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武器大全:冲锋枪、机枪及霰弹枪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007 波兰闪电冲锋枪

☆右视图,枪托打开

1939年9月,德国通过“闪击战”占领波兰,波兰政府要员迁往英国,并建立流亡政府,在随后的一个月里,流亡政府指示国内人士组织了名为“波兰救国军(Home Army)”的地下武装组织来抵抗入侵者。

波兰战士们在与德军的游击战中迅速发现冲锋枪不仅携带方便,而且火力迅猛,是非常理想的战斗武器。不过,由于“二战”前的波兰军队并没有正式装备冲锋枪,所以没有现成装备可用,而想要从德军手里缴获冲锋枪,那需要承受极大的危险,而且往往并不能成功。

于是,和BH冲锋枪的研发初衷一样,波兰救国军也决定自行秘密研发一款自己的冲锋枪。

1942年9月,波兰救国军中两个年轻的机械工程师——瓦克劳·撒罗尼和塞沃林·维兰涅向救国军华沙地区司令部毛遂自荐,希望负责研发冲锋枪。两人最初计划简单地照搬外国的成熟设计,但是在实际研究了缴获的“德国MP40冲锋枪”和手头上的“英国司登冲锋枪”后,他们才深刻地认识到这条路走不通——采用折叠式枪托的MP40冲锋枪大量使用冲压和点焊技术,如此复杂的机械化加工工艺让当时仅有极少量加工设备的救国军阵营成员无从下手;而司登冲锋枪虽然结构和制造工艺都相对简单,只需要基本的机加工设备就可以实现,但在实际使用中他们发现,司登冲锋枪的操控性不好,尤其是从枪身侧面伸出来的弹匣和固定式枪托使枪支难以隐蔽携带,基本上不适合游击战和乔装改扮后的突然袭击使用——总而言之,就是好的用不起,不好的看不上。最终,撒罗尼和维兰涅推翻了最初的思路,决定自行设计一款综合上述两款冲锋枪优点,同时又不需要复杂制造工艺、适合自身制造使用的冲锋枪。

1943年4月,经过近半年的反复修改,他们完成了闪电冲锋枪的设计图纸,由于是秘密研发制造,所以又建立了地下网络,分工生产零部件并最终组装调试。当时波兰已经沦陷多时,德国人对波兰境内的机械加工厂都实行严格的控制,不仅对波兰工人检查得十分严格,对加工工具和耗材等更是实施严格的配给制,也就是说几乎所有可能用来制造武器的材料都被列入了“限制供给物”清单。

☆扳机与保险杆,扳机前是保险杆

☆觇孔式照门,实在是太小了,非常不利于操作

为此,波兰救国军想尽一切办法筹措相关物资。1943年9月,在维兰涅的家中,两位设计师终于成功研发出第一支原型枪实物。但当时,除了冲锋枪本体外,他们并未制造枪管和弹匣,而是计划直接使用司登冲锋枪的相关配件——由此诞生的就是“波兰闪电冲锋枪”的样枪。

闪电冲锋枪枪托打开时全枪长730毫米,枪托折叠时全枪长556毫米,枪管长197毫米,全枪质量3.22千克;闪电冲锋枪为9毫米口径,发射9×19毫米手枪弹,初速630米/秒,射速450~500发/分钟,弹容量32发。

闪电冲锋枪采用自由枪机式工作原理,开膛待击。枪托可向下折叠。在设计上,该冲锋枪的大部分零部件采用容易加工的车工工艺,各部件的连接则采用螺纹和螺钉。由于使用了司登冲锋枪及其仿制品的枪管,所以它们的枪管可以完全互换使用。枪管通过机匣前端的固定套连接在机匣上,连接部还用铝制枪管护筒加固。

闪电冲锋枪的机匣由无缝钢管制成,其上开设了拉机柄槽、抛壳窗及弹匣座和阻铁缺口。机匣前端通过螺纹连接枪管固定套,后端则通过螺纹连接机匣尾盖。其枪机中空的后部内含复进簧及复进簧导杆。枪机由实心钢棒切削而成,由于其机匣由无缝钢管制成,无缝钢管的硬度极高,在内表面加工出沟槽几乎不可能。为解决这一问题,两位设计者颇费了一番脑筋,最后维兰涅提出了一个替代方案:在枪机表面开槽,这几条纵向浅槽主要是为了减少摩擦、排出尘土。

闪电冲锋枪的复进簧中还套有缓冲簧,可以降低射速、提高射击精度。其扳机组件采用一体式构造,整体置入发射机座中,结构十分简单。扳机组件中设有扳机自动保险,保险杆位于扳机前方、扳机护圈内。

闪电冲锋枪的机械瞄具为觇孔式照门和倒V形准星,做工粗糙,实际瞄准射击效果也不好,人机工效较差。不过,这是波兰冲锋枪第一次使用觇孔式照门。

闪电冲锋枪的弹匣座通过两颗螺钉固定在机匣上。弹匣座由两块材料焊接而成,其上用螺钉固定了弹匣卡榫。弹匣卡榫的一端延长至机匣,起到抛壳挺的作用。前文提到,其使用的弹匣也是司登冲锋枪弹匣或其仿制品,理论上也可以通用,但是波兰生产的弹匣由于历史背景问题质量还是很差。

闪电冲锋枪的折叠式枪托安装在发射机座尾端。枪托可折叠于机匣下方,材质为厚钢板,托底板由铝合金制成。折叠后整枪便于隐蔽携带,不过由于是向下折叠的,其长度受限于机匣长度,展开后对一般射手而言比较短,使用起来并不舒服。

闪电冲锋枪使用保持金属本色的铝制枪管护筒,最初是为了枪管连续射击的散热性考虑,但实际上游击队和地下抵抗武装很多时候根本没有足够的弹药补给,所以自然非常注意节约弹药,没什么连续扣扳机的机会。而且,该部件未经烤蓝工艺处理,所以很容易反光,会直接暴露使用者。

☆闪电冲锋枪的标志

☆左视图,枪托折叠

其实,闪电冲锋枪最让人头疼的还是分解维护。因为分解时需要卸下多个细小螺钉,不仅费时费力,而且小螺丝容易遗失或者磨损,这对后勤补给本来就困难重重的波兰救国军来说更加雪上加霜,所以很多时候闪电冲锋枪出现故障或者损毁后就被直接废弃了。

闪电冲锋枪的名字源自其铝制枪托底板上刻着的三支闪电状箭头。据说这个标识的设计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在使用过程中起到防滑纹的作用,而第二个原因则更加有趣,体现了波兰人民与纳粹德国的斗智斗勇,因为这也是为了伪装身份——在生产图纸上,这个枪托底板的设计实际标注为“电炉提把”,而这三支闪电状箭头就是这个“电炉提把”上的“商标”,这其实就是做给德国监工们看的。

当时,负责这支样枪测试工作的是波兰救国军的埃米尔·菲奥朵夫上校,他认为在正式投产之前有必要再进行一次实战检验:1943年9月27日中午,德军在市政厅前的华沙大剧院广场举行年度庆祝活动,三名波兰救国军战士身披雨衣,混入广场拥挤的人群中;当庆祝仪式到达高潮时,在另外两人的掩护下,第三人从雨衣中拿出闪电冲锋枪对着德军军官开火,现场顿时一片大乱,一众德军军官应声倒地,其他人慌乱躲闪;三人借着混乱的人群逃离现场……经过这次实战测试之后,波兰救国军总部同意对闪电冲锋枪进行量产。

但为规避风险和加快生产进度,闪电冲锋枪的零部件被分包给散布在华沙城区的近20个地下工厂,负责组装和试射的秘密工厂位于格瑞保斯基广场的一个地窖,地窖之上是一家生产镀锌铁丝网的掩护工厂。为进行试射,在地窖中还特别开掘了一个采用双层水泥墙的地下靶场,双层水泥墙的中间为空心,可以隔绝枪声,在靶场尽头的墙壁上铺满铁轨枕木,枕木之后是一层厚厚的沙袋。地下工厂一般有5人负责冲锋枪的组装和试射,试射时间严格限定在上下班高峰时段,以利用街上的噪声作为掩护。在试射期间,地面上的掩护工厂会安排警戒哨,一旦有可疑人员接近,警戒人员就打开连接到地下的电灯来发出警告。地窖内还埋有大量炸药,如果地下工厂入口被德国人在突击检查中发现,工厂负责人将引爆地下工厂,避免留下任何线索危及整个造枪计划。

☆大部分解

1943年11月,第一批(5支)闪电冲锋枪被交付给波兰国防军军械部,当这5支冲锋枪通过军械部验收后,波兰救国军总部才向地下工厂提出再生产1000支闪电冲锋枪的要求,后来又追加了300支。

1944年7月,用于组装1000支闪电冲锋枪的大部分零件被生产完毕,并成功组装成约600支闪电冲锋枪,随后交付救国军军械部。1944年8月1日,“华沙起义”爆发后,闪电冲锋枪的组装工厂迁往市中心附近一个更大的军械厂,并且由地下转为地上。不过,虽然转入地上,但该军械厂在起义期间仅仅生产了约40支闪电冲锋枪。

关于地下工厂在整个战争期间到底生产了多少支闪电冲锋枪,研究“二战”的历史学家向来说法不一。根据波兰救国军的军需记录,其数目为755支。不过,由于整个生产和装配过程几乎都是处在秘密和分散的状态下进行的,所以可能其真实装配数量要高于这个数字,毕竟这些武器会通过各种渠道流向游击队等地下武装力量手中。

但即使是记录中的755支这个数字,也可谓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毕竟在一个德军完全占领和严密控制的城市中,波兰救国军在没有成熟设计师和现成图纸、设备简陋、材料极度匮乏、工人担惊受怕的情况下能够完成闪电冲锋枪的全流程制造已经难能可贵。

☆“华沙起义”中的闪电冲锋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