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耕读人家
义乌东邻东阳,南界永康、武义,西连金东、兰溪,北接诸暨、浦江,处于浙江中心轴,在金衢盆地东缘,边缘隆起,中部凹陷,北、东、南三面环山,蜿蜒绵亘,中西部浅丘漫岗,向西开口。境内低山、丘陵、岗地、平原,呈层次性分布,江溪源短流急,塘库星罗棋布。
义乌,古为於越人所聚居,春秋战国时迭属越、楚,为乌伤所辖。公元前223年,秦灭楚后,平定楚江南地,降百越之君,置会稽郡,乌伤隶属之。
与今义乌相比,古乌伤要大得多,北接诸暨,南邻大末(今龙游县),大致包括今金华市金东、婺城两区和义乌、永康、兰溪、武义四市县的全部,以及东阳、浦江及仙居、缙云市县的部分。故在义乌旧志中,就有“八邑肇基”“婺凡八邑,而建自秦汉者,必首乌伤”“上溯秦汉,八婺皆以乌伤得名”等记载。
乌伤县名的由来,与孝子颜乌有关。南朝宋刘敬叔的《异苑》卷十称:“东阳颜乌以纯孝著闻,后有群乌衔鼓集颜所居之村,乌口皆伤。一境以为颜至孝,故慈乌来萃,衔鼓之兴,欲令聋者远闻,即于鼓处置县而名为乌伤。”据义乌颜村《颜氏宗谱》载,颜乌五世祖颜高,为孔门七十二贤之一,宋封雷泽侯,世居山东东平州平阴里。祖颜琴,迁兖州曲阜,有文名,周慎靓王朝荐为河阳大夫,避乱归隐。父颜凤,避乱南行,寓浙江会稽郡南界,遘疾身亡,颜乌乃负土葬之。“乌事亲至孝,父丧,负土筑茔,感群乌衔土助之,乌吻皆伤,乌亦恸竭伤亡,附葬于左,因名县曰乌伤。”
王莽时,为彰显颜乌孝行,改乌伤为乌孝。东汉建武初,复名乌伤,属会稽郡。东汉初平三年(192),析县西一部分辖区,置长山县。三国吴赤乌八年(245),析县南一部分辖区,置永康县。吴宝鼎元年(266),原会稽郡西部分设东阳郡,乌伤属东阳郡。南朝陈天嘉三年(562),改东阳郡为金华郡,乌伤仍隶属之。唐武德四年(621),乌伤置稠州,分设乌孝、华川两县。武德七年,废稠州,两县合一,改称义乌。“义”既指孝子颜乌之义,又指衔土乌鸟之义。此为县名“义乌”之始。
义乌地瘠人众,山水无奇,少渔牧之利,兼旱涝频仍,百姓深受其苦,渴望改变命运,故忍辱负重,坚忍不拔,尚义好勇,民风彪悍,一旦遇到危急关头,无不挺身而出,文人投笔从戎,武士枕戈待募。明崇祯《义乌县志》载,“乌武勇之名甲于天下,而南御倭北御虏,尽召用乌兵矣”。三千义乌兵的传奇,更是闻名遐迩。
明朝时,戚继光到浙江抗倭,见义乌民俗强悍,遂招募三千勇士,练习刺击术。有了这支精锐之师后,戚继光在抗倭中战必胜、守必固,所向披靡,在浙江台州境内,九战九捷,歼敌六千,基本平息浙江倭患。随后,又赴福建,连捣倭巢,歼敌逾万。两年后,又会同俞大猷,剿平广东倭寇。在东南沿海,义乌兵屡建奇功,留下义乌历史上最璀璨夺目的一页。《戚继光志》中,有这样一副楹联:“南浙显威,赫赫功归蓬莱将;东瀛丧胆,巍巍胜属义乌兵。”后来,三千义乌兵奉调北上,负责训练防御鞑靼的长城边兵,还修守长城、屯垦。戚继光去世后,义乌兵又赴朝鲜,抗倭长达7年,立下赫赫战功。
义乌西北部,有座大峰山。“大峰山下龙山岗,龙山岗下分水塘,两股碧水走东西,四面青山抱村庄。”分水塘距义乌城区约20公里,四面环翠,林森蔽日,村后即为龙山岗,村中有9口水塘,小塘汇入一口大塘,大塘的水分两系:一支向东南,流往义乌;一支朝西北,流往浦江。分水塘由此得名。附近的圣寿寺、五云山,都留下文人墨客的印迹:南宋理学家徐侨曾寄住五云寺,墓葬五云山,明代大儒宋濂、方孝孺,在圣寿寺的书院讲过学。因地势较高,这里还是军事要冲。
村民对风水津津乐道,称对面山峦势如笔架,村南水塘状如砚池,寓意文风昌盛。村中流传着神话:神龙自大峰山而下,伏于山岗,神龙喷水济世而成池,义乌、浦江的土地神争而欲得之,玉皇大帝降旨——水出东西,分润义浦。由此,留下“高高一池塘,滢滢三千方。西流泽义乌,东灌润浦江”的美名。
分水塘虽然地处僻壤,岗峦为障,只有一条山道,但并不闭塞。山道东西可出,西达金华、兰溪,东通浦江、诸暨,向来交通便捷,因而民风开化,百姓善经商,明清时开始种植蓼蓝,制成染料靛青,销往苏州、无锡等地,经济状况较好。
蓼蓝是一年生植物,春天播种,生根移栽,七八月采叶,阴干或晒干,9月末至10月上旬种子成熟时,割全草,晒干,脱粒。制作靛青时,将茎叶放进大缸水浸,待叶腐烂、茎脱皮后,捞出茎叶,加入石灰,充分搅拌,数日后捞出沉淀,用布袋吊起晾干,即为靛青,也叫靛蓝,既可作染料,也可药用。
分水塘有陈、张两大姓。宋代时,陈姓从东阳根溪迁入。明代时,张姓从义乌上溪迁入。当年,两姓都是护林的山铺,世代和睦相处,繁衍生息。
陈姓传到孟字辈,有位陈孟坡,勤于劳作,农忙时忙农活,农闲时打靛青。靛青是染青土布的染料,家家户户都用得上。他头脑活络,打靛青手艺好,又善于经营,除了在当地销售外,还从黄宅坐船,把货运到外地。因经营有方,家境殷实。
俗话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陈孟坡也有烦恼:膝下无子,老来有忧。恰巧,二弟孟珰有5个儿子,因孩子多、吃口重,家境窘迫。陈孟坡相中其次子君元,煞是喜欢,遂与二弟商量,过继给他作嗣子,二弟自然求之不得。在君元10岁时,陈孟坡大摆酒席,宴请宗亲,上香跪拜了祖宗,用朱砂笔改了族谱,将君元过继到门下,视如己出,悉心栽培。
陈君元是君字辈,号菊笙,因生于重阳节,又名重阳。君元少年时,除学习四书五经外,受乡风影响,迷上习武,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勤学不辍,曾考过武秀才,还入选为太学生。可惜,等他收到入学通知时,已过了入学时间。在养父的传教下,他精于打制靛青,又熟谙经营之道。
有一年,靛青滞销,家家发愁,任凭蓼蓝烂在地里,懒得收割,勤快的人干脆将其收割后堆在地角废弃,打算开春后改种其他植物。陈君元见状,便以低廉价格收购这些蓼蓝,村民见有人要,便争先恐后卖给他,他就囤积起来。没想到,第二年开春后,靛青价格大涨,他赶紧将蓼蓝加工成靛青,长途贩运到江苏,卖了一个好价钱,掘了一桶金。
在他的悉心经营下,家业渐渐发达,购田置屋,日子比养父当家时过得更好,他本人在村里威望颇高,三十出头就被推为陈姓族长。村民们都很尊重他,称其“重阳伯”。
有道是,子孝父心宽,妻贤夫祸少。陈君元的聪明能干,让陈孟坡十分欣慰。而陈家人丁兴旺,又多亏有个贤惠的内当家。
陈君元的妻子张翠婠,性情温和,心地善良,相夫教子,治家有方,从不打骂儿女,甚至不能容忍别人责打孩童。她乐善好施,富有同情心,逢年过节,或者遇上荒年,经常接济贫困的乡邻。陈家宅前屋后有竹林,开春出笋后,有人来偷偷挖笋,家人要出去撵,她不让:“不要去追。挖去就挖去了吧,只当是送他就是了。”
夫妇俩生育了仨儿俩女,长子参一,长女漱白(又名华英),次女漱青(又名华青),次子贯一,比参一小11岁,幼子精一,比贯一小2岁。因是明字辈,参一、贯一、精一又分别取号为明融、明鬴、明翮。
有趣的是,陈君元在给子女取名时,把陈家经营靛青染坊的工艺和经营理念,都蕴含在名字当中。“融”是指做染料时,蓝草叶子与灰融合在一起。“鬴”指明靛青在木桶里加工而成。“翮”是指陈家的染料生意像羽毛一样纯净,体现了陈家染房诚信、透明的经营之道。“漱白”是说未染色的手工土布都是白色的。“漱青”是指白色的土布用了陈家的靛青染料后,就成了青色。
陈参一生于1891年1月18日。在他出生这一年,康有为租借“邱氏书院”,作为讲学堂,创办了万木草堂,聚徒讲学,宣传改良主义思想,开展政治活动,万木草堂成为“戊戌变法”策源地。在他出生后第五天,远在万里之遥的撒丁岛,安东尼奥·葛兰西也降生在一个小职员家庭。1921年1月21日,葛兰西等人创立意大利共产党。
陈参一3岁时,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次年,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标志着洋务运动失败,清政府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岛及其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投资办厂。
一场甲午战争,使日本成为暴发户,一跃成为亚洲强国,完全摆脱半殖民地的地位,第一次尝到侵略的甜头,极大刺激其对外扩张的欲望。而中国国际地位一落千丈,清政府靠向西方大国举债度日,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国势衰微,国民自信心丧失殆尽,中华民族陷入灾难深渊,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随后,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也逼迫中国人奋起抗争,义和团运动随之爆发,但很快失败。清政府认贼作父,签订《辛丑条约》,加剧列强对中国的全面控制和掠夺。这是中国近代史上失权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表明清政府已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标志着中国已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伴随着阴霾般的时代环境,陈参一慢慢长大,6岁时就被送进私塾,学习四书五经。他聪慧灵敏,勤奋好学。私塾先生提问时,他总能对答如流,记忆力和理解力出众。私塾先生张祖孟,出身贡生,两家相距百余米。贡生比秀才高一级,秀才中的成绩或资格优异者,升入京师的国子监读书,即称为贡生,意谓以人才贡献给皇帝。所以,张祖孟算得上有学问的人。
陈参一十一二岁时,有一次,张祖孟上课,见他在做小动作,便让他站起来:“参一,刚才我讲了什么?”
陈参一站起来,对答如流。
张祖孟决定考考他:“前几天,我给你们讲了李白的诗《梦游天姥吟留别》,你念给我听听。”
陈参一说:“不用念了,我背给你听。”说罢,一字不落地背了一遍。
张祖孟大喜过望,摇头晃脑:“孺子可教,孺子可教也!”
事后,张祖孟对陈君元说:“参一顽劣是顽劣,但是悟性很高。”
陈君元赶紧说:“他不懂事,你只管严加管教!”
张祖孟说:“我很看好他,只要好好培养,将来必有出息。”
陈君元逗他:“你这么喜欢,就收他当女婿呗!”
“甚合我意,甚合我意也!”张祖孟一听,煞是高兴,眉开眼笑,“小女六妹,年龄正好与参一相仿。”
张祖孟有9个孩子,四男五女,六妹排行第六。
义乌有定娃娃亲的习俗。两家当即交换年庚,张六妹大陈参一8个月。陈家请来亲朋好友,摆了几桌酒席,就定下了这门亲。张祖孟对陈参一愈加用心,视如己出,悉心栽培,把家中藏书一股脑儿给他看。
义乌自古重教好学,耕读传家,宋元明清时,广设县学、书院、社学、义学,私塾更是遍布城乡,流传着许多美谈。有一次,张祖孟问学生:“你们听过‘剪发延师’的故事吗?”
孩子们一听,来了兴致,竖起耳朵,叽叽喳喳:“没听过!”
“那好,我讲给你们听。”张祖孟清清嗓子,继续说道。南宋时,香山泽口村有个喻葆光,其妻黄净德,育有五子,虽家境贫寒,但都将孩子送进私塾。有一次,喻家招待私塾先生,没钱买荤菜,黄净德竟剪下头发,拿去换鱼。后来,五子不负厚望,皆成登科之才。长子喻良倚、次子喻良能,双双中进士。喻良能与胞弟喻良弼,因人品、学问俱佳而传世。后人作诗赞叹:“但教五子登云去,不管一家如雪寒。”
说罢,张祖孟语重心长:“你们的爸妈,为了让你们上学,含辛茹苦,省吃俭用。你们一定要好好用功,将来报答爸妈的养育之恩。”
孩子们静静听着。陈参一站起来说:“先生,我将来长大了,也要当先生,收学生,教孩子读书。”
“好,好,有出息!”张祖孟捻须含笑,频频点头,“中华文化长盛不衰、绵延数千年,靠的就是薪火相传。希望你将来桃李满天下!”
陈君元特别注重子女品行,平时管教极严,经常领着他们,上山砍柴、下田劳作,半耕半读。他信奉“勤耕苦读传家远”,对孩子们说:“我们世代为农,勤耕是你们的生存根本,只有勤耕,才能产出粮食、填饱肚子。如果不参加劳作,会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连粮食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还是地里长出来的都不知道。苦读是你们的立身之本,只有肚子里有墨水,才能行走天下,不受别人欺侮。”
村里有赌博风气,一些孩子受此影响,也有样学样。对此,陈家绝对禁止。有一次,几个小伙伴玩起赌博游戏,陈参一按捺不住好奇,也一起参与了。至于赌资,不外乎是一块番薯、一把炒豆。陈君元获悉后,暴跳如雷,将儿子痛扁一顿。从那以后,陈参一终身未染赌博。
张翠婠虽是慈母,家教也甚严。陈参一12岁那年,有一天,正坐在门槛上,看到堂妹妹霜玖走来,便把两只脚搁在门槛上。霜玖不知是圈套,想从他脚上跨过去。刚跨进一脚,陈参一便把两脚一提。霜玖怎么也跨不过去,急得几乎要哭。
陈参一扬扬得意,悄悄告诉了母亲,想逗母亲一乐。不料,母亲却沉下脸来,教育他:“你已经长大了,不要和妹妹们玩。”
“为什么?”陈参一不解。
母亲说:“别人看见,要说你不聪明的。”
陈参一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怎么就不聪明了?”
母亲含含糊糊:“将来你会明白的。”
后来,陈参一读《孟子·离娄上》时,看到“男女授受不亲,礼也”,才明白母亲的用意。
不过,对母亲的一些观念,陈参一不以为然。张翠婠毕竟生活在旧时代,封建意识浓厚,信守“三纲五常”。后来,次女漱青年纪轻轻就守寡,张翠婠不听大家劝说,禁止女儿改嫁,留养在身边,连外孙女也一并留养,误了女儿一生。
在教育子女上,陈君元还有特别之处:教儿子习武。这同义乌尚武习俗有关,明朝义乌知县周士英对此评价,“俗近秦风,喜习戈矛”“竞相比武,以名征募”。在陈君元熏染下,兄弟仨都练过武功。
陈君元先是自己教,后来又延请拳师,既舞枪弄棒,也练拳脚。陈参一习的是小洪拳,在义乌一带很流行。他禀赋高,领悟快,又能吃苦,拳师很满意,觉得他是练武好材料,想把他带到山上,传承衣钵,陈家没同意。
别看陈参一年纪不大,志向却高远,他说:“我练武的目的,一是健体护身,二是强国兴邦。”
有这样的志向,源于陈参一饱读诗书,熟知义乌历史。
义乌人的血液里,流淌着刚正、耿直的基因,涌现出很多名臣武将,正气浩然,铁骨铮铮。
“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出身寒微,少有才名,是唐代大臣、诗人、儒客大家,跟随英国公徐敬业起兵讨伐武则天,撰写《讨武曌檄》,一声“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之诘问,一句“试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之豪言,震撼朝野。据《新唐书》载,武则天初观此文时,还嬉笑自若,当读到“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句时,惊问是谁写的,叹道:“有如此才,而使之沦落不偶,宰相之过也!”
宋抗金名将宗泽,杰出政治家、军事家,刚直豪爽,沉毅知兵。金兵入侵时,在李固渡大破敌军,在开德(今河南濮阳)十三战皆胜。金人畏惮宗泽,称其“宗爷爷”。留守东京时,连呈24道奏章,力主回銮抗金,收复国土,均未被采纳,壮志难酬,忧愤成疾,临终三呼“过河”而卒。
南宋著名政治家、理学家徐侨,敢于当面直陈时弊,中年辞官归里,创办东岩书舍,传讲学17年,以博学、刚直、显达而煊赫于世。朱元龙、康植、王世杰、叶由庚、朱中、龚应之皆其门人。
元代著名理学家、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书画家黄溍,文思敏捷,才华横溢,史识丰厚。一生著作颇丰,诗、词、文、赋及书法、绘画无所不精,与浦江的柳贯、临川的虞集、豫章的揭傒斯,并称元代“儒林四杰”,在朝刚正不附权贵,人称其“清白高洁如冰壶尺玉,纤尘不污”。
元明时期历史学家王祎,被朱元璋誉为“浙东二儒”之一,因谕降云南梁王而死节,其“人君之职莫先于纳谏,人臣之职莫先于进谏,纳谏难矣而进谏为尤难”之立朝箴言,正是自己一生刚正耿直的真实写照。
清初朱之锡,顺治、康熙两朝治河重臣,以公忠为国、不敛私财而闻名于世,因病卒于任上,年仅44岁,康熙谕赐祭葬。被雍正册封为河神“朱大王”,沿河立庙,春秋祠祭。乾隆追封其“助顺永宁侯”。
清末朱一新,在朝为直臣,在野为名师。为官正义刚直,爱国忧民,反对慈禧卖国宠佞和挪用海军经费修颐和园,反对李鸿章推行慈禧的投降外交路线,揭露太监李莲英恃宠骄横、妄自尊大。《清史稿》传记中,谓之“言论侃侃,不避贵戚”。直言遭贬后,致意执教,著述颇丰,对经学尤有研究,成为清末著名学者、汉宋调和学派代表人物之一。
这些义乌先贤,清风劲节播百世,明月芳声振千秋,深刻影响了陈参一。所以,他从小就立下宏志,要做国家的栋梁之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