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报怨以德之道
“报怨以德”这一命题体现了老子高明的处世立身智慧和国家治理认知。
《道德经》第六十三章:“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意思是,以无为的态度去有所作为,以不滋事的方法去处理事物,以恬淡无味当作有味。以小为大,以少为多,用恩德来回报怨恨。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王弼注:“以无为为居,以不言为教,以恬淡为味,治之极也。”意思是,以无所作为为居处,以不言之教为教育方法,以清淡为美味,这是治理的最高境界。
“大小多少”,河上公注:“陈其戒令也。欲大反小,欲多反少,自然之道也。”意思是,发布禁令,想得到大却只收获小,想得到多却只收获少,这是自然之理。
“报怨以德”,河上公注:“修道行善,绝祸于未生也。”意思是修养道德,多行善事,祸患就会被杜绝在萌芽状态。王弼注:“小怨则不足以报,大怨则天下之所欲诛,顺天下之所同者,德也。”意思是小怨不足以报复,大怨则天下皆可得而诛之,顺应天下共同的意志,就是德。
通过河、王注释,我们可以对本章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
为什么要“报怨以德”?河上公的理解是要修道行善,防患于未然。但在现实中,这种做法未免有以退让换平安之嫌,会让小人把宽容当作软弱,纵容小人的恶行,看似积极实则消极。王弼认为,小的怨恨没有报复的价值,大的怨恨天下人共诛之,只要应天顺人就可以了。这一解释比河上公的解释更易于被人们所接受,但仍不免有自我安慰的意味,听起来让人感觉如鲠在喉,没有豁然开朗的畅快。
要正确理解“报怨以德”,我们要结合《道德经》第七十九章:“和大怨,必有余怨。”是说化解了大的怨恨的时候,不可能完全解决问题,一定会留下未消的怨忿。有一句话叫“春秋荣复仇”——春秋时期以报仇为荣,上世结下的怨仇,子子孙孙相互报复,永无休止。春秋时期,吴王阖闾攻越,越军采取偷袭战术,阖闾中箭,伤脚大拇指,伤重不治,死前嘱咐儿子夫差勿忘杀父之仇。夫差继位后,为了洗雪阖闾败给越王勾践的耻辱,励精图治,吴国迅速强盛。勾践听说夫差为报父仇,正加紧训练军队,准备攻越,于是先发制人,出兵攻吴。两军战于夫椒,越军战败,吴军乘胜追击,占领会稽城,越王投降。勾践从此卧薪尝胆,发誓灭吴,后来勾践趁吴国精兵在外,突然袭击吴国,公元前473年,越国打败吴国。越王勾践想把夫差流放甬东,给他百户人家,让他住在那里,夫差不堪其辱而拔剑自刎,吴国灭亡。吴越两国世仇到此结束,他们没有胜利者,留给历史的是声声叹息。老子的“和大怨”正是针对这种情况有感而发,积极主张“报怨以德”,去消除仇怨。所以,老子的“报怨以德”是一种大爱,他没有那么狭隘,如果仅从个人荣辱得失的立场来解读老子这一思想是不全面的。这种大智慧对我们立身处世也有很深的启示,就是在生活中、工作中不要过于纠缠于细枝末节,凡事从大局出发,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
“报怨以德”的前提是对高明治理的认识,那就是“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也就是治理上的认识论:恬淡为上、欲大反小、欲多反少。《左传》中有一个故事,叫郑伯克段于鄢。讲了郑庄公的胞弟共叔段在其母武姜帮助下,想推翻郑庄公。在朝中文武大臣齐心协力下,郑庄公击败共叔段,共叔段出逃,武姜被囚禁在城颖。郑庄公极其痛恨母亲,发誓说:“不及黄泉,无相见也。”但是复仇的快感很快消失,他原谅了母亲,也思念母亲,但说过的话又不能不算数,极其苦恼。后来颍考叔为郑庄公出谋划策,掘地及泉,使母子在隧洞黄泉中相见,母子遂和好如初。从郑庄公来讲,他本来以为惩罚了弟弟和母亲,自己就会开心,但复仇的快感很快消失,代之以亲人不亲、亲人难亲的苦恼。所以“怨怨相报”不可能真正解决问题,老子称作“安可以为善”。
北宋张载在《正蒙·太和篇》说:“有象斯有对,对必反其为。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这是对仇恨、对立的产生及化解最为简洁明晰的概括。春秋时期魏国有个官员叫宋就,曾担任边境县令,与楚邻界。魏国的边亭和楚国的边亭皆种瓜,各自数目清晰。魏国人勤劳尽力,经常灌溉,所以秧茂瓜甜。楚国人懒惰,很少灌溉瓜田,所以秧枯瓜小。楚国县令因魏国瓜美,责骂自己的人没有把瓜种好。楚国边亭人憎恨魏国边亭人比自己贤能,于是夜里到魏国瓜田里拔扯瓜秧,致使很多瓜秧枯蔫而死。魏国人察觉后,也想去拔扯楚国瓜田,就此去请示宋就。宋就说:“怎么能这么做呢?这是结怨招祸之道。别人为恶你就为恶,心胸太狭小了!如果让我来教你们,你们就每天晚上偷偷到楚国那边为他们灌溉浇瓜,并且不要让他们知道。”于是魏亭之人乃每夜偷偷为楚国瓜田灌溉,楚亭人白天浇瓜的时候发现已经浇过了。楚国边亭的瓜越长越好,楚国边亭人很纳闷,就仔细观察,发现是魏国人做的。楚国县令听后非常高兴,就汇报给楚王,楚王闻之,又忧虑又惭愧,对官吏说:“如果不是这件事,我们可能还会犯更大的过错。这是魏国在暗中谦让啊。”于是用厚礼相谢,请求与魏王交好。楚王时常称赞魏王,认为他是守信之人。楚魏交好,是从宋就开始的。老子说:“报怨以德。”说的就是这样的事情。
当今时代,世界的联系广泛而深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没有哪个国家能够超然事外,“报怨以德”思维更具时代意义。新冠肺炎疫情刚在我国肆虐的时候,西方一些国家隔岸观火,甚至想趁火打劫。我国党和政府以高效的社会动员力、强劲的社会组织力迅速控制疫情,全面恢复生产,夺取“战疫”全面胜利。西方一些发达国家认为疫情与它们毫不相干,没有抓住我国控制疫情创造的防止疫情蔓延的珍贵时机,把精力放在了抹黑中国、嘲笑中国甚至想以此敲诈中国上。当我国疫情好转的时候,疫情在西方发达国家开始蔓延。这个时候,中国没有袖手旁观、没有以怨报怨,而是报怨以德,及时伸出援手,援助物资、派遣医疗队、提供经验等,帮助它们共同应对疫情。这是中国的文化,也是中国的智慧。如果世界疫情泛滥,任何一个国家控制得再好也无济于事,人类是一个命运共同体。可惜西方某大国不愿也不想有这种思维,这就是5000多年中国文明与240年文明的差距。
最后要说明一点,关于“何以报怨”,道、儒主张不同。老子主张“报怨以德”,孔子主张“以直报怨”——“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这正是道家的深沉与儒家的率真的生动对比。在老子看来,以德报德和以德报怨是一致的,因为一切皆是自然,既无怨德,也无人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