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人生的88堂心理课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拿掉“人格面具”:你有多久没有做过真正的自己

你听说过“人格面具”这个词吗?它来源于希腊文,本义是演员为了扮演某一个特殊的角色而戴上相应的面具,以更好地体现角色的人格。在心理学家荣格看来,即使在舞台之外,人们也会有意无意地为自己戴上“人格面具”,以便适应不同的场合、对象、活动和角色的需要。

26岁的职员章磊觉得自己活得“不够真实”。小时候在父母和长辈面前,他是一个十分老实、本分的孩子,有时显得有些内向;在老师面前,他是一个成绩优秀、行为规矩的好学生;可在几个好朋友面前,他却表现得十分叛逆。只不过老师和家长从来不知道他在背地里还有这样的一面。

步入社会后,章磊发现自己身上出现了更多的“另一面”。在人多的场合,他表现得非常外向,和谁都能聊得来,是公认的交际高手;可是在私下朋友聚会时,他又总是沉默寡言,甘心做一个倾听者,默默倾听朋友们的心声。

在独处的时候,章磊会有些迷茫、困惑的感觉。他心中常常会涌现出这样的问题:“我为什么会有这么多截然不同的‘面孔’?真实的我到底是什么样的呢?”

心理学家认为,“人格面具”在本质上是心理防御机制的外在体现。当人处于不同的场合,面对不同的对象时,会出现不同的心理防御机制,也就会戴上不同的“人格面具”。拥有了“面具”,人们才能更好地适应周围的环境,从而与其他人甚至是自己不喜欢的人和睦共处;“人格面具”还能够体现出一些良好的特质或性格,这能够帮助一个人获得社会公众的认可,对个人的发展也是非常有利的。

不过,“人格面具”有时也会产生消极的作用。比如,一个人过分热衷和沉湎于自己当前的“人格面具”时,他人格的其他方面就会受到排斥,而且他还会对真实的自我产生深刻的怀疑。

心理学家温尼科特指出,“真自我”是一种对于自我的自发、真诚的体验,如果一个人不能接受“真自我”,不能按照自己原本的样子去生活,就会丧失“现实感”。也就是说,他的行为是基于对他人感受的揣测做出的,而不是从自我感受出发做出的。

如果这种情况发展到十分严重的地步,一个人就会完全丧失“自发性”,无法体会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也无法从现有的关系中获得幸福感。他的内心会变得非常空虚,还有可能出现焦虑、易怒、忧郁、孤独等心理健康问题。

因此,为了更好地掌控自己的人生,我们需要摆脱“人格面具”的消极作用,发挥其积极作用,而这需要我们做到以下两点。

1.避免“人格面具”的过度膨胀。

对某种“人格面具”过于专注、过于倾心,在意识中将自身完全视同“人格面具”所扮演的角色,这种情况就是“人格面具过度膨胀”,它对心理健康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想要避免的话,我们必须注意分清“人格面具”和“真自我”,而这需要我们充分认同自己的内心,不要轻易受到他人评价的干扰。

以下这三个问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辨识“真自我”。

问题一:我们的社会身份是什么,需要匹配哪些能力?(这可以帮我们找出为了赢得他人称赞、满足他人期望而产生的“人格面具”)

问题二:我们曾经因为自己的性格遭受过什么样的指责?(这可以帮我们找到那些被自己刻意掩藏的“人格面具”)

问题三:在受到赞美或遭到指责前后,自身发生过哪些改变?(这可以帮我们发现“假自我”是如何形成的)

2.建立积极的心理防御机制。

不成熟的心理防御机制或消极防御机制,如“退行”“否定”“压抑”等会损害心理健康,更会让我们在社会交往、自我提升等方面遇到重重障碍。比如,在遭遇挫折时,因为没有勇气去面对,就戴上“弱者”的“人格面具”,采取一些比较原始和幼稚的行为反应,像哭闹、耍赖等,以逃避现状或赢得他人的同情。这就是退行心理机制造成的后果,它不但会让一个人变得越来越脆弱,还会引起他人的反感和轻视,对个人的成长、发展十分不利。

所以我们应当学着建立积极的心理防御机制,比如可以采用积极的补偿机制——在遭受失败、挫折,产生愤怒、焦虑、痛苦的情绪时,让自己戴上“强者”的“人格面具”,不屈服、不甘于现状,努力寻求突围,以获得心理补偿。这不但能够让我们快速摆脱不良局面,还能提升自我能力、促进个人成长。

此外,我们还要记得提醒自己,在辗转于各个“人格面具”之间,感觉疲惫、迷茫的时候,不妨在适当的环境中,放下一些过于强烈的目的,将“人格面具”卸下来,做回那个“真自我”,这会让自己有一种解脱感和愉悦感,对保持心理健康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