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思考法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概念技能的含义和作用

1.究竟什么是技能

说到现在好像有点跑题了。其实技能(Skill)和技术(Technic)是有区别的。我之前写过一本书,叫作《提高思考效率的45种方法》。在书的腰封上我写过一句话:“别再读那些帮助你提高技能的书了。”有读者在亚马逊网站的评论中问我,说难道你的这本书写的不也是如何提高技能的吗?其实我写这句话的理由是因为我觉得大家对技能这个词是有误解的,我在那本书的前言中做了具体的解释。

在此,我再重复一遍,技术和技能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将技术和技能用一个关系式来表示,即为技术+应用能力=技能。所谓应用能力,就是指在恰当的时候可以选用恰当的技术来处理问题的能力,或许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一种可以读懂周围环境的能力。只有同时具备技术和应用能力的时候,我们才可以称之为技能。顾名思义,技能就是一种可以正确运用某项技术的能力。

毫无疑问,商业领域里的工作经常需要做一些思考,而思考的内容大多都是无形的。如果要用一个词语来表述,那就是“Concept”,翻译过来就是“概念”。英语字典中“Concept”有这样的解释:“Concept: an idea or a principle that is connected with sth abstract.”。也就是说,概念就是指一些关于抽象事物的思考和定义。概念是抽象的、无形的,我们可以把处理这些无形事物的能力称作“概念技能(Conceptual Skill)”(见图5)。

图5 商业领域中的思考

2.什么是概念技能

通常情况下,我们把概念技能定义为:对知识和信息进行系统化的整合,通过对复杂事物的概念化处理,来获取事物本质的能力。由此,我们也可以称之为“概念化能力”。

说得通俗一点,就是把脑子里想的和心里所感受到的东西用语言表达出来。这样一来,那些无形的事物似乎就会变得有模有样了。当然,这也是一种感知无形世界的基本能力(见图6)。

图6 什么是概念技能

在定义中,我们始终强调感知力。头脑很聪明或者自身能力很强的人往往喜欢在讲话时做一些肢体动作,这可不是无意识的机械摆臂,而是可以将讨论内容延伸到空间的肢体语言。通过肢体语言我们可以表达出自己的讲话内容是从哪里开始的,也可以告诉大家自己讲的话正处于哪个阶段。所以,很多人在讲话时总是伴随着各种各样的动作,这是一种借用空间来表达无形事物的方法。我们可以通过三次元的位置关系来传达自己的意思。很显然,这些想法对于说话人本身来说是完全可见的。同时,对于已经掌握了这项技能的人来说,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概念也是完全可以被感知的。因此,这项技能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概念技能这个理论是由罗伯特·卡茨[1]提出的。由此,我们有时候又把它叫作卡茨模型(见图7)。

图7 卡茨模型

卡茨提出管理者必须具备三种必要的技能,分别是技术技能、人际关系技能和概念技能。这个模型非常著名,我相信有的读者已经有所了解。

根据卡此模型,我们可以把管理层分为基层管理、中层管理和高层管理。在基层管理中,技术技能所占的比例比较大,而在高层管理中,处理无形事物的概念技能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战略或者企划。也就是说,在由基层管理向高层管理转变的过程中,技术技能所占的比例会逐渐缩小。

3.一个更加需要概念技能的时代

卡茨是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卡茨模型的。从那个时代发展到今天,商业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就像我在前文中提到的有关具象世界和抽象世界的内容,那些需要大量劳动力的具象的实体产业已经开始慢慢地向日本之外转移。有些转移到了劳动力相对廉价的地区,有些则选择用机器来代替人力生产。产业全面的自动化更是大势所趋。现在日本国内留下的仅仅是一些企划、设计方面的工作岗位。也就是说,脑力劳动的工作比例正在逐渐升高,而那些只需要技术和手工操作的工作正在不断减少。

另外,我们还要面对职业生涯的长期化,也就是说,我们的工作年限正变得越来越长。即使国家规定了60岁的法定退休年龄,在65岁之前还是可以通过返聘来继续工作的。估计在不久的将来,法定退休年龄有可能会被推迟到70岁。这里边除了退休金缺口的问题以外,也在说明随着人们平均寿命的延长,我们的工作时间也会相应地发生改变。

可是你要明白,年轻的时候我们还可以依靠强健的身体干一些体力劳动,但上了年纪以后这条路就行不通了。如果想要维持稳定的生活水准,仅靠廉价的体力劳动是无法实现的。因此,我们必须具备获取高额报酬的工作能力,并且保证这样的能力可以一直维持下去。这时候,我们就会意识到概念技能是万万不可缺少的了。

另外,我们的工作方式也在发生着改变。现代人正在和越来越多具有不同生活背景的人聚在一起工作。不久之前,“自由职业者”这个词火起来了,不过并不是说,你在星巴克咖啡店里用电脑工作就意味着你是一名自由职业者。真正的自由职业者不属于任何一家公司,他们的工作方式是利用自己的强项和技能来组建一个团队,并且帮助他人解决问题。你不得不承认,正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采用这种新型的方式工作。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你的公司所要负责的项目不仅需要公司内部员工的合作,更多的时候还需要其他公司帮忙,甚至主管会突然给你下达一个工作任务,让你和一个外国人进行接洽。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样的工作体验正在不断增多。每当遇到这种情况,最令人头疼的问题就是,每个人的知识储备和工作背景都不尽相同,导致双方交流起来就会有一些小小的障碍。这么长时间以来,我也在不少公司工作过,我发现每家公司的企业文化和工作方式都是截然不同的,但是在这个由不同背景的人组成的团队里,我们必须用对方可以接受的语言来告诉他们自己想说什么、自己的观点又是什么,这是一件很有挑战的事情。

原来在公司里用“这个”“那个”就可以表明意思,在这个时候就不会起作用了。我们必须通过标准的语言表达方式来向对方分享自己的观点。当和不同背景的人一起工作时,你脑子里想到的那些理所当然的事往往正是问题和误会产生的根源。

还有一点,我们的工作环境也从磋商型变成了项目型。这对于日本人来说是一个非常巨大的变化,有很多人都还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因为他们还没有习惯去和一群背景完全不同的人一起工作。这种环境的变化有时会带来一些不必要的损失。有些人在熟悉的环境里可以自由地发挥出自己的特长,一旦周围的环境发生了变化,他就会显得不知所措。只要发生这种情况,无论对个人还是对公司来说都将是一种损失。因此,如果想要取得项目型工作的成功,最不可或缺的就是概念技能,并且还应该在短时间内快速提高概念技能在所有技能中的比例。

到目前为止,无论是做基层管理还是做高层管理,人际关系技能都保持着相对稳定的占比。但是我最近切实感受到在高层管理中,概念技能的重要程度要比人际关系技能高得多(见图8)。

图8 卡茨模型

其实,如果没有概念技能就不会存在人际关系技能。因为当你连自己的意见都无法完整表达的时候,自然也就无法建立任何人际关系了。实际上,概念技能就是通过语言把心中所想表达出来,以帮助我们把无形的事物转换为可以感受到的事物。这样一来,我们既可以把自己想说的话准确地传达给对方,又可以更好地理解对方想说什么。同时,这还可以帮助我们一起找准讨论的主题和方向。简单来说,就是相互之间可以通过讨论来探究顾客的需求是什么,从而一起努力开发市场。

4.跌入职业断崖的商务人士

概念技能的重要性正在引起越来越多的人重视。甚至有些人会因为缺少概念技能而显得不那么称职。我们知道,公司里一般会有职员、系长/课长、部长、营业部长、社长等职位,可这些职位彼此间并不是无缝连接的,它们每一级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的间隙。

比如,当一名职员升为系长的时候,虽然他获得了系长这个职位,但他不一定能够完全胜任这份工作。同样的道理,当系长升为部长的时候,甚至当部长升为营业部长的时候,他们都有可能无法立刻胜任当前的工作。这时,他们就好像跌入了断崖,并且还是在不知不觉中掉进去的。以前,最大的缝隙存在于系长/课长和部长两个级别之间。但是最近却发生了一些改变,最大的缝隙已经转移到了一般职员和系长/课长之间。你是否会觉得很意外?其实有很多人在享受升职带来的喜悦时已经不知不觉地跌入断崖。

产生间隙的原因不是别的,正是我们一直在谈的概念技能的缺失。现在的系长/课长职位要比以前更加需要概念技能。因为现在从系长/课长的职位开始,就要求我们具备设计、企划、制定战略等处理概念的能力。可能每个公司对岗位的定义都会有所不同,但很多公司都已经开始从最低的管理岗位起就要求员工具备概念技能了(见图9和图10)。

图9 职业断崖1

图10 职业断崖2

大家听过“彼得定律[2]”吗?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在一个等级制度中,每个员工都趋向于上升到他所不能胜任的岗位。例如,某个人在做课长的时候工作能力非常出色,但一旦当上了部长,就显得一无是处。再比如,有人作为普通组员表现得十分优异,可当他担任领导后又会显得欠些火候。大家身边是否也有这样的案例呢?明明是因为自己的工作能力被大家认可而得到了提拔,可又因为自己不具备胜任更高职位的能力反而显得一无是处。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彼得定律”,当你还没有掌握概念技能的时候,“彼得定律”会在你的身上加速发生(见图11)。

我们知道有很多项目经理都是由课长级别的人来担任的,而项目经理的主要工作就是准确地向项目组内的成员下达工作任务。就像我在前文中所提到的,现在的项目有很多都需要不同背景的人协同合作才能完成。要想准确地向这些人下达任务,就必须同时具备将观察、目标、理念等问题综合起来进行分析的能力。也就是说,单单在课长这一层级里,就已经对概念技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现实情况却是有很多人刚走到这一步就掉进了“彼得定律”的断崖之中。我感觉整个日本可能都存在着这个问题。

图11 彼得定律

5.不善于处理无形事物的日本人

日本被称为制造业大国。在日本的制造业领域有很多了不起的企业和技术。虽然日本的制造业一直以来都很强大,但总体竞争力却总差强人意,而且这种状况已经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日本的优势是杰出的生产制造能力,但是生产的背后需要的却是强大的理论和不断更新的概念,而日本在这一方面则一直处于劣势。

不久之前,一个制造行业的人跟我说,他看了韩国的生产工厂,觉得那里的水平非常低下,简直无法与日本的工厂相提并论,并且还一个劲地称赞日本的企业。可我心里知道,我们其实根本比不上韩国的企业。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他所称赞的这家日本制造商在商业领域早已彻底败给了韩国的竞争对手。日本的制造能力很强是一件不争的事实,但日本的企业却没有将它们发挥到极致。所以说当你竞争不过对方的时候,无论你怎么强调自己的优点都只不过是虚张声势罢了。因此,每当遇到别人称赞日本企业的时候,我总会觉得似乎有点不妥。

他们很多时候不知道怎样取得胜利、怎样制定战略、怎样安排计划、怎样推进项目,而日本企业的最大特点就是生产力很强大,但创造性方面却显得较为落后。

我在给制造型企业做业务咨询的时候就发现,在制造行业里负责管理生产的人在公司里比较有话语权,这是他们十分显著的一个特征。在公司里仿佛一切事情都是围绕着一线生产运转的。因此,那些负责软实力建设的工作人员并不会得到任何优待,在我的印象中,更多的时候他们是一种可有可无的存在。而最终能走上领导岗位的也基本上都是负责生产的那些人。这种情况在日本的制造行业里是十分普遍的。

虽然创造力在制造业领域显得越来越重要,但是到目前为止,大多数制造型企业仍然处于生产高于一切的阶段。由于大部分人还是更愿意去接受有形的、容易理解的事物,所以未来的路就显得尤为艰辛,而最终导致的后果就是企业的发展方向极其容易发生偏差。现在日本的很多公司都存在这个问题。

无论是在哪一个行业,几乎每一家公司都存在概念技能不足的问题。当然,企业是不会教员工如何来掌握概念技能的,因为很多企业都不具备这样的能力。但是,大家对于掌握概念技能的需求愿望是很强烈的,甚至有很多人已经被这个问题困扰了很久。我想正在读这本书的各位读者也一定或多或少存在这样的烦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