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本书基于公众感知视角,通过考察网络政民互动行为和过程,深化对政民互动行为及其特征的认识;通过对网络政民互动效能内在结构给予理论层面的归纳,构建互动效能的形成机理模型;通过实证分析,揭示影响网络政民互动效能的潜在路径和作用机理,分别从公众感知满意度层面和行政改进层面对互动效能的实现模式进行了探讨,并指出互动效能的提升路径。研究分为以下五个部分。
第一,根据研究问题及研究进展对公众网络参与、电子政务、政民互动、网络参与有效性等领域的现有文献进行梳理和评述;着眼于相关研究可能对本研究主题的借鉴和启发意义,阐述相关研究现状和主要观点;提出本书的研究思路和方法,确定研究方法的理论指引和具体方法,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
第二,厘清本书所涉及的公众感知、网络参与、政府回应、政民互动、互动效能等核心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对公众参与理论、新公共服务理论、公共价值管理理论和电子民主理论进行了系统梳理,重点阐释了相关理论对本研究的理论指引,为理论和应用创新找到了突破口,提出并阐释了网络政民互动效能的分析框架。
第三,立足于网络政民互动的具体实践,采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在调查访谈基础上,剖析网络政民互动效能的微观行为基础,即公众参与动因和网络表达,揭示网络政民互动的本质及特征;在此基础上,通过扎根理论研究构建和阐释互动效能的形成机理模型。
第四,基于调研启示和相关理论,着眼于互动效能关键因素的结构和关系,围绕泸州网络问政和成都网络理政两个实践案例,通过对主体行为及特征的“客观”数据和平台运作的实践数据分析,分别构建和验证了网络政民互动中公众感知满意度分析模型和政府行政改进模式;在此基础上,实现对研究假设的验证,并阐述相应的管理启示。
第五,基于本书的研究发现和结论,着眼于网络政民互动的关键环节和实践中面临的突出问题,指出网络政民互动效能的提升路径。
二、研究方法
科学研究是一个知识发现的过程,研究者应该通过有效的认知原则和标准,结合具体的研究方法,构建一条可以为研究者提供检验问题答案的最佳路径。这条路径反映了某种范式的选择,相互竞争的不同范式可以同时存在,尤其是并不成熟的科学学科(库恩,2003)。从基本范式来看,实证主义范式强调定量研究;建构主义范式主张定性研究;定性和定量研究不仅可以同时存在,而且越来越有融合的趋势。
事实上,很多情况下混合研究可以为研究提供重要的方法论指引。这些情况包括研究及其任务是否需要进行以下设计:一是“三角化”,即将定性结果与定量结果进行比较;二是“互补性”,即寻求详细说明,以增强和澄清一种方法的结果;三是“开发”,即用一种方法的结果来辅助另一种方法;四是“启动”,即发现悖论和矛盾;五是“扩张”,即通过在不同研究阶段使用多种方法,扩大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对于以上五种混合研究目的的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混合研究设计,根据不同阶段结果间的关系,可以采用三种类型的混合分析方法,即平行混合分析方法、并行混合分析方法和顺序混合分析方法(Onwuegbuzie et al., 2009)。根据研究问题,着眼于研究结果间的三角化、互补、开发和扩张,本书采取顺序混合分析法,即首先进行定性分析,然后进行定量分析,最后依据研究结果对网络政民互动实践的发展提出针对性建议,具体研究方法如下。
(1)文献研究法
文献研究法是以问题为导向,对与研究相关的现有文献进行收集、阅读,梳理文献的理论视角、主要观点、研究方法和研究结论等,以支撑和启发本书的研究。在整个研究过程中,本书均采用了文献研究方法,尤其是在文献综述、核心概念界定和相关理论阐释部分对现有文献进行了重点整理,并采用EndNote X9软件对文献进行了高效管理。
(2)扎根理论
根据研究,本书在第三章通过文献阅读和对网络政民互动平台的实地调研确定访谈思路,并通过深度访谈收集一手数据资料,以扎根理论作为具体研究程序及方法进行研究。利用质性分析软件Nvivo11对数据资料进行编码,通过三角检验确保研究效度,将理论充分性作为研究目标,揭示网络政民互动中公众参与的动因和行为取向,构建网络政民互动效能的形成机理模型。
(3)实证分析法
本书第四章围绕公众感知满意度分析,通过爬虫程序采集了问政泸州“回音壁”版块的全部发帖、回应和评价数据。因相关数据主要是文本数据,故通过词表示、文本表示和主题分类等方法对数据进行挖掘,过程中涉及机器学习等文本挖掘技术。在对案例资料进行数据处理后,运用SPSS 22.0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回归分析。
(4)案例研究法
本书第五章根据罗伯特·K.殷(2017)阐述的案例研究设计思路,提出案例研究假设,选择成都网络理政平台作为案例研究对象,确定案例研究的具体方案;围绕网络政民互动的行政改进,收集了案例研究对象涉及的政民互动数据、访谈资料和统计分析资料;利用质性分析软件Nvivo11对案例资料进行编码,探讨基于网络政民互动系统的行政改进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