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力的“牛鼻子”
要想掌握知行力,建立核心认知拼图,需要抓住一个“牛鼻子”:知与行没有一刻是分离的。这也是本书的核心。
大家可以试着回答一个问题:“读、讲、写,哪个才算是学习?”很多人会回答:“读”。因为读看起来是输入,是知,而讲和写更像输出,是行。如果这样回答,就把知与行分离了。其实输入与输出都是学习,读、讲、写必须一元化训练才有效果。
每周五下午两点,是我们公司内容部门固定的培训时间。同事们需要提前做如下准备:摘录一周内读到的八个金句或者专业知识点,再写下自己对每一条的解读,然后与大家分享。例如,关注数字化转型的同事要在会上向大家讲清楚各种云服务的不同;关注金融的同事要讲清楚什么是看跌期权和做空。“讲清楚”的标准,就是连公司的保洁员都能听懂。每位同事讲完之后,我会对听众就其中的知识点进行提问,以检验讲的是否清楚,听的是否明白。
这个做法我已沿用了10年,不仅自己受益良多,还培训出大量卓越的内容生产者。它的适用范围不仅包括从事文字工作的人,还包括职场白领或高级管理者。对他们来说,这个方法也是提高综合沟通能力的利器。培训方式看似简单,其实隐藏着培养学习“元能力”的密码,即读、讲、写一体化训练,收集资料是读,摘录评论是写,分享给他人是讲,同时完成了三项练习。
那些真正的阅读高手、讲话高手、写作高手,大部分人的读、讲、写一体化综合能力都比较强。读、讲、写是一种古老的认知性、社会性和文化性活动。我国古代的士大夫文明,体现的就是一个如何提高自我修养、自我超越的过程,而士大夫的价值载体就是科举制度,通过科举改变阶层,经世致用,那些读、讲、写综合能力突出的人,更容易拔得头筹。以宋代为例,司马光、王安石、苏轼等不仅在文坛上建树颇多,也都口才极佳。
21世纪的新一代文化人更是如此。不管是“初代知识网红”罗振宇、吴晓波、樊登,还是最近的一些知识新顶流等,无一例外,他们读、讲、写的能力都很全面。
从表面上看,有的人成名是由写而讲,有的人是由读而写,有的人是由讲而写。但仔细分析其路径,读、讲、写的能力都不可分割地贯穿于每一个环节。以吴晓波老师为例,其最早的身份是财经作家,从2001年开始,先后出版了《大败局》《激荡三十年》《跌宕一百年》等财经畅销书。进入新媒体时代,他创建了“吴晓波频道”,从此开始不断拓展边界,相继推出了一系列以个人品牌为核心的产品。
虽然他们也会遇到各种批评的声音,但都有自己稳固的核心认知拼图,也参与了这个时代的文化塑造,影响了数以千万计的人获取新知,同时完成了财富与声望的积累。反过来看,如果把读、讲、写的能力从身上抽离,他们也就泯然众人矣。对多数人而言,读、讲、写的能力是与生俱来的,凭借对这种能力的强化,完全靠自己的智慧获得成功,是令人振奋的案例。
读、讲、写的一元化,就是知与行不可分离的一个例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