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可持续发展理论始于20世纪80年代,是对世界工业文明反思的结果。1972年,《增长的极限》一书详细地对人口、资源、环境、生态、经济等问题进行了分析,使人们逐渐意识到盲目地追求经济增长带来了大量社会问题,人们开始重新审视资源利用、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Donella et al.,1972)。随后出现许多对于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的探讨,直到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发表了名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研究报告,其中第一次正式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即“既能够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发展能力的发展”(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1987)。这标志着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正式诞生,随后可持续发展思想被世界各国认可和接受。
可持续发展实质上强调的是持续发展和共同发展。不仅需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与此同时还要保护好人类长久以来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环境和社会资源环境,目的是使人类的子孙后代能够长久地持续生存和发展,它涉及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科技、政治等诸多方面。其主要内涵是强调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五者之间高度统一和协调发展。推进这五个方面协调发展的主要原则性依据为: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共同性原则。公平性不仅指本代的公平,还指代际公平及资源分配和利用的公平。持续性原则是指在资源和环境都能够承受的最大限度的前提下,人类社会和经济健康地发展。共同性原则是指世界上所有的国家都生存在同一个地球上,尽管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但公平和可持续性是共同的,所有国家必须团结起来维护地球的完整与整体和谐,最终实现生态、经济、社会的协同效益。20世纪90年代出现了土地可持续利用理论。1990年美国Rodale研究所和印度农业研究会在新德里举行土地利用研讨会时,第一次提出了“土地可持续利用”的概念。土地是一种稀缺资源,要在不违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本要求下合理、科学地利用土地资源,不仅要满足现代人对土地数量和质量的需求,同时也不能损害后代人对土地数量和质量的需求能力,人们不单单要获取土地在经济上的效益,还要考虑其在社会上和生态上的效益。陈利顶和傅伯杰等(1996)指出,土地可持续利用就是要使土地生产力稳定持续增长并确保其资源潜力以及避免土地退化,最终使土地具备优良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即通过人类的科学利用达到土地资源的生态合理性、社会可接受性以及其经济的有效性。陈百明和张凤荣(2001)认为,土地可持续利用可以理解为其在环境方面能够达到良性循环、生态方面能够具有良好的适宜性、社会方面能够具有公正性和公平性以及在经济方面能够具有获得盈利的能力的科学的土地利用方式。许彦曦等(1998)认为,地理空间上的区域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是指不仅能够维持和提升土地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而且能持续改善该区域的整体环境质量,使得社会经济能够长期健康发展,具备可持续性、生态性以及可调控性等特点。可以看出,土地利用可持续的内涵是强调该地域土地的可持续性、公平性、稳定性、科学性、整体性和可调控性等。
根据旅游用地的特点和土地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我们可以归纳出旅游用地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原理。旅游用地的可持续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确保该地域的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第二,保证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理论强调的是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保持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增长,不仅要注重旅游经济增长的数量,还要注重旅游经济增长的质量,大力发展低碳环保型绿色产业,提高旅游用地的经济效益。第三,保证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是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其强调的是在满足社会基本需求的同时,充分发挥旅游用地的潜在能力,确保各类自然资源、社会资源能够在现代和以后各代之间均衡地分配,同时要保证旅游者、经营者以及当地人民的生活利益,最基本的是不能因为自己或者一方面的利益而去损害他人的合法利益,并且应该向生活在旅游区内的居民公平分配旅游的社会经济效益,即保证旅游参与各方利益,实现多方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