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虚怀若谷之道
这一命题是对“旷兮其若谷”的凝练。这是接“上德若谷”继续讲“谷德”。“上德若谷”是说德之深厚、宽容;“旷兮其若谷”是用以形容善于行道之人心胸开阔、旷达,是其“微妙玄通,深不可识”的一个方面。
《道德经》第十五章:“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意思是,古时候善于行道的人,微妙通达,深刻玄远,不是一般人可以理解的。正因为不能认识他,所以只能勉强地形容他说:他小心谨慎啊,好像冬天踩着冰过河;他警觉戒备啊,好像防备着邻国的进攻;他恭敬郑重啊,好像要去赴宴做客;他行动洒脱啊,好像冰块缓缓消融;他纯朴厚道啊,好像没有经过加工的原料;他旷远豁达啊,好像深幽的山谷;他浑厚宽容,好像不清的浊水。
我国古代所谓的“士”,从其本原来讲,最初指的是贵族当中等级最低的阶层,后来又把没有做官的读书人叫作“士”。而老子在这里所讲的“士”,又超于其本原含义,是指专志道业的人,身心和谐自在,出世入世、内外兼通,才真正够资格当一个“士”,犹如孔子评价《周易》所言:“洁净精微,易之教也。”意思是不为淫道、精深微妙,是《周易》的教导。所以老子说:“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这是说善为士者无所不知,无所不晓。而且,“妙”的境界就是恰到好处,“圣人无死地,智者无困厄。”作为圣人,无论处在什么样的境地,也不会走上绝路。作为智者,根本不会受环境因素的困扰,他会借势而动,从重重困难中解脱出来。
老子在形容了“士”的小心谨慎、警觉戒备、恭敬郑重、行动洒脱、纯朴厚道之后,又说他旷远豁达和浑厚宽容。我们在这里解说他的旷远豁达——“旷兮其若谷”。
“旷兮其若谷”,河上公注:“旷者宽大。谷者空虚。不有德功名,无所不包也。”意思是旷是宽大,谷是空虚,因为不追求美德功名,所以无所不容。苏辙《老子解》:“虚而无所不受也。”二者解释基本相同。
如前所述,“旷兮其若谷”是比喻“士”的豁达、空灵。“善为士者”,心胸如同山谷一样,空间广大,不被拘束,他们不在意得失,将是非看得很淡,既能超越生死,又能超越是非,能够看穿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做到随遇而安,能够接受各种境遇。心胸旷达的人,在顺境的时候不会得意忘形,在逆境的时候也不会自暴自弃,会把一切问题处理得井井有条。在群体之中,他会自然地成为众人的主心骨,成为可以依赖的人,既能受国之垢(承担一个国家的屈辱),也能受国不祥(承受一个国家的灾难);既可为社稷主,亦可作天下王。
刘向《新序》中有这样一个故事:楚惠王吃凉菹菜(鱼腥草)发现有蚂蟥,于是就吞食了下去,之后腹部疼痛不已而不能吃东西。令尹进宫看到就问:“大王怎么得了这个病?”楚惠王说:“我吃凉菹菜发现里面有一只蚂蟥,想到如果责备厨师而不治他们罪的话,就破坏了法令而使自己权威建立不起来,这不是国家人民应该听到的;要责备厨师并治他们罪的话,那厨师和管膳食的人按法律都该处死,我又于心不忍。因此我害怕左右的人看见蚂蟥,就吞食了下去。”令尹听了离开座席再拜并祝贺惠王说:“我听说天道没有亲疏,只帮助有德行的人。大王具有仁德,一定会得到上天的帮助。这病不会对您造成伤害。”当天晚上,惠王如厕,排出蚂蟥,同时他胃肠中的老毛病也都痊愈了。从科学角度看,蚂蟥确有治病功能,比如治疗中风、高血压、清瘀、闭经、跌打损伤等。楚惠王吞食蚂蟥,本来就没有危险,但当时人们囿于所见,并不知道,所以用上天所见所闻,必能明辨是非来解释。不可否认的是,楚惠王具有“旷兮其若谷”的情怀,泽及厨人。
柳亚子是著名民主人士。1949年3月,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后,中共中央要赴北平筹备建国大业,毛泽东电邀柳亚子共商建国大计。3月25日,毛泽东抵达北平,柳亚子已于3月18日先期抵达。当天下午,毛泽东在西苑机场与柳亚子、郭沫若等各界代表及民主人士亲切会面,当晚,毛泽东在颐和园举行宴会,柳亚子在列。席间,毛泽东与大家谈笑风生,柳亚子亦是春风满怀,感慨良多。后柳亚子因故心生不快、满腹牢骚,写了一首《感事呈毛主席》,表达自己的“退隐”之意:安得南征驰捷报,分湖便是子陵滩。毛泽东看后,和了柳亚子一首诗,其中最著名的两句就是:“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柳亚子因小事而忘大义,作为著名民主人士,其胸襟气度似难匹配。毛泽东以领袖气度开悟柳亚子“风物长宜放眼量”,这是极其生动的比喻,不要只看一时,要把眼光放远,把人生视野拓宽,这也是毛泽东的“旷兮其若谷”的情怀(出自《毛泽东诗词鉴赏》,田秉锷编著.上海三联书店)。
总之,“旷兮其若谷”是继“上德若谷”之后,对善为士者的高标准和严要求,是对善于行道之人心胸开阔、旷达的生动比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