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谁说江东皆是鼠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01章 诸葛亮治蜀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比管、乐则过之,比伊、吕则兼之!”

刘备不遇孔明,则困守新野一县,刘备旦遇孔明,汉昭烈帝!

相比较孔明的军事才能,其治国之才,犹过之。

孔明的军事才能,也不过是区区一个小小的“武庙十哲而已!”

却被某些人,追着喷,真是可笑。

孙登就记得,一个小学还是中学女老师,叫什么什么来着,一个公众视频,直接辱骂、蔑视、诋毁诸葛亮,说什么诸葛亮是矮子,长相猥琐吧啦吧啦!

似乎还有几十万粪丝跟着符合,真是可笑!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就是对这些人,最好的评价。

蜀汉,在诸葛亮的治理下,可以说是非常出色。

夷陵之战后,刘备在白帝城把后主刘禅托付给诸葛亮。刘备死后,诸葛亮尽忠竭力辅佐后主刘禅,后主时期的政事,无论巨细皆由诸葛亮专主。他治国时励精图治,任人唯贤,赏罚分明,注意发展蜀中经济,并妥善解决民族矛盾,受到蜀中各族人民的拥戴。

诸葛亮自主治蜀时,蜀汉政权的政治结构,有三种势力:益州土著、刘璋旧部、荆襄集团。当然,刘备诸葛亮带来的荆襄集团是胜利者,是立国的根本。刘璋旧部对蜀汉政权也比较忠心,但这种忠心的基础是“兴复汉室”。麻烦的是益州土著,这一集团内部有忠于蜀汉政权的人,比如李恢、王平、杨洪等,也有相当一部分人心中不服蜀汉统治,如杜琼、谯周等益州名士。如何凝聚这三股势力,是蜀汉政权的根本大计。

看一看蜀汉政权官员结构。在权力中枢,先看尚书令,有刘巴、李严、陈震、蒋琬、费祎、董允、吕乂、陈祗、董厥和樊建等。除陈祗外,都是荊州人,没有益州人。扩展到录尚书事、平尚书事,可以再增加诸葛瞻和马忠二人,当中仅马忠是益州人。可以说,益州土著远离蜀汉权力中枢。

但是,本地土豪力量强大,占有田地人口,掌握经济军事力量,不可能彻底消灭。诸葛亮他们只能选择性拉拢部分本地人来分化瓦解,比如秦宓、谯周等人,给予位高但无实际权力的官职。在地方级官吏中,如治中从事、别驾从事、议曹从事、督军从事等,出于治事的需要,多用益州当地人。益州土著中对蜀汉政权不满者大有人在,比如刘备方逝,后主幼弱,益州就曾爆发了一系列土著士人的反抗。再如后来邓艾偷袭,本地世家拒绝抵抗。可以说,蜀汉政权没有从根本上安抚住益州土著势力。

出于政权稳定的需要,当内部的权力结构无法达到利益均衡的要求时,一般的做法是,内强管控,外树强敌,这才是凝聚人心、稳定政权的不二法门。诸葛亮高举“北伐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这杆大旗,是为了弹压一切异言,把人们牢牢地捆绑在一起。

诸葛亮第一个动作,重新捡起联吴抗曹国策。

诸葛亮以丞相开府治事后,办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派邓芝出使孙吴,劝说孙权与蜀汉和好。在刘备刚刚因伐吴失败去世的背景下,诸葛亮此为,需要大的胆略。和吴成功,安定了蜀汉东边国境,其更积极的意义是,诸葛亮已经牢牢地控制了蜀汉的政治走向。

229年,孙权称帝后,诸葛亮力排众议,派卫尉陈震出使吴国恭贺。“震到武昌,孙权与震升坛歃盟,交分天下”。诸葛亮放下意识形态的争论,从现实出发,恭贺孙权称帝,此举在心理上消除了蜀吴成见,巩固了两国同盟。此后诸葛亮北伐,不仅无东顾之忧,反而能够得到孙吴北进遥相呼应。

诸葛亮南征平叛,是其一生中最辉煌的成就之一。

南中是蜀汉的大后方。南中四郡,包括今四川西南部、云南东部和贵州南部地区,居住着今称苗、彝等少数民族,两汉时称西南夷。因秦汉以来大量移民,形成了汉人大姓豪族与当地民族之间的矛盾。由于地理位置较偏,天高皇帝远,朝廷派去的官员不易实现有效的管理。民族首领、汉族大姓对苛捐杂税心存怨恨,官员贪腐欺诈也极易引发民愤,各类矛盾交织,南中地区始终存在叛乱危机。

刘备去世后,越巂郡的高定元行为开始放纵不羁,建宁郡的雍闿也飞扬跋扈,据《华阳国志南中志》记载,越嶲叟帅高定元杀郡将焦璜,举郡称王以叛。益州大姓雍闿亦杀太守正昂。朝廷又派张裔为太守,结果被雍闿流放到东吴。最重要的事件是,223年,牂牁郡太守朱褒起兵造反,地方政府公然与朝廷对抗,加上地方大姓造反,真正威胁到了蜀汉后方的安危。

建兴三年春,诸葛亮在隐忍、积蓄力量数年后,出兵平叛。史载,诸葛亮225年率军南下前,参军马谡献“心战计”。大意是,南中地区地险位偏,教化难行,夷人屡破屡反,且蜀军不可久师无功,只能打一场速决战。相较之下,只能在军事征服的同时,实现心理征服,恩威并济,才能收到长治久安的效果。

南征时,诸葛亮利用夷人信鬼神的心理,采用藏甲、建塔、立碑、凿龙脉等手段,进行一系列的心理恐吓和攻击。使夷人认为,他们所对抗的是天神的代表,诸葛亮具有无边的法力,从而在心理上产生动摇。接下来是恩威并重,宽严相济,利用夷人爱誓盟、重诅盟的特点,数擒数纵孟获,分化瓦解,争取民心。

最后是采取以夷制夷的策略。

在服从蜀汉政权的前提下,让夷人自己处理自己的事务。诸葛亮分南中四郡为六郡,以当地人或将领统领。

有人曾劝谏诸葛亮留兵镇守,诸葛认为,留人要留兵,留兵要消耗,且易产生摩擦,不易取得夷人信任,长久必成祸患。决定“不留兵,不运粮,纲纪粗定。”并为夷人封官加爵,笼络南人。如“亮收其后杰建宁爨习,朱提孟琰及获为官属,习官至领军,琰,辅汉将军,获,御史中丞。”封世代统治洱海地区的龙佑为酋长,赐姓张。诸葛亮为这些首领和豪强打上了蜀汉政权的烙印。

经济建设方面。建兴二年春,开始实行“务农殖谷,闭关息民”。一是实行休养生息,夷陵之战消耗甚大,诸葛亮提出“唯劝农业,无夺其时;唯薄赋敛,无尽民财。如此,富国安家,不亦宜乎?”提倡与民休息。安农措施主要有,安抚流民,打击豪强,闭关息民,养育民物等。二是休士屯田,增加粮食供应,改善军民关系。如建兴十年,“休士劝农于黄沙”,十二年“是以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耕者杂于渭滨居民之间,而百姓安堵,军无私焉。”

此外,重视水利设施建设,据《水经注》记载,公元228年,诸葛亮北伐路上发现,都江堰水利设施是农业的根本,派兵1200人守护,而且签署了维护都江堰的政令拓本,设置专职的官员进行日常性的管理维护,开辟了以后历代设专职水利官员管理都江堰的先河。

诸葛亮还特别重视蜀锦和盐铁的生产。设锦官和建立锦官城以保护蜀锦生产,奖励农桑,推行先进纺织技术,扩大蜀锦生产。诸葛亮曾说:“民贫国虚,决敌之资,惟仰锦耳”。蜀汉亡国之时,府库中还存有锦、绮、绿、绢各二十万匹,可见蜀锦的产量相当惊人的。

七万余人,从事纺织业。

设置盐府校尉和司金中郎将,专管盐铁生产。传说诸葛亮亲自指导盐铁生产。《博物志》载:“临邛火井一所……诸葛丞相往视之,后火转盛热。以盆盖井上,煮盐得盐。”《山川记异》载“诸葛盐井有十四”。成都市郊汉墓出土的“盐井”画像砖重现当时景象:盐井开挖在群山之中,高架取卤,架上安置滑车和吊桶。架分两层,两层对立二人,以辘轳提取卤水。然后再将井内的盐卤利用枧筒引流,经山溪流入盐缸内,最后放入盐锅熬煮。此外,诸葛亮“好修官府、次舍、桥梁、道路”,使物资流通交易便利。

蜀汉政权成立之前,益州等地的社会风气已经被刘璋父子搞坏,“德政不举,威刑不肃”。诸葛亮强调峻刑重法,刘备在时,他与法正、伊籍、刘巴、李严共同编制“蜀科”。诸葛亮提出“威之以法,法行则知恩。限之以爵,爵加则知荣。恩荣并济,上下有节,为治之要。”力行法治,限制和打击“专权自恣”的官僚及豪强。

在治军方面,诸葛亮尤其重视律法。在诸葛亮军事著作中,仅“军令”、“兵要”和有关军事教令就占有较大篇章,且具体、严酷。如“闻雷鼓音,举白幢绛旗,大小船进战,不进者斩。”“凡战临阵,皆无喧哗,明听鼓音,谨视幡麾,麾前则前,麾后则后,麾左则左,麾右则右,不闻令而擅前后左右者斩。”从而收到“戎陈整齐,赏罚肃而号令明”的效果。向来不以战斗闻名的蜀人,经过诸葛亮一番训练,竟然成为“节制之师”。

诸葛亮执法严峻,有时甚至加罪除之,如惩罚刘封、彭羕、廖立等。此外,史载诸葛亮“惜赦”。当时,为政者定期或逢好日子发布的减免罪刑或赋役的命令是常态,但诸葛亮为从严执法,较少颁布赦免政令。有人曾经责难诸葛亮,说他惜赦。诸葛亮回答到,刘景升父子年年都大赦人犯,但对治理国家又有什么好处呢?400年后,唐太宗夸赞诸葛亮,“诸葛理政十年,不赦而蜀大化。”

北伐是诸葛亮执政后的重心。

从战略层面讲,蜀汉北伐,是为了凝聚人心,稳固政权。从战术的层面讲,北伐的目的,法正在217年劝刘备取汉中时,就已经讲明上中下三策。上可以倾覆寇敌;中可以蚕食雍凉,广拓境土;下可以固守要害,为持久之计。以北伐之名,时时出兵,袭扰魏境,观衅伺隙,就是诸葛亮首要选项。

建兴四年,魏文帝曹丕去世,曹睿初登帝位,忙于内务。孙权亲自率兵攻江夏,诸葛瑾率兵攻襄阳。内外形势有利,是蜀国北伐的良好时机。建兴五年三月,诸葛亮上《出师表》,率军出发,北驻汉中,开始北伐。

诸葛亮北伐率兵与魏战争共有5次。第一次,建兴六年春,出祁山,先胜后败。第二次,建兴六年冬,出散关,围陈仓,粮尽而还。第三次,建兴七年,攻武都、阴平,大获全胜。第四次,建兴九年二月,复出祁山,粮尽退军。第五次,建兴十二年春,由斜谷出,据武功五丈原,与司马懿对阵于渭南。相持百余日,诸葛亮染病死于军,时年54岁。离他27岁出山辅佐刘备,正好27年。诸葛亮不折不扣地实践了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诺言。

总的来说,诸葛亮北伐,消耗甚大,伤亡甚大,得地甚少,得不偿失。陈寿论及诸葛亮北伐失败,总结了五条原因。一是将略为短,非其所长。二是攻战对手,时值人杰。三是众寡悬殊,蜀弱魏强。四是缺少辅佐,蜀无名将。五是天命有归,不可以智力争。如果再加上一条,就是人心向背。三国鼎立后,人心厌战,曹魏休养生息政策很是得人心,而诸葛亮一再北伐,打消耗战,民穷兵疲,不败若何?

诸葛亮北伐没能成功,除了蜀汉国小力弱,以一隅敌全国之外,他没能协调好战略战术的关系,片面求稳,将己方置于不利位置,也是主要原因。北伐以汉中为基地,北出秦川,隔着一道秦岭。兵出渭水,夺关中居高临下以窥中原,就是当年刘邦的出兵路线。

诸葛亮在隆中对中也是这样规划的。在荆州已失的现实下,诸葛亮以稳为主要考虑,绕道出陇右,夺取雍凉,蚕食魏境,结果形成蜀魏在边界对峙打消耗战的局面。蜀的国力远不及魏,以小搏大,不出奇兵,哪有胜利的可能?历次北伐,都是弱蜀攻坚,强魏守险,边战皆北,就是必然的结果。诸葛亮星落五丈原,留下千古遗恨。

诸葛亮忠实地履行着“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修己以安百姓”等儒家思想精髓。尽管他留下的著述,多以形而下的治事为要,极少形而上的学理阐发。但他一生实践,就是一个忠贞不二的儒者,儒家理想的践行者,一代大儒,真正的儒。

首先,没有诸葛亮的蜀国依然到处都是诸葛亮的影子,蜀国的国家机器仍然能正常运转。

诸葛亮担任蜀国宰相期间可谓是呕心沥血,对蜀国发展所做出的贡献有口皆碑。他在位期间全心全力辅佐两位皇帝,在蜀国经济、农业等诸多方面的发展上都有很大功绩,可以说诸葛宰相就是蜀国发展的总设计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