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第一节 文献综述
一、农地流转的经济学分析
农地流转是中国特色土地制度下的产物。国外相关方面的研究更多地体现为农地交易,具体研究主要集中在农地交易价格、农地交易市场、农地交易的影响因素等方面。科斯对农地制度进行较早研究,他认为:如果交易费用等于零,则不管农地产权制度如何,市场交易均能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如果交易费用大于零,则不同农地产权制度安排具有不同的资源配置效率。Alchian和Demsestz(1973)对地权稳定性进行了研究。有关农地流转市场,Douglas C. Macmillan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土地市场,认为土地可以在公开市场进行自由交易。但是在交易过程中会发生市场失效,造成土地利用的动荡,因此财政部门应支付政府干预市场的费用以弥补市场缺陷。由此可见,国外学者对农地流转的研究是从农地流转制度的表现特征、成效结果等方面论证的,未涉及政府主导农地流转模式的利弊分析。阿罗将交易成本分为两类:一是信息费用和排他性费用;二是设计公共政策并执行的费用。Deepal Lal将交易费用分为与交换的效率有关的交易费用和与监督机会主义行为有关的交易费用。Kimura指出,在中等收入水平国家,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非常活跃,此时构建功能完整的农地租赁市场对提高农民收入水平,促进农业生产发展至关重要。Mullan指出,农地产权安全性的提升带来了农地征收风险的下降,导致农户保有更多的农地,进而降低农地流转规模。
农地交易价格主要集中在土地价格模型及土地价格影响因素分析。Chavas等对土地动态价格模型进行了完善,在原有静态资产价值的模型基础上加入动态机制以及风险规避和交易成本。Lence等、Chavas等认为土地交易价格与农地交易模式相关,而其中的交易成本是导致价格不同的重要因素。John C. Panzar和Robert D. Willig指出范围经济是指企业存在投入要素共享,生产多种产品时生产单位平均成本下降的一种经济现象。科斯认为,交易成本是利用价格机制的费用,即发现价格的费用。阿罗认为,交易成本是经济系统的运行成本。斯蒂格勒将交易成本概括为“人们从无知到无所不知的运输成本”,巴泽尔认为,交易成本是产权保护成本、契约成本及机会成本。Williamson将交易成本比喻为经济世界中的摩擦力,并将交易成本分为事前交易成本和事后交易成本,“前者指草拟合同、就合同内容进行谈判及确保合同得以履行所付出的成本”。事后交易也包括四种成本:一是不适应成本;二是讨价还价成本;三是建立及运转成本;四是保证成本。
众多学者从不同角度研究发展中国家的农地市场,如中国、印度、坦桑尼亚等。Kung将中国非劳动力市场与农地交易市场结合起来研究,认为中国农村改革20年后农地市场才初始化发展,并认为这种发展也刚好契合与非农劳动力市场的快速发展。Kironde认为,非洲农地交易市场一直被忽略的原因大多来自政治方面,但民间逐渐显现的农地市场表明其存在的必要性,因此笔者提出,当地政府应帮助土地市场以更开放、更高效的形式存在。同时,农地信息平台的建立是让市场更可靠和高效的一个根本。Jin和Deininger基于中国9个主要农业省份8000户农户的调查资料研究发现,村级农地调整规则抑制了农户参与农地流转市场,且有无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并不显著影响农户参与农地流转市场。
国内一些学者也曾对农地流转进行经济学分析,例如:张国锋通过理论研究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在系统回顾土地流转相关理论和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按照“供给—需求”分析框架对我国目前土地流转状况做了详细的分析,指出了我国农村土地流转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而借鉴国外农村土地流转经验和我国土地流转的成功案例,对完善我国土地流转提出政策建议;王丽华结合新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运用现代经济分析及技术工具对农村土地制度变迁进行探索性研究;张五常将交易成本与租约和农地流转量相关联分析,认为交易费用的增加会减少农地流转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