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本书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研究背景
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中国经济呈现出波动加剧、增速放缓的现象。若与危机前2007年14.2%的增速相比,此轮经济下滑已超过一半幅度。若从季度数据来看(如图1-1所示),从2010年第一季度的高点开始,经济增速已经连续33个季度走低,其中有25个季度经济增速低于8%。此轮经济下行既有趋势性放缓的特点(方福前,2014)(1),也有周期性放缓的表现(郭豫媚、陈彦斌,2015)(2)。针对趋势性放缓和周期性放缓,学者们分别从短期、中期和长期的角度提出了走出此次增长困境的政策建议(3),但是这些研究都没有考虑短期经济波动对长期增长趋势的影响,即经济周期性放缓是加剧还是缓和了经济趋势性下滑,不考虑清楚这个问题,所提出的政策建议有可能是互相冲突的。因此,我们要顺利走出此次增长困境,必须研究清楚一个关键问题:中国经济短期波动如何影响长期增长趋势。

图1-1 中国经济季度增速
资料来源:中经网。
究竟是一个大起大落、波动剧烈的经济体表现较好,还是一个运行平稳、波动幅度较小的经济体平均增速更高?很久以前,经济学家已开始关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活力与其不稳定性之间的关系,而市场的不稳定性则可以通过经济周期的反复出现来体现。凯恩斯主义则认为经济上下波动的现象并非必须存在,政府只要采取适当的政策干预就可以避免经济波动。但这只是基于波动自身的一套调节机制,且是在对经济增长没有任何影响的假设之下提出的。凯恩斯学派不太关注经济的长期增长问题,所以他们没有研究经济波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真实经济周期(RBC)学派(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经济学家认为经济波动是经济增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经济增长和经济波动可以放在同一个理论框架下进行研究。这一学派认为,给定经济资源约束,市场会尽可能发挥其最大的作用,这时波动自然而然就会产生。至于为什么会产生波动,他们认为生产率的提升大部分是通过巨大的创新来驱动的,而这种巨大的创新不是时常发生的。通常,经济伴随着生产率冲击的发生而快速增长,而这些冲击往往还是负向的冲击(例如石油危机)。所以经济增长可以看作一系列波动螺旋上升的过程,如果忽视这些经济波动,那么换来的就是经济增长停滞的惨痛代价。真实经济周期学派认为经济波动和经济增长都出自同一个根源——生产率冲击,但是经济事实表明,经济波动往往有其独立的生成原因,生产率冲击不足以解释所有的经济波动,并且经济波动不能完全看作是经济增长的伴生现象,经济波动本身也影响经济增长的速度、平稳性和质量。所以,现在许多主流经济学家开始把经济波动和经济增长分开来进行研究。
Aghion和Banerjee(2005)、Aghion等(2010)基于Schumpeter的思想建立了一个联系波动和增长的经济模型,即AABM模型。在AABM模型中,经济增长来自R&D投入,而经济波动则来源于各种冲击的发生(包括供给冲击、需求冲击等一系列可以引起生产率变化的冲击)。投资分为两类,即短期固定资产投资和长期研发投资。固定资产投资可以很快带来回报,而研发投资有利于长期经济的增长。每个企业可以存活三期,企业在第一期决定分别投入多少给短期固定资产投资和长期研发投资两个项目。在第二期,短期固定资产投资即可带来产出,而长期研发投资则在第三期才可以带来回报。不存在信贷市场摩擦时,短期投资的收益即是长期投资的机会成本,而短期投资收益是亲周期的,因此长期投资在总投资中的占比具有逆周期性。当一个负向的冲击发生时,企业会增加对长期项目的投资,进而促进了长期经济增长,此时经济短期波动对长期增长表现出促进作用,这被称为“机会成本效应”。而当信贷市场存在摩擦时,由于长期投资项目需要连续不断的投资,因此更容易遭受信贷约束。如果信贷约束足够紧,那么当负向冲击发生、产出下降时,长期投资项目失败的概率会加大,从这个角度来看,经济波动对经济增长表现出衰退效应,总的影响取决于两种效应相抵之后的净结果。
Aghion和Banerjee(2005)、Aghion等(2010)的研究很好地解释了发达国家经济波动和经济增长的关系,但是它是否能直接运用于解释中国经济还值得商榷。中国属于发展中国家,正处于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时期,中国和发达国家之间必然存在许多不同之处。因此,本书认为需要构建适合中国情景的理论模型和研究框架来分析中国的经济波动和经济增长的关系。本书接下来将基于中国实际情况,借鉴Aghion和Banerjee(2005)、Aghion等(2010)的研究方法,对中国经济波动性变化如何影响经济增长进行研究。
二、研究意义
本书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第一,本书的研究为以后研究中国经济波动和经济增长关系问题提供了一个较为合理的机制分析框架。经济波动性变化对长期增长趋势的影响是目前宏观经济学领域一个前沿、热门的话题,针对中国也有较多的研究。然而根据收集到的文献,我们发现,针对中国的研究主要是经验分析,而较少涉及理论机制的分析。虽然国外已有一些文献通过构建理论模型对经济波动性变化如何影响长期增长趋势进行了分析,但是其所研究的对象基本是发达国家,而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的转型期。中国经济既不同于以往的计划经济,也不同于欧美发达国家较为完善的市场经济,因此,基于发达国家经济现象提出的理论模型不能完全适用于中国,即必须对其进行“中国化”改造才能用于解释中国的经济现象。本书从中国实际出发,借鉴国外的模型对中国经济波动性变化如何影响长期增长趋势进行了研究,对以后这一领域的研究起到了搭桥铺路的作用。
第二,本书的研究为通过短期调控来影响长期增长提供了可能。若想走出此次经济增长困境,不外乎从需求和供给两个方面想办法。从需求方来看,消费短时间内难以提升,净出口受到国外经济形势拖累也难以恢复往日水平,增加投资受到产能过剩的困扰,而且容易造成政府和企业杠杆率过高。从供给角度来看,资本本身受到边际效率递减的限制,由于人口红利的减少,我们无法再依赖廉价劳动力来支撑经济增长,剩下的唯一能够有效解决当前困境的就是提高生产率。本书的研究将会为在经济下行背景下如何促进生产率的提升提供思路。
第三,本书的研究结论还有助于经济政策的权衡以及经济波动福利成本的估计(4)。例如,如果经济波动对长期经济增长影响显著为正,那么短期的稳定性政策就会不利于长期增长,政府就得面临短期经济稳定和长期经济增长的权衡。如果短期经济波动对长期经济增长为负,那么逆周期的稳定性政策就获得了更有力的支持,因为稳定性政策不仅减小了经济波动,而且有助于长期经济增长,从而更能提高人们的福利水平。如果经济波动性变化对增长趋势没有任何影响,那么政府在出台短期平抑经济波动的政策时就无须考虑对长期增长趋势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