您会爱上我的。柳波芙一听便要起身告辞,但她父亲命令她坐下。柯尔舒诺夫一把抓过她的手,边抚摸边给她戴上一只钻石戒指。她挣扎着摘下来当面还给了他。

托尔佐夫告诉妻子要把家搬到莫斯科去,赶快离开这个愚昧落后的地方,避开这些毫无教养、不学无术的家伙,同未来的姑爷柯尔舒诺夫住得近些。妻子、女儿及客人们闻听都大吃一惊。但无论他们怎样苦苦哀求和好言相劝,都未能动摇托尔佐夫的决心。他邀请柯尔舒诺夫到邻屋饮酒去了。

别拉盖雅正为女儿未来的命运悲伤,米佳噙着眼泪来了。他恳求准许他带着柳波芙悄悄地去见见他的母亲,然后就在那里举行婚礼。但别拉盖雅认为这样做是罪过,柳波芙也说她必须遵从父命。米佳最后绝望地离开了她们。这时柯尔舒诺夫进来向柳波芙说明嫁给有钱老头儿的种种好处,嫁给穷小伙子的种种坏处。

托尔佐夫的弟弟柳比姆是个把家产挥霍一空的败家子,目前已沦落到靠施舍为生的地步。托尔佐夫拒不接济他,即使他表示悔过自新、重新做人,托尔佐夫也不愿拉他一把。柳比姆现在乘着酒醉,一桩桩一件件揭露柯尔舒诺夫的奸诈。柯尔舒诺夫故作镇静地对托尔佐夫说:岳父大人!我不能忍受令弟的这种侮辱,“现在你必须过来给我磕个头,求我娶你的女儿”,才能罢休。托尔佐夫一听勃然大怒。他说自己有生以来还不曾给人磕过头,柳波芙有大宗的陪嫁,不愁嫁不出去。说话间,米佳出现在门口。托尔佐夫脱口说:好,就把她嫁给米佳吧!娶她可以捞一大笔钱,对于一个一无所有的穷光蛋来说真是不错。米佳回答说:如果您的决定是为了报复,我宁可一辈子受苦。因为我穷,便不配娶柳波芙为妻。可是我真心实意地爱她,您爱怎么想就怎么想吧!这时柳波芙恳求父亲给她幸福。别拉盖雅更是痛苦地责备丈夫随意摆布女儿的命运。柳比姆跪在哥哥的面前,哀求他同意柳波芙嫁给米佳:穷又怎么样?穷也是人呀!贫穷不是罪恶。托尔佐夫擦着眼泪扶起弟弟说:你们以为我真的没有感情吗?好,弟弟,谢谢你使我恢复了理性。孩子们,谢谢柳比姆叔叔,然后幸福地生活吧。

肥缺

《肥缺》是俄国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的作品。

内容是青年查陀夫即将和保琳娜结婚了。查陀夫深信可以凭借自己的劳动所得,清清白白地做人,家庭生活也会是融洽美满的。查陀夫的做大官的舅舅维什涅夫斯基却劝他不要那么天真,还是和上司搞好关系,谋个肥缺才是。维什涅夫斯基的庸人哲学遭到了查陀夫的愤怒拒绝。

保琳娜有个姐姐叫尤琳卡,她在母亲库库舍金娜的指点下,嫁给了很有钱的别洛古鲍夫。别洛古鲍夫本来也不是个有钱人,不过后来他吹吹拍拍,得到上级青睐,捞到了个肥缺。而保琳娜和查陀夫结婚后,因为查陀夫薪俸有限,过着清苦的生活。一天,尤琳卡来看望保琳娜,便向妹妹显示自己的阔绰,并且献计如何能迫使查陀夫也去另谋生财之道。查陀夫回家后,保琳娜按照姐姐出的主意,以回娘家相要挟,逼迫丈夫去找舅舅讨个肥缺。查陀夫先用大道理开导保琳娜,表示不应该和旧势力同流合污;无奈终于拗不过娇妻的意愿,只好答应和她一起去找舅舅要肥缺。

但天有不测风云,当查陀夫两口子来到舅舅家的时候,维什涅夫斯基正是大倒其霉的时刻:他因贪赃枉法罪行败露遭到清算。气急败坏的维什涅夫斯基得知查陀夫夫妇的来意后,嘲笑一个曾大声反对贪官污吏的人,竟然也想谋求肥缺来了,舅舅的冷嘲又使查陀夫清醒过来。他对保琳娜表示他现在决不改变自己不谋肥缺、清白做人的主张了。

奥斯特洛夫斯基的《肥缺》是对俄国官僚机构的辛辣讽刺。

剧作家在法院供职的几年中,目睹俄国官场的黑暗,给创作此剧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素材。后来,奥斯特洛夫斯基自己也说:“如果我不在那地狱里呆过,我是写不出《肥缺》来的。”

大雷雨

《大雷雨》是俄国剧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的悲剧剧作,是俄国19世纪最激动人心的一部杰出的悲剧。

纯洁美丽的卡杰林娜嫁到了冷酷无情的卡巴诺夫家。暴戾的婆婆卡巴诺娃窒息着她的生命,而她丈夫奇虹又根本无力保护自己的妻子。渴望自由的卡杰林娜不甘心屈从这种命运,她要追求真正的爱情和幸福,于是她勇敢地爱上了年轻的鲍里斯。可是鲍里斯也同样不能帮助她跳出苦海,而是怯懦地离开了她。最后,卡杰林娜万念俱灰,感到与其奴隶般地生活在卡巴诺夫家,不如死去的好,她临死前自言自语地说:“还是在坟墓里好……太阳温煦它,细雨会洗刷它……春天一到,柔软的青草将覆盖在它身上……”卡杰林娜说完这段视死如归的独白后,纵身跳进了伏尔加河。她以一死向吃人的农奴制社会提出了抗议。

革命民主主义者杜勃罗留波夫曾充分肯定卡杰林娜这一形象的积极意义,称颂她为“黑暗王国里的一线光明。”和以卡巴诺娃为代表的“黑暗王国”作斗争的不仅是卡杰林娜。钟表匠库力金上场不久就谴责了社会的黑暗,他说:“先生,我们城里的风气是残忍的,残忍的。”这句话成了贯穿全剧的共调。

《大雷雨》在艺术表现上也有独到之处。剧情是在伏尔加河畔一个假设的卡里诺夫城展开的。除了第二幕外,美丽的伏尔加河大都是作为远处的舞台背景展示在读者和观众面前的。

剧作家通过这个舞台环境的安排,尖锐地突出了剧中所反映的美与丑的内在冲突。在第1幕结尾和整个第4幕中,剧作家又巧妙地运用雷雨的效果。他把雷雨这种自然力的迸发,有机地和剧情发展及人物心理变化相配合,强烈地烘托了戏剧冲突的悲剧气氛。

严寒,通红的鼻子

《严寒,通红的鼻子》是涅克拉索夫的重要作品,是一部反映沙皇俄国农奴制统治下贫苦农民的生活,表现他们的痛苦、希望和斗争的长篇叙事诗。

全诗由两大部分组成:第一部《农夫之死》叙述勤劳、善良的农民普罗克为贫困所迫,严冬冰冷天不得不到荒凉的草原上奔波,最后因过度疲劳,得病死亡的经过。作者以万分悲愤的心情描绘亲人对死者的怀念及他们悲痛欲绝的哀伤;第二部《严寒,通红的鼻子》主要写普罗克的妻子达妮亚在丈夫死后,顽强地在绝境中挣扎,为了不让孩子们挨冻,到冰雪覆盖的森林里去砍柴,最后被冻死在荒野里的故事。

长诗通篇充满对穷苦农民凄苦生活的深切同情和对剥削阶级的极大痛恨,对人吃人的专制制度发出了强有力的抗议。诗中着墨最多的是普罗克的妻子达妮亚的形象:她勤劳善良、纯洁聪明、大胆勇敢而又谦逊质朴,是当时俄国农村千千万万被压迫在生活最底层的劳动妇女的典型。对于普罗克,虽然所花笔墨不多,他的形象也还是比较鲜明生动的。

在叙述达妮亚悲惨命运的同时,作者穿插了许多对优美、动人的俄罗斯大自然的描写,通过情和景的对照、映衬,使全诗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在描写送葬和结尾处达妮亚和“严冬老人”见面的时候,作者引用了一些俄国民间故事和传说。

长诗结构虽简单,情节也不复杂,但它的描写既深刻又自然,情和景做到了恰到好处的结合,诗句优美,语言质朴生动,具有明显的民歌色彩。这部长诗不仅是诗人的重要作品,也是19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诗歌的名篇之一。

来得易去得快

《来得易去得快》是俄国剧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剧作。

瓦西里柯夫是俄国外省的实业家兼商人,为了进一步发展他的事业和买卖,需要一位有身份的、漂亮的、能够应酬彼得堡要人的太太。他看中了切波克萨罗娃的女儿莉佳。莉佳的美貌早已为不少贵族子弟所垂涎。她一心想挑选个能供养她过富裕文明生活的丈夫,可是左挑右选总不称心。这时,莉佳已24岁,做母亲的为女儿的亲事十分着急,尤其是在外地做官的丈夫因“公私不分”被革去了职务,他不仅不能供养家室,还写信要切波克萨罗娃筹集3万卢布寄去,否则家里的最后一座庄园也将被卖掉。切波克萨罗娃决心尽快物色一个有钱的女婿来帮她渡过这一难关。

追求莉佳的人很多,其中以贵族古里亚吉夫和格鲁莫夫最殷勤,但他们的热情还比不上已有家室的老贵族库奇莫夫。所以,当瓦西里柯夫这个粗俗的商人来追求莉佳时,受到这帮贵族一致的讽刺和嘲笑。吉里亚吉夫和格鲁莫夫向莉佳献殷勤时常受到莉佳母亲的怠慢,因此他们想乘机捉弄她一番。

有一天,他们俩特意向切波克萨罗娃透露,瓦西里柯夫不仅有钱,而且还有一座金矿。这一消息对当时筹钱无着的切波克萨罗娃真是个大喜讯。她千方百计地让女儿接近瓦西里柯夫,可是莉佳厌恶商人,对他们那种自以为是的态度非常反感。她表示决不嫁给这种人。切波克萨罗娃无奈,只得将家里面临破产的局面告诉莉佳,要女儿三思而行。莉佳自视姿色过人,满可以找到一位有钱有势的丈夫。于是她正式向吉里亚吉夫表示了爱情,可是吉里亚吉夫一听莉佳要同他结婚,便断然拒绝了她。莉佳气愤之余,想到家庭破产后的贫穷处境便不寒而栗。但她一时又找不到如意的丈夫,万般无奈,只好顺从母命,嫁给了瓦西里柯夫。

婚后,瓦西里柯夫在钱财上管束很紧,不许妻子任意挥霍;他告诉岳母他只有一座庄园,一点现款,买卖也不大,如果一年花7、8千他是供不起的。当岳母提醒他还有一个金矿时,他不禁哑然失笑,说这样的玩笑开得未免过分了。莉佳的母亲这时才恍然大悟,惊呼“受骗了!”她本想借此大闹一场,可是回头一想,要是人家知道莉佳什么也没有的话,谁又肯娶她呢。此外,她还不大相信瓦西里柯夫只有这点家底;她要求女儿对丈夫温存体贴一些,不然家里的债靠谁来还呢。莉佳同意了,因为她认为这也跟自己的前途有关,而且她要看看自己的温存到底能值多少钱。但是瓦西里柯夫有一条原则:“一切都不能超过预算。”他看了莉佳母女送来的全部账单,决定全家节衣缩食,攒钱还债。莉佳最害怕、最痛恨的就是这种生活,她说:

没有比穷更可怕的了,至于罪恶,当大家都干坏事的时候,害怕罪恶就是愚蠢,最大的罪恶就是贫穷。

正在这时,老贵族库奇莫夫突然表示愿意寄钱给莉佳的父亲,帮助他赎回庄园,还清债务;莉佳为了报答他,答应在丈夫外出时同他在家里幽会。但是不久瓦西里柯夫便发现了此事。他提出要与妻子分居。这正合莉佳的心意,于是她与库奇莫夫更是打得火热。可是库奇莫夫除了口头上答应帮她还债外,实际上拿不出钱来。原来他也早已破产,他花的钱都是靠出身门第、衣着打扮骗来的,这样的钱“来得易去得快”。

不久,莉佳的父亲来信说,他从未收到过任何钱,庄园已正式卖给了瓦西里柯夫。这时莉佳无奈,决定同丈夫重归于好。但她不得不接受丈夫的条件:当一个时期的女管家之后再去彼得堡,一切决不能超过预算。

森林

《森林》是俄国剧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剧作。

其内容是聂夏斯特利夫采夫在外流浪15年后,回到姑母古梅兹卡雅的庄园。为了不让这个势利的女地主轻慢自己,他隐瞒了流落江湖的穷戏子身份,还把和他同路的喜剧演员阿尔卡基当作自己的仆人。

古梅兹卡雅是个十分虚伪和无耻的老来俏。这时她正在用钱财作诱饵,勾引一个叫布拉诺夫的中学生;而对自己侄女阿克秋霞的幸福却毫不关心。阿克秋霞和商人沃斯米勃拉托夫的儿子彼得相爱,但唯利是图的商人非要儿子娶个有陪嫁的姑娘,而且陪嫁不能少于两千卢布。阿克秋霞知道吝啬的姑母是不会资助她的,就向哥哥求助。聂夏斯特利夫采夫只好如实告诉妹妹自己是个穷演员,实在爱莫能助,而且劝她远走高飞,跟他去学艺当演员:“你的哭泣和呻吟在此地得不到回答,而在舞台上你的一滴眼泪可以赢得上千人的悲泣。”妹妹答应了。

古梅兹卡雅准备和布拉诺夫结婚的时候,决定要把阿克秋霞撵走,因为她怕年轻的侄女会妨碍她对布拉诺夫的控制。同时她也对聂夏斯特利夫采夫下了逐客令,因为她已经知道侄儿只不过是个流浪艺人。当聂夏斯特利夫采夫正要带着妹妹离开的时候,彼得赶来说他父亲已经降低了陪嫁的钱数,阿克秋霞便又舍不得离开彼得了。聂夏斯特利夫采夫为了成全妹妹的婚事,在姑母拒绝给这1000卢布之后,毅然慷慨解囊,把自己准备当路费用的身上仅有的1000卢布送给了阿克秋霞。在离开庄园之前,聂夏斯特利夫采夫对他的同伴喜剧演员说:

“阿尔卡基兄弟,真的,我们干吗要到这个黑森森的树林子里来?我们干吗要惊动这些猫头鹰?……这儿的一切都是按照森林里的法规行事的……”

奥斯特洛夫斯基通过悲剧演员之口,愤怒谴责了充满兽性的地主贵族阶级。

剧本中还有几场戏牵涉到女地主和商人在买卖森林过程中尔虞我诈的纠葛,这反映了没落地主阶级和新兴资产阶级之间的冲突。

狼与羊

《狼与羊》是俄国剧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剧作。

凶狠的女贵族穆尔扎维茨卡雅串通丘吉诺夫,利用伪造单据和信件等卑劣手法,想一口吞掉寡妇库巴文娜的财产。但正当穆尔扎维茨卡雅的阴谋快要得逞的时候,从彼得堡来了一只更凶恶的豺狼——别尔库托夫。他施展了一番手段之后,迫使穆尔扎维茨卡雅不得不把库巴文娜这只已在她嘴边的“羔羊”,转送给自己吞下。

剧中另一个人物李尼亚耶夫,在目睹了这一场“狼”与“狼”争吃“羊”的残酷过程之后,十分感慨地说道:“是呵,世界上就是狼与羊,就是狼与羊呀。”这画龙点睛地道出了本剧的题旨。

19世纪下半叶,随着农奴制社会的解体和资本主义关系在俄国的迅速发展,贵族阶级开始没落和分化。在这个阶级的青年一代中间,有的成天吃喝玩乐,无所用心,蜕变成无可救药的社会渣滓;有的却不择手段地攫取不义之财,但表面上还装作是道貌岸然的伪君子,成了十足的残忍加虚伪的资产阶级钻营家,别尔库托夫就是这号钻营家的典型。贵族阶级的老一代中,则有人千方百计地想保持自己原有的社会经济地位,他们巧取豪夺的手段之残酷,也达到了惊人的地步。

《狼与羊》中的穆尔扎维茨卡雅,就是属于这一类型的女贵族。《狼与羊》同时抨击了俄国的贵族阶级和资产阶级,揭露了这些剥削阶级的腐朽和贪婪,是奥斯特洛夫斯基戏剧创作中最富于批判精神的剧本之一。

在俄罗斯谁能过好日子

《在俄罗斯谁能过好日子》是涅克拉索夫花了12年时间写成的大型叙事诗。

它的故事情节是这样的:来自7个不同穷村子的7个庄稼人有一次在路上偶然相遇,就为了一个“在俄罗斯谁能过好日子”的问题,争论不休。有的说是神父,有的说是地主,有的说是当官的,还有一个说是皇上。他们固执己见,谁也说服不了谁,最后决定借着一块“神奇的桌布”的帮助去漫游全国,以便亲眼看看那“过好日子”的人究竟是谁。接下去,长诗分4部19章,以这些寻找真理的庄稼人在漫游过程中的所见所闻,以他们求见的想象中的幸福者的自述,深刻而广泛地反映了当时整个俄国社会的矛盾,塑造了代表了各阶级各阶层性格特征的典型人物形象。

长诗所写的是农奴制改革后的俄国现实,它令人信服地表明,当时的俄国仍然是一个没有幸福者的俄国。1861年的农奴制改革,有如一根棍子“一头打在地主头上,一头打在农民的身上”,尚没有解除农奴制枷锁的农民,又被套上了资本主义的“轭具”——这就是作者对改革后俄国现实的精辟剖析。

长诗中写到僧侣、地主、富商、王公大臣以至于沙皇本人,指出他们虽然过着花天酒地的生活,但都是人民大众的剥削者和压迫者,根本谈不上幸福。同这些社会的寄生虫相反,劳动人民特别是农民则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

诗人通过克鲁庇亚尼科夫、阿盖甫·彼得罗夫、普鲁克哈洛夫、苏维里的形象,指出农民们只有奋起反抗才有出路。

长诗的最后一部里着力刻画了一个平民出身的革命者格里沙·杜勃罗斯克沙诺夫的形象,使读者得到“在俄罗斯谁能过好日子”这个主要问题的答案:只有那些为人民的幸福而斗争、而献身的人,那些无私地维护“被侮辱和被损害者”的人,才是真正幸福的。长诗以“为胜利而战斗”的欢呼声结束。

这部长诗,在思想内容上,不仅对反动黑暗的现实作了深刻的揭露和无情的批判,而且给下层人民指出了道路和希望。

在艺术上,它的画面广阔,气魄宏伟,结构严密,故事带有民间传奇色彩,语言丰富、生动,诗句朴素、简明,很多部分读起来象民歌民谣。它不仅是诗人一生创作的最高成就,而且也是19世纪俄罗斯文学和世界文学中最优秀的鸿篇巨著之一。

没有陪嫁的女人

《没有陪嫁的女人》是俄国剧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剧作。

其内容是少女腊丽萨想找个称心的丈夫,但找不到,于是勉强答应嫁给她并不喜爱的小官员卡朗戴雪夫。这时她旧日的情人巴拉托夫突然从外地回来。纯真的腊丽萨一时看不透巴拉托夫是个忘恩负义的薄情人,表示希望和他恢复旧情。玩世不恭的巴拉托夫也乘机逢场作戏地和腊丽萨周旋。正当巴拉托夫玩弄腊丽萨的时候,克妈洛夫和优实伐托夫这两个企业家也打算占有这个没有陪嫁的姑娘。他们甚至用抓阄的方法确定腊丽萨应该属于谁。在腊丽萨和卡朗戴雪夫订婚的那天,这两个企业家串通巴拉托夫把腊丽萨引诱到伏尔加河上玩了一晚。这时腊丽萨痛苦地感到,这些资本家并没有平等地把她当人看待,她不过是供他们玩弄的对象和做交易的商品,然而她又不愿再回到平庸的卡朗戴雪夫身边去,恼羞成怒的卡朗戴雪夫最后绝望地用手枪结束了腊丽萨的生命。当腊丽萨被子弹击中时,并没有痛苦的表示,她反而温和地对卡朗戴雪夫说:“您为我做了一件好事!”

对于在那个非人的社会中无法找到幸福的腊丽萨来说,死亡就是结束苦痛获得解脱的唯一办法。腊丽萨的遭遇,像《大雷雨》中的卡杰林娜的悲剧一样,是对19世纪俄国“黑暗王国”的强烈控诉。

但是,《没有陪嫁的女人》的问世比《大雷雨》晚了差不多20年。这时在“黑暗王国”里出现了像克奴洛夫和优实伐托夫这样的新型资本家。他们残害腊丽萨的手段之毒辣和灵魂之丑恶,是并不比20年前置卡杰林娜于死地的旧式商人卡巴诺娃逊色的。

三姊妹

《三姊妹》是俄国作家契诃夫的作品。

其内容是在一个外省的小城里,住着姊妹3个:娥尔加、玛霞和伊丽娜。她们都很聪明,懂得好几门外语,而且都有一番理想。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她们的才能无法施展,她们的理想无法实现。长姐娥尔加痛苦地感到自己的青春“每天一滴一滴地消耗着”;三妹伊丽娜翘首渴望找到一个富于诗意的工作和生活环境;玛霞的命运是最可悲的,因为她已经出嫁,而丈夫库雷庚是个十分猥琐的人。

剧本第一幕是从阳光灿烂的五月初开始的,这天是伊丽娜的命名日,城防军的一些军官前来祝贺。娥尔加和伊丽娜想到11年前她们是从莫斯科迁居来的,她们幻想着重新回到莫斯科去,开始新的生活。玛霞则在这天爱上了陆军中校韦尔希宁,这使她对生活又萌发出了新的希望。三姊妹度过了难得的充满希望的一天。但好景不长。三姊妹的哥哥安德烈娶了十分凶悍的妻子娜妲霞。娜妲霞一到三妹妹家就把她们视为异己,并逐步设法把三姊妹从家中排挤出去。而三姊妹的爱情悲剧也接踵而来。玛霞所爱的韦尔希宁不久随部队调防到别处去了,她的唯一可能得到的幸福也就成了画饼。伊丽娜在实在找不到理想对象的情况下,横了心准备嫁给外貌不扬但为人忠厚的屠森霸荷,但不料他又在和苏林内的一场决斗中丧了命。而先前三姊妹一再念叨的“到莫斯科去”的渴望,也等于成了泡影。

剧本以三姊妹送别城防军开拔的场面告终。娥尔加抱着两个妹妹目送着远去的团队说道:

“啊,我亲爱的妹妹们哟,我们的生活还没有结束。我们要活下去!军乐奏得这么欢乐,这么愉快,仿佛再过不久我们就会知道我们为什么活着,为什么痛苦……”

这种悲怆但不悲观,寄希望于未来的调子,反映了契诃夫本人的思想立场:俄国的现实生活是黑暗的、苦痛的,但光明就在前头,有为的青年应该坚强地活下去!

樱桃园

《樱桃园》是俄国作家契诃夫的作品。

女地主朗涅夫斯卡亚6年前死了丈夫,一个月后小儿子格里沙又淹死在樱桃园旁的一条小溪中,她不忍再看到这条小溪,便离家到法国去了,跟她一起去的还有一个和她相好的男人。朗涅夫斯卡亚的家道虽然已经败落,但她在法国依然挥霍无度。后来那个男人遗弃了她,这时朗涅夫斯卡亚“才突然想到了俄罗斯,想到了故乡”,于是又举家回到了阔别多年的樱桃园。

但是,这个樱桃园已经朝不保夕了。因为朗涅夫斯卡亚这次法国之行,拖欠了很多债务,债主们准备拍卖这个樱桃园。这时商人陆伯兴向女地主建议把樱桃园改造成别墅出租。但朗涅夫斯卡亚不答应,因为她舍不得毁坏樱桃园。朗涅夫斯卡亚拿不出钱来还债,最后樱桃园还是被拍卖了,而且买主就是陆伯兴。樱桃园从地主之手落到商人之手,这个事实本身就反映了当时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而原来是没有这个樱桃园就无法活下去的朗涅夫斯卡亚,在真正失去了樱桃园后倒也没有十分的痛苦,她决定再到巴黎去追求她的荒唐的“爱情”。契诃夫通过这个女地主的形象,嘲笑了贵族阶级的寄生性和病态的浪漫主义。

剧本是以含义万千的舞台指示“只听见花园里远远传来斧子砍树的声音”告终的。这之前是樱桃园的旧主人和樱桃园告别的场面。朗涅夫斯卡亚兄妹当然是含着眼泪与之告别的。但新的一代——大学生特罗菲莫夫和安尼雅却在临行前高喊:

“别了,旧生活!”“新生活,你好!”

他们含笑离开旧的樱桃园的场面,给此剧注入了积极向上的乐观主义调子。

萨瓦

《萨瓦》是俄国作家安德列耶夫的作品,写于1907年。

故事发生在本世纪初。俄罗斯某地有座宏伟的修道院,里面供奉一尊有灵的圣像,每年夏天宗教节,全国各地的教徒纷纷前来朝圣和瞻仰奇迹。节前2个星期,出门10年之久的萨瓦·叶高洛维奇·特洛皮宁突然回到了家乡。

这是一个古怪的青年人,经常跟不相信上帝、只相信魔鬼的修道院见习修道士康特拉季混在一起,很少在家,晚上也老在外面转悠。他的父亲——小酒馆的老板怀疑他行为不轨,声言要赶走他。哥哥居哈,一个对一切存在,甚至对自己的存在都表示怀疑的醉鬼,只觉得他的脸滑稽可笑。只有姐姐丽芭喜欢他。她是一个善良的姑娘,也是极端虔诚的正教徒,她愿意为人民的幸福而牺牲自己的一切。在这个小市民家庭里,她觉得寂寞和苦恼,很想从弟弟那里得到某种鼓舞。

萨瓦对姐姐说,虽然他到过俄国许多城市,但还出过国,但见到的人都同家乡的人一样愚昧和贫贱,他们被旧的传统束缚得紧紧的,成了可怜的奴隶。他说,这个世界已不可救药,应该用炸药和大火把现有的城市、建筑和艺术统统消灭,然后让赤条条的人们在光秃秃的土地上重新建设一个自由的世界,即使这样做会牺牲许多生命,乃至血流成河,也在所不惜。他认为上帝是最凶恶的敌人,必须用炸弹来对付。

萨瓦的话使丽芭非常害怕,开始怀疑和注意他的行动。宗教节前夕,她发现哥哥的一个“机器”不见了,便去找康特拉季。康特拉季告诉她,萨瓦要他在今晚12点钟用“机器”把圣像炸掉。丽芭央求他不要这样做,同时也不要把此事声张出去。她回家告诉萨瓦,他的阴谋失败了。但奇怪的是,到了12点,修道院依然发生了爆炸,许多人被炸死和炸伤。街上乱作一团。

爆炸并没有损毁圣像,有人甚至看到基督在烟雾中显灵了。第2天,成千上万的朝圣者争先恐后去修道院瞻仰奇迹,有3个人被挤倒在地上,连肠子都踩了出来,但谁也不理会,人们高兴得简直发疯了。丽芭也感到非常幸福,现在她更相信上帝的存在了。只有萨瓦十分沮丧,急着在人群中寻找康特拉季,想弄明白到底是怎么回事。一向懒散的康特拉季此刻竟兴奋异常,他对萨瓦说,他昨天没有听丽芭的话,把事情告诉了修道院院长,院长吩咐他按原计划行事,他们先把圣像偷偷抬走,等爆炸过后,又抬了回去。萨瓦哈哈大笑,对丽芭说,这就是奇迹的真相,她受骗了,所有的人都受骗了。丽芭气愤地骂萨瓦是基督的敌人,康特拉季也跟着骂。朝圣者们知道是萨瓦搞的破坏,都围了上来。萨瓦眼看形势不妙,步步后退,他想退到河边泅渡逃走,不料被他的一个朋友打倒在地,愤怒的群众一拥而上,拳打脚踢,顿时就把他打死了。醉醺醺的居哈见到了他弟弟的尸体,发现死者的脸很滑稽可笑。

邦达罗夫娜

苏联诗人库巴拉的叙事诗。写于1913年。

从前,在乌克兰的坎涅夫城有个地主老爷叫波托茨基,他总是同自己的狐群狗党一起残暴地欺压穷苦的乡民。他到哪儿都大吃大喝,寻欢作乐。要是哪个美丽的姑娘一旦落在他的手中,他会百般污辱戏弄,使她从此无地自容。他倚仗钱财和权势,恣意欺凌百姓。不论在乌克兰,还是在白俄罗斯,人人都诅咒他,只有在他的官邸,他的丑行才被传为佳话。

有一天,波托茨基走进一家小客栈里,看到一个跳舞的哥萨克姑娘——邦达罗夫娜,她美丽无比,世上无双,波托茨基随即起了邪恶的淫心,对邦达罗夫娜纠缠不放。邦达罗夫娜忍无可忍,一再警告他,不许他放肆,说他的胡作非为迟早会遭到惩罚:

噢,总有一天

人民会起来保卫自己,

熊熊烈火烧遍大地,

在复仇中扬眉吐气。

可是波托茨基的无耻行径愈演愈烈,邦达罗夫娜便当着众人的面打了他一个嘴巴,波托茨基被众人轰走了。他恼羞成怒,发誓要进行报复。邦达罗夫娜不得不连夜逃走。不幸的是,波托茨基的打手终于追上了她,他们揪住她的辫子,扭着她的手,不管她的死活硬往回拖,拖到波托茨基的家里。她象一只鸽子被老鹰抓住,但她宁死不屈,眼睛射出仇恨的光。波托茨基安排了乐队又吹又打,大摆筵席,妄图博取邦达罗夫娜的欢心。但邦达罗夫娜不受他的欺骗,不希罕他这样那样的“恩典”。刹那间波托茨基把脸一变,取出手枪,把子弹推上枪膛,对准邦达罗夫娜,让她在最后的选择面前三思。邦达罗夫娜表示“宁可粉身碎骨,落进地狱、化为厉鬼”,也不同他“共享荣华富贵”。凶恶的波托茨基枪杀了邦达罗夫娜。

邦达罗夫娜被埋葬了,但乌克兰人的哀歌没有被埋入地下,人民懂得报仇雪恨。邦达罗夫娜的死讯在各处传开了,整个乌克兰都被激怒了,好比大海掀起滚滚的波涛,人民起来讨还血债,于是贵族老爷们的庄园全都冒起了浓烟,一场反抗统治者的血的战斗展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