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东欧国家能源安全问题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三节 苏联时期中东欧国家能源安全问题及其表现

苏联时期,中东欧16国还没有形成,除了波兰、保加利亚、匈牙利、罗马尼亚和阿尔巴尼亚,其他11个国家都是各自从联邦国家独立出来的。1990年,立陶宛率先退出苏联宣布独立,1991年,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也从苏联独立出来。1991—1992年,南斯拉夫解体,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马其顿、波黑四国宣布独立。2006年,塞尔维亚和黑山这两个前南斯拉夫国家也分别独立出来。另外,捷克斯洛伐克联邦共和国在1993年解体,成为捷克和斯洛伐克两个独立的国家。由于早期数据的缺乏,本节以波兰、保加利亚、匈牙利、罗马尼亚和捷克斯洛伐克这五个经互会成员国为主要研究对象。

一、能源自给率低,供给安全问题突出

随着经济的增长,中东欧国家对于能源的需求逐步提高,而本国能源的匮乏使得这些国家的能源生产跟不上能源消费的步伐,能源缺口不断扩大。20世纪70年代经互会集团的能源生产速度平均每年增长1.8%,但能源消费的增长速度却远远超过生产的增长速度。1970年经互会6国共消费3.82亿吨标准燃料,1980年消耗6.00亿吨左右,平均每年增长4.2%~4.3%。由于早期数据的缺乏,只给出1980—1992年部分中东欧国家能源生产和消费的情况,具体见表1-9和图1-9。

表1-9 1980—1992年部分中东欧国家能源生产和消费情况 单位:兆焦耳

注:以上数据包括保加利亚、捷克斯洛伐克、波兰、罗马尼亚、匈牙利、阿尔巴尼亚和南斯拉夫。

资料来源:http://knoema.com.

图1-9 1980—1992年部分中东欧国家能源生产和消费情况

由图1-9可知,1980—1992年,中东欧国家的能源缺口一直维持在4×106兆焦耳上下。而能源生产和消费自1989年开始呈下降趋势。

1964年,苏联、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和民主德国共同兴建的“友谊”输油管道一期工程完成。之后,经互会国家从苏联进口大量石油,能源依赖度随之增加。但是,由于煤炭开采困难,除波兰和捷克斯洛伐克两国以外,其他各国逐渐减少本国煤炭消费,导致能源自给率大幅下降。1960年和1978年部分中东欧国家能源自给率见表1-10。

表1-10 1960年和1978年部分中东欧国家能源自给率 (%)

资料来源:经互会国家对外贸易统计。

由表1-10可知,相较于1960年,1978年以上5国的能源自给率迅速下降,其中罗马尼亚下降最多,由能源出口国变为能源进口国,只有波兰一国实现了能源的自给自足。虽然罗马尼亚相比其他经互会国家有丰富的油气资源,但毕竟有限,为了保证一定的油气存储量,罗马尼亚的原油产量从1968年到1980年一直保持在1 300万~1 400万吨,而生产和消费之间的缺口则通过能源进口来满足,这使得罗马尼亚的能源进口逐年增加,从能源出口国变为能源进口国。如上文所述,由于波兰本国煤炭开采量逐年增加,能满足部分能源需求的增长,所以能源自给率变化较小。

二、能源结构单一,加剧供给的安全问题

由前文可知,中东欧国家只有煤炭的储量稍多,油气资源极为匮乏。20世纪60年代以前,中东欧国家的主要动力来源是煤炭,燃料动力工业几乎全部使用国产煤。60年代以后,由于煤炭开采条件恶劣、成本高,加之苏联在“经济一体化”的口号下实行所谓的“国际分工”,使得中东欧国家的煤炭工业发展被扼杀,早期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耗方针转变为以石油、天然气为主。各国大量进口石油,影响了本国能源结构多样化发展,因此能源工业的物质技术基础相对薄弱。本来,波兰和罗马尼亚还有比较丰富的煤炭资源,但在经济一体化的要求下,放弃了本国有相对优势的能源,而使用本国相对短缺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这就使得各国能源单一,而单一的能源结构使得中东欧国家在能源上更依附于苏联,70年代石油价格的暴涨也对其产生了巨大的冲击。1970—1992年中东欧国家能源消费结构见表1-11和图1-10。

表1-11 1970—1992年中东欧国家能源消费结构 (%)

注:由于数据缺失,1970年、1973年和1975年的数据包括保加利亚、捷克斯洛伐克、波兰、罗马尼亚和匈牙利5国,1980—1992年的数据包括以上5国和阿尔巴尼亚、南斯拉夫。

资料来源:经互会国家对外贸易统计。

图1-10 1970—1992年中东欧国家能源消费结构

1970年中东欧国家的石油和天然气消费比重只有40.2%,而随着新的能源政策的实施,到1980年石油和天然气消费比重达到最高值,为56.8%。由于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对经济的巨大打击,中东欧各国纷纷调整能源政策,减少对进口石油和天然气的依赖,最大限度地利用本国煤炭等自有能源。

三、严重依赖苏联能源进口,高企的石油进口价格对本国经济影响严重

在中东欧国家与苏联的经济贸易中,中东欧国家因缺乏能源资源而处于被动地位。这些国家除罗马尼亚外,没有一个国家具有实际意义的石油储量。保加利亚、捷克斯洛伐克、波兰、匈牙利80%以上的石油消费依靠苏联供应,而且这些国家也都没有能力获得足够的硬通货。1976—1980年,经互会国家从苏联进口了3.78亿吨石油、900多亿立方米天然气。经互会6国(罗马尼亚、保加利亚、捷克斯洛伐克、波兰、匈牙利和民主德国)91%的煤、92%的石油、79%的天然气也是由苏联提供的。1973—1982年中东欧部分国家能源进口中苏联所占比重见表1-12和图1-11。

表1-12 1973—1982年中东欧部分国家能源进口中苏联所占比重 (%)

资料来源:经互会国家对外贸易统计。

图1-11 1973—1982年中东欧部分国家能源进口中苏联所占比重

注:以上数据包括保加利亚、捷克斯洛伐克、波兰、罗马尼亚和匈牙利5国。

由图1-11可知,1973—1981年中东欧部分国家能源进口中苏联所占比重呈增加趋势,1981年达到79.1%,接近80.0%,在此之后逐渐下降。

对苏联能源依赖程度的加深使得中东欧国家在1973年石油危机之后油价大幅上涨中蒙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由于“五年计划”规定经互会集团内部的贸易价格只能每五年重新制定一次,所以初期的能源提价对以上五国的影响很小。然而,在1975年1月召开的经互会执委会第七十次会议上,苏联为了自身利益撕毁了“五年调整一次价格”的协议,提出按国际市场每年确定一次价格的办法向经互会成员国出售石油,至此,经互会成员国进口石油的价格迅速翻倍。1971—1980年国际石油价格和经互会集团内部石油价格见表1-13和图1-12。

表1-13 1971—1980年国际石油价格和经互会集团内部石油价格

续表

资料来源:经互会国家对外贸易统计。

图1-12 1971—1980年国际石油价格和经互会集团内部石油价格

由图1-12可知,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后,国际石油价格迅速攀升,而经互会内部石油价格则在1975年重新定价之后迅速上升。1974年苏联卖给经互会的油价平均每吨为18.10卢布,到1979年已上升到66.50卢布(上涨2.7倍),而同期经互会国家向苏联出口的机器设备和其他工业品一般只提价50%~60%。由于进口能源价格猛涨,1970年保加利亚用于进口燃料和动力费用占其出口商品总额的11.5%,1978年增加到25.1%;同期匈牙利从9.6%增加到17.0%;波兰从6.8%增加到14.6%;捷克斯洛伐克从9.0%增加到16.4%。1976—1980年,捷克斯洛伐克需要用掉国民收入增长额的1/3~1/2来弥补石油和原料涨价的损失。另外,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南斯拉夫每年石油进口量在1 000万吨以上,耗资高达40多亿美元,几乎占其出口赚取外汇的一半。进口石油花费的增加导致经互会国家外贸赤字的增加。1971—1974年,经互会6国对苏联贸易有16亿卢布的顺差,而1975—1979年,尽管各国要拿出比以前更多的工农业产品向苏联出口,但对苏贸易仍产生了40多亿卢布的逆差。

贸易条件的恶化使得经济增长放缓。1971—1975年,经互会国家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平均每年增长率为8.0%,1976—1978年增长率下降到5.1%,1979年以后下降的更多。同时,燃料价格的提高使一系列工业品和食品价格上涨,人民生活水平下降。

四、环境安全日渐突出

能源强度是用于对比不同国家和地区能源综合利用效率的最常用指标之一,体现了能源利用的经济效益,指数越低说明能源利用效率越高。苏联时期,由于经济条件和科学技术的落后,中东欧国家的能源强度远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表1-14列出了1980年和1990年中东欧部分国家的能源强度与世界其他国家的对比情况。

表1-14 1980年和1990年世界部分国家能源强度 单位:koe/$05p

资料来源:经互会国家对外贸易统计。

由表1-14可知,中东欧国家中只有匈牙利一国的能源强度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其他国家都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特别是保加利亚和罗马尼亚两国在1980年高于世界水平近一倍,之后随着两国工业的进步和发展,能源利用率逐渐提高,到1990年这两个国家的能源强度与世界平均水平的差距明显缩小。

二氧化碳排放量是指在生产、运输、使用及回收产品时所产生的平均温室气体排放量。它能够反映出一国在能源消费过程中对环境产生的影响。1980—1991年中东欧国家和其他国家由能源消耗造成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情况见表1-15。

表1-15 1980—1991年世界部分国家二氧化碳排放量 单位:百万吨

资料来源:knoema.com.

由表1-15可知,中东欧国家中,波兰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多,捷克斯洛伐克其次,而阿尔巴尼亚的碳排放量最少。为了更好地衡量各国二氧化碳排放量,我们计算了1980—1991年世界部分国家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具体见表1-16。

表1-16 1980—1991年世界部分国家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

资料来源:knoema.com.

由表1-16可知,中东欧绝大多数国家的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呈下降趋势,除阿尔巴尼亚外,均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而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由于当时处在经济高度发展时期,能源消耗量大,人均碳排放量也比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