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不远人:老子思想的为政之德与为事之道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节 仁慈之心——为政之德的底线思维

仁慈之心,就是《道德经》的第六十七章所说的“一曰慈”,老子对此做了解释:“慈故能勇……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意思是,有了仁慈,所以能勇武……仁慈,用来征战就能胜利,用来守卫就能稳固。天要帮助谁,就用仁慈来保护他。

“慈”和“俭”都是从正面提出的命题,但其背后的因素极其重要。在现实社会中,权与势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不管权大权小,有权便意味着有势——“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所以孟子有这样的论断:“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在当权者看来,自己手中的权就是资源和资本,所以对权要常保不失。为达此目的,很多当权者严禁别人反对自己,让别人听话,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爱憎分明,甚至是不择手段。但是老子看得很透,当权者的这种想法是不会得到拥护,也不会持久的,老子认为,当权者站在高处,要有大爱之心,要有慈悲心肠,叫以德报怨。道家跟儒家不一样,儒家也讲仁者爱人,孔子主张以直报怨,就是别人做了什么让我们怨恨的事情,当事人应当以客观的态度去给予他相应处理,即以正直的态度对待伤害自己的人。但是老子不允许,所有为政者要以德报怨,如果是以直报怨就没有慈悲心肠,这不符合君王的品格。为此,他提供了很多形象的比喻:比如“谷”,这个“谷”是指山谷,山谷跟水就有关系,地球71%是海洋,海洋下面都是山谷,而山谷是能够容纳水的,水是能够养育生命的。“虚怀若谷”这个成语就是老子的思想,是当领导的品格;“海纳百川”,没有容量怎能接纳百川呢?老子用“谷”和“水”象征“慈”,统治者要做到虚怀若谷,海纳百川,用了一些形象化词语,像地、山谷、江海等。

底线思维是以底线为导向的一种思维方法,是要“守乎其底而得乎其高”。在为政之德里,底线就是仁爱,没有对人民的爱,治国理政必然偏离正道。韩非在《韩非子·解老》篇中解释说:“爱子者慈于子,重生者慈于身,贵功者慈于事。慈母之于弱子也,务致其福,则事除其祸;事除其祸,则思虑熟;思虑熟,则得事理;得事理,则必成功;必成功,则其行之也不疑;不疑之谓勇。圣人之于万事也,尽如慈母之为弱子虑也,故见必行之道,则明,其从事亦不疑;不疑之谓勇。不疑生于慈,故曰:‘慈,故能勇。’”由此可见,底线不低,仁慈之心于事、于身、于家意义深远,推而广之,可以除祸、得理、成功,从而达到不疑而勇。

在“慈”的方面,老子着重强调了以下关键词:不恃、不宰、不欲盈、不自贵、勿矜、勿伐、不尚贤、不仁、不为、不为主、不见、无事、无身。这些关键词在《道德经》中有很多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