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对孤山:丰子恺与杭州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丰子恺在杭州的十年,可以分成三个相对集中的时期:

第一个时期,少年时,他在杭州求学,前后五年。

丰子恺出生在桐乡石门湾,在家乡高等小学毕业后,到杭州投考中学。1914年夏,他考入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简称“浙一师”),从此便与杭州结下了一生的缘分。五年的学习,让他打下了良好的文艺底子。可以讲,丰子恺正是从杭州起步走上了文学艺术的道路,杭州是他的艺术启蒙地,是他始终难以割舍的牵挂。

进入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后,丰子恺认识了许多影响他一生的师友,尤其是李叔同、夏丏尊这两位恩师,为他以后的艺术人生奠定了方向。李叔同成为他艺术上的启蒙者,而夏丏尊又成为他文学上的启蒙者。

第二个时期,不惑之年,他在杭州做“寓公”,前后四年多。

从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毕业后,丰子恺开始在上海创业,后在故乡石门湾建缘缘堂定居。这段时间,他仍常来杭州,看望师友,亲近西湖。1933年缘缘堂落成后,丰子恺春秋客居杭州,冬夏回到石门湾,过了一段陶渊明式的逍遥日子。这样的快乐日子,随着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而不得不终止。

丰子恺在杭州做“寓公”,先后租住过三处地方:一是皇亲巷6号,二是马市街156号,三是田家园3号。各处都留下了他赋闲写作的印记。这几年间,是他人生中最无忧无虑的时期,同时也是他创作上的第一个高峰期。丰子恺创作了大量的散文小品、文艺论著和漫画,先后出版漫画集、随笔集和文艺论集二十余部。杭州西湖,在他眼里是一部百读不厌的好书,春夏秋冬,西湖四季,他都一一领略,赞美之词洋溢在字里行间。

第三个阶段,历尽劫难后,他居于杭州的湖畔小屋,历时一年多。

抗日战争胜利后,丰子恺返回故乡。家园被毁,他带着无限落寞的愁绪,来到杭州寻觅新巢。1947年3月,丰子恺全家迁入杭州静江路(今北山路)85号的湖畔小屋。“居临葛岭招贤寺,门对孤山放鹤亭。”这里环境幽静,门外隔湖正对孤山放鹤亭。他再一次做“寓公”,过起了赋闲生活。在此期间,他创作了大量随笔散文和绘画作品,可以说,这又是他的一个创作丰收期。

当然,与此前做“寓公”时不同,这时正是国民党腐败统治最黑暗的时期。丰子恺的赋闲,有太多的不得已、不得意。他靠卖画为生,日子过得很艰难。他在给新加坡广洽法师的信中说:“国内生活飞涨,民不聊生,来日甚可忧虑……”1948年9月,丰子恺携女到台湾旅行,后又与广洽法师会于厦门,又经香港,在隆隆炮声中回到上海,迎接新中国的成立。此后,一直到1975年9月去世之前,丰子恺长住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