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的70年:青海经济发展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2.1 引言

资源禀赋又称要素禀赋,是指一个地区资源的内涵、发育程度、规模、结构等素质方面的综合状况。1919年发表的《外贸对收入分配的影响》被称为现代赫克歇尔-俄林要素禀赋国际贸易理论的起源(3),赫克歇尔在文中用劳动、资本、土地和技术等各种生产要素集中探讨了各国资源要素禀赋构成与商品贸易模式之间的关系。对于资源禀赋可从两个维度认识:第一个维度是自然资源,主要是指以水、土地、动植物以及气候资源等为主的自然资源,具有明显的自然属性;第二个维度是社会经济资源,主要是指基础设施、劳动力、管理、资本、人才、技术等社会形态资源,具有明显的社会属性。

资源禀赋状况是决定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水平、规模和质量的最基本因素,也是制定地方经济发展战略和实现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关于资源禀赋的经济效用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将资源禀赋单纯视为“福音”或“诅咒”。如:姚毓春等(2014)(4)认为,无论是从整体还是分段来看,我国资源富集地区的自然资源均有利于该区域的经济增长;另一类则认为资源禀赋对于经济增长质量具有异质性,并对其产生异质性的原因进行了探讨。李强和徐康宁(2013)(5)认为自然资源是一把“双刃剑”,对于资源生产地而言,自然资源开发会通过“荷兰病”、制度弱化、对资本积累和人力资本的挤出效应等传导机制阻碍地区经济增长,因而自然资源是“诅咒”;对于资源消费地而言,资源消费有利于促进地区经济增长,自然资源是“福音”。

无论是“资源福音”理论还是“资源诅咒”理论,均表明自然资源作为重要的经济条件,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必然产生重要影响。新中国成立70年来,青海国民经济总体保持快速增长,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全省经济实现了高速稳定增长,综合实力显著增强。这充分证明青海已经成功发挥了其资源禀赋优势,没有出现“资源诅咒”。青海未来发展,还要继续依赖全省禀赋结构的不断升级,继续促进经济持续发展。

本章第二节首先对青海的自然地理做简单概述,然后着重概括第一种资源禀赋,即自然资源禀赋,主要包括青海矿产、土地、草原及牧业、气候和水等优势资源禀赋特征;第三、第四、第五节主要分析第二种资源禀赋,即社会经济资源禀赋,包括基础设施、教育以及医疗卫生等禀赋特征。其中,第三节梳理青海70年来公路、铁路和民航等交通基础设施以及邮电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历程、成就和展望;第四节回顾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历程、成就和展望;第五节介绍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历程、成就和展望。最后是本章的一个简短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