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运用大脑和心智,进行理性思考
认识并切换你的“思考模板”
每天都有许多事情等着我们解决。面对问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考模板”和解决方式。采用哪种模板,哪种方式,会决定问题的解决程度和结果。
小慧看起来是个柔弱的女孩子,但性格非常急躁,做事常常凭感觉,行动快,思考少。小慧在社区办工作。有一天领导拿了几本名册,分给她和其他员工,让她们核对名册上的人员信息。
“一是核对姓名和住址,二是核对电话和身份证号码。你们要尽快完成。”领导发完名册后说。
小慧拿到册子,一看上面有姓名、电话,也有住址,想都没想地就说:“信息不都有嘛,还核对什么?”
领导说:“这是10年前的旧册子,现在要联系本人核对一下,找出我们这个社区人员信息的变动情况。”说完领导就走了。
小慧打开册子,就开始打电话。坐在小慧旁边的阿雪却拿着册子起身去追领导,问清楚核对信息的目的,这才返回岗位。她打开名册,一个一个看起来,还在旁边做标注。她还没看完名册,小慧已经打了七八个电话,有的没人接,有的已经是空号,才了解到3个人的信息而已。打了半天电话,才核对了3个,小慧不免有些烦躁,站起来在办公室里溜达。
“这电话都打不通,还怎么查,怎么核对啊?”小慧埋怨道。
阿雪头也不抬地说:“有地址啊,估计还得上门去。”
这句话提醒了小慧,她说:“对,有地址,看来得上门去。”
她拿起小册子和手提包,就往外走:“那我先去找找刚才电话没打通的这几个人。”
就在小慧在外面奔波的时候,阿雪搞完了初步筛选,这才一一打电话。接她电话的人很多,不一会儿名册里就只剩下需要上门核对的人了。
下午上班,小慧又跑回办公室,接着打电话。下班前她电话还没有打完,阿雪回来了。
小慧问:“你怎么样?核完了?”
阿雪放下名册说:“就剩一两个电话打不通,上门人也不在的了。我拿给领导,看他怎么处理。”
“啊,你做得真快。”小慧感慨,“我这儿还有几个电话没打,还有几户得上门呢。”
同样的工作,同样的环境,为什么两个人完成的效率不一样?这就和她们处理问题的“思维”有关。从案例来看,小慧的处理模板是不加思考,感情用事,有时还比较冲动。相反,阿雪则有条理得多。拿到任务,她没有盲目地开始,而是先搞清楚做这件事的目的,然后根据目的对工作对象进行划分。这样不仅提高了准确度,也减少了不必要的麻烦。
常见的思考方式分感情用事和理性分析,两种方式的主导思维不同,一种以情绪化为特点,另一种以理性思维为主。生活中很多人都像小慧一样,处理问题倾向于感情用事。他们对待事件的反应以情绪化为主,抱怨、烦躁,或者不经过思考就采取行动。这样的方式会让事情复杂化,也会让人的行为变得盲目。相反,阿雪的思考方式则是理性的。她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再采取相应的行动,不仅减少了盲目性,也提高了解决问题的效率。
当我们习惯于某种思考方式后,会形成固定的“思考模板”。遇到事情,这种“思考模板”就会指引我们以相似的步骤去解决问题。如何让“思考模板”发挥出更好的效应,我们可以尝试以下两点:
1.搞清楚自我的“思考模板”,看看它是如何影响我们的感受、情绪,如何影响我们的行为的。
2.在不同的情景下,我们可以切换“思考模板”,避免不恰当的“思考模板”影响情绪和问题的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