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认识“自我意象”,从内而外改变自我
什么是自我意象
“我是谁?”这是一个简单的问题,也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这是哲学家思考的终极问题,也是普通人会思考的疑问。也许你觉得这个问题没什么独特之处,或者这个问题没什么意义,但换个角度思考,只有人类会提这个问题,会有这样的疑问,因为只有人才具有自我意识,具备从他人的角度来看自身的能力。
自我意识是人对自身全面的觉察和认知,也是人看待自我、形成自我期待的基础。通过自我意识,我们都会形成具体的“自我意象”,而“自我意象”会像镜子一般映照出我们眼中的自己,并伴随我们的一生。
上初中时,李涛喜欢翻阅各种杂志。有一天,他在杂志上看到一个人格小测验,很感兴趣,就做了起来。做完所有的题目以后,他对照结果,发现给出的评价是:你是个很有想法的人,对人对事有完美主义倾向。你为人大方,有很多朋友……你的缺点是比较急躁,没有耐心,做事无法持之以恒。看完后李涛心想:原来我是这样的人啊。
后来读高中,上大学,李涛都认为自己就是那个小测验描述的样子:大方,能结交很多朋友,做事力求完美,但是有些急躁,缺乏耐心。就连他自我介绍的时候,也总会加一句:我这个人,就是比较性急,做事没耐心。而身边的很多人也夸他大方,交际能力很强。
参加工作多年以后,李涛和同事聊天,说起自己性格急躁,没耐心,旁边一位女同事说:“你可不急躁没耐心啊。上次咱们一起去见那个客户,他那副嘴脸,我真想骂他。倒是你,在旁边不急不躁,又解释,又操作演示。我真是佩服呢。”
“是吗?”李涛有点惊讶,再回想一下,他的工作和人打交道,最需要的就是耐心,而他能胜任这份工作,可见他并非一个没有耐心的人。此后,他再也不说自己急躁,没耐心了。
李涛通过小测验,得出了对自我的认识,他所形成的对自我的看法就是“自我意象”。所谓“自我意象”是指一个人描画并认可的自我“图像”或“肖像”,它是自我意识中自我印象的具体化,包括对自我的认知和评价,比如我是什么人,我能做什么,我有什么特点,我是强有力的还是软弱的,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等等。
“自我意象”并非天生的,而是人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它的形成与人的经历和已有的经验有关,特别是成功和失败的经验、欢乐和痛苦的经验、荣誉和屈辱的经验等。当然,他人的评价和反馈也会影响一个人的自我印象,比如案例中的李涛,就是在同事反馈后才意识到自己和“自我意象”不那么符合。
童年和少年时期是自我意象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两个时期的经历和经验对“自我意象”的形成影响最大,并且一旦形成就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不容易改变。所以,我们要特别注意这段经历对我们的影响,要时时反思这一时期形成的“自我意象”是否符合我们自身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