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学与文化思考
前言
“景德镇学”的提出,始于一个契机,更源于一个梦想。
在主编国家“十五”规划重点出版图书《中国景德镇陶瓷文化研究丛书》的时候,我恰逢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攻读中国美术史博士学位。我的导师金维诺教授是著名的美术史论家、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也是敦煌学著名学者之一。受到导师的学术影响和启发,我当时在思考,应把这套书做成一个系统工程,必须要有纲,要有一个灵魂才能把它串起来。这个灵魂应该是什么呢?
其时,敦煌学、徽学经常在我的脑海里浮现,受到这个启发,我就想到景德镇能不能有“景德镇学”,使之成为丛书的灵魂呢?经过缜密的思考后,我觉得提出“景德镇学”应该是时候了!
我在《中国景德镇陶瓷文化研究丛书》的开篇之作《景德镇陶瓷文化概论》前言中写道:“景德镇陶瓷文化研究,应该成为一门学问、一门学科。对它的研究,应该像‘敦煌学’、‘徽学’一样,成为‘景德镇学’。只有把景德镇陶瓷文化研究,提升到这样的高度来认识,给予这样的定位,才能与‘景德镇’在历史上、在世界上、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与影响相称。只有这样,‘弘扬景德镇陶瓷文化’就不仅仅是一项工作,而且是一门学问、一项学术事业。我们应该大力提倡与鼓励对景德镇陶瓷文化的研究,使其成为一门真正的‘景德镇学’。只有‘景德镇学’有了成果,有了影响,使‘景德镇学’和‘景德镇’三个字一样,为世人所知,为世人所认可,为世人所热情参与,甚至执着地投入于其中,景德镇陶瓷文化的研究,才真正地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和成果。当然,要取得这样的进展和成果,出现这样的局面,是要经过几代人艰苦不懈的努力的。可谓任重而道远。”
坦率地说,我提出了“景德镇学”,内心常常不安,不知它能否成立?能否得到公认?但出乎我的意料,“景德镇学”竟然得到了很高的评价,引起了很大的社会反响。中央、境外、省级以及景德镇市属媒体对《中国景德镇陶瓷文化研究丛书》和“景德镇学”做了大篇幅的报道与高度评价和肯定。《光明日报》、《中国新闻出版报》、《中国出版》等报刊称,“《中国景德镇陶瓷文化研究丛书》被学术界誉为构建景德镇陶瓷文化研究体系的奠基之作”,“提出‘景德镇学’学术构想高屋建瓴”;香港凤凰卫视、浙江卫视等多家电视台对“景德镇学”进行了专访;《文汇读书周刊》、《江西日报》、《中国图书商报》、《都市消息报》、《中华读书报》、《景德镇日报》、《瓷都晚报》等报刊对“景德镇学”做了详尽的报道;人民网、新华网、国学网等知名网站从不同角度对“景德镇学”做了深入探讨,对提出“景德镇学”给予高度评价。
学术界对“景德镇学”的提出,同样给予了高度肯定、评价与赞扬。景德镇陶瓷学院名誉院长秦锡麟先生在《中国景德镇陶瓷文化研究丛书》总序中对此多有赞许:“这一学术构想,对于改变和提升人们对景德镇及景德镇陶瓷的认识,促进景德镇的国际交流,促进景德镇纳入国际学术的大视野,激励更多的有识之士投入到‘景德镇学’的研究和探讨,将弘扬景德镇陶瓷文化提高到更高的高度和层次上加以认知等,无疑有着巨大的作用和意义。”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王能宪博士撰文认为,“‘景德镇学’的提出,充分体现了主编与作者鲜明的学术预测意识,若干年后,当学界有机会重新梳理景德镇陶瓷文化研究的历史时,当会看到这一转捩之价值的凸显”。我的导师金维诺先生则以“景德镇学的奠基之作”为题,认为:“建立‘景德镇学’并推动其发展任重道远,需要各方面的努力,但我们相信这一事业必将获得成功。”著名专栏作家施雨女士也在北美世界日报《世界周刊》刊文写道:“陈雨前以拯救、复兴景德镇陶瓷文化为己任,一路艰苦摸索和实践,轰动世人的‘景德镇学’终于诞生了。‘景德镇学’立足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打造‘景德镇学’的过程中,依靠一批人,团结一批人,培养一批人,成就一批人,有景德镇之魂美称的‘景德镇学’,重塑了景德镇陶瓷文化的内涵与外延,树立了一个崭新的景德镇文化形象。”
2006年9月初,江西省社科院完成了“景德镇学”研究课题的论证报告,专门成立了江西省社科院景德镇陶瓷文化研究所。挂牌仪式由时任江西省社科院院长傅修廷教授主持,时任副省长孙刚先生出席仪式并对此予以充分肯定:“陈教授,你为江西省人民做了大好事。”其后,江西省社科院邀请我做了“景德镇学”首场学术报告会,引起了很大反响。《江西日报》首席记者郑云云在专栏长文中写道:“赣人应齐心协力打造中国最大的文化品牌(景德镇)。擦亮这块世界闻名的金字招牌,对于搅动江西经济和文化的活力,将起到无法估量的作用。”除了中央和省市媒体连续大幅报道外,江西省社科院还以《专报》形式上报省委、省政府。至此,一门具有江西地方特色和中国文化品格的特色学科——“景德镇学”,由江西省社科院正式向世人推出。
“景德镇学”提出的十几年来,以其独特的文化魅力与广泛的时代意义,吸引了国内外众多专家踊跃参与,相关研究不断深入,影响力也与日俱增,更激励我在“景德镇学”的学术发展道路上,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一、“景德镇学”的概念、构成体系与研究范畴
(一)“景德镇学”的概念
何谓“景德镇学”?
“景德镇学”是以景德镇陶瓷文化为缘由和主要研究对象,以哲学和艺术、历史、经济、科技思想为深刻背景和依托,运用综合的研究,包括现代的科技手段与方法,研究景德镇陶瓷泥做火烧与流通、使用过程和各个环节中所呈现和反映的材质文化、工艺文化、装饰文化、器物文化、制度文化、传播文化、历史文化等,以及所积淀和反映的哲学思想、器物思想、科技思想、政治思想、经济思想、艺术思想,进而拓宽至研究文明史、文化史与生活方式等内容,并由此提升至研究和挖掘出景德镇陶瓷在人类文化生活中的地位、作用,旨在揭示出人类生活的一种文化样式和美的生活方式的一种学术理念与学科构想。
这个概念,是在系统地考察学术界对“陶瓷文化”概念的探索成果基础上提出来的。陶瓷文化的概念,至今为止,在学界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公认的说法。陶瓷不仅仅是科技,不仅仅是艺术,而且是一种文化,这一点是世所公认的。但以往对陶瓷的研究,多从陶瓷发展史、陶瓷技术史、陶瓷贸易史和陶瓷的实物鉴定等角度进行,即便偶尔从文化角度进行研究,也缺乏系统性。
1.关于陶瓷文化的研究与探索
杨永善、杨静荣先生合著的《中国陶瓷》2一书,对陶瓷与文化的关系,对陶瓷的精神性和文化性做了分析与阐述:“陶瓷无论就其自身存在的形式,还是用于生活中与各方面发展的联系,都和整个文化发展分不开。研究历史有时要借助于陶瓷,研究文化发展史更离不开陶瓷。陶瓷与许多种文化均有相当密切的关系。翻开中国美术史,无论是绘画还是雕塑,都有陶瓷作品成为某一时期发展的重要标志。还有那似乎与陶瓷毫不相关的中国音乐史和中国舞蹈史,也都有陶瓷作品记载着它们发展的过程,如陶埙、陶瓷腰鼓、瓷箫以及绘有舞蹈人物的彩陶盆、汉唐时代的舞乐陶俑等等,无不说明陶瓷作为一种文化形态所涉及的范围是相当广泛的。”3在这里,两位作者对陶瓷的文化性、陶瓷与文化的关系等做了阐述,但并没有明确地提出陶瓷文化的概念。
熊寥博士《陶瓷美学与中国陶瓷审美的民族特征》一书,是对陶瓷进行美学研究的较为系统和较有代表性的研究著作。对陶瓷进行美学研究,这也是对陶瓷研究深入的一个方面或者说是一个反映,但文化学研究应该比美学研究更加广泛,更加全面。在杭间所著的《中国工艺美学思想史》和《手艺的思想》两书中,也涉及对陶瓷进行美学的、历史的和文化的研究,有些观点颇有见地。
近年来,在陶瓷文化研究的学者中,不能不提到方李莉博士。她的《新工艺文化论——人类造物观念大趋势》、《传统与变迁——景德镇新旧民窑业田野考察》两本书,都是从社会学和人类文化学的角度,对景德镇陶瓷文化进行研究;其研究方法是田野考察,强调个案和社区研究,从而得出一般的结论。
兰州大学程金城教授近年来也涉足于陶瓷文化的研究,相继出版了《人性的容器和文明的载体——中国陶瓷文化》、《远古神韵——中国彩陶艺术论纲》和《中国陶瓷艺术论》等著作。程金城教授这样评述陶瓷文化:“陶瓷是一种最为普遍而又极为重要的文化承传的载体,陶瓷以其特殊的方式不断延展着人类前进的足迹,通过一个个、一代代的陶瓷器物,把人类的智慧和文化意蕴‘固化’并世代相承,这种文化历史的链条从来没有中断过。从这个角度说,陶瓷是人类的另一种生命符号,这是任何其他文物都不能比拟的。”4
2.陶瓷文化定义及其特征的探讨
但是,对于什么是陶瓷文化以及陶瓷文化具有什么特征等问题,仍需要一个明晰的说法。《中国国情丛书》对“陶瓷文化”的定义是:“陶瓷文化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它以陶瓷这个由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相结合所产生的景观而表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陶瓷器的烧造技术不同,陶瓷造型与装饰艺术也各异,它们都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当时的科学技术水平,展示了当时人们的美学观念和文化心理特征。陶瓷器本身凝结着人们的聪明才智和创造精神,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历史。”这个定义指出了陶瓷是一种特殊形态的文化,其特殊之处在于,它是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的结合体,是时代社会和人们观念与文化心理特征的反映。但是,我认为,此定义仍然不足以完全概括陶瓷文化的特征,仍然不能涵盖陶瓷文化所涉及的方方面面。
我觉得,要给陶瓷文化下定义,必须考虑以下几个因素。这些因素,也构成了陶瓷文化的根本特征。第一,泥做火烧,这是陶瓷的本质语汇,是给陶瓷文化下定义时不能忽视的一个根本问题。“泥做”,这里指陶瓷器的原料、胎骨特征,也是指陶瓷器的成型过程和方法;“火烧”,这是陶瓷的独特之处,陶瓷是火的艺术,如朱琰在《陶说》中所说:“画器调色,与画家不同,器上诸色,必出火而后定。”第二,实用性与审美性的统一。陶瓷属于工艺美术,它具有工艺美术的一般特性,也有独特的工艺美术的个性,这是陶瓷品的定位问题,正是因为这样的定位特性,陶瓷品既要满足人们的物质实用需要,也要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它是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统一体。第三,科学技术与造型艺术的统一,这是与“泥做火烧”相关联的独特性问题。任何一件陶瓷器,都不是单由科学技术或造型艺术所造就,即使如颜色釉制品也不单纯由科学技术所决定,还必须考虑造型和造型块面分割以及流动效果等。第四,必须综合考虑人、水、土、火四个要素,必须考虑制造、生产、包装、运输、销售等各个过程与环节,以及在各个过程与环节中人的行为和心理的、情感的、审美的等各种因素。第五,还必须考虑民族性、传统文化和时代因素以及区域性的影响。这是陶瓷文化的深层背景因素,是绝不能忽略的,或者说这是界定陶瓷文化的民族属性、文化属性和地域特性的一个前提性问题。
综合以上因素,我觉得所谓的陶瓷文化,就是指在陶瓷的泥做火烧与流通、使用的过程中和各个环节中所呈现的材质文化、工艺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形态和情感、心理、观念、习俗等精神文化的综合面貌,它是由中国文化传统所决定的。它是一种独特的传统文化,也反映和表现中国的文化传统,它以功能性与审美性相统一为特色,以满足人们实用的和审美的需要为目的,以科学技术和造型艺术相统一为特性,是中国民族文化的精粹之一。
“景德镇学”的概念本身,经历了最初的提出到不断完善的建构过程。主要经历了这样几个过程:“景德镇学”学术理念的提出;“景德镇学”概念的正式提出;“景德镇学”概念的确定。
如前所述,“景德镇学”学术理念的提出,是我在主编《中国景德镇陶瓷文化研究丛书》时,正式提出来的。我认为,景德镇陶瓷文化研究的学术创新,不能再仅仅是单一地研究某一方面、某一领域,尽管一直以来对单一方面的研究已经取得且必然继续取得重大成就,但坦率地说,陶瓷作为中国的伟大发明,自成体系,完全可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早在民国初期就有学者呼吁要成立“瓷学”,惜乎无人响应;陶瓷不仅仅是科技,也是艺术,更是文化,因此,对陶瓷的研究应该是综合性的学科,就应该有灵魂、有旗帜。所以,要建构“景德镇学”。
3.“景德镇学”概念辨析
要理解“景德镇学”的概念,首先要弄清几个问题。
第一,“景德镇学”与景德镇瓷学。
“景德镇学”与景德镇陶瓷有关,它当然要研究瓷,而且是以景德镇陶瓷文化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景德镇陶瓷的材质文化、工艺文化、器物文化、消费文化、习俗文化、制度文化,并由此拓展和延伸至这些文化积淀和体现出的哲学思想、器物思想、工艺思想、政治思想、经济思想等,并进而研究景德镇陶瓷与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审美思想、审美价值和审美情趣以及文化思想等。因此,它绝非是单一的瓷学所能概括的。
而瓷学主要研究瓷本身,是有关瓷的科学,其研究内容主要是陶瓷的材质及其组成、工艺与工艺过程等,着重阐明的是与陶瓷有关的物理、化学等科技特性。因此,可以说,它是一种专门性学科。
“景德镇学”当然是要研究瓷学的,但仅仅研究瓷学是不够的。而且,瓷学实际上早已存在,并且早已取得辉煌成就。因此,“景德镇学”必须有新的学术理念和学术思想。
第二,“景德镇学”与景德镇市学。
景德镇市学是以景德镇为研究对象,研究景德镇地域历史、社会、经济、文化等内容的学科。其研究地域主要是景德镇。当然,这其中也包括地域比较研究。
但是,“景德镇学”既是景德镇地域的学问,又不仅仅限于地域研究,而是以景德镇陶瓷文化为缘由和主要线索,由景德镇的研究拓展和延伸,并用新的学术理念,对景德镇和景德镇陶瓷文化进行全方位的研究。
“景德镇学”既是景德镇这个地域的,又远不止是这个地域的。
要处理好这个问题,我们要把目光放到整个中国、放到国际上去,要把学术的研究从文化本身的研究拓展到文化史的研究、文明史的研究、生活方式的研究、科技史的研究与中外交流的研究。
这个概念自提出以后,还在不断的探索之中,这种探索是开放的,也是不断变化的。今天看来,这个概念太过冗长与烦琐,需要删繁就简。我觉得对“景德镇学”更精练的定义,应该是一门研究景德镇陶瓷文化发生、发展、演变、流传与影响及其规律的学科。
(二)“景德镇学”的构成体系与研究范畴
“景德镇学”是一种多学科的综合性的研究,其研究内容和范畴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具体而言,是由景德镇陶瓷本体的研究、“景德镇学”的理论研究以及景德镇陶瓷文化研究等几个部分构成。
景德镇陶瓷本体的研究,即直接研究景德镇陶瓷本身。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景德镇陶瓷历史;景德镇官窑(御窑);景德镇民窑;景德镇陶瓷工艺;景德镇陶瓷习俗;景德镇陶瓷器物;景德镇陶瓷作坊;景德镇陶瓷与科技;景德镇陶瓷与产业;等等。
关于“景德镇学”的理论研究以及景德镇陶瓷文化研究,范围甚广,可在下文的“景德镇学”特征中一起阐述。
二、“景德镇学”的特征
(一)“景德镇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
它融历史学、考古学、文化学、艺术人类学、社会学、美学、民俗学、瓷学、经济学、传播学等学科于一身,并吸取和运用各学科的理论与学术方法,对景德镇与景德镇陶瓷文化进行全方位的、综合的研究,它突破了对景德镇与景德镇陶瓷文化进行单一研究的模式,而且,将其提升提炼为一门全新的综合性学科——景德镇学,并以“学”的理论和方法,对景德镇和景德镇陶瓷文化进行一种新的学术研究。
(二)“景德镇学”坚持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并行的方针,对景德镇陶瓷文化进行研究
“景德镇学”是研究历史上的景德镇陶瓷文化的学问,也是研究当下景德镇陶瓷文化的学问,更是研究未来陶瓷文化的学问。“景德镇学”注重理论研究,但理论研究本身既是目的,又不是完全的目的,而是要用理论成果观照现实、审视现实、探索未来,并以之指导实践,进行实践的和实证的研究,以之验证理论成果,以丰富和补充理论成果。用这样经过从理论研究中所凝练而又经过实践的验证、丰富和提炼的成果,来对实践进行指导,使理论研究“活”起来、“树”起来,使理论研究成果可感、可视、可触、可用。这是“景德镇学”这门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的地方,也是这门学科的生命力所在。
(三)“景德镇学”的研究范围广而宽
从前文所述的“景德镇学”构成体系和研究范畴来看,“景德镇学”的研究范围是很宽广的。它既是专门的研究,又不限于景德镇瓷器的研究;既要研究景德镇,又不把研究范围局限于景德镇。而且,尤其是要拓展和延伸至景德镇陶瓷文化与中国人的生活方式的关系的研究,并从中提升、凝练、抽象为对中国人的一种美学和文化的生活样式的研究。
(四)“景德镇学”是连接与探讨历史、现实与未来的学问
探讨景德镇与景德镇陶瓷历史,是目的,更是过程,研究历史是为了观照现实,揭示未来;研究现实,是为了揭示规律,昭示未来,“景德镇学”既要研究历史的、静态的景德镇与景德镇陶瓷文化,更要研究现实的、动态的景德镇与景德镇陶瓷文化;既要研究工艺、器物、文献等方面,更要研究产业、服务产业,为产业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撑,所以,“景德镇学”是充满着生机与活力的学科,是具有经世致用价值的学科。
(五)“景德镇学”是一门有学术使命、学术担当的学科
中国是瓷之母国,中国陶瓷文化是最具中国特色的民族文化之一,景德镇是举世闻名的世界瓷都,拥有博大精深的陶瓷文化积淀。但随着国运的衰退,景德镇于晚清以后一直衰落不前,尽管在新中国成立之初,也做过很多努力,力图重振瓷都雄风,复兴中华陶瓷文化,但历史时机并未成熟。现在中华民族已经走在复兴的坦途,中国陶瓷文化的复兴和景德镇瓷都的重新崛起,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景德镇学”的应运而生,就是试图通过景德镇陶瓷历史与陶瓷文化的研究,挖掘和提炼出“景德镇陶瓷文化精神”,这种精神,就是景德镇的灵魂,“景德镇学”以此为其学术宗旨和使命,体现了学术的精神、使命、责任和担当意识。
三、“景德镇学”学科基础与历史和现实依据
(一)景德镇陶瓷文化是最典型和最精粹的中华民族文化之一
景德镇陶瓷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保根文化”之一,也是全球文化丰富化和多元化发展共存共荣的特色文化。它与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全球文化同质化共存,保持了特色、个性、风格和生命力。
(二)景德镇陶瓷文化有着举世罕见的深厚积淀与完整体系
据不完全统计,景德镇有国家级历史文物保护区5片,文物遗迹1500余处,文物保护单位30处,市区每平方公里就有5处文物古迹,仅南河流域就有136处古代窑业堆积,仅市区就有200多处陶瓷文物遗迹,馆藏和单位收藏陶瓷文物20余万件,是世界任何产瓷区和窑口都无法比拟的。
景德镇御窑在全国乃至世界影响巨大,珠山御窑遗址是2003年中国考古十大发现之一,是世界上面积最大、堆积层最厚、持续时间最长的皇家瓷厂。
湖田窑是中国古代最大的民间窑场,是全国第一个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古瓷窑址。
完整的古瓷业体系遗址在世界上绝无仅有,高岭古矿、瑶里古瓷业、昌江水系、东埠和三闾庙古码头,以及古作坊、古窑房、古瓷业等一起构成了景德镇陶瓷文化的丰厚积淀。
千年景德镇厚重的历史与博大精深的陶瓷内涵与文化积淀,是“景德镇学”诞生的历史根基。而现实的景德镇,既有深厚的丰富多彩的历史积淀与遗存,更保留有完整的举世无双的手工艺制瓷体系,整座城市就是一个天然的活态与静态共存的陶瓷文化博物馆。自成一体的完善的陶瓷教育、科研、文化体系与日益活跃、成果迭出的研究、创作、设计成果等,都为“景德镇学”的诞生提供了坚实的现实与理论依据。
(三)景德镇曾经是江西乃至中国的名片
景德镇在晋时称新平镇,在唐时称昌南镇,而china在英文中既是瓷器也是中国之意;丝绸之路将中国包括景德镇的陶瓷文化,传至西亚和中亚各国;海上陶瓷之路从海路传至亚洲、非洲、欧洲并由此延伸,将中国瓷器尤其是景德镇瓷器,传到世界各国,并在世界各国的博物馆中占据重要地位。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景德镇陶瓷对世界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集天下名窑之大成,汇各地良工之精华”、“行于九域,施及外洋”,景德镇与景德镇陶瓷文化在世界、在人类历史上的地位、影响与作用,奠定了“景德镇学”的高度与广度,更意味着“景德镇学”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使命与担当。
四、“景德镇学”的提出与创建是景德镇陶瓷文化研究深入开展的结果
早在清末,陈浏在《陶雅》一书原序中就提出“居瓷国”应立“瓷学”的观点。进入新世纪以来,景德镇人开始从文化偶然走入文化自觉,一些先知先觉的知识分子,开始关注景德镇陶瓷文化。从20世纪90年代周銮书的《景德镇史话》、杨永峰的《景德镇陶瓷古今谈》,到21世纪梁淼泰的《明清景德镇城市经济研究》,耿宝昌、秦锡麟的《珠山八友》,陈海澄的《景德镇瓷录》,刘朝晖的《明清以来景德镇瓷业与社会》,方李莉的《景德镇民窑》;既有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如刘新园、白焜的《高岭土史考》,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景德镇民窑博物馆编著的《景德镇湖田窑址》;又有鸿篇巨著,如国务院批准的国家重大出版工程、国家文化发展纲要重大项目《中华大典·艺术典·陶瓷艺术分典》,中宣部、文化部重大出版项目《中国现代美术分类全集·陶瓷卷》,陈雨前、余志华主编的《中国古代陶瓷文献影印辑刊》(套装共30册),石奎济、石玮主编的《景德镇陶瓷词典》,胡平的《瓷上中国》;更有反映景德镇陶瓷历史的电影《青花》、电视剧《大瓷商》和歌曲《我在景德镇等你》、《最美景德镇》……凡此种种,标志着景德镇陶瓷文化研究已进入全面繁荣发展的新时期。
五、“景德镇学”的宗旨与意义
(一)“景德镇学”的宗旨与目标
“景德镇学”有着深厚的社会基础。“景德镇学”的学术构想一经提出,便得到社会各界,包括政府、专家、学者和社会民众的广泛关注,国际汉学家也给予了积极肯定和支持。
“景德镇学”的宗旨与目标是力争成为与徽学、红学、敦煌学一样的国际性“显学”,为中国的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特色的“保根文化”的维护以及景德镇陶瓷文化的保护和弘扬,做出贡献。
“景德镇学”的研究和将“景德镇学”打造成国际“显学”,对于再现中国陶瓷文化发展历史脉络与文化精髓,吸取中国陶瓷文化发展进程的经验教训,改变和提升人们对景德镇、景德镇陶瓷、中国陶瓷文化乃至中华文化的认识,促进景德镇及中国陶瓷文化的国际交流,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而且,“景德镇学”的提出,有利于恢复和重现景德镇陶瓷、景德镇陶瓷文化在中国乃至世界历史文明进程中应有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提升景德镇陶瓷文化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提升景德镇的品牌,有助于景德镇陶瓷实现新一轮的高起点的跨越式发展。
(二)学术意义
研究景德镇陶瓷文化的学者,可谓代不乏人,如宋末元初之蒋祈,明之宋应星,清之朱琰、唐英、蓝浦、龚鉽等;研究著作及其成果,可圈可点。有的成为中国陶瓷文化研究里程碑式的重要成果,如蒋祈的《陶记》便是第一篇完整研究景德镇陶瓷文化的重要文献,在中国陶瓷文化史和中国陶瓷史上,都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宋应星的《天工开物·陶埏》篇和其他篇一同被称为“中国十六世纪的手工业百科全书”;清代蓝浦的《景德镇陶录》,是迄今为止研究景德镇陶瓷文化内容最为详备、体例最为完整的著作。这些著作本身也成为今天景德镇陶瓷文化研究不可忽略的研究对象。
回顾清末至今的研究景德镇陶瓷文化的文献,形式不可谓不丰富,内容不可谓不多样,成果不可谓不丰硕。这些研究成果,构成景德镇陶瓷文化研究的宝库。
“景德镇学”是在继承前人的研究成果与优良学术传统的基础上,在新的历史时期,对景德镇陶瓷文化所做的进一步探索和研究,是用世界文明发展的眼光和从文化视角,对陶瓷文化的概念与特征进行考辨,对景德镇传统陶瓷文化以及陶瓷文化产业构成体系进行探讨和阐述。
“景德镇学”的研究,以学科形态出现,将更加系统、全面和深入,填补陶瓷文化系统性研究的空白,对引领和推动景德镇陶瓷文化和研究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景德镇是最具有特色的文化资源,将景德镇陶瓷文化研究提升到“景德镇学”这一学科形态来研究,这不仅仅是一种学术观点的创新,也是文化创新以及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焕发新的生命力的一种新的思维方法和发展思路。
“景德镇学”的学术构想的提出及其深入研究,对于我们重新认识景德镇及其所蕴藏的巨大能量和发展动力,都是积极的、有益的。
我深信,“景德镇学”的研究,属于中国,更属于世界。“景德镇学”的意义,不仅在于总结历史、把握现在,更在于开创未来!
附:“景德镇学”相关研究成果掠影
有国家新修“四库全书”之称的《中华大典·艺术典·陶瓷艺术分典》,陈雨前主编
《景德镇陶瓷史》,陈雨前主编
《景德镇学》,陈雨前著
《中国古代陶瓷文献影印辑刊》,陈雨前、余志华主编
《中国景德镇陶瓷文化研究丛书》,陈雨前主编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陶瓷文化:保护与创新”教席签约仪式
1 陈雨前,景德镇学院院长,景德镇学创立者,教授,博士生导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陶瓷文化:保护与创新”教席主持人。
2 杨永善、杨静荣编著:《中国陶瓷》,台湾淑馨出版社1988年版。
3 同上书,第136—137页。
4 程金城:《中国陶瓷艺术论》,山西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8页。