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公共服务:中国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五节 研究内容

从研究前期的文献及资料情况来看,目前对于流动公共服务的研究存在两点问题:一是流动公共服务的学术研究尚处于概念提出和现象归纳的阶段;二是目前地方政府流动公共服务的实践百花齐放,但却没有总结出一般规律。

因此,本书的研究内容主要有四点:一是流动公共服务的类型学矩阵模型构建。首先要针对流动公共服务类型学模型进行维度划分,划分的两大维度尽量将现有流动公共服务包含在四种类型下,从而构建出类型矩阵。其次在构建了流动公共服务的类型矩阵模型后,可通过两个维度大致将现有的流动公共服务划分为四种类型。本书将通过分析每种类型下的流动公共服务案例,以进行比较分析,从而概括出不同类型的特征、供给流程及适用范围,从而为不同情境下流动公共服务供给方式的选择提供参考。

二是对流动公共服务进行体系构建。流动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参照了公共服务体系的概念,其主要是指以政府为主导、以社会团体和私人机构等为补充的供给主体,以为公民及其组织提供基本而有保障的流动公共服务为主要目的而研究建立的一系列有关服务内容、服务形式、服务机制、服务政策等的制度安排。流动公共服务体系要从三个层面进行构建。本书参考了道格拉斯•诺斯的制度三层次模型进行流动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从“理念驱动、制度设计(基本制度)、行为方式”三个层面去解析流动公共服务的概念。理念驱动层指的是流动公共服务这一供给方式所体现出不同供给主体的理念及精神;制度设计主要针对流动公共服务的供给主体、供给对象、服务供给领域和适用范围三个方面进行阐述;行为方式层主要针对流动公共服务的具体供给手段和评估及监管等方面进行研究(见图0-5)。

图0-5 流动公共服务体系(84)

以上的两个研究内容存在一定的逻辑关联。首先,本书旨在通过类型学分析建立起流动公共服务话语体系。类型学分析通过四大类型的划分,从不同角度展示了流动公共服务的主体、对象、服务内容、供给手段和范围以及监督评价等方面的要素,从而为流动公共服务的体系三层次构建填充要素。其次,流动公共服务的体系构建进一步增进了流动公共服务类型分析模型的立体性和科学性。流动公共服务的类型学体系分析建立在流动公共服务的实践基础上,是对现实经验的提炼和总结。只有将其置于流动公共服务体系中,才能进一步验证其合理性。而且,流动公共服务体系构建后,相关要素的填充也为类型学的分析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向。

三是本书对流动公共服务这一创新供给方式进行了详尽的分类介绍。通过不同类型的流动公共服务案例分析,本书对当前流动公共服务的供给模式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和梳理,并针对每种类型提炼了相应的经验。

四是本书针对构建的类型学框架以及流动公共服务未来发展的方向提供了一些建议和对策。


(1)HUME D. A treatise on human Nature [M]. Oxford: Oxford at the Clarendon Press, 1888: 577-579.

(2)SMITH A. The wealth of nations [M]. New York: Bantam Books (Random House), 2003: 219-362.

(3)E.S.萨瓦斯.民营化与公私部门的伙伴关系[M].周志忍,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45-63.

(4)理查德•博克斯.公民治理:引领21世纪的美国社区[M].孙柏瑛,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105.

(5)VICKERS I, LYONF, SEPUIVEDAL, et al. Public service innovation and multiple institutional logics: The case of hybrid social enterprise providers of health and wellbeing [J]. Research Policy, 2017(14): 1755-1768.

(6)CARROLL N.So that’s what the impact of IT innovation looks like? Examining the sociotechnical dynamics of public service innovation [J]. Journal of Enterprise Information Management, 2016,29(5):1-29.

(7)DJELLAL F, GALLOUJ F, MILES I. Two decades of research on innovation in services: Which place for public services? [J]. Structural Change and Economic Dynamics, 2013, 27(12): 98-117.

(8)GALLOUJ F. Services innovation: Assimilation, differentiation, inversion and integration [R]. MPRA Paper, 2002.

(9)GALLOUJ F. Innovating in reverse: Services and the reverse product cycle [J]. European Journal of Innovation Management, 1998, 1(3): 123-138.

(10)VAN DE WALLE S. When public services fail: A research agenda on public service failure [J]. Journal of Service Management, 2016, 27(5): 831-846.

(11)孙晓莉.政府公共服务创新:类型、动力机制及创新失败[J].中国行政管理,2011(7):47-50.

(12)郁建兴,吴玉霞.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创新:一个新的分析框架[J].学术月刊,2009,41(12):12-18.

(13)戴文亮.民族地区基础教育服务均等化及其路径探讨[J].新疆社科论坛,2013(2):85-88.

(14)高萍.区域基本公共教育均等化现状、成因及对策——基于全国各省(市、自治区)面板数据的分析[J].宏观经济研究,2013(6):91-97.

(15)何继新,李莹.公共服务供给“共建共享”的创新转向:一个网络化治理论纲[J].长白学刊,2017(1):55-62.

(16)陶国根.大数据视域下的政府公共服务创新之道[J].电子政务,2016(2):68-73.

(17)杜治洲,汪玉凯.电子政务与中国公共服务创新[J].中国行政管理,2007(6):47-50.

(18)蒋薇,唐晓阳,陈家刚,等.地方政府整体性治理与公共服务创新——基于广州市海珠区“互联网+政务服务”的实证分析[J].党政研究,2016(6):108-115.

(19)彭向刚,张杰.论我国公共服务创新中公民参与的价值及路径[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50(4):5-10+159.

(20)何继新,李莹.公共服务供给“共建共享”的创新转向:一个网络化治理论纲[J].长白学刊,2017(1):55-62.

(21)杨颖.公共服务的概念、分类及供给主体创新研究[A]//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第七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15.

(22)刘银喜,任梅.流动公共服务:公共服务供给方式创新——概念提出、逻辑起点及创新价值[J].中国行政管理,2015(8):83-87.

(23)白维军.流动公共服务与边疆民族地区社会治理[J].民族研究,2017(3):14-26.

(24)创建办制度设计研究小组.鄂尔多斯市公共文化流动服务研究[J].鄂尔多斯文化,2013(2):8-13.

(25)陈福今.创新社会治理[J].瞭望新闻周刊,2005(44):11-13.

(26)江必新,李沫.论社会治理创新[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5(2):2+25-34.

(27)唐鸣,祁中山.理解社会治理创新的三个维度[J].科学社会主义,2015(2):108-112.

(28)王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治理创新的历史考察[J].科学社会主义,2013(6):102-106.

(29)段妍.马克思视野下“国家—社会”关系理论与中国现代社会治理创新[J].理论探讨,2015(3):20-23.

(30)周巍,沈其新.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与当代中国社会治理创新[J].甘肃社会科学,2016(1):151-155.

(31)罗会军,范如国.社会制度系统的复杂“二相性”与社会治理创新研究[J].学习与实践,2016(2):94-103.

(32)李德嘉.儒家“德治”思想的社会治理创新价值[J].理论与改革,2016(1):56-60.

(33)王连伟.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治理创新:非均衡性及其应对[J].教学与研究,2015(2):36-43.

(34)马海韵.共建共治共享:国家级新区社会治理格局[J].学海,2018(5):89-95.

(35)王玉珍.多维变动下社会治理模式的创新[J].南京社会科学,2006(5):78-82.

(36)付建军,张春满.从悬浮到协商:我国地方社会治理创新的模式转型[J].领导科学,2017(10):21.

(37)肖文涛.社会治理创新:面临挑战与政策选择[J].中国行政管理,2007(10):105-109.

(38)张雪梅.新时期社会治理创新的制约因素与民主路径解析[J].社会主义研究,2014(1):111-119.

(39)王勇.社会治理创新与政府积极作为[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7(1):66-70+127.

(40)姜晓萍.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治理体制创新[J].中国行政管理,2014(2):24-28.

(41)郭风英.“国家—社会”视野中的社会治理体制创新研究[J].社会主义研究,2013(6):70-75.

(42)邵静野,来丽梅.社会治理体制创新中社会协同机制的构建[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204-206.

(43)唐爱军.社会治理体制创新路径探析[J].开放导报,2014(1):67-70.

(44)杨仁忠.社会治理体制创新与社会公共领域参与研究——对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有关社会建设问题论述的深层研读[J].学习论坛,2014,30(2):43-46.

(45)刘玮.农村社会治理权力体制创新的三个关键问题[J].求索,2014(3):114-117.

(46)周庆智.社会治理体制创新与现代化建设[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14,51(4):148-156+160.

(47)曹永军,崔赞梅.公平正义语境下的社会治理体制创新[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40(2):112-115.

(48)孙涛.以扩大公众参与推进社会治理体制创新[J].理论导刊,2015(11):21-24+36.

(49)曾维和,贺连辉.社会治理体制创新:主体结构及其运行机制[J].理论探索,2015(5):82-87.

(50)董田甜,赵晖.社会治理体制的变革逻辑与创新路径——基于民生政治的视角[J].行政论坛,2016,23(4):1-6.

(51)鲍宗豪,宋贵伦.大数据时代的社会治理创新[N].中国社会报,2014-12-19(008).

(52)陶希东.大数据时代中国社会治理创新的路径与战略选择[J].南京社会科学,2016(6):85-90.

(53)戴香智,马俊达.大数据时代下的社会治理创新:概念、关系与路径[J].中国科技论坛,2016(10):39-44+52.

(54)呼连焦,刘彤.大数据视域下社会治理:机遇、挑战与创新[J].湖湘论坛,2018,31(4):63-70.

(55)曾庆华,陈成鑫.大数据时代社会治理的创新发展路径[J].人民论坛,2018(16):64-65.

(56)陈潭.大数据驱动社会治理的创新转向[J].行政论坛,2016,23(6):1-5.

(57)郑志来.基于大数据视角的社会治理模式创新[J].电子政务,2016(9):55-60.

(58)戴鸿.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创新[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4(8):42-45.

(59)李万钧.关于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的实践与思考[J].理论视野,2017(9):54-60.

(60)杨宜勇.福田模式的四个特点[J].人民论坛,2016(3):85.

(61)戴冰洁,卢福营.农村基层社会治理的权力调控模式创新——写在后陈村村务监督委员会诞生十周年之际[J].浙江社会科学,2014(6):80-86+157-158.

(62)杜永红.“互联网+”农村社会治理创新发展对策[J].江苏农业科学,2017,45(8):338-341.

(63)张凯兰.社会治理创新中网格化管理服务的基层实践与思考——以长沙市城区为例[J].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2014(2):67-71.

(64)李利文,申彬,彭勃.城市基层治理创新中的“认知内卷化”——以上海XH区物业管理深化改革为例[J].社会科学研究,2016(2):39-51.

(65)刘成良.行政动员与社会动员:基层社会治理的双层动员结构——基于南京市社区治理创新的实证研究[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6(3):137-145+160.

(66)章荣君.社会治理创新化解基层社会矛盾的模式分析——基于江苏三个典型案例的现实考察[J].湖湘论坛,2017,30(6):114-119.

(67)王江伟.中国社区治理创新的特征、动因与绩效——基于“中国社区治理创新成果”的多案例分析[J].求实,2017(12):61-73.

(68)王诗宗,吴妍.城镇化背景下的基层社会治理创新——杭州市余杭区街道民主协商议事会议制度分析[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7(4):35-40.

(69)詹国彬.结构转换、权力互动与基层社会治理创新——以宁波市北仑区“三位一体”模式为个案的分析[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7(2):167-177.

(70)胡晓明,高荣.基层社会治理中公民参与机制创新[J].人民论坛,2015(32):34-36.

(71)成洪波,徐选国,徐永祥.社会工作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机制创新及其实践逻辑——基于东莞市横镇的经验研究[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7):126-135.

(72)卢宪英.紧密利益共同体自治:基层社区治理的另一种思路——来自H省移民新村社会治理机制创新效果的启示[J].中国农村观察,2018(6):62-72.

(73)吴福环.论中国边疆民族地区社会治理创新[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5(5):2+29-35.

(74)张伟.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社会治理的创新发展路径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18,39(4):23-26.

(75)和思鹏.“国家—社会”视阈中民族地区社会治理现代化研究——历史逻辑、边界重构与机制创新[J].贵州民族研究,2016,37(10):56-60.

(76)吴开松,杨芳.社会组织在西部民族地区社会治理创新中的价值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14,35(9):9-12.

(77)肖应明.“四个全面”蕴涵的治理理论前沿与现实关照——兼及民族地区创新社会治理路径探析[J].云南社会科学,2015(5):12-17.

(78)羌洲.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社会治理体系创新探析:基于社会风险的测度[J].西北民族研究,2014(2):157+187-194.

(79)韩勇,李波.边疆民族地区社会治理的创新实践[J].开放导报,2016(1):110-112.

(80)曾宇航.民族地区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实践与探索——以贵州省台江县为例[J].中国行政管理,2018(10):148-150.

(81)冉昊.西藏基层社会治理的创新、问题与对策[J].科学社会主义,2017(3):97-101.

(82)王世卿,王尚坤.新疆暴恐犯罪的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研究[J].山东警察学院学报,2018,30(4):119-123.

(83)邓娟.农民理性与民族地区农村社会治理创新——以喀什地区英吉沙县S村为例[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43(3):37-41.

(84)杨立华,常多粉,张柳.制度文本分析框架及制度绩效的文本影响因素研究:基于47个大气污染治理法规政策的内容分析[J].行政论坛,2018,25(1):96-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