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讨与思考 江苏省残疾人事业发展研讨会观点集萃
1.“残疾人精准扶贫”学术研讨会
2016年12月22—23日,2016年度江苏省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会在淮安市召开。研讨会以“精准扶贫”为主题,分为残疾人精准扶贫研究、残疾人政策研究、残疾人就业研究、残疾人社会工作研究、残疾人社会融合研究五个专题。
会议认为,残疾人脱贫扶贫工作任务依然非常艰巨。残疾人扶贫是国家精准扶贫的重点所在,精确扶贫的要点在于“精准”,应当做到精准识别、摸清贫困残疾人现状;精确评估、整合扶贫资源;精准设计、完善救助政策;精准施策以求定期脱贫。
专家认为,推进残疾人精准扶贫需要加强残疾人扶贫脱困的政策体系建设。残疾人精准扶贫政策包括项目、资金、脱贫措施、脱贫效果等;精准扶贫的精是精确,准是标准。残疾人的就业难、就业服务匮乏、缺乏就业动力与就业能力等问题引发了与会学者的激烈探讨。残疾人就业仍存在社会、自身、心理和信息等方面的障碍,因此,在残疾人就业服务方面,需要引入市场机制让政府更好地对残疾人服务进行规划、决策、监督和评估;要健全激励机制,通过以就业能力为中心的能力给付,实现残疾人的增能赋权,进而增强残疾人就业动力与就业能力。
有人提出,社会工作与精准扶贫存在内在契合性,要将社会工作与精准扶贫紧密衔接起来。残疾人是贫困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残”“贫”叠加,增加了扶贫难度。社会工作介入残疾人扶贫计划,不仅能在价值伦理上提供指导,还可以在贫困状况评估、贫困残疾人需求评估、社区动员和促进参与、资源链接、残疾人能力提升等环节精准介入,提高参与式扶贫的成效,协助残疾人克服贫困障碍。
在残疾人社会融合研究专题方面,会议认为,促进残疾群体融入社会,需要从空间上、思想上创造无障碍的出行环境。完善社区残疾人无障碍出行环境需要从四个方面入手:空间归位,精准施策;管理到位,责任明晰;社区本位,系统链接;参与首位,体验优化。促进残疾人社会融合,根本在于真正实现残疾群体的平等、参与、共享,从这三个维度切入,找出破解残疾人事业发展难题的路径。
2.江苏省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会专题研究年会
2015年12月14—15日,江苏省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会、南京大学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中心在南京召开“社会组织建设与残疾人服务”专题研究年会,深入分析了残疾人服务的社会组织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在加快发展残疾人支持性社会组织问题上达成广泛共识。
3.江苏省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会第二次代表大会暨残疾人权益维护研讨会
2014年12月19日,江苏省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会在南京大学举行了第二次代表大会暨残疾人权益维护研讨会。与会的专家学者和江苏省市县残疾人工作者从不同的学科、多维的视角,对残疾人权益维护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内容包括法治语境与机制、城市规划和农村社区建设、就业保障和全面参与融合、公共交通等。
4.“现代化进程中残疾人福利政策与社会服务”学术研讨会
2012年5月20日,南京大学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中心和江苏省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会在南京大学共同举办了“现代化进程中残疾人福利政策与社会服务”学术研讨会。与会的专家学者围绕残疾人事业现代化的内涵、社会组织作用、福利政策,以及社会服务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讨和交流。
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陈新民提出,江苏省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应坚持普惠与特惠相结合、全省性保障制度与各地优惠政策相结合、制度建设与项目推动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满足残疾人的各类服务需求,努力推动残疾人社会保障向社会福利发展,在全省乃至全国探索出残疾人社会福利的新思路和新做法。
5.“江苏省残疾人事业现代化”研讨会
2011年12月,江苏省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会、南京大学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中心在南京大学召开“江苏省残疾人事业现代化”研讨会。江苏省各级残联和省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会人员,以及省内外研究人员等50余人参加。
江苏省残联理事长高晓平总结了残联工作的两大转变,一是从做项目到定制度的转变,二是从做项目到做体系的转变,并提出了要提供高品质的服务,实现残疾人事业的专业化、技术化、体系化。
关于“什么是残疾人现代化”,南京大学周沛教授提出几个观点:一是理念与价值观——人道性与先进性;二是制度与政策——特殊性与法规性;三是内容与项目——技术性与多元性;四是形式与手法——专业性与多样性;五是操作与实践——规范性与标准性;六是视野——国际性与发展性,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残疾人现代化;七是目标与追求——普惠性与福利性。
关于实践残疾人现代化的研究方法,专家们认为,一是理论层面,要从内涵说起,从要素说起,先解读什么是现代化,再定义残疾人现代化。虽然理论的定义和实践有一定距离,但学术分析还是十分必要的。二是实践层面,需要探讨几个方面,比如,小康与现代化的联系和区别,现代化建设和“两个体系”建设的关系。三是研究现代化的具体步骤:现代化既是目标,又是过程,制定未来几年的规划,要先确定目标,再分析实现目标的步骤。四是研究现代化的具体工作和内容。
6.残疾人事业理论与实践研究座谈会
2010年5月29日,中国残联在南京大学召开残疾人事业理论与实践研究座谈会。程凯副理事长指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意见》(中发〔2008〕7号)是残疾人事业发展的重大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和政策创新,国家将不断加大社会投入,加强民生建设,争取为残疾人事业发展带来更大的机遇。
[1]唐钧:《社会政策的基本目标:从克服贫困到消除社会排斥》,《江苏社会科学》2002年第3期。
[2]景晓芬:《社会排斥理论研究综述》,《甘肃理论学刊》2004年第2期。
[3]李斌:《社会排斥理论与中国城市住房改革制度》,《社会科学研究》2002年第3期。
[4]李斌:《社会排斥与中国城市住房改革制度》,《社会科学研究》2002年第3期。
[5]刘翠霄:《各国残疾人权益保障比较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第1页。
[6]郭建模:《残疾人工作基本知识读本》,华夏出版社,2002年,第1页。
[7]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中国残疾人事业年鉴(1949—1993)》,华夏出版社,1996年,第567、632页。
[8]熊斌、董志强:《残疾人力资源开发——一般分析以及基于重庆的实际研究》,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56页。
[9]赵竹良:《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残疾人问题》,《社会科学》1994年第1期。
[10]De Haan,A Social Exclusion:Enriching the understanding of Deprivation,Issue 2 March,pp.22—40.
[11]克莱尔(Clare):《消除贫困与社会整合:英国的立场》,《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2000年第17卷第4期。
[12]伊莎贝拉(Isabelle):《人人有工作:社会发展高峰之后我们学会了什么》,《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2000年第17卷第4期。
[13]王辅贤编:《残疾人社会工作》,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7页。
[14]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6月第1版,第249页。
[15]马洪路:《社会康复学》,华夏出版社,2003年,第59页。
[16]马洪路:《残障社会工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26—28页。
[17]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教材编写组:《社会工作实务》(中级),中国社会出版社,2007年,第234页。
[18]王辅贤:《残疾人社会工作》,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7页。
[19]杨俐:《残疾人权利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吉林大学,2009年,第28—30页。
[20]〔美〕杰克·唐纳利:《普通人权的理论与实践》,王浦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第3页。
[21]钱宁:《社会正义、公民权利和集体主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第214页。
[22]张姝:《公民权利的社会福利价值探析》,《社科纵横》2006年第7期。
[23]李莉,邓猛:《近现代西方残疾人社会福利保障的价值理念及实践启示》,《中国特殊教育》2007年第6期。
[24]彭华民等著:《西方社会福利理论前沿》,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年,第187页。
[25]J.Midgley,Growth,Redistribution and Welfare:toward social investment,Social Service Review(March 1999).pp.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