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完美的勇气2:“自我启发之父”阿德勒的成长课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重要的不是你生而拥有什么,

而是如何用好你生而拥有的东西。

第1章 一切取决于你自己

——阿德勒关于“自我决定性”的言说

01

人生并不艰难,是你自己将人生变得艰难。人生其实极为简单。

其实并不是“人生很艰辛、很痛苦”,而是你自己亲手“将人生变得很艰辛、很痛苦”。阿德勒就此做了如下比喻:

“穿过一道仅有5英尺(大约1.5米)矮门的方法有两种:第一种是挺身笔直往前走,第二种则是弯腰弓背穿过去。如果选择第一种方法,肯定会撞上门沿的横木。”换言之,有些人感觉人生很艰辛、很痛苦,只是因为他们穿过矮门时,笔直向前撞到了头而已。如果提前弯腰弓背则毫无问题。然而,很多人都将责任归咎于矮门,认为自己毫无过错。事实正好相反,不肯弯腰才是人生不幸的源头。

那么我们到底做了什么才让人生会变得痛苦、艰辛,我们又该如何让人生变得简单起来呢?显然,答案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表述清楚的,或许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答案会慢慢地浮现。现阶段,我能够告诉你们的是,决定当下人生的不是“命运”或者“过去”带来的心理创伤,而是你自身的想法。因此只要我们下定决心,任何时候都可以将自己的人生变得简单。我们不妨试试丢掉挺身向前朝门撞的生活方式,也试试不再“将人生变得艰难”吧。

02

每个人都是描绘自己人生的画家。造就你的是你自己,决定今后人生的也是你自己。

说起“命运”,我们总是觉得拿它毫无办法。然而,无法改变的是“宿命”,“命运”的“运”为“运送”“转动”之义。换言之,“命运”可以靠我们自己“转动”起来,亦是我们自身“转动至今的结果”。

我们至今为止的人生或许受到了遗传、成长环境、出生长大的地方以及工作单位等各类因素的影响。然而,比这些更为关键的决定性因素还是我们此前做出的数百万、甚至数千万次的各种决定。我们并非受人强迫,而是遵从自身的意志做出了这些决定。

选择入职这家公司的人是你,而决定暂不辞职,继续工作下去的人也是你,选择现在配偶的人还是你。如果你传承了父母的价值观,那么做出传承决定的依然是你。如果真的厌烦,我们拥有随时拒绝的能力和权利。事实上,我们一直拥有这些权利:觉得厌烦就辞职的权利、对父母的价值观说不的权利。

你至今为止的人生由你自己造就,而你今后的人生亦由你自己决定。只要这么想,你就会觉得人生如此精彩!阿德勒用强有力的话语告诉我们:“没有做不到的事情,人可以做到任何事情。”

03

即使得了不治之症,究竟是怨恨老天不公,整日以泪洗面,还是怀抱感恩之心,充实度过余生,做出选择的仍然是你自己。

“人可以做到任何事情。”“命运是可以自己改变的。”然而有人可能会质疑:话虽如此,可还是会有很多事情是人做不到的吧?

“我明明没做任何坏事,为何家人会遭遇交通事故并留下严重的后遗症?即使这样你依然认为命运可以靠自己改变吗?”

“家人处于癌症晚期,已经无力回天。这难道也是我们自己造就的吗?即使这样我们依然可以自己决定未来吗?”想必有许多人会有上述疑问吧。

正如您所说,人生有许多诸如生病、受伤之类的我们无能为力的事情。然而,即使我们无法改变生病、受伤的事实,但以何种心情去看待这些事情,赋予这些事情何种意义,做出选择的依然是我们自己。

通过粉色的镜头看世界,世界就是粉色的,若改为蓝色的镜头,世界就会变成蓝色。或许大家都听过半杯水的故事,看到杯中只有半杯水,究竟是认为“唉,只有半杯水了”还是“居然有半杯水,好幸运”,做出选择的仍是我们自己。接受现实并从中寻找积极的意义,这是任何人都可以做到的。即使是多数人都觉得痛苦的事情,心理乐观的人依然可以从中学到东西,也可以从中找到值得感恩的元素。阿德勒告诉我们:这才是健康的生活方式。

04

遗传、成长环境等都只是“材料”而已。使用这些材料,究竟是建造适宜居住的房屋,还是不宜居住的房屋,一切皆由你自己做主。

阿德勒没有完全否定遗传以及成长环境对人的影响。毋庸置疑,遗传的影响肯定存在。

显然,父母如何养育孩提时代的自己,究竟是溺爱还是放任不管?这些因素无疑会对我们性格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

然而,其影响较为有限,并非百分之百。一个人并不是因为被母亲斥责了所以一定会形成畏缩不前、懦弱逃避的性格,而是面对斥责自己选择了畏缩逃避的策略。除了畏缩躲避以外我们其实还有许多其他策略可以选择。比如,可以和母亲争论,最终成为一个独立自强的人。或者,选择与母亲不同的处理方式,成为一个能够冷静分析问题的人。甚至还可以把母亲作为反面教材,把自己变为一个能够温暖人心、守护他人的人。

阿德勒把遗传和成长环境等比作建造房屋的建筑材料。使用同样的材料(遗传和成长环境等)并不一定会建成同样的房屋(人生)。有些人建造了一座颇具南方风情的别墅,有些人则建造了一座功能强大的现代大楼。材料无论如何也只是材料,如何使用是我们的自由。你现今的人生正是自己使用材料建造的一个“你自己的房屋”。

05

“都是父母的错”“都是伴侣的错”“都是时代的错”“我就是这个命”,这些都是转嫁责任时的常用借口。

当我们寻找借口把责任转嫁之后,那一瞬间是极为轻松的。都是父母的错,都是上司的错,都是下属的错,都是配偶的错,都是社会的错,反正错的不是自己。一旦这样来想,心情会立刻变得轻松起来。然而,这种轻松只是昙花一现。

我们把自己的不幸遭遇归咎于命运的不公,整日唉声叹气也于事无补。只有真正行动起来,命运才会好转。这个世界的政治环境太黑暗了,如此抱怨并不能改变现状。如果你想改变政治环境,就应该向着让自己变成政治家的方向努力。无论你如何憎恨遗传的力量,或是讨厌父母的教育方式,都无法改变任何事情。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接受过去,并将其作为改变自己的动力。我们即使将责任转嫁给不通情理的配偶或上司,依然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只会让被转嫁责任的对方变本加厉地折磨我们。人无法改变过去和他人,只能通过改变自己的想法和行为来改变未来。实际上,每个人都拥有改变自己的能力。换言之,每个人都拥有改变未来的能力。

因此,无论何时我们都不应逃避眼前的难题。我们总会在某一刻,必须要面对自己。好比蛀牙发作的时候,吃止痛药并不能根治蛀牙。唯有与之正面交锋,医治蛀牙,才能解决问题。

06

人并不会被过去束缚,你所描绘的未来才能塑造你自己。过去的原因可以“解释问题”,但却无法“解决问题”。

1870年,阿德勒出生在奥地利维也纳的郊外,他与同时代的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卡尔·古斯塔夫·荣格并称为“心理学三大巨头”。然而,阿德勒作为心理学家开始发表论文之初,在心理学界弗洛伊德的理论根基颇深。弗洛伊德认为:人是被过去所蓄积的“性力(力比多)”所驱动的。换言之,人由过去所塑造,自己无法控制未来。

与该理论唱起反调,正面交锋的正是阿德勒。阿德勒认为,人的行为并不会被遗传或养育方式等“原因”所束缚,人可以依据未来的“目的”自己决定自己的行为。因此,凭借自己的意志,人在任何时候都可以改变自己。这就是著名的“目的论”和“自我决定性”理论。阿德勒的理论成为现代心理学的常识,而弗洛伊德的“原因论”则成为时代的鸡肋。可是,日常生活中“原因论”这个时代的鸡肋仍有余威。然而,原因可以“解释问题”,却无法“解决问题”,因为过去无法改变。然而,我们只要凭借自己的意志改变未来的“目的”,重新选择自己的行为,就可以解决问题。依据阿德勒心理学的理论,任何问题都有解决的无限可能性。

07

为了逃避失败,有时人会主动生病。“如果不是生病,我肯定可以……”,这样找着借口逃往安全地带,躲进舒适区。

我的朋友在公司常年业绩突出,因此他比周围的人更早晋升到了管理岗并有了好几名下属。然而,好的选手未必是好的教练,由于他把适合自己的做法强加给下属,最终受到了下属的集体抵制。不久之后,这件事传遍了公司,他开始惧怕去公司上班。等到回过神来,他已经患上了抑郁症。就这样,他拿到了不去公司的“免罪符”。

还有一个故事。某位年轻女演员将在自己初次担任主演的舞台剧上登台亮相,然而在前期准备过程中她的身体不停颤抖,到了无法继续排练的地步,最终舞台剧被迫停演。据说她本人非常努力想要继续排练,然而她的身体虚脱无力,已经到了站都站不起来的地步,只好作罢。

阿德勒说:“人为了避免失败,会用尽所有手段。”有时连自己都没有察觉自己在刻意生病。只要生病了就可以不用去学校,不用去公司,也就无须在众人面前暴露自己的丑态。这样一想,人就会在无意识中做出“头痛”“腹痛”“发烧”“呕吐”“惊惧”等症状。这在心理学上称作“因病获益”。

生病是很痛苦的事情,然而与在众目睽睽之下暴露自己失败的丑态相比不值一提。与其挑战一场注定不会胜利的战斗,不如生场病来得轻松。

08

心理健康的人不会想要改变他人,而是会改变自己。心理不健康的人则想要操纵并改变他人。

作为解说人员,我的座右铭是:“过去和他人无法改变,而即将开始的未来和自己可以改变。”这是继承了阿德勒学说的人性心理学家——艾瑞克·伯恩所说的话。得益于这句话,我的人生改变了。

要想将上述想法真正应用到生活中去,最重要的是懂得一个道理,即追究“究竟是谁的错”之类的“原因”是毫无意义的。工作和家庭生活不需要法官。与其把时间和精力浪费在追究“究竟是谁的错”上,不如将其全部投入解决未来的问题上。因此,即使确实是上司、下属或配偶的错,我们也应该把焦点放在“现在,我能做的事”上。如果希望对方注意到某事,就不能一味地责怪对方没能注意到,而是改变自己的表达方式。应该努力让自己的话更具说服力,从而让对方相信自己。

即使百分百是别人的错,一个心理健康的人也只会将焦点放在“现在,我能做的事”上,并竭尽全力为之努力。然而,心理不健康的人则会一味地抱怨过去,中伤他人,把自己当作受害者寻求同情,唯独不会真正行动。究竟哪一种人生更幸福,想必是毋庸置疑的吧。

09

并非“干劲消失了”,而是你自己选择“丢掉干劲”。并非“不能改变”,而是你自己选择“不做改变”。

心理学上存在一种“刺激(Stimulus)-反应(Response)”模式。这是一种非常简单的心理模式,即针对“被责骂”这一刺激,做出了“生气”的反应(情感、思维、行为)。然而,现代心理学否定了该模式。因为,刺激与反应中间还存在“认知”这一主观心理。这就是以阿德勒为源头的现代心理学的观点。该“认知”就是前文所述的粉色或蓝色的镜头。我们通过粉色的认知去看世界,世界就是粉色的。如果通过蓝色的认知去看世界,世界就是蓝色的。

被责骂的时候,如何“认知”该行为,“赋予其何种意义”,因人而异。有人会生气,有人会悲伤消沉。反之,有人会拍案而起,骂一句“你算什么东西”,也有人会对责骂者感激涕零。每个人都可以通过改变“认知”和“赋予的意义”,从而改变自己的反应,即可以改变思维、行为和情感。

我们并非是“被责骂而生气,因而最终失去了干劲”,而是在被责骂之后从无数种“认知”和“赋予的意义”中,凭借自己的意志选择了生气并任性地将其作为自己丢掉干劲的借口。我们不应把所有的错都归咎于上司。所有的一切都是自身选择带来的结果,而我们有无数机会来改变选择。

10

遗传和心理创伤并没有操控你。无论过去怎样,未来都由“此时此刻的你”所创造。

某个杀人犯在被问到“你为什么杀人”的时候,他回答说:“因为我被父母抛弃了”。因为被父母抛弃,没能在正常的家庭长大,所以自己成了杀人犯。他的言下之意是,自己没有错。然而,并不是所有被父母抛弃的孩子都会成为杀人犯。其中有些人不愿后来成为孤儿的孩子再次经历自己所受的痛苦,为了孤儿的救援和自立而四处奔忙。即使在同样的环境中长大,人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意志选择不同的未来。

然而,我们总是不自觉地将现在的问题归咎于过去。

“小时候妈妈总是为了工作对我置之不理,因此我才成了现在这样阴郁的性格。我没有错,都是妈妈的错。”

“因为家境不富裕,所以我没能上大学。如果我能够生在更有钱的人家,现在肯定已经大学毕业,找到很好的工作了。”

人们总是不自觉地把现在的问题归咎于过去的环境。然而,这些都只是借口。究竟是选择把过去的经历作为动力,尽力开拓自身的未来,还是任性赌气永远装作受害者,在借口中度日如年,做出决定的是你自己。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意志选择前进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