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序:边界的突破与随心的书写
纪梅
《边界》是诗人孔祥敬出版的第五部诗集,前四部被他分别命名为《寻梦》《追梦》《灵魂鸟》《汉风楚韵》。仅看这五个书名,已能感受到新诗集的独特性:边界,这是一个具象名词,是实词,而梦、灵魂和风、韵等则属于抽象范畴的事物。观察前几部诗集的出版时间,我们还能发现,诗人“寻梦”之际恰逢“中国梦”被提出并广泛流布,二者的重叠并非巧合;另外,他的“灵魂鸟”选择栖居的版图和枝头是“汉风楚韵”,后者同样是国家和故乡的转喻。可以说,在《边界》之前,诗人的步调自觉与国家意识形态和集体意志保持一致,这种选择决定了前四部诗集的美学风格:高亢的声调和飘摇飞翔的姿态。
在已经非常谙熟上述抒情声调和表达策略后,他开始寻求突破和变化。选择自我突破,树立边界并跨过边界。我想这也是他选择这个词作为书名的原因之一。
中肯地说,对于习惯固有写作风格的诗人而言,变化是困难的,更可能是痛苦的。它要求自我否定与蜕变。就像经历一场重大的手术,需要漫长的休养、调节,然后小心翼翼地迈步。然而,祥敬兄还是选择走出了这一步,萌心动念的一刻他首先在意识层面划立了一个边界。我认为这是十分难得和可贵的选择与努力。也是这个原因,令我接受了他的嘱托,写下这篇小文。
大约十年前,在一次人数众多的诗人聚会中,我与他相识。他当时是一名厅官,在众诗人面前,他坦言自己因忙于工作而长时间放弃了写诗,说这话时他流露出真诚的愧意和羞赧。同时他又非常热情,甚至可以说有一种与他当时的职业身份十分冲突的“活泼”。在他的带动下,原本端坐的诗人们欢乐起来,那天的聚会因他的调动而热闹非凡。我想,彼时他与诗人们的交往,已在悄然松动着一个官员的身份边界。在后来长期的接触中,他的真诚得到了诸多验证。一方面,他对包括我在内的诗友热心、友善;另一方面,他持续而认真地写作,与诗友交流并谦逊地听取意见。我就是其中一个时常提出批评意见的读者。
回到诗集《边界》。它由四辑组成:“行吟集”是诗人行南走北的感悟,“随心集”为日常生活的随记漫笔,“讴歌集”主赞颂,“缅怀集”表追祭故人之念。四辑中,“讴歌集”和部分“行吟集”延续了既往的美学风格,大量使用革命浪漫主义的象征表达和排比句式,将自我和集体融合。如此种种,已被其他评论家关注和论述,在此不再赘述。
我想谈一谈其他风格的诗,在“边界”另一侧的诗,也是诗人突破旧我的努力。它们主要出现在“随心集”,是更适合用眼睛看而非在舞台朗诵的作品。
“随心集”的视野从“诗意的远方”和文化象征转向了日常生活,涉及的空间多为诗人生活的郑州、五指山和故乡南阳,诗人写吃饭(《写给史曼的火锅》)、日常感悟(《镜中自嘲》)、散步(《原点》《零点》《如意之夜》《桥》《即兴》),颇有即兴之趣。现代性的诗学共识是诗歌应该具有一个铁胃,可以消化任何事物,新时代的诗人应该也必须能够书写琐屑的、平庸的日常经验。我们惊喜地看到,一个个鲜活的个体及他们凡俗的经验进入诗人的观察视野。如《今夜,从崂山啤酒写起》写到诗人夜晚散步,经过郑州如意河上的一座桥,听见桥下一个结束了一天工作的厨师长啸“噫吁嘘——”,他一时兴起,起而应呼“啊——哈——哟”,两个分处桥上桥下的陌生人开始了隔空对话:
我们谁也不认识谁
声音中断了
确实,又有了回旋
他,也许知道
我的归途
一个光膀子的大汉
等我
我不知所措
他拿起一杯
棕色的崂山啤酒
说
“敬兄弟!”
(《今夜,从崂山啤酒写起》)
这首诗最打动我的一句是“我不知所措”——诗人回到了平常人的位置,展示出自然和现实的状态:“一个光膀子的大汉”的热情招呼令他短暂惊愕失语。就某种传统的新诗写作来说,这份失语是难得和珍贵的。这么说吧,正是诗人的失语让隐身桥下暗影中的“人民”发出了声音。“他,也许知道/我的归途”,返回再读这一句,或能品出更多深沉的意味:跨越阶层的互相致意在夜幕中悄然弥散。这或许才是所谓的“走向现实”的书写态度。
诗人也写自己的闲逸生活,如垂钓(《鱼》)、种菜(《半坡菜地》)、游戏(《挖海》)、读书(《空中书屋》),还有观景。他最爱描摹的风景是飘逸无形的烟霞云雾,如《机翼下的云朵》《海上日出》《喊你》《天狗》《流星》《晨海》……在我印象中,祥敬兄一贯向往并追求风流和浪漫,于风景中观出诗意或柔情,这十分符合他的日常形象:“再见时/你的眼神/已是半湖柔情/荡漾着小船”(《月亮眼》)。其中,一首有关云景的诗特别引人注意:
蓝月亮被吃了
又吐了出来
三只轮子:
一个太阳
一个太阴
一个太平
(《天狗》)
我们知道,在中国新诗史上有一首著名的《天狗》:“我是一条天狗呀!我把月来吞了,我把日来吞了,我把一切的星球来吞了,我把全宇宙来吞了。”(郭沫若《天狗》,1920)一百多年前的郭沫若展示了一个惊人的胃口和新时代的主体形象。祥敬兄的《天狗》同样借用了天狗食月的传说,但克制住了将意象引申为文化象征的惯性和诱惑:天狗吐出的“太阳”没有指向光明——这个为郭沫若发明而后被无数新诗写作者用滥了的诗意生发路径。我们随后读到的是“一个太阴”。哦!竟是“阴”“阳”相对——我们被带到了传统时空。这个联想旋即又被打破:“一个太平”。“平”是对物象状态的白描,没有文化积淀。也是这个“平”字,刷新了“阴”,更清洗了“太阳”一词的陈垢。可以说,诗人在这里发明了一个崭新的词组:“太阳”。
突破陈旧象征的诗人跨过了旧我的边界,“海洋”是“无数滴/高山孤独的泪”(《海洋》),早晨和夜晚的文化寓意也被清洗,回归到被感知的瞬间经验:
每晚
鸟儿躲进林子
渐飞渐落的翅翼
慢慢拉上界岭的帘子
清晨
唱了一遍又一遍的公鸡
准时抖落露珠打湿的天幕
(《早晚意象》)
还有一些作品,对意象的观察和精描令人惊喜,如《钥匙》《镜头》《谷雨里的黑眼珠》《柳叶》等。《猫》更是一首佳作:
它的胡须
从嘴旁射出八字锋芒
与东北虎的凶煞绝然分开
两颗蓝光的眼珠
是闪烁的星星
横扫装订好的一座座高峰
尾翼超萌
却藏不住年轻的羞涩
它索性悬空自在
翘起柔软的尾巴摇摆
窥视,静观
似睡非醒
十分诡秘的阅读体态
不忍心去惊动
在那里锐利寻思的前爪
突然变成弯曲的钥匙
优雅地把书山深凹的门打开
(《猫》)
这首诗里,诗人的描述冷静而克制,没有文化隐喻和象征,也没有升华或其他过度抒情的冲动。“一座座高峰”呼应“书山深凹的门”,最多泄露了猫所处的空间环境充斥着书。可以说,诗人遵从了现象学的伟大教诲,让一只萌宠与“凶煞的东北虎”之间划清了边界,让它回到了它本身。
回到事物本身,这是诗人对现实和词语的忠诚,也是诗人为自己树立的新的边界。
(本文作者纪梅,文学博士。曾获第二届西部文学奖·评论奖。现执教于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