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怎的,总想逃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谈话室〕 工作快要完成了,却临阵脱逃

“常常事情没做完就跑去忙别的吗?”

听到我的问题,文廷点了点头。38岁的文廷有着一张娃娃脸,看起来也就30岁出头。她是一位自由工作者,跟同龄的艺术从业者相比,她看起来比较年轻。文廷擅长写作、思绪清晰,即使是第一次接受心理治疗,也能够冷静且轻松地描述自己的状况。

“对,这让我很困扰。最近工作时,进度总是不如预期。我通常会接一些电影剧本之类的工作。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工作时一直没办法专心,总是做到一半就去做别的事。”

“人进入状态是需要时间的,就像电脑开机一样。你确定自己不是太心急了吗?”

“就像你说的,正式开始工作前总是会有一些‘摸鱼’的时间。但我的问题是,就算工作进行得很顺利,也会下意识地中断。有了灵感,或是想法逐渐清晰时,我却会突然停笔。”

“你的意思是说,在你很有感觉、工作很顺利的时候,也会让自己停下来吗?”

在“工作顺利”的时候,会戛然而止

听完我的话,文廷毫不犹豫地用力点了点头。

“通常创作者都会顺着感觉连续写好几小时,在这样的状态下,不仅不觉得饿,甚至也不想去厕所,进入所谓的‘心流’状态。这时候,剧情发展会非常顺利,台词也能一句接着一句。很多人这时会非常专注,一次完成好几天的工作量,但我却会刻意中断这样的状态。

“我会突然跑去回复好几天没回的消息、洗碗或洗衣服。忙完一通别的再回到椅子上,灵感就没了。我想,是我的专注力出了问题吧?”

她讲话很有条理,明白自己出现了问题,看起来是个很开朗的人。我没有立即回答她的问题。

“有可能,但只凭现在的状况,还不能具体判断是什么问题。你以前也出现过这种很难专注做一件事的状况吗?”

“准确地说,我的问题并不是无法长时间专注做一件事情,而是只有在专注于写作的时候,我才会下意识地停下。读书、看电影,或者做别的事情时,都不会觉得无法专注。”

“学生时期有人说过你特别散漫或是吵闹吗?”

文廷露出有点无奈的笑容,她回答:“完全没有。虽然没人说过我安静内向,但我也绝不是散漫的人。”

为了掌握来访者的状态,我还是礼貌性地问了几个问题。最后我判断,文廷患有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或抑郁症的可能性不大。

“写作顺利时会突然跑去做别的事”“感觉自己很专注,却会突然停下来休息”,除此之外,她看起来并没有太大的问题。食欲没有受影响,睡眠也没有问题,更没有讨厌跟人来往或害怕自己突然死掉。不过,即使生活上没有遇到严重的问题,既然已经来到医院,就需要多加留意。

“写作的时候,你的心情通常怎么样?”

刚刚还轻松愉快地回答着我的问题,现在文廷却停了下来,接着深深地叹了口气。

“很开心。虽然创作不顺利时会觉得很烦,但大致来说很愉快。我写的故事不必拘泥于现实状况,可以完全按照我理想中的样子推进。我能够依照自己的想法,塑造和掌控一个人,这真的非常有趣,尤其是创作电影剧本时,最终看到自己的作品被搬上大银幕,感觉非常刺激。”

“既然这么开心,为什么还会无法集中,自己中断创作呢?”

文廷又想了想,有些犹豫地说:“嗯……我可能是不想把作品写完。如果顺着灵感一直写下去,工作就会比预期的更早结束,我可能是想避免这样的情况出现?”

“避免完成工作吗……为什么会这样想呢?”

“我也一直在想为什么,但实在想不通。”

“会不会是因为你很喜欢做这件事,所以希望它一直不要结束?”

“应该不是。再怎么说都是工作,总要结束的,毕竟我还有很多其他事情要做。”

“听起来你并不是很了解自己内心的想法。你来这里的目的,就是弄清楚自己为何会避免完成创作,对吧?”

想要避免“完成”这件事

突然,我想起几个月前遇到的一位考生。那位考生无论怎么努力,都无法保持专注超过20分钟,于是便到医院就诊。他的问题是,因为担心自己在不知不觉间注意力涣散,会主动中断读书的状态。认为自己不能去想一些没用的事情,一定要一直保持专注,这种强迫性的想法其实就是问题的根源。有这类强迫性想法的人,会非常害怕自己影响事情的“完美发展”,进而产生内心的矛盾。文廷也是相同的问题吗?但她看起来并没有强迫性的症状。

因为找不到线索,我有点担心,所以只好一股脑儿地将想到的东西写在病历上。接着,我提出了一个与之前的谈话内容不太相关的问题。

“除了写作,你还会在做其他事情的时候,经常感觉自己‘踩刹车’吗?比如日常生活中的其他事情。”

问完之后,我们便陷入了一阵沉默。过了一会儿,文廷把额前的头发往后拨了拨,回答我:“嗯,恋爱时好像也有类似的问题。有时候也会遇到不错的对象,但只要对方一说想以结婚为前提进行交往,我就会觉得特别有压力。因为很难拒绝,所以我都会先回答‘好’,但之后只要提到跟父母见面或是跟未来有关的事,我就会找各种借口拖延,直至分手。”

“现在有交往的对象吗?”

“有,有一个交往没多久,但感觉还不错的人,我在认真地思考我们的未来,毕竟我也到年龄了。”

这个回答非常程式化,就像事先准备好了一样。

“嗯,原来如此。那除了恋爱的其他关系呢?你很容易跟别人打成一片吗?比起跟别人互动、来往,你是不是觉得自己一个人比较自在?”

这次文廷摇了摇头。

“不,我喜欢跟人交流,我常跟同事见面,也会一起喝酒。”

考虑到想要逃避深入关系这一点,文廷很有可能是回避型人格障碍。但除了恋人,她跟其他人的关系却没问题。我在自己写下的“回避型人格”上画了个叉,然后把“回避”两个字圈了起来。总之,“回避”就是文廷问题的核心。文廷虽然说的是想要快点完成自己的创作、想要有一段稳定的关系,做的却是背道而驰。通常来说,无论是工作还是恋情,人们都会希望快点有个结果,但文廷看起来像是下意识地在逃避这些。

为什么?

最有可能引发这种逃避心态的,就是自我防御机制。如果逃避是一种防御机制,那么想要逃避的对象,就一定是会引发她内心冲突的事情。也就是说,逃避的对象一定是使她感到痛苦、不想面对的事。是文字创作吗?那是能够为文廷带来经济收入的职业,同时也是她向别人展现个人才能的方式。如果自己的才华遭到残酷的批评,一定会觉得很有压力。是恋爱吗?人们之所以想要逃避深入关系,通常都是因为害怕遭到对方拒绝或抛弃。

文廷也是这样的吗?现在还没法得出结论。

“今天是第一次会谈,你很冷静,谈了很多事情,这样有助于我更快掌握你的状况。不过光是这一次谈话,没办法明确判断你遇到的问题是什么。我觉得,避免完成创作这件事,可能和你内心深处的某些问题有关,你要不要考虑定期来聊一聊,我们一起找出问题所在呢?”

文廷接受了我的提议。和我约好下次见面的时间之后,起身准备离开的她并没有立刻走出去,而是突然转身问我:“医生,你看到我的时候有什么感觉?”

这突如其来的问题让我有些慌张,所以我只是睁大眼睛看着她。看到我惊讶的样子,文廷淘气地笑着说:“我只是好奇在精神科医生的眼中,我是怎样的人而已。那我先走了。”

在我还没做出任何回答之前,文廷就跟我道别并关上了诊室的门。好奇别人对自己的看法是吗?在会谈的过程中,她一直在意这件事吗?我一直不断回想刚才的状况,想要从中梳理出一些思路,但很快地,提醒我该为下一位来访者看诊的敲门声响起,把我拉回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