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提要
中国是山地大国,随着山地资源的开发和人口的不断增加,山地资源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尤其是随着山地旅游的崛起,其对脆弱的山地环境影响凸显。山地地势崎岖,耕地和适宜用作建设的土地稀缺,旅游用地供给紧张。在我国山地旅游业快速发展的形势下,开展对山地旅游用地多维变化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栾川县为典型的山区县,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业发展强劲,旅游用地面积大且演变快,为河南省旅游强县,其成功的山地旅游业发展被誉为“栾川模式”。本书以栾川县为案例对象,采用遥感和GIS分析、数学模型、野外调研、实证分析、对比分析等方法对山地旅游用地的现状、旅游用地时空形态变化及影响因素、旅游用地未来发展趋势、旅游用地结构优化等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得到以下主要结论:
(1)山地旅游用地的自然分布表现出与所在地区基底地形的协同现象,经济分布具有中心性、交通依赖性的特点,用地类型复杂度与景区等级和开发主题有关。
在高程方面,旅游用地表现出平均高程较高,且与地形高程同步的特征。在坡度方面,主要集中于10°~30°的缓坡和斜坡,其次为陡坡,随着坡度的增加,旅游用地总面积呈纺锤体结构,同时旅游用地结构的坡度分布与用地性质有关。在坡向方面,其分布主要受制于景区的山体位置,不同级别山地的走向控制着景区用地的坡向分配,但不同的用地类型具有不同的坡向敏感性。旅游用地面积较大的坡向分别为西南坡向和西北坡向,其次是东坡、东北坡、北坡坡向,西坡和无坡向分布较少。县城作为县域的中心地,对旅游景区的开发顺序和开发程度产生了重要影响,县城周围的景区多为开发历史悠久或开发层次较高的景区。由于旅游对交通的高度依赖性,交通干线沿线成为旅游景区布局的主要区位。景区级别越高,景区配套设施越齐全,用地类型就越多,不同的旅游产品对应不同的旅游用地类型和不同的复杂度。
(2)随着景区开发深度的提高,旅游用地类型呈现非自然化态势,建设用地和景观用地增加显著,建设用地空间扩张遵循“中心—外围”模式和条带状延展规律,不同类型旅游用地随高程、坡度、坡向发生了对人类有利的变化。
1991—2015年的25年,案例区旅游用地的数量剧增,景区内的土地已经完全被“旅游化”。随着旅游景区服务功能的逐渐完善,景区用地类型发生明显变化,转化方向主要为林地转移为建设用地、农用地,未利用地转移为水域用地,农用地、未利用地等类型转换为建设用地。核心变化是建设用地、景观用地大量增加,表明了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改造和影响。各景区建设用地空间扩张基本上遵循“中心—外围”模式,以原有村落为中心向外扩张,景区用地功能也由原来的居住生产生活单一功能,逐渐向旅游导向的多元化功能发展。随着旅游景区的开发建设,各类用地在高程、坡度和坡向方面发生了一定变化。其中,林地在此三方面变化很小;农用地变化明显,其高程、坡度增加明显,偏南坡向有所增加;建设用地在低海拔和较小坡度增加明显,但与坡向关系不大;水体用地主要向平坦地段和低海拔区域集中,与坡向无关;未利用地的坡度和高程有所增加,同时在偏北坡向上稍有增加。这些变化是人为开发景区、建设旅游设施和景观美化的结果。人类总是选择自然有利、投入较经济的开发方式,低海拔、小坡度成为人类开发的重点地区。
(3)旅游用地扩张受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和制度政策等的综合影响,其中经济发展引致的生活水平提高是旅游用地规模扩张的重要原因。
旅游用地扩张依托于本地的自然资源和地理环境,地形地貌直接影响着旅游用地的发展方向和态势,河流及其走向影响着旅游景区建设用地的布局,气候影响着人体的舒适度,植被成为构景的重要因素。人口增加引发的生产性需求和生活性需求是导致旅游用地增加的主要因素,人们对经济利益的诉求是旅游用地增加的直接动因。旅游景区等级决定着旅游用地的复杂度和用地规模,交通区位决定景区的可进入性和景区的发展等级,改变着土地级差地租,从而影响着旅游用地的变化。县城作为区域的旅游集散地和旅游中心,影响旅游用地的类型变化和数量扩张。旅游景区生命周期对建设用地具有阶段性要求,导致旅游建设用地增量的倒“U”形变化规律。景区开发主题和景区旅游产品类型主导着旅游用地开发结构,成为决定景区旅游用地规模和用地类型的主导因素。制度和政策因素是旅游土地利用变化的导向因子,直接影响着土地利用类型的转化。旅游业发展和旅游用地增加的核心驱动力是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由生活水平决定的潜在客源市场的状况是驱动旅游用地变化的最重要因素。
(4)旅游用地类型转化是人类在经济诉求驱动下对土地进行开发的结果,受土地自然属性、区位属性、景区属性和所在乡镇经济社会属性等的影响,不同的用地类型转化具有不同的显著性影响因子和演变机理。
本书将影响旅游用地转化的因素概括为土地的自然属性、区位属性、景区属性和所在乡镇经济社会属性等四类指标14个因子。模型分析结果表明,“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主要受高度、坡度、距河流距离、距道路距离和距村距离的影响,说明景区开发中的建设用地主要来自对自然条件较好、交通方便、围绕村庄的农用地的利用。“林地转为农用地”主要受高度、坡度、距河流距离、距道路距离、距村距离、距县城距离、景区发展周期等因素的影响;景区内部“林地转为农用地”主要是受“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驱使,景区的成熟开发导致部分林地转化成为农用地。“林地转为建设用地”受高度、坡度、距河流距离、距道路距离、距村距离、距县城距离、景区等级等因子的显著影响;林地转为建设用地的主要机制是当景区建设需要有较多的土地供应而农用地不能满足其需求时,直接将林地转化为建设用地。“林地转为水域”主要受高度、坡度、距河流距离等因素的影响;林地转为水域的主要机制是人为筑坝形成人工水面。
(5)随着旅游业的纵深发展,旅游用地规模将适度扩大,但旅游用地供给不容乐观,提高景区旅游土地集约度、复合利用及转化置换将是今后满足旅游用地需求的主要发展方向。
根据综合预测方法,未来10年旅游用地规模将适度扩大,2025年旅游用地规模有望达到183~228 km2。未来旅游用地的高速增长主要来源于景区的深度开发建设、景区边界的扩大,以及重大旅游项目的建设、休闲农业的发展、生态景观的建设、旅游通道的建设及旅游产业集聚区、旅游城镇及旅游专业村发展等方面。根据旅游资源后备情况,也不排除新建旅游景区的可能性,但旅游用地供给不容乐观。受耕地红线的限制,农用地转化为旅游用地的可能性较小,不过乡村旅游的发展可形成对农用地的复合利用,林地转化为旅游建设用地的可能性只有在非常必要时才会出现,建设用地转化为旅游用地的可能性不大,水域用地转化为旅游用地的可能性仅在个别地点存在,未利用土地转化为旅游用地的可能性较大,但其利用存在一些困难,可通过转化置换途径予以解决。今后,旅游土地供需矛盾仍较突出,提高土地集约度和复合利用及转化置换将是满足旅游用地需求的主要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