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幸福
对于这个问题,不同的学科、不同的学者有着不同的解释。我们需要在回顾这些解释的基础上,提出我们的观点,以便我们的讨论可以在相同的语境下进行。
众说纷纭
一个人,无论性别、年龄、职业、国籍、民族、婚姻等状况如何,活着最重要的目标是追求幸福。用一句学术化的语言来说,“追求幸福是人类行为的根本动机”[1]。这使幸福成为一个非常古老的话题,吸引着哲学、伦理学、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经济学等多个领域的学者参与讨论,导致对于幸福的定义多种多样、众说纷纭。
从西方历史角度来看,人们对幸福的理解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在荷马时代,幸福等同于幸运;在古希腊时代,幸福等同于德行;在中世纪,幸福等同于天堂;在启蒙时代,幸福等同于及时行乐;在现在,幸福等同于“一只温暖的小狗”,足见今天人们对幸福的理解千差万别。[2]西方对幸福的理解,经历了从注重内在、思维的快乐到注重身体、物欲的快乐,再到多元化的过程。
从中国历史角度来看,人们对幸福的理解也随着时间变化而变化,这种变化分别基于对儒释道学说和现代哲学及价值观的认知。中国古代将幸福归纳为“五福”:长寿、富足、康健、平安和美德。儒家眼中的幸福,主要是“五福”之中的美德,道家把幸福等同于顺应天道,佛教则把幸福归结于到达涅槃的极乐彼岸。[3]儒家着重于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道家着重于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佛家着重处理自己与自己的关系,至今这三种派别都有自己的信徒,因此也就有三种不同的幸福观。同时,还有基于现代哲学和马克思主义的幸福观,提出的幸福定义。
我们不妨列出几种不同的幸福定义。
定义一:幸福(英文“happiness”)是指“人们在社会的一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由于感受或意识到自己预定的目标和理想的实现或接近而引起的一种内心满足”[4]。通俗地说,就是得到了自己想得到的事物之后的感受。该定义的依据,在于人们感受到目标和理想的实现程度,而没有强调这种实现程度是否符合伦理和道德。这意味着存在着有道德的幸福感和没有道德的幸福感。
定义二:幸福(希腊文“eudaimonia”),有人将其译为英文“happiness”,有学者认为更应该译为英文“well-being”,即“美好生活”,它不仅包含着行为美好,还包含着日子过得好,例如西门庆过得快乐,但不是良好生活,因此不是幸福。[5]有学者明确指出,“有些人的情感是建立在极端不合理和不正确的评价标准之上的,所以,无论他们的自我感觉如何美妙,我们都不愿意将这种感觉称为幸福”[6]。依这种观点,幸福不单纯是快乐的感觉,应该是一种高层次的快乐。
定义三:幸福是快乐和意义的结合,“快乐代表现在美好的时光,属于当下利益;意义则来自目标,属于未来的利益”。通俗地说,幸福是当下快乐与实现未来内心感到有意义的目标协调的一种感觉,意义是“为了源于自我的目标而奋斗的感觉”[7]。依这种观点,与动物相比,人类是有灵性的,灵性是指能够感受到事情的意义,但是有意义的事情也不能无休止地做,还要关注现实的快乐感受,同时过度享受也不会幸福。
定义四:幸福是我们生活突然改善时体会到的激动心情,它不同于称心如意,后者描述的是生活美满时的心境,“强烈的幸福感是一种瞬息而逝的激情,我们可能会在一段时间里继续感到愉快,但很快就不会那么兴高采烈了”[8]。这种观点似乎将幸福等同于快乐和愉悦了,更加强调瞬间或者短暂的美好感觉,甚至也包括违法、违背伦理道德的行为带来的愉悦。
我们还可以列出10种以上关于幸福的定义。再列下去,只会带来更多的混乱,引发更多的幸福含义争论,而这不是本书重点讨论的问题。
幸福的定义
我无力提出令人接受并达成一致的幸福新定义,为了研究问题的方便,只能参考并借用心理学家的成果,选择一个幸福的定义。
积极心理学家的奠基人赛利格曼(Seligman)认为,存在着三种幸福感的理论:享乐主义(hedonism,又译快乐主义)、期望理论(expectancy theory)和客观目录理论(objective directory theory)。[9]
享乐主义认为,幸福就是美好(愉悦)的感觉被最大限度地增强,不好(痛苦)的感觉被最大限度地削弱。早期的享乐主义强调幸福就是快乐,并把获得愉悦和远离痛苦视为人生的最高追求和道德标准,侧重感官或肉体上的享受和满足。[10] [11]这个定义基于个人对于愉悦和痛苦比例的感受,愉悦占比越大,幸福感越强,反之则越弱。享乐主义的现代形式,是功利主义,它主张人可以追求感官幸福,但应该以追求精神快乐为主,也要关注行为相关方的快乐,提出“做一个不满足的人胜于做一头满足的猪”[12]。
期望理论认为,幸福就是得到了你想(期望)得到的,无论这个过程是否愉悦。这是目标导向,因为人们的目标常常是快乐而非痛苦,因此在这一点上期望理论和享乐主义具有相似之处。两者的差别之处在于期望理论接受为了实现结果愉悦而经历过程的一些痛苦,享乐主义更加强调快乐在当下,因为目标实现后是否快乐或愉悦也是一个未知数。
客观目录理论认为,幸福由人们普遍认同的有价值的一组事物所构成,例如好的职业、儿女孝顺、良好教育、物质享受、免除疾病等。这里强调的是公认为(客观)有价值东西的获得,才会带来幸福感。有的人沉迷于吸毒、乱性、偷窃等违反法律和道德的行为带来的低俗刺激感,“绝大多数人都不会认为这样的人能得到真正的幸福,尽管他们也完全符合享乐主义和期望理论的标准”[13]。
根据本研究的主题,以及综合以上各种幸福定义和理论来源,我们界定:幸福是人们一种愉悦的心理感觉,这种感觉来源于感官愉悦和精神愉悦两个方面,是个人接近、最终达成或超过有价值(或有意义)的目标(或期望)的过程而产生的结果。
与其说这是一个幸福的定义,倒不如说是对幸福概念的一种解释,它包含着五个含义:第一,幸福是人们心理上的愉悦感觉;第二,这个感觉可能源于感官刺激,也可能来自精神满足;第三,无论是感官的刺激,还是精神的满足,都必须是自己目标或期望接近或实现的过程或终点;第四,这个目标或期望是有价值或有意义的,即不伤害长期利益(吸烟会解决眼下烟瘾,但伤害长期利益);第五,这个追逐目标和实现期望的过程不带来当下过多的痛苦,即眼下也快乐(过度工作可能有助于实现长期利益,但眼下不快乐)。我们可以通过对快乐(happiness)与幸福(well-being)的差异比较(见表2-1),进一步理解幸福的含义。二者都是一种精神上的愉悦感,快乐是短期的幸福,幸福是长期的快乐,因此有些快乐可以转化为幸福,但是仍然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表2-1 快乐和幸福的比较
幸福之道
由于对幸福概念的理解不同,就产生了不同的幸福方法主张。由于篇幅所限,这里不再详细列举各种幸福方法,只是根据前面界定的幸福含义,说明幸福的来源及获得方法。我们借鉴幸福2.0理论及其他相关理论,进行梳理和延伸,最终得到一个幸福方法的五层金字塔模型。
第一层为目标元素:幸福2.0单一元素。意为美好的生活或人生的蓬勃程度,不同于幸福1.0“生活满意度”的含义。
第二层为结果元素:包括积极情绪、投入、意义、人际关系和成就五个元素。这五个元素是构成幸福2.0的基本来源,是第一层的原因,也是第三层的结果。这五个元素是主要且个人主观的心理感觉,直连幸福感。
被称为积极心理学之父的塞利格曼,在2004年出版了《真实的幸福》(Authentic Happiness)一书,提出真实的幸福源于三个核心元素:积极情绪、投入和意义。2012年他出版了《持续的幸福》(Flourish)一书,对2004年提出的观点进行了完善,“happiness指幸福1.0,well-being指幸福2.0。在英文中这两个词的意思都是‘幸福’,但happiness更侧重于感觉上的幸福,而well-being则更侧重于人生繁荣、蓬勃发展的幸福”,进而提出实现幸福有5个核心元素(PERMA),即,积极的情绪(positive emotion)、投入(engagement)、做的事要有意义和目的(meaning and purpose)、良好的人际关系(relationships)、有成就感(accomplishment)。下面是借用塞利格曼对这五个元素的解释。[14]
(1)积极情绪,是指人们的美好感受:愉悦、狂喜、入迷、温暖、舒适等。这样的人生是愉悦的人生(pleasant life),有人能将其视为终极追求。它通过描述当下主观感受来测量。
(2)投入,是指完全沉浸在一项吸引人的事情或活动之中,忘记了时间,自我意识也消失了,产生心流。这样的人生是投入的人生(engaged life),有人将其视为终极追求。它通过回顾过往主观感受来测量。
(3)意义,是指人生的目标,超越自身的东西,并为之奋斗,诸如宗教组织、政党、环保运动及家庭等。这样的人生是有意义的人生(meaning life),也有人将其视为终极追求。它不是单纯的主观感受,需要通过历史、逻辑、一致性等客观标准来测量。
(4)人际关系,是指在生活中有真正关心或帮助你的人,你也有关心或帮助的对象,如朋友、家人、闺蜜,以及需要帮助的陌生人等。目前学者们还不能确定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不是人生的终极目标,但是可以确认它有时是独立于积极情绪、投入和意义存在的。
(5)成就,是指成功、胜利、成绩、冠军、获奖和技艺等。有人将成功本身视为终极追求,甚至不带来任何积极情绪、意义和良好关系,如某些游戏竞赛,因此它是幸福2.0的元素之一。对于财富的无限制追求,就属于这种“成就”。不过,有时成就元素是与积极情绪、投入、意义、良好人际关系相伴随的。
第三个层次为生活元素:包括满意的物质生活、社会生活、精神生活和心灵生活四个元素。这四个元素直接影响着第二层结果元素的表现,是第二层五个元素形成的原因。这四个生活元素,概括了一个人从出生到去世所有的活动或行为。
这四种生活元素,虽然是本研究的归纳,但具有充分的理论依据。一般学者都将生活视为幸福的直接来源,但对于幸福生活的类型有着不同看法。格雷认为,可以分为满足生物固有需要的物质生活,以及满足理智生物特有需要的精神生活。[15]也有学者把生活分为三种基本类型:物质生活、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16]或者称为肉体生活、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并把精神生活分为头脑和灵魂,提出“尊重生命是人道主义精神,尊重头脑是科学精神,尊重灵魂是广义的宗教精神”[17]。对此的类似表述还有,“人的生活,可以分为三层:一是物质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灵魂生活”。综合上述看法,我们将生活元素分为:物质生活、社会生活、精神生活和心灵生活。某一方面满意,其他方面达到可以接受就会带来幸福感。这种划分也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相匹配[18] [19],处于底层的生理需要(食品、住房、饮水、保暖、卫生等)和安全需要(安全、稳定、工作、保护人们免于犯罪等)属于物质生活范畴,处于中下层的归属需要(家庭、朋友、社区、爱、归属感、亲情、亲密关系等)属于社会生活范畴,处于中上层的自尊需要(自信、自尊、自由等)和求知需要(对自己、他人、事物变化理解和认知的需求)属于精神生活,处于上层的审美需要(艺术、真理、规律等体验)和自我实现(精神上真善美的合一)属于心灵或灵魂生活(见表2-2)。
表2-2 幸福来源的四种基本生活特征表
这四种生活分别融入工作生活和闲暇生活两大类别之中,工作和闲暇两种生活都是幸福必不可少的,并非像人们想象那样闲暇会比工作带来更多的幸福机会。在一项相关研究中发现,尽管人们喜欢休闲活动多于工作活动,但是人们在工作中获得的心流体验(投入感,幸福重要来源之一)多于在休闲活动中。[20]可见,人们对于工作有“妖魔化”倾向,当然这也与多数人的工作时间大大多于休闲时间有关(抛开睡眠时间计算)。
这些生活会带来许多享受,享受是幸福的重要基础。尽管人们可以把生活分为四类,但是林语堂认为,享受不能进行如此分类。他说,“这些享受,不能把它分为物质的或精神的两类……当我看见一群男女老少在享受一个欢乐的野宴时,我怎能说得出哪一部分是属于物质,哪一部分是属于精神……所以在我看来,物质上的欢乐和精神上的欢乐,它的分别是紊乱的、不易分辨的、不真确的”[21]。如此结论,源于野宴时,可能观赏着四周的风景,听着远处飘来的牧笛声,可能享受着美食,呼吸着清新的空气。
第四个层次为决策元素:包括意义、快乐和优势/能力三个元素。这三个元素直接影响着第三层生活元素的表现,是第三层元素表现形成的原因。因此,一个人必须在这三方面进行正确的决策,否则幸福会遇到障碍。
这三个元素构成了本-沙哈尔提出的MPS(meaning,pleasure,strengths)模型,一个人要获得幸福,需要按顺序进行决策:首先选择对自己有意义的事情,其次选择其中能给你带来快乐的事情,最后选择其中你具有优势的事情,例如一个人认为帮助孩子成长有意义,自己和孩子在一起会很快乐,并具有与孩子沟通的能力,那么这个人去当幼儿园或小学老师,就会幸福。[22]无论是物质生活、社会生活,还是精神生活、心灵生活,都需要按MPS模型的逻辑进行决策。当然也可以反方向决策,首先选择自己能够做的事情,其次分析其中哪些是有意义和快乐的事情,最后将符合条件的事情作为自己工作生活和闲暇生活的内容。
人们要在工作中获得更多的幸福感,需要严格按上述三个方面进行决策。但是,在闲暇生活中,主要考虑意义和快乐两个要素就可以了,有时不必考虑优势,尽管有优势会更好,例如闲暇时喜欢游泳或摄影,水平不高也会产生幸福感。也有个别闲暇活动仅仅考虑快乐的情景,忽视能力和意义,比如长时间玩游戏、打麻将和酗酒等,不过这种情况与我们定义的幸福有所不同了。比较好的方法是,在工作生活选择时,将“strengths”理解为优势,在闲暇生活选择时,将其理解为能力,有能力但是没有优势也可以得到幸福感。
第五个层次为品格元素:包括智慧、勇气、仁爱、正义、节制和精神卓越六个元素,也被称为六种美德。权威的积极心理学家除提出了影响幸福的六种美德之外,又进一步细化了六种美德衍生出来的24个构成维度,这24个构成维度是六种幸福美德的构成内容(见表2-3)。六个品格元素直接影响着第四层决策元素的表现,是第四层元素表现形成的原因。因此,一个人必须在这六方面进行学习和发展,否则幸福感也会大大弱化。
表2-3 幸福来源的六种美德及构成维度表
资料来源:塞利格曼. 真实的幸福[M]. 洪兰,译. 沈阳:万卷出版公司,2010:165.
一项研究将幸福影响因素分为低相关(相关系数范围是±0.2)、中相关(±0.3)和高相关(±0.5),结果发现:①人口统计特征方面的因素(如年龄、性别、种族、教育程度、收入等)与幸福低相关或不相关;②社会或人际方面的因素(如朋友数量、婚姻情况、外向性、宗教信仰、娱乐活动、工作情况等)与幸福中相关;③个人品格方面的因素(如乐观、自尊、自控力、知觉力等)与幸福高相关。[23]可见个人品格对于幸福的影响是最大的,其中提及较多和重点被强调(我们认为比较重要)的有:目标感、勤奋地向目标前行、享受过程而非结果、简单生活、善良之心。
我们将前述的分析,用逻辑图形表示出来,就会形成一个幸福来源的五层金字塔模型,也是幸福形成的机理图(见图2-1)。
图2-1 幸福来源的五层金字塔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