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东欧国家能源安全问题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章
中东欧国家能源安全现状及历史沿革

第一节 能源安全的定义

能源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是推动社会不断进步的强大动力,人们的生产与生活都离不开能源。随着工业技术的普及与发展,人类对能源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经济学家西奥多·W.舒尔茨就指出:“能源是无可替代的,现代生活完全构架于能源之上,虽然能源可以像任何其他货物一样买卖,但它并不只是一种货物,而是一切货物的先决条件,是和空气、水、土同等重要的要素。”

能源是工业的血液,缺少能源,工业生产就会停顿。能源又是重要的战略资源,是人类宝贵的财富,能够给所在国家带来巨大的财富。但是,在能源的开采和使用过程中又会带来污染和环境破坏。因此,能源在不同国家、不同时代体现出不同的问题,这些问题就构成了能源安全问题。一般来说,能源安全分为供给安全、需求安全和环境安全三种类型。

一、能源供给安全

(一)能源供给安全的含义

1974年成立的国际能源机构(IEA)正式提出了以稳定石油供应和价格为中心的能源安全概念。俄罗斯学者斯日兹宁认为,能源安全是指公民、社会和国家对一次能源与电力的可靠和连续供应免受内外威胁的一种保障状态,它反映了保持国家安全和经济安全的必要程度。贝尔格雷夫等在《2000年的能源安全》一书中指出,能源安全是指这样一种情况,即消费者及其政府有理由相信在能源方面有足够的储备、生产和销售渠道来满足他们在可预见的将来对能源的需求,其价格不至于使他们在竞争中处于劣势从而危及生活。当国民的福利或政府追求其他正常目标的能力由于能源供应中断或重大价格变化而受到威胁时,不安全就出现了。

(二)能源供给安全的表现

美国剑桥能源研究会主席丹尼尔·耶金指出了能源供给安全存在以下三种表现。第一,国家的进口能源供应必须数量充足,不能危及国家安全;第二,进口能源供应必须持续,能源进口中断和暂时性短缺会严重影响工业国的经济和政治稳定,资源丰富的国家有影响能源进口国的实力;第三,进口能源必须价格合理。

以合理价格保证数量充足的能源持续供应成为能源安全问题缺一不可的三个方面,任何一方面的缺失都会对消费国的经济福祉、政治稳定和国家安全构成威胁。

(三)能源供给安全的影响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经济的快速发展大大增加了其对石油供应的依赖,同时也显示其脆弱性。1973年10月,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当时的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阿拉伯成员国不满西方国家对石油价格的打压,决定减少石油生产,并对西方发达国家实行石油禁运。当时,包括西欧和日本的石油大部分来自中东,美国的石油也大部分来自中东。石油提价和禁运立即使西方经济呈现一片混乱的局面。提价前,石油价格每桶只有3.010美元,到1973年底,石油价格达到每桶11.651美元,提价近4倍。石油提价加大了西方大国国际收支赤字,最终引发了1973—1975年的经济危机。1973年石油危机前后石油价格和美元指数的波动情况见图1-1,由图可知,美元指数在石油价格暴涨至最高点时迅速下降。

图1-1 1973年石油危机前后石油价格和美元指数的波动情况

(四)能源供给安全的形成和发展

虽然能源的重要性自第二次工业革命以来就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但是能源安全问题到20世纪50年代以后才真正受到广泛关注。这主要是由于早期各国的能源消费量不大,主要依靠的是分布广、储量大的煤炭资源,其能够满足当时生活和生产的需要。进入20世纪50年代以后,生产机器的普及和升级加快了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世界能源消费总需求迅速增加,而内燃机的大量使用使得石油与天然气的使用量大幅提升,煤炭消费需求随之减少,石油和天然气逐渐代替煤炭成为一次能源中的主要消费品种,世界能源结构发生重大改变。不同于煤炭的分布广,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分布比较零散,中东地区和俄罗斯油气资源比较丰富,而欧洲大部分地区油气资源十分匮乏,以油气为主导的国际争端随之爆发。20世纪70年代爆发的两次世界范围内的石油危机使得严重依赖石油的西方发达工业化国家的经济陷入危机状态,国际社会逐渐开始将能源安全与国家安全和经济安全紧密联系在一起,能源安全的概念得以形成。第一次石油危机之后,美国于1974年倡导成立了IEA。这是发达国家保障能源安全的组织,其宗旨是:成员国共同采取措施,控制石油需求,在紧急情况下分配石油,并规定成员国有义务储备相当于90天净进口量的石油。这一阶段是能源安全概念的初步形成阶段,该阶段的能源安全主要是指能源供给安全。

二、能源需求安全

(一)能源需求安全的定义

能源供给安全是从能源进口国出发的,供给安全是维持其生活和生产的保障,而对能源出口国来说,能源需求安全对其经济稳定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梅森·威尔里奇等著的《能源与世界政治》中提出,根据主体的不同,能源安全可分为进口能源国安全和出口能源国安全。对出口国来说,能源安全意味着其对自然资源的主权,确保需求安全即获得国外市场,保障出口能源所得的金融安全。丹尼尔·耶金认为,能源消费国和能源生产国都希望保障“能源安全”,但对其含义的理解却迥然不同。消费国的“能源安全”指的是“供应安全”,即以合理价格获得充足可靠的能源;而对生产国来说,“能源安全”指的是“需求安全”,即有充足的市场和客户保证,确保未来投资的正当合理性并保护国家收入。

(二)能源需求安全的表现

与能源供给安全相对应,能源需求安全的表现主要分为三个方面:第一,能源的出口不能影响本国对能源的需求;第二,能源需求必须持续,能源出口的中断会严重影响本国的经济发展;第三,出口能源的价格必须合理、稳定。为了维持能源出口的稳定性,能源出口国的能源基础设施和贸易路线必须得到有效保证。

(三)能源需求安全的影响

能源需求安全对经济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能源需求安全与经济增长呈正相关;另一方面,能源价格的波动特别是能源价格的下降,直接影响能源出口国的经济安全。第三次石油危机发生后,全球经济皆出现了衰退,并导致了经济危机。在前两次石油危机中,石油价格的暴涨给石油出口国带来了大量的经济效益,第三次石油危机导致的石油价格暴跌又使其蒙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由于产油国在国际金融中的重要地位,对国际金融体系也造成猛烈冲击。

(四)能源需求安全的形成和发展

受经济危机的影响,20世纪80年代全球经济增长疲弱,各国对石油的需求持续下降,石油价格也因此持续下滑。为了改变石油需求不足的局面,沙特阿拉伯决定充当“浮动石油生产国”的角色进行减产保价。非OPEC产油国想抓住这次机会夺取市场,不断增加产油量,并以低价销售。到1984年底,OPEC内部和非OPEC国家都未能达成减产的合作。“减产保价”政策导致沙特阿拉伯承担了巨大的压力和损失,严重的经济困难迫使其最终放弃了该政策。1985年7月,沙特阿拉伯宣布不再发挥调节全球产油量的作用。两个月后其开始增加产量,导致油价继续下跌。同年12月,OPEC成员国决定,将政策重心从油价转移到市场份额上,“减价保产”这一转变等于允许油价下跌。从“减产保价”到“减价保产”的这一政策性战略转变使国际石油价格从1985年的每桶27.52美元下降到1986年的每桶12.97美元,一年之内下跌幅度超过100%。中东阿拉伯国家的石油权力完全丧失,西方国家在石油权力争夺战中重新获得主动权。

20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末,是能源安全概念发展的第二个阶段,能源安全已不仅是供给层面的安全,还有需求层面的安全,更重要的是保证能源供给与能源需求的长期稳定性和持续性。

三、能源环境安全

(一)能源环境安全的定义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气候不断变暖和大气环境质量的急剧下降,各国逐渐意识到能源使用带来的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严重,环境保护已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主要问题之一。这也促使以供需安全为主的传统能源安全观向着综合能源安全的方向发展,能源安全被赋予越来越多过去不为人们所重视的新内涵。约瑟夫·欧姆在1993年为能源安全增加了环境保护的内涵:“90年代能源安全的目标是通过增加经济竞争力和减少环境恶化,确保充足可靠的能源服务。”国内学者也对能源环境安全进行了研究和讨论。刘爱军在《生态文明与中国环境立法》中指出:“世界各国能源安全观的重心逐步转向以生态化为价值取向和评价标准,强调人类与自然和谐的生态伦理,既体现能源对人的有用性,也尊重自然价值。重视经济增长的同时,尽量体现公平与效率的统一,严格计算环境成本,力求以最小的环境代价换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即使是最小的环境代价,也不能以牺牲子孙后代的生态利益来换取今天的经济增长。”赵娜娜在《欧盟能源安全及战略选择》中给出了能源环境安全的定义,即“以合理的价格满足经济发展需要的能源供给稳定性,以及对人类生存与发展不构成威胁的能源使用安全性”。

(二)能源环境安全的表现

如果说能源的供需安全是一个量的概念,那么能源环境安全就是一个质的概念,要求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开发清洁可再生能源,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避免对生态环境造成超负荷的威胁,使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处于和谐、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永续状态。能源安全可以被视为一个循环的过程,即在生产—运输—消费—废弃物的处理环节上的安全性,这既包括在能源提取、生产、运输、储存和分配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环境污染,也包括在能源消费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

(三)能源环境安全的影响

在传统发展观中,能源消费与环境保护是完全对立、相互排斥,甚至是不可调和的。在现实中不仅存在着将两者分割开来对待的情况,而且很难想象为了保护环境而牺牲能源利益的选择,使环境保护与能源安全被割裂和倒置。然而,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使环境安全面临越来越严峻的考验已成为不争的事实。能源的过度开发造成生态失衡,与能源相关的烟尘气体的排放造成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环境的安全系数持续降低。同时,保护生态环境势必造成在开发和利用能源的过程中畏首畏尾、顾此失彼,使能源不能得到最大效率的利用,而造成严重浪费,再重新开发,再破坏环境,从而陷入恶性循环,使环境保护与能源安全问题的可持续发展都成为空谈。

虽然环境保护与能源安全问题之间存在着尖锐的矛盾,但这一矛盾不是不可调和的,二者可以兼顾并协调发展。从人类长远利益来看,环境安全与能源安全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是一个相互统一、不可分割的整体。能源的消费与环境保护实质上是一种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我们开发、利用能源是为了眼前的经济发展,而保护环境是从长远出发,为了人类的子孙后代着想。因此,我们要把环境保护纳入能源经济发展范围,最终促成环境与能源双赢的可持续发展。

(四)能源环境安全的形成和发展

早在1972年,在斯德哥尔摩召开的联合国人类环境大会上就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它呼吁人们重视环境安全,主张应把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统一起来,人类开始把环境问题作为一个单独的问题重视起来。

1992年6月,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会议讨论并通过了《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又称《地球宪章》,规定国际环境与发展的27项基本原则)、《21世纪议程》(确定21世纪39项战略计划)和《关于森林问题的原则声明》,并签署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防治地球变暖)和《生物多样化公约》(制止动植物濒危和灭绝)两个公约。从此,兼顾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成为世界各国广泛采用的战略。

1997年,为促进各国完成温室气体减排目标而签署的《京都议定书》,把环保因素纳入能源安全的范围,赋予了能源安全的环境保护新内容,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强烈反响。《京都议定书》第二条明确指出,“研究、促进、开发和增加使用新能源和可再生的能源、二氧化碳固碳技术和有益于环境的先进的创新技术”“通过废物管理加强能源的生产、运输和分配中的回收和利用限制或减少甲烷排放”。《京都议定书》的签订标志着世界各国重新界定了能源安全的概念,在国家能源发展战略中,增加了“能源的使用不应对人类自身生存与发展的生态环境构成大的威胁”的要求。

2006年7月,胡锦涛同志出席八国峰会并首次提出“为保障全球能源安全,我们应该树立和落实互助合作、多元发展、协调保障的新能源安全观”。赋予能源安全更为丰富的内容,得到了与会各国的积极回应。2009年12月召开的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更进一步突出了清洁的环境在能源中的重要地位。会议文件指出,“从科学角度出发,必须大幅度减少全球碳排放,其中滥伐森林和森林退化引起的碳排放是至关重要的问题,我们需要提高森林对温室气体的清除量”。至此,能源安全包含环境保护的内容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

四、能源安全外延

能源安全的内涵主要包括供给安全、需求安全和环境安全,但外延辐射具有多元性,辐射领域包括政治性、经济性、军事性、外交性和社会性等,辐射的范围包括一个国家和整个世界。

(一)政治性

能源安全不仅影响着经济发展和自然环境,它还具有一定的政治性。对于高度依赖国外石油资源的国家来说,必然别无选择地要卷入与石油有关的国际事务中;对外依赖程度越高,对于威胁的感觉就会越强烈,其对外安全战略中对石油的保障也就越重要。

能源战是国家间政治竞争的重要手段,在国际政治竞争中,能源不仅是各方争夺的焦点,而且常常被当作一国对其他国施加政治、经济影响,达到一定战略目标的重要手段。第一次石油危机以后,以产油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和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围绕石油问题展开了激烈的斗争。一方面,以美国为首的石油消费国积极组成石油消费国集团,美国还鼓动召开石油生产国和消费国共同参加的国际会议;另一方面,一些发展中国家受到产油国在第一次石油危机中取得的胜利的鼓舞,想借此改变旧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1974年4月9日联合国召开以原料和发展为中心议题的联合国大会第六次特别会议,会议通过了由七十七国集团起草的《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宣言》《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行动纲领》。以上两个文件的通过,证明产油国以石油为武器对发达国家的斗争取得了部分胜利,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发达国家制定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局面,为发展中国家改变旧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提供了基础。

(二)经济性

“谁占有石油,谁就占有了世界,因为他可以用柴油统治海洋,用高度精练的石油统治天空,用汽油和煤油来统治陆地。除此之外,他还能在经济上统治他的同胞,因为从石油中他可以取得意想不到的财富。”美国学者埃德温∙奥康诺的论断尽管有夸大之嫌,但是却代表了一种普遍的权力政治观。

能源直接促进了国家和世界的经济增长,增强了国家的经济实力,奠定了国家经济安全的基础。具体来说,能源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第一,能源推动生产的发展和经济规模的扩大;第二,能源促进新产业的诞生和发展;第三,能源推动技术进步;第四,能源的利用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第五,能源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主要物质基础之一。

(三)军事性

纵观历史,很多战争都是能源战,而取得战争胜利的国家往往是因为在能源上占据了优势。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海军第一大臣温斯顿·丘吉尔决定将战舰从燃煤改为燃油。这一举措使得英国舰队比德国燃煤舰队有了更大的航程、更快的速度和更方便的燃料添加。为了保证舰队的石油供给,丘吉尔采取了收购英波石油公司等多渠道的供应措施,并留下了名言:“石油供应安全的关键在于多元化,且仅在于多元化。”

石油供应安全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败。由于本国石油资源匮乏,德国企图以控制苏联和中东的石油供应来达到征服世界的目的,同样缺乏石油资源的日本则将目标锁定在了东南亚。为了保障石油供应,希特勒大力发展基于本国煤炭资源的合成燃料工业。然而,斯大林格勒战役的惨败和联军对合成燃料工厂的轰炸瓦解了德国的石油战略,战争机器的主要部分趋于瘫痪。在亚洲,漫长曲折的石油供应线无法满足其战争机器对于燃料的庞大且持续的需求,日本的油轮成了美国军舰在太平洋上的活靶子,而盟军对其石油供应链的切断则加速了日本的战败。

(四)外交性

在现实世界中,能源供应国和需求国的关系更多是相互制约而不是由某一方占据主导地位。就拿欧盟和俄罗斯来说,油气匮乏的欧盟国家需要从俄罗斯进口油气来满足内部的大量需求;而在俄罗斯看来,能源是为数不多的令西方有求于自己的领域,可以通过大力开展能源外交,用好自己的资源,重振大国地位。

能源也是阿拉伯产油国制定外交战略、执行外交政策的重要依据和手段。一方面,阿拉伯产油国以石油为武器打击敌人、维护民族利益。比如,在第四次中东战争中,阿拉伯产油国为迫使以色列从被占领土地上撤军,宣布逐日减少石油产量,并对美国、荷兰等坚决支持以色列的国家实行石油禁运。欧共体国家为了保证石油供应,立即于1973年11月6日发表声明,提出“以色列必须结束1967年冲突以来的领土占领”。另一方面,石油输出带来的大量石油美元是阿拉伯产油国大规模对外援助的基础。在历次中东战争中,未直接参战的阿拉伯国家给予埃及、叙利亚等前线国家大量的物资和资金援助。和平时期,阿拉伯产油国给予巴基斯坦、阿富汗等发展中国家大量援助,这极大地促进了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合作,加快了南南合作的步伐。

(五)社会性

2008年5月,受到国际投机资本炒作,国际原油价格持续攀高,一度达到135美元/桶的历史高位,对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与稳定造成不利影响。为了抗议政府对日益高涨的石油价格控制不力,法国渔民从5月中旬开始罢工,封锁港口、海上钻井平台,阻碍海上交通;西班牙、葡萄牙和意大利的渔民也于5月30日开展了空前规模的大罢工;5月27日,英国炼油工人举行了48小时大罢工行动,致使英国炼化厂70年来首次因罢工关闭;美国人也举行了声势浩大的罢工行动,将加不起油的车丢在路边堵塞交通。由此可见,石油价格的波动不仅会影响消费国的国家经济安全,也会影响其社会稳定。

(六)世界性

1978年伊朗发生推翻巴列维王朝的革命,社会和经济出现剧烈动荡。从1978年底至1979年3月初,伊朗停止输出石油60天,使石油市场每天短缺石油500万桶,约占世界总消费量的1/10,致使油价动荡和供应紧张。世界石油市场原油供应的突然减少,引起了抢购原油的风潮,油价急剧上升。这一潮头刚要过去,1980年9月20日伊拉克空军轰炸伊朗,两伊战争爆发。两国石油生产完全停止,世界石油产量骤减,全球市场上每天都有560万桶的缺口,打破了当时全球原油市场脆弱的供求平衡关系。供应再度紧张,引起油价上扬。在此期间,OPEC内部发生分裂。多数成员国主张随行就市,提高油价,沙特阿拉伯则主张冻结油价,甚至单独大幅度增加产量来压价。结果OPEC失去市场调控能力,各主要出口国轮番提高油价,火上浇油。油价上涨使生产成本增加,市场需求萎缩,从而触发了经济危机。

1986年之后,国际原油价格基本稳定在15~20美元/桶。1990年8月初,海湾战争爆发,伊拉克攻占科威特以后,遭受到国际经济制裁,其国内原油供应中断,国际油价因而急升至42美元/桶的高点,第三次石油危机爆发。美国、英国经济加速陷入衰退,全球GDP增长率在1991年跌破2%。国际能源机构启动了紧急计划,每天将250万桶的储备原油投放市场,以沙特阿拉伯为首的OPEC也迅速增加产量,很快稳定了国际石油价格。但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由于亚洲金融危机,国际石油价格又戏剧性地大幅度下跌,一度跌落至9美元/桶,一些能源输出国的经济因此受到较大影响。图1-2为1970—2000年国际石油价格走势,上文中所提到的几次世界石油价格的大幅波动在图1-2中均有所体现。

图1-2 1970—2000年国际石油价格走势

由图1-2可知,三次石油危机之后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经济危机,特别是第二次石油危机之后,石油需求量迅速减少,石油价格也随之下跌。

在全球化时代,各国的能源安全日益成为一个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互保体系,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脱离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能源安全而保证自身安全。“世界的能源安全是一个整体,只有当各国政府意识到它们不但应该采取措施改善自己的能源安全状况,同时也必须为其他国家的能源安全贡献力量的时候,国家和国际在能源方面才能真正安全。”西方能源学者梅森·威尔里奇这一观点的合理性被无数历史事实证明。

综上所述,能源安全是一个多元概念。它既是一个经济概念,也是一个政治概念;既是一个社会概念,也是一个环保概念;既是一个国家概念,也是一个世界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