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货币政策规则研究:以泰勒规则为例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二、评估货币政策历史的泰勒规则应用

虽然泰勒规则最早是对美国货币政策规则——利率规则的简单合意描述,但是现在已经成为众多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经济体(Emerging Market Economies,EME)国家评价货币政策立场的通用标准(Hofmann and Bogdanova, 2012)(12)

首先,泰勒规则本身就是从对美国1987—1992年货币政策历史的实证评估中得出来的。“可能令人惊讶的是,这个规则与过去几年的实际政策表现相吻合……从这个意义上说,美联储货币政策就好像一直遵循我们所研究的这种政策规则那样来决策。”(Taylor, 1993)泰勒规则提出后,人们普遍将其视作评价货币政策历史表现的准绳(benchmark)和良好规范(prescription),进行货币政策评估。尤其是评价20世纪70年代的“大通胀”(Great Inflation)时期,以及20世纪80年代反通胀后长达20年左右的“大缓和”时期(Great Moderation)。Judd和Rudebusch(1998)以及Clarida,Gali和Gertler(2000)等对此问题的研究相当具有代表性,他们发现“大通胀”时期许多发达国家的政策利率低于泰勒规则利率,货币政策被认为是过于宽松的。而与此相比,20世纪80年代中期与21世纪早期的“大缓和”时期,由于货币政策与泰勒规则保持一致,发达国家取得了不俗的经济绩效(通胀水平低且稳定,宏观经济波动也比较稳定)。然而,2003—2005年,货币政策发生了重大转变(Taylor, 2014),由于美联储货币政策偏离泰勒规则利率水平,而其他国家央行也互相效仿,结果造成全球利率偏低的情况(Hofmann and Bogdanova, 2012;Gray, 2013;Cartens, 2015;Edwards, 2017),Taylor(2010)将此相机抉择倾向称为“大偏离”(Great Deviation),并认为这才是金融危机爆发的真正原因(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